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經》卷四
            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二(1)
 
    --要成就無上菩提當斷淫欲出家修行


一、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有成,諸天皆供養恭敬讚歎

()、前言

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而能成辦如是功德時,六欲天諸天神都會發心恭敬讚歎供養這位菩薩。因這大菩薩能馴服諸阿修羅道人之瞋心,使阿修羅道眾生減少,間接使諸天眾眷屬增益。阿修羅道者是有天之福,但無天之德,女生貌美,男眾醜陋,瞋心、妒心堅強,又神通廣大,常與忉利天天眾戰鬥,使諸天眾苦惱不已。現有大菩薩出現,當然會讚嘆、尊敬、供養此菩薩,希望菩薩能用智慧感化諸修羅道眾生,柔化他們的天性,使諸天眾等無須再與他們爭戰。

而色界、無色界天神為大眾著想,更希望此大菩薩能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饒益人天大眾,廣度一切有情眾生。以世尊為例,當他證得無上菩提時,用神通力觀娑婆世界眾生頑劣難化,便欲入滅,永入涅槃。時大梵天王得知,便代表色界、無色界天神出面,懇切地祈求世尊,不要違背修菩薩道時的發誓,不違本誓,度化眾生。因此,若有一菩薩摩訶薩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且已成就如是功德時,諸天神會懇請如是菩薩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饒益一切有情眾生。

而某個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使六度不偏於二乘(聲聞、緣覺)知見,增益其大乘修證功力,使六種波羅蜜多真能成就無上菩提知見時,這世界裡的善男子善女人,都會願與此大菩薩當作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知識、朋友等,因親近此大菩薩能以方便法門修諸善業,我們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最後諸善男善女亦會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經文

「佛告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已能成辦如是功德。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四大天王,皆大歡喜咸作是念:『我等今者應以四缽奉此菩薩,如昔天王奉先佛缽。』是時三千大千世界,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以上欲界六天),皆大歡喜咸作是念:『我等皆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是菩薩,令阿素洛兇黨損減,使諸天眾眷屬增益。』」

「是時,三千大千世界梵眾天(初禪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光天(二禪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淨天(三禪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廣天(四禪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繁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前三為廣天,後五為五淨居天,聲聞、緣覺聖人居所),歡喜欣悅咸作是念:『我等當請如是菩薩,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饒益一切。』」

「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增益六種波羅蜜多時,彼世界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見若聞,皆大歡喜咸作是念:『我等願為如是菩薩,當作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知識、朋友,因此方便修諸善業,亦當證得無上菩提。』」

     

二、菩薩欲證無上菩提當離非梵行(斷淫欲、五欲心)

()、前言

出家人當然是斷淫慾的,因已離家,應無親眷之累。然在家居士帶有家眷,若修佛法、修諸善行有成,當然要超越時得修梵行,始能成就菩提道。淫欲心尚障礙色界天禪修,何況要成就菩薩道,當要遠離淫欲。但有菩薩示現五欲而修菩薩道,這是善巧方便而修,真要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成就佛道,還是要出家修梵行,始能成就無上菩提道。諸天神見有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會發心說:我要作種種方便,令是菩薩離非梵行,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

舍利子問佛說菩薩為什麼要有妻子?當然菩薩有三不等的情況,一者世世童真修佛道,二者終生現居士身修佛道,三者先現居士身後現出家相修佛道。世世童真修佛道者沒有問題討論,初為居士身後出家者,亦無大問題,起碼最後是斷淫慾心了。終生為居士身修佛道者,若已斷淫慾心修佛道,身雖是在家卻如出家同,問題也不大。

終生為居士身修佛道者,若淫慾心不斷,就有可能成魔道,越有境界者越有成魔的危險。因有諸多的因素可誘發淫慾心,諸如飲食、環境、無形眾生、著魔等等因素可影響其淫慾心起。

在家菩薩居士若在與眷屬行淫時,無行淫之心,應付了事,那也是善巧方便,隨緣度日。世尊說菩薩如幻師善於幻法,幻作種種五妙欲具,於中自恣共相娛樂,但此等菩薩其實厭惡此事,非有縱慾者。但要成就菩薩道,還是要斷淫慾行為的。最怕的是在家居士時起淫慾心,迷失本來,色身氣旺,縱慾不知,這種可能已著魔而不自知,非常危險。如何觀一切境及破淫慾心念,請看下節。

()、經文

「時彼世界四大王眾天,乃至色究竟天,若見若聞,皆大歡喜咸作是念:『我等當作種種方便,令是菩薩離非梵行,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所以者何,若染色欲於生梵天尚能為障,況得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薩斷欲出家修梵行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非不斷者。」

「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為要當有父母、妻子、諸親友耶?』佛告具壽舍利子言:『或有菩薩具有父母、妻子、眷屬,而修菩薩摩訶薩行;或有菩薩摩訶薩無有妻子,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不壞童真;或有菩薩摩訶薩,方便善巧示受五欲,厭捨出家修行梵行,方得無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譬如幻師或彼弟子,善於幻法,幻作種種五妙欲具,於中自恣共相娛樂。於意云何!?彼幻所作為有實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欲成熟諸有情故,方便善巧化受五欲,實無是事。』」

「然此菩薩摩訶薩於五欲中深生厭患,不為五欲過失所染,以無量門訶毀諸欲:欲為熾火燒身心故;欲為穢惡染自他故;欲為魁膾於去來今常為害故;欲為怨敵長夜伺求作衰損故;欲如草炬、欲如苦果、欲如利劍、欲如火聚、欲如毒器、欲如幻惑、欲如闇井、欲如詐親旃茶羅(印度最低賤等級人民)等。」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過門訶毀諸欲,既善了知諸欲過失,寧有真實受諸欲事。但為饒益所化有情,方便善巧示受諸欲。」

     

三、菩薩如何斷淫慾心念及行為

出家人雖是斷淫慾心,但修行過程之間,難免也會面對這種因緣的時候。在家居士更是時時面對此種誘惑,種種淫慾心生,均是有其背後的因緣,若行者面對此種現象,祇在事相上剋制,而不知去觀因緣,用起功來要滅淫心之境,是事倍功半的。

修行者(不管出家師或在家居士)平時應無淫慾心,心神安穩,隨時保有一清淨心才對。若某天某時生起淫慾心念,定有無形眾生(非人、鬼神類)生起淫慾心,而影響行者的淫慾心念,因大家同一心故。此時行者若是禪修行者應能善觀背後因緣,從心念下手,淫慾念起時用覺照的真心觀其妄起的淫念,行者當發覺此淫慾念非我本來心念,用菩提覺照心觀此淫慾念,賓主立分,鬼神類淫念當慢慢消散。此法是擒賊擒王,從心地下手,是禪修有成者才有此工夫。

若不是禪修之輩,或境界未達真妄能分之輩,遇有淫慾心起時,不要不疑有他,一定要警覺定有非人之類作祟。此時一覺後當加緊念佛,將心攝入一句佛號中,過段時間,非人之淫慾心當滅,你亦可恢復到清淨自性心中。

若在家修行不斷淫慾者,且時常有淫慾心念繞在心腦中,這種現象可能已經著魔難了,應要特別注意如何來化解。故行者當仔細分辨是否心已迷失在慾海中,果如此當求諸佛、菩薩加持,自行誦經行懺悔法,或多參加消災法會,或多親近高僧大德發露懺悔,定要使你的心恢復到清淨的地步為止,不然你可能是魔眷一個。

平時在家居士所到之處,若是不淨地方,如畜生類眾多之地方,或路上無形眾生多的地方,因緣遇到此等眾生而不自知,回家後亦常現有淫慾念頭,此時要警覺這淫慾念是受外來所影響,依上述方法對治。此等眾生有些是有淫慾心的,有些是想要食污穢物的。若斷淫慾者遇此等境況,用心法覺照較易度過。若沒斷淫慾的在家居士,因有眷屬在,常常無法度過此等境緣。

修行者若心還沒斷淫慾者,偶爾飲食太豐盛時,亦會造成潛在的習氣發動,而生起淫慾心,此等行者當吃得簡單一點,營養亦不要太講究,俗語說飽暖思淫慾,確實是這樣的。若已無淫慾心者,營養多好,食量多大,均不會生起淫慾心的,因其慾根已滅,已不會再起慾心了。

( 89 年 7 月 16 日 講於 法爾 )


[ 大般若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