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卷八十三
初分受教品第二十四之二
一、前言
上(82)卷中善現尊者言,以四聖諦等法自性空故。天子當知!四聖諦等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十二因緣、十八空、六度、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卅七道品、三解脫門、五眼六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真如、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忘失法、陀羅尼門、聲聞乘、獨覺乘、無上乘、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獨覺向、獨覺果、菩薩摩訶薩、三藐三佛陀、菩薩摩訶薩法、無上正等菩提、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異生地、種姓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等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
善現尊者繼言,以五蘊等法自性空故。天子當知!五蘊等法等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六根塵識、六大、四聖諦、十二因緣、十八空、六度、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卅七道品、三解脫門、五眼六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真如、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忘失法、陀羅尼門、聲聞乘、獨覺乘、無上乘、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獨覺向、獨覺果、菩薩摩訶薩、三藐三佛陀、菩薩摩訶薩法、無上正等菩提、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異生地、種姓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等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善現尊者繼言,我不但說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亦復宣說微妙寂靜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夢所見。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幻化,以夢事與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無二無二分故。
善現尊者繼言,般若波羅蜜多,如是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唯極聖者自內所證,世聰慧人所不能測,於如是法唯菩薩摩訶薩住不退轉地、已見聖諦、漏盡阿羅漢及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於過去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佛所,親近供養發弘誓願,殖眾善本利根聰慧,諸善知識所攝受者,於此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般若波羅蜜多亦能信受。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五蘊、六根塵識、六大、四聖諦、十二因緣、十八空、真如、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等法,亦不以五蘊、六根塵識、六大、四聖諦、十二因緣、十八空、真如、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等法分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等法。
本(83)卷中善現尊者繼言,般若波羅蜜多,如是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唯極聖者自內所證,世聰慧人所不能測,於如是法唯菩薩摩訶薩住不退轉地、已見聖諦、漏盡阿羅漢及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於過去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佛所,親近供養發弘誓願,殖眾善本利根聰慧,諸善知識所攝受者,於此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般若波羅蜜多亦能信受。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六度、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卅七道品、三解脫門、五眼六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忘失法、陀羅尼門、聲聞乘、獨覺乘、無上乘、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獨覺向、獨覺果、菩薩摩訶薩、三藐三佛陀、菩薩摩訶薩法、無上正等菩提、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等法,亦不以六度、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卅七道品、三解脫門、五眼六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忘失法、陀羅尼門、聲聞乘、獨覺乘、無上乘、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獨覺向、獨覺果、菩薩摩訶薩、三藐三佛陀、菩薩摩訶薩法、無上正等菩提、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等法分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等法。
所以菩薩摩訶薩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要知此法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唯極聖者自內所證,世聰慧人所不能測知。菩薩於如是法修學當住不退轉地。已見聖諦、漏盡阿羅漢及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於過去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佛所,親近供養發弘誓願,殖眾善本利根聰慧,諸善知識所攝受者,於此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般若波羅蜜多亦能信受。如是菩薩摩訶薩等,於一切法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等觀一切法。
二、經文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六度等法,亦不以六度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布施波羅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羅蜜多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布施波羅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羅蜜多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布施波羅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羅蜜多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布施波羅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羅蜜多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布施波羅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羅蜜多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布施波羅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羅蜜多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布施波羅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羅蜜多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遠離、不遠離。
2.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等法,亦不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遠離、不遠離。
3.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八解脫乃至十遍處等法,亦不以八解脫乃至十遍處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遠離、不遠離。
4.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四念住、卅七道品等法,亦不以四念住、卅七道品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遠離、不遠離。
5.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三解脫門等法,亦不以三解脫門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空、不空。
(1)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有相、無相。
(1)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有願、無願。
(1)不以生、不生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生、不生。
(1)不以滅、不滅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滅、不滅。
(1)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寂靜、不寂靜。
(1)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遠離、不遠離。
6.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五眼六通等法,亦不以五眼六通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遠離、不遠離。
7.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等法,亦不以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遠離、不遠離。
8.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無忘失法、恒住捨性等法,亦不以無忘失法、恒住捨性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恒住捨性,亦不以恒住捨性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恒住捨性,亦不以恒住捨性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恒住捨性,亦不以恒住捨性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恒住捨性,亦不以恒住捨性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恒住捨性,亦不以恒住捨性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恒住捨性,亦不以恒住捨性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恒住捨性,亦不以恒住捨性分別遠離、不遠離。
9.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一切陀羅尼門等法,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遠離、不遠離。
10.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一切智乃至一切相智等法,亦不以一切智乃至一切相智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遠離、不遠離。
11.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聲聞乘乃至無上乘等法,亦不以聲聞乘乃至無上乘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遠離、不遠離。
12.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預流乃至阿羅漢等法,亦不以預流乃至阿羅漢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遠離、不遠離。
13.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等法,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遠離、不遠離。
14.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獨覺、獨覺向、獨覺果等法,亦不以獨覺、獨覺向、獨覺果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遠離、不遠離。
15.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菩薩摩訶薩、三藐三佛陀等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三藐三佛陀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遠離、不遠離。
16.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菩薩摩訶薩法、無上正等菩提等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無上正等菩提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遠離、不遠離。
17.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分別極喜地乃至法雲地等法,亦不以極喜地乃至法雲地等法分別空、不空乃至遠離不遠離等法
(1)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空、不空。
(2)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有相、無相。
(3)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有願、無願。
(4)不以生、不生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生、不生。
(5)不以滅、不滅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滅、不滅。
(6)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寂靜、不寂靜。
(7)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遠離、不遠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三(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