《大般若經》卷四
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二(2)
--菩薩應如何行般若波羅蜜多
一、前言
修行人從初發心到成為「果地佛」,每階段均有不同的境界及修證名稱,若大略來分,有天道的善行、自我解脫的小乘行、自利利他的大乘行及金剛如來佛地等的層次。今生你是走在哪一個層次,你就會很喜歡做相當這層次的修行法門,或喜愛看相當的書籍、經典。
如果你只喜愛做善事,出錢出力幫助別人,那是走在天道的路途上。如果你喜歡修戒律、禪修、看佛教小乘經典,是走到小乘的路途中。如果你喜歡禪修、研讀佛教大乘經典,又喜愛講經說法,且具足慈悲心,那是走到大乘菩薩的路途中。
我們今生走到何處境地,只是全程的一段或某一點的修證。而要成為果地佛的菩薩,當生要成佛時,得由最初的修證起,到真成佛之間的種種修證,都要如實地走一次,才能真的成為果地佛。如悉達多太子出家要成釋迦牟尼佛,當生是由基礎禪修起證,樣樣境界都要走一回,始能證得果地佛的果位。
懂得這些修行路上的道理,就不要有分別心,不會強要別人與你一樣修什麼法、走什麼路,修什麼法都是宿世因緣,要看根基的。處在這世間應學無分別心,就沒有執著何宗教好及何派別較佳等紛擾情事,多讚嘆別人所做所為,除無煩惱外,亦是廣結善緣。
二、修行路上的體證指標
現在已說到應如何行般若波羅蜜多了,一切修行的層次、次第,都有其真實境界故有其名。五蘊體認,根塵識和合,六根為緣所生諸受,六大體認,六因、四緣,十二因緣,菩薩六度,十八空修證,一切法界性體知,37道品,四聖諦,一切善法、戒律法,戒性福業,色界、無色界諸禪定,身心勝處,三解脫門,總持、正定,菩薩十地,五眼、六神通,佛十力,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相,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四果,菩薩摩訶薩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等。如能如是證得諸境界,再學習把它空掉,就是在行般若波羅蜜多。
三、菩薩如何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首先當觀自性空,一切法名相空。如菩薩在修般若波羅蜜多,但不見有其名,亦不見有菩薩名,當然也沒有菩薩在修般若波羅蜜多。
1. 先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菩薩若悟不到空,就不能修習大菩薩的般若波羅蜜多。故前所講的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一定要證得,始能真的來修習大菩薩的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悟得空後,當體知自性本空,亦無菩薩名,因菩薩是空。有此體證,再來修習「色空不二」的道理。
佛言:「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先來研討「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的道理,菩薩證到體空後,也體會空能生諸法的道理。諸法生起於空,但卻有其法相,而這法相自性也是空,此法相空不因空才說是空,它本來就是空,故說不由空故有。然體空與諸法自性空者,本是一體,不相留礙。再回過來談,色若是真空,應是無色相,故說色空非色,也是因緣和合而化成。有如是的體悟後,若行者是真菩薩悟得空,當遇因緣法時,自然能由體空中映現一切法相。當然也應可由自己製造因緣而化成一法相,這是大菩薩初悟得色空不二的道理。
次談「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相是依因緣法而生,所生色塵要依空而現,若菩薩尚不能悟空,當然色塵無所依附而不能現,因有無量塵垢未盡故而不能現也。若菩薩悟得空時,空中自映現其色相,菩薩非有作意始能現色塵。故大菩薩當能隨時依其空,讓色塵隨時隨地映現在空性心湖中,此是佛之所以能有天眼明、宿命明之故。
最後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既然不能離空而自己化成有相,那依空所化的有相,應是依空才能化成有,故兩者是不能分離的。也就是說由空體中所應化的有相,無空不能成為有。而有相本自空體而應化,出自於空,當然不能離於空。因是觀之,色空本是一體,故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菩薩能悟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能夠由體空中依自性而化現無量無邊的化身。若做不到,即是空性尚有微習蒙蔽故。
大菩薩能證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將有色能化空,空亦能化色,何況是心識的虛幻,故能同理證得受想行識亦是空,空亦是受想行識。如此修證悟得五蘊皆空後,但有名謂為菩提,但有名謂為菩提薩埵。但有名謂之為空,但有名謂之為色受想行識。大菩薩實證得自性本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的大道理。
2. 對諸法不執著即能不見生滅、染淨
再來菩薩應學習不執著一切法,世間相但有假名而無實體。若有分別心即是假名,菩薩對假名能不執著,即能如如言說,如如對法而用。如此證得即是一切法不見,由不見即能不執著。為方便學習無生滅、染淨分別,菩薩得觀諸法但有名,讓一切法相如實安立而無礙。
3. 菩薩證得諸境界但有其名要能不執
菩薩修證到的境界,要觀成「但有其名」,而不要一直執著該境界,故應如是觀:佛、菩薩、般若波羅蜜、五蘊、六根、六塵、六識、根塵識三和合稱觸、六大、十二因緣法、六度、十八空、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色界四禪、四無量心、四空處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總持門、正定門、十地菩薩法、聲聞、獨覺、見地、薄地、如來地、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相、無忘失法、恆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智智、習氣永伏、小乘四果、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等修證境界,但有其名而能不執著。
進而對世間相更能不執著,如我但有名,謂之為我實不可得。如是觀之,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等等亦但有名,謂為有情乃至見者,以不可得空故,但隨世俗假立客名,不應執著。是故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有我乃至見者,亦不見有一切法性。
4. 非佛智不能成辦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諸大菩薩如是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除利用諸佛慧外,一切聲聞獨覺等慧所不能及,因他們不可能悟得真空故。而大菩薩於名、所名,俱無所得,以假立不觀見且能無執著故。故大菩薩要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就要使用佛的智慧始能辦到。
如是大菩薩的智慧,能使一切有情趣般涅槃,然而一切聲聞、獨覺智慧不夠,不能辦到。而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大菩薩,於一日中所修的智慧,一切聲聞、獨覺一生之智慧所不能及。
四、經文
1. 觀自性空,一切名相空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
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識空,非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離空,空不離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謂為菩提,此但有名謂為薩埵,此但有名謂為菩提薩埵,此但有名謂之為空,此但有名謂之為色受想行識。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