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體認三界火宅(4-2)


 

四、色界火宅

色界意為色所屬之界,又稱色天或色行天。此界眾生因有淨妙色質之器世界(天宮),且有色妙之色身,但因不能突破色束縛,故受色界繫。

此界眾生在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中,已除鼻、舌二識與香、味二塵之惑,故僅餘十四界所生諸法之執著;另在二十二根中色界眾生所界繫者,除上述之鼻、舌二根不起作用外,再除三無漏根(未知當知、已知、具知)、人根(男、女二性別根)及受蘊之憂、苦等四根外,尚受十三根所起諸法所惑。十三根者即謂眼、耳、身、意等四色根,喜、樂、捨、命等四受根,信、勤、念、定、慧等五善根。

此色界眾生成就十種功德,謂入智功德、起通功德、大無量功德、十利益功德、五事報果成就功德、心自在功德、修習對治功德、對治成就功德、修習正道功德、正道成就功德等十。

世間行者入滅之中有(陰),形色鮮白,不若人天之中陰為金光色;無色界天眾,以無色之故,故無中有。

色界初、二、三、四禪境界行者,因不兼修六度波羅蜜多,起四無量心,則行者於初靜慮中,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眾同分中。於第二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眾同分中。於第三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眾同分中。於第四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眾同分中。色界因是屬於世間禪定,縱使天壽久長,然壽盡還墮,故說是火宅,不宜居住。故行者當知應修習五蘊無漏善法,以求得世間解脫智慧,證得聲聞、獨覺或阿羅漢果位等諸佛禪為要。

初禪天:梵眾天者又做作梵身天,乃色界初禪第一天。諸天眾已離欲界淫欲,去除飲食、睡眠等欲,入清涼地。其乃係大梵天所有、所化、所領之天眾所住者,故叫梵眾天。此天之天眾身長半由旬(二十里),壽命半中劫。梵輔天:梵輔天者又作梵富樓天或梵前益天,乃色界初禪第二天。以在梵前恆思梵天利益,因以得名。梵輔天眾均為大梵天之輔弼臣,因是名梵輔天。此天之天眾身長一由旬(四十里),壽命一中劫。大梵天:大梵天者又稱梵天、梵王、世主天、娑婆世界主,乃色界初禪天第三天。大梵天身長為一由旬半(六十里),壽量為一中劫半。

二禪天:此天天眾依上述而如法修行,得果報分住三天,曰少光天、無量光天及光音天,總稱為色界二禪三天。此天天眾雖離尋伺之初動,能免劫末之大火災,然以其心猶有喜樂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災。此二禪天眾在七識住中屬於身一想異識住生,如極光淨天天眾,身相容貌無異,但樂與非樂二想交參,故稱身一想異。少光天:少光天者又作光耀天、少梵天、水行天,為色界二禪天中之第一天,此天於二禪天中光明最少者,故曰:少光天。七識住中,攝於第三身想異識住。不論人中天上,欲界初禪,但得無覺無觀三昧,入第二禪。此天眾乃由二禪下品之業相應,禪定力不深故,命終得生少光天中,火災不到,壽命二大劫,身二由旬(八十里)。無量光天:無量光天者又作妙光天、無量光音天、無量水天、水無量天,係二禪天中第二天。此天天眾之光明,比其前諸天光明,更為殊勝,故稱無量光天。此天眾說話時,口中能顯照出無量光明。因此天眾光明增勝,無有限量,人中天上修習禪定,得第二禪定力,命終得生此天,壽命四大劫,身四由旬(百六十里)。光音天:光音天者又作極光淨天、極光天、水無量天,為二禪天中之第三天。此天眾無有音聲,而由定心所發之光明,以代替語言傳達彼此心意,故稱光音天。人中天上眾生得上品二禪天之業相應,入甚深第二禪定力,並兼修四無量心者,命終得生此天,壽命八大劫,身高八由旬(三百二十里),此天天眾以喜悅為食,住於安樂,自然光明,具有神通,可乘空而行。

三禪天:此天天眾依修行、果報分住三天,曰少淨天、無量淨天及遍淨天,總稱為色界三禪三天。此天天眾意識受淨妙之樂,故名為淨天。此天天眾在七識住中屬於身一想一識住生,此三禪天天眾,身相無異,其唯有樂想,故屬身一想一識住。此天天眾屬於無尋無伺禪,能免劫末之大水災,然以其心猶有樂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風災。少淨天:少淨天者又稱約淨天,乃三禪第一天。在三禪淨妙樂禪定中,此天所受淨妙之樂最少,故曰少淨天。此天眾由下品三禪相應之業所感,而生在此天。此天眾身量十六由旬(六百四十里),壽量十六大劫。無量淨天:無量淨天者又稱無量淨果天、無量善天,乃三禪第二天。在三禪淨妙樂禪定中,此天所受淨妙之樂勝於少淨天眾,亦因意地之樂受,於此轉增,難以測量,故稱無量淨天。此天眾由中品三禪相應之業所感,而生在此天。此天眾身量三十二由旬(千二百八十里),壽量三十二大劫。遍淨天:遍淨天者又稱廣善天、淨難逮天、無量淨天,乃三禪最上位天。在三禪此天中,天眾所受樂遍滿,故稱遍淨天。此天眾由上品三禪相應之業所感,而生在此天。此天眾身量六十四由旬(二千五百六十里),壽量六十四大劫。

四禪天:此天天眾意識與捨受相應,故能入聖默然定。此天天眾在七識住中,不屬於任一識住而生。此天天眾因得大安穩,定中空明寂靜,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故可免除劫末之大風災變。無雲天:無雲天者又稱無陰天、無罣礙天、無陰行天,為第四禪天之第一天。在四禪天以前諸禪天均依雲而居,入四禪天眾均離雲居住,故此天以上曰無雲地。因此天係在無雲之初,故稱無雲天。此天天眾果報微妙,宮殿隨身,無憂、喜、苦、樂等四受,僅與捨受相應,亦有因此而稱無雲者。此天眾生壽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長一百二十五由旬(五千里)。福生天:福生天者又稱生福天、受福天、無量密身天、廣妙天等,為色界四禪第二天。生此天眾生受用智、念、捨等相應之生福,又因修勝福者往生之所,故稱福生。此天眾生因修中品四禪相應業所感而生此天,其壽命為二百五十大劫,身量為二百五十由旬(一萬里)。廣果天:廣果天者又稱果實天、嚴飾果實天、密果天、大果天、廣天極妙天等,為色界第四禪天之第三天。據《阿含經》卷二十一所載,劫末風災劫起時,世間人修第四禪定,身壞命終後得生廣果天;地獄以至遍眾天等眾生,亦來生人間,皆修第四禪定,至身壞命終時,亦生廣果天,而後起風災,世界於是壞盡。此天眾生壽命五百大劫,身長五百由旬(兩萬里)。

經云:「壽命要之即有盡」,故色界四禪諸天,若不配合修習六度波羅蜜,起四無量心,求解脫知見,則行者有如身處火宅中,壽盡死亡後便再輪轉。

最後講到無想天,無想天是一些修到四禪境界的人,但是有一個不正確的觀念,很討厭這個心念的起滅。而所謂捨念清淨,並非什麼念頭都沒有,捨念清淨就是你念頭起來,不受它的左右,如果有修學佛法,能夠不受它的左右,還可以看著它、觀空一切相,觀了以後把它空掉了,就可以居住到五淨居天。而現在有一些人,他很怕這個心念的起滅,雖然心是虛幻不實在的,心是有罣礙的,看到什麼?心會起,聽到什麼?心會起,而你又沒有超然的心可以去觀它是虛幻不實在的,不能夠像初禪的境界一樣,看著它、不理它。

念頭不起有兩個情況,一個是氣壓住了我們的黑漆桶,就是我們的腦細胞。一個是禪宗所說的,心把它打開了,打開你的心讓它起,然後自起自滅,真心的覺知又能對它如如不動,這個才是真正佛法所要修學的。當你打坐到腦筋裡面的法塵生起,我可以清淨的看著它、不受它的左右、心如如不動了,有沒有心念?有!但是我可以對著境界沒有煩惱,這是佛法所要修學的。

有的人很怕心念起滅,就去強壓它,讓心念不要起來,而這個色身沒有突破,氣壓到腦細胞,他真的就沒有念頭、無念了。這個無念與捨念清淨的無念是不一樣的,捨念清淨的無念是有法無主,有念頭起來因為我如如不動,不做它的主人,所以有念頭等於沒有念頭,譬如我眼睛可以看到大家坐在這裏,我不專注看某一個人,等於是沒有看,有看沒有見,如果我要注意看哪一個人,這是誰?我就注意到了,這個人是誰,我就看進去了,這是誰!如果我修練到心起心滅,我都對它沒有喜、怒、哀、樂的感覺,這就是有法無主,這不是無念,兩者有很大的差別。或者是講無住就比較清楚了,無住就是有法,但是你不住在這上面去起煩惱,也就無念了。

無想天的無念,是根本不讓心念起,心念不起是什麼?是氣壓到腦筋讓心念不起,他認為這樣就是空,其實這是假的空,這不是真的,因為他色身沒有破,如果色身突破,心就會有很大的感應,不是只有在人的層次,三度空間甚至四度空間都有感應,立體的是三度空間,現在電腦的3D,整個畫面三百六十度都可以轉給你看,三百六十度只有看到3D的立體,看不到的有沒有?有!看不到的就是四度空間,四度空間裡面有鬼神、有諸佛菩薩、有護法龍天。用你的眼睛看不到,就是我上一次告訴你們的外道腳踩踏七星步,只要踩踏步法對了,就可以看進去、看到四度空間裡面去。修學佛法心打開以後,這個心的感應是很強的,我不一定要看到,但是我可以感覺,有沒有諸佛菩薩在?有沒有異類眾生在?這就是心,心是可以感應的,感應以後有法無主、無住、無念,也就沒有罣礙,這才是解脫。

無想天的天神,大概是一些搞不清楚的外道行者,他不會想去突破這個色身,他認為打坐的時候,已經處在一片空了,念頭都沒有了。而氣壓到腦筋以後,色身微細的這種束縛,讓你搞不清楚,認為像這樣無念就是空了。因此解脫與否,一定要把這個身體打開,色身打開以後,一直修到你的真心對境界可以了知,了知就是佛性的有。而可以了知的本體就是佛性的空,空體面對著有相,能夠如如無礙,這種才是真正的佛性所要達到的般若禪定。

無想定的天神,他沒有把佛性開發出來,不知道此心虛幻不實在,又很怕它,而把它壓住不讓它想,因為習氣毛病沒有斷除,怕一想就會黏上去,引起習氣發作,這也就沒有解脫,因這是假的空,不是真的證得空。

談到他的果報就跟廣果天的壽命一樣長,這叫做無想天,有沒有解脫?沒有!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要特別小心這一部分。

今生能夠突破色身,修學到妄想念起,然後慢慢能讓妄想、法塵清淨,有覺、有知而沒有罣礙,才是真正的修證到解脫。並非我打坐的時候都沒有念頭,心中心法的手印一結,一片空而沒有念頭,這是因為你還沒有進去以前,當然是一片的空,氣壓住了想不起來,都不想了,下座以後氣感退失了,又可以想了,那種無想不是空,都是假的,這類行者都會出生到無想天去。

 

1.四禪兼修佛法才能解脫

若色界四禪行者,利用善巧、方便法門勤修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六度等,即能得生四禪五不還天,即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等五天。《大般若經》中云:「有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故,入初靜慮,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亦能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得靜慮故生長壽天。」

同樣到四禪境界的行者,為什麼他有修佛法,就可以進到四禪的五淨居天?沒有修學佛法的,就居住在前三天或加無想天,一般的天宮,即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此等行者是沒因緣去聽聞到佛法?或聽聞佛法後,沒真正去修學?譬如說學般若智來擺脫虛幻不實的心法。說虛幻也不是虛幻、說真實也非真實的,這些內心裡面的種子,起起滅滅都不得當真,不受它的影響,如此你就可以解脫了。而做不到時,還是生到四禪天前三天,雖然是捨念清淨了,但是種子沒有辦法看破它,一切的法塵沒有辦法超越它,就得四禪天三天果報。四禪行者能做到四聖諦、十二因緣觀等佛法,這樣去修證到內心裡面,對一切的幻相不去執著,就可以生到後面的這五淨居天。

然後再上去四禪以後,其實四禪天你要修五神通,就可以開始修學了,因為這個身體是處在要破、不破的時候,起心動念要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慢慢的修練,他就可以成就。如果你不修這個而把色身突破了,就進入無色界,只有一個心念,不受色身的影響,沒有天上的皇宮了,世間的一切都沒有了,一到無色界天,就沒有所謂色相的氣、沒氣了。譬如你摸到這塊石頭,覺得還有氣感,而有這種感覺,那還是在欲界或者是色界的層次,欲界也是有氣,天神也是有氣的。一進入無色界連一切色相都沒有了,哪裡有物質形象,哪裡有氣、沒氣的。那個天珠你一摸,覺得這個氣很強,而我們摸就沒有氣感,因為當你空掉一切相,哪裡還有世間的這些現象。

有的同學講有氣感,我摸卻沒有,這是境界不同,不是你感覺沒有氣就不對了,感覺不出氣,表示現象界裏面的東西,對你而言都沒有了。不然就是還沒有入門的人,才感覺不到有氣,而入門的人他第一個階段,一定是感覺有氣感。再超越了這些境界那些現象就又沒有了,要境界沒有境界、要光沒有光、要氣沒有氣,因為他已經超越了這個有相的境界。如同須菩提尊者一樣,一出生的時候,家裏所有的東西都不見了,那是空的境界,過了一陣子才又恢復過來。

色界四禪天的過程中有兩個重點要把握住:一個是氣、氣是空氣,一個是頭頸支,這兩個如果控制得好,打坐的境界就可以很快地進入一禪、二禪、三禪、而四禪,譬如說:剛開始初禪的時候,氣進入很多,因為丹田沒有成形,才會進氣很多。當丹田成形時,如果你把氣吸少一點,那就很快可以進入二禪境界,然後進入二禪的時候,你頭頸支太仰,就要把下額內收,氣走到後腦上來,就很快進入三禪,氣又旺。

如果氣太旺,而你這個頭頸還是放的很低下時,氣就會集在喉結或者喉嚨的兩邊,當你發覺頭部的氣不通,氣不通就啪啦!啪啦!是氣通過這個喉結造成很多的雜音,這是你的頭部太低。三禪境界氣旺,氣旺就會有氣不通,氣不通頭部要稍微往上仰,氣就會通過喉輪而到頭部,就進入四禪的境界。四禪的境界你就能夠保持一個覺知的心,甚至於色身都沒有了,呼吸也慢慢的沒有了,才進入四禪的境界。

上一次講的色界四禪天,都是注重在這個氣與頭部兩部位的調理,以後你修心中心法,或者修這個只管打坐的,甚至於念佛也是一樣的,離不開氣與頭部的姿勢,要把它搞對、坐得正確,也許就能夠入定。到四禪境界以後,氣越來越旺,如果有一天這個氣突破黑漆桶,那就進入無色界的境界。

 

2.小乘聖眾四禪五不還天

《楞嚴經》云:「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此中復有,五不還天。」

世尊說在四禪三天中,再加一無想天外,還有五不還天。佛道小乘果位初果是須陀桓果,二果是斯陀含果,三果是阿那含果,四果是阿羅漢果。須陀桓是要能不入流,不入六塵境,不受五根、六塵所染,此行者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才於第七次來人間時證得阿羅漢果。斯陀含果是一還果,也就是天上、人間一往還,再來到人間之時,即能證得阿羅漢果。三果是阿那含果,即是不還果,此等證得不還果的聖人,就居住於四禪後五淨居天中。

 「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

在下界之欲界中,初果聖人得須陀桓果時即能不入流,是已斷見惑。現更於下界之欲界中,九品修惑習氣已經斷盡。修惑貪、瞋、癡、慢、疑等五蓋中,於三界九地中每地皆有九品,故共有八十一品。修到四禪境時欲界九品及色界卅六品(9x4),總共四十五品修惑俱時滅盡。此五地各九品修惑中,乃因依貪、瞋、癡、慢、疑等應運而起微細惑,本是與生俱來之根本修惑障,到此時同時滅盡。欲界修惑主為貪、瞋、癡、慢、疑等五障,色界主為貪、癡、慢等三障。此處佛子行者修惑斷盡,不像四禪外道伏惑而不能斷,此是佛子四禪境有別與四禪天境,故居處當然有別。

「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進而有之者,佛子去下界(欲界)九品,及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各九品修惑時,又去掉二禪苦受,去掉三禪樂受,故已能不卜居於三禪下之天界。又因去苦樂二受,已能得捨受心,得捨念清淨,故雖已斷色界修惑,道理應有更高之天可安居,但因也證得捨念清淨,故與四禪天行者有共同的果報因緣緣分的眾同分,故於四禪天天眾同安立居處於四禪天,只是因修證境界內涵是有不同,故別立五後居天。

但斷修惑之佛子,又因在眾同分中,別具有不同的禪修境界,乃分有五品之別,依境界不同而分居五後居天中。此五品層次大略依其無漏智多寡而現其果報位階,五品依次分為下、中、上、上勝、極勝等無漏智來顯示其境。

 

3.五不還天境界內涵

五不還天者,又稱五淨居天,淨者心無病故,居者所居之處,乃證聲聞第三果位聖人所居之處。五不還天一為無煩天,梵稱阿浮呵那。二為無熱天,梵稱阿答波。三為善見天,梵稱修提舍。四為善現天,梵稱修提舍那。五為色究竟天,梵稱阿迦尼吒。此等佛子修到四禪境界時,均能以有漏智用其心,修得含容諸法無礙的無漏智慧,如此五品中聖人以有漏、無漏智交替間修不斷,而依所證境界分入五淨居天中者。

何者是無煩天境界?《楞嚴經》云:「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四禪佛子行者以下品無漏智對治苦受時,喜樂受,厭苦受,殆去苦得樂受時,受執樂受所苦。現能將無漏智觀苦、樂二者,能平等觀苦樂受,心行處滅,超越世間四禪天行者拋棄併除苦樂之法。佛子對治苦樂受已,即沒有心裡可交戰的心病,故說心境不交,得心無煩,當生無煩天中。此天天壽一千大劫,身長一千由旬。

何者是無熱天境界?《楞嚴經》云:「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機者機智、巧慧也,括者包容諸法無盡也。佛子行者以捨念清淨智、中品無漏智用諸於心地,產生機巧智慧,包容一切順逆情見,獨獨顯露唯一真精,無有一法落於熱惱之中,雖研究此心交替於順逆境中,無有一法能黏著而起熱惱者,如是境界佛子行者,所當生處稱名為無熱天。此天天壽二千大劫,身長二千由旬。

反觀世間四禪行者對於一切境,均是讓自心不動,而得「一境性」之境地,雖心性對諸境不動,久之定境必將衰頹,故定力終有退失。而聲聞無熱天佛子,是以巧智含容一切法境,在研討交替心法中,真無一心地能生情見,故當能得無熱惱之消遙境界。

何者是善見天境界?《楞嚴經》云:「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塵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若佛子行者在中品無漏智中,徹底斷盡自心妄執性,得上品無漏智,自然再無微塵心垢能蒙蔽自性,心鏡智通即將現起,雖然無佛地的大圓鏡智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之力,但也能因心明利而產生妙見,此妙圓佛性能圓滿澄淨含容十方世界,終能由心鏡中,映現十方世界出現於心中,故曰善見者。此天天壽四千大劫,身長四千由旬。

反觀世間四禪境行者,雖能起天眼通,心念起處能見一千大千世界,但因尚有微塵蒙蔽自心,故見而不能周全,且需在起心動念想見之時才會現其所想世界,此與善見天佛子所能見者不同,因善見天佛子心淨澄故,十方世界自然呈現在他們心湖中,不必起心動念想見才現。

何者是善現天境界?《楞嚴經》云:「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若佛子行者在上品無漏智中,專研見精妙性,得上勝品無漏智,自然能悟空性,在空境中精見之力現起,還能將所現前境,用心意念加以調塑、鑄成自心所要成就的形像,此等佛子因悟色空不異,自心有隨意陶鑄境像之能,善現所願之境,故稱曰善現者。此天天壽八千大劫,身長八千由旬。反觀世間四禪境行者,雖能起天眼通,起心動念間能被動現境於心中,但其心量還無能力來轉變鑄造其境像。

何者是色究竟天境界?《楞嚴經》云:「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若佛子行者在上勝品無漏智中,能起精見諸色境,也能陶鑄諸境隨心所欲,因此而生起想要究竟群相幾微之相,修習中得上極品無漏智。佛子聲聞聖人以此上極無漏智窮研群色幾微,各個有相中窮研色性,得知色相體性真實,悟知體性空,本無性性之見,一切都是如實空境。了知色依空顯,空性即是色性之性,然空本自具空性,色性之性亦是空,有相亦即空空如也。如是佛子行者能窮盡色空不異不一,入無邊虛空界,入前世、後世、現在世等三世之無窮盡時空裡。如是一類聲聞聖眾,稱名為色究竟天。此天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長一萬六千由旬。

 

4.五淨居天四禪四天不能知見

 《楞嚴經》云:「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

五淨居天是在何處,僅有佛智慧才能知見,就是連四禪天福報三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及外道無想天等四天天主亦僅於耳聞,不能見其實在天處所在。為什麼呢?四天天主應有天眼通,何以不能見?因此四天主的天眼通是因意起才能見其境相,既然從無見過五淨居天,更不知其天境實況,如何能起心映照,故只僅聽聞而不得知見。

此種現象就像現在的人世間,在很多曠野深山裡,有很多的聖眾居住的場所,是屬於聖道場地,這些地方都是阿羅漢等所住持、居住的,但世間人因具麤卑劣根性,眼所見有限,僅止於肉眼有光能見處,不能見到此等聖道場及諸聖眾。若您已心眼開,在諸佛教寺廟地上、天空,應有諸多阿羅漢、菩薩眾等,但凡夫卻是無所知見,僅看到寺廟、佛像等色相而已。

 

5.總結 

《楞嚴經》云:「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以上所述十八天中,四禪十二天及一外道無想天,共十三天雖有禪定但無解脫知見,具有獨自行運心力能力,亦是離欲住梵行者,且其形體未盡去,還受形體之累,當天壽盡定力衰退時還受輪迴,故說是有如火宅,不宜居住。

四禪五不還天天眾是聲聞聖眾,雖然心能住涅槃境,不再受輪迴之苦,但其形體也還沒盡去,故還受形體之累,故此聖眾僅得有餘依涅槃,意即還具有色身之形體,當然此形體是受妄執色相之習氣所累。

以上十八天不管是福報天、外道無想天或五不還天,不管是已證解脫或壽盡再輪迴者,這些天眾都屬於色界天眾,因他們都還具有色身、有皇宮、有世界故。(待續)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