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經》卷三
            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一(4)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1. 經文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三解脫門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靜慮無量及無色定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解脫勝處等至遍處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九想,謂膨脹想、膿爛想、異赤想、青瘀想、啄噉想、離散想、骸骨想、焚燒想、一切世間不可保想,如是諸想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十隨念,謂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入出息隨念、厭隨念、死隨念、身隨念,是諸隨念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十想,謂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厭食想、斷想、離想、滅想,如是諸想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十一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說智,如是諸智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是三等持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諸根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不淨處觀、遍滿處觀、一切智智、及奢摩他、毘缽舍那,如是五種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四攝事、四勝住、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羅蜜多,如是六種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七聖財、八大士覺、九有情居智、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如是五種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樂,如是四種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如是六種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如是六法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餘無量無邊佛法,如是諸法不可得故。」

2. 統略解釋

前經文說到要安住在以智慧渡到彼岸,一定要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卅七菩提分法,應圓滿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修証到卅七菩提分法,及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總歸是不可得,這就是佛法高深的地方,從修証到有所得的境界,再推翻掉所得而悟入無所得,才能步步高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亦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悟法而不住法,才是菩薩、覺有情者。

而修証到色界初禪、甚至四禪,或四無量心及修証到四空處定,都不要有這些修証到何境地的念頭,即使修証到的境界也要推翻掉,才能繼續前進。如須菩提尊者解空第一,釋尊問曰「你是阿羅漢否?」答曰:「未曾有此念也!因為如果我有阿羅漢果位的心,就不是真阿羅漢。」因此悟入空的人,如果沈迷在空、言空、想空,無形中已經落入執空相了,如何是真悟入空的人,有所言說即不空。所以學一法、証一法,到最後都必須放下、滅除,滅除並非它就沒有,非也,乃是悟到空對於業力的解脫,對於業力牽扯不黏的能力自然產生。不必標榜悟到空與否,更不必有個空的主見或者有化解業力的能力,因此一方面証入無所得,一方面圓滿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上。

圓滿三解脫門亦不可得故,不可得故,故修得後都必須放下、滅除、放棄,並非圓滿某一解脫門以後就無所事事,必須一關、一關、一地、一地漸進,這才是真正的大般若大智慧。所以不管是空、是有,最後都是無所得,般若經是以智慧渡到彼岸的,智慧包括空、無相,空就是出世間的智慧,無相就是出出世間的智慧,圓滿此兩種智慧。佛經中的一名相雖然有時不太一樣,但其實意義是同樣的;空或出世間智都是講同樣的。

再來的經文,均是圓滿修證後,再以不可得的般若慧觀,捨棄一切法。此包括四靜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九想、十隨念、十想,十一智,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等三摩地,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不淨處觀、遍滿處觀、一切智智,奢摩他、毘缽舍那,四攝事、四勝住、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羅蜜多,七聖財、八大士覺、九有情居智、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樂,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等。

由上段經文觀之,已將修行者所要經歷的境界皆加以列出,不管禪定的境界,或者小乘聖人的智慧,或者是大乘聖人解脫的智慧,以及佛的神通心智等均必需修證過,有所證後再加以捨棄不執,才能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中。因其名相太多,往後由同學做一整理,把所提到的境界內涵找資料說明出來,讓大家了解一個要成佛的人,如世尊當世要成佛之一生中,必須有如此地修證一趟,才真的能成果地佛。而我們今生不會成佛,所以每個人今生修到那裡,就代表你的層次在那裡。有的人喜歡世間禪定,包括四禪、八定,有的人喜歡小乘佛法,有的人喜歡大乘佛法,等等都是走在成佛道路的半途中。但對於成佛的總途徑,都應該有一個了解,才不會迷頭認影,自我肯定,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豈不成大妄語者。

雖然我們講《大般若經》講得很慢,沒有什麼關係,只希望各位能夠聽懂一點一滴就好,一招半式就能走江湖,不要寄望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全部都能夠聽懂、看懂,相信很多都是意義差不多,只是加以演譯而已。《大智度論》把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演化成一大本,當然不了義部份,可以從《大智度論》中去了解,譬如三十七道品在《大智度論》中說明得很清楚,不了義部份在《阿含經》中也有,然而《阿含經》也不一定會看得懂,最起碼《大智度論》是般若經的演譯本,關於一些名相會加以解釋清楚,但實証方面大概都一樣,實証的功夫經典上也不會講得很清楚。牽涉到實証方面,最好能夠有過來人指導並且加以體會,空解脫門的境界為何?面對的業障如何去解脫?要真正去體會空的真實道理等。

講空無的心如同握拳頭,拳頭一握不容易被沾黏、纏繞。而習氣、毛病一大堆就如同張開的五隻手指頭,容易被沾染、纏繞、卡住,因為有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毛病,會隨業力而流轉。行者必須要修証到無所得、無為,業力才抓不到你,這就是空無的心。

關於空無的心光講是簡單,而如何去轉業力?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毛病如何去滅除?如何去空掉一切法?這就是我們必須去實修實証的。如何滅除第七意識的妄想,第六意識的執著外內境,要從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之間去轉它,並非從打坐幾小時去轉。打坐幾小時只是在熬腿痛,痛過以後就不痛了,並沒有真正的去轉心的習氣,而是在忍耐痛苦,痛久了以後氣通就不痛,這是屬於身體方面的成就而已,與心沒有關係。對於別人的詆毀有沒有不痛快、無所謂,那是很現實、很真實的,要真正的面對境界去轉,不要對於所聽到、所看到的虛妄不實在的境界而起心動念去煩惱、去造業。

( 89 年 1 月 30 日 講於 法爾 )


[ 大般若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