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體認三界火宅(4-1)


4.四禪天

「四禪有情眾生亦僅有第六意識活動,唯有捨受與意識相應。因身與心已無悅、不悅之覺受作用,故無苦樂之受覺分別,謂捨受。此天能捨棄三禪之色身妙樂,稱為捨清淨,唯念修行功德,稱為念清淨。此地共有九天,即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以上三天為四禪天眾居所)、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此四禪五天稱四禪五淨居天,為修小乘佛法得解脫之聖眾所居之所)、無想天(為外道不明心真實而修的行者所居之所,其壽命與廣果天齊,故又稱客天)。」

「四禪有情眾生亦僅有第六意識活動,唯有捨受與意識相應。」

四禪天是色界最高的天界,此等有情眾生亦僅有第六意識在活動,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已不起了,只有一個意念活動。前面三禪天的境界還有一個樂受相應,四禪天就超越了樂受的煩惱。我們所說的三界九地,依界不同地一地一地的往上爬,初禪是離生喜樂地,修行方法是用有覺、有觀,修證到這裏行者定要有兩個心,如果沒有兩個心根本連入禪境都沒有,有兩個心才能知道一個覺知的心,可以用它知道、看到自己的妄想心,這樣才好修行,所以初禪的境界一定要有兩個心現起來。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這境界是喜俱禪,心一入定中法喜就充滿,心裡就一直覺得高興。但是這些喜受也是毛病,有覺、有觀到你心定的時候,已經沒有層出不窮的妄想心,為什麼還要去觀呢?不必要了,因為剛開始心有諸多妄想或者是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對外境感知後非常執著,譬如有聲音,你會認為這個聲音太大、這聲音吵雜,我不喜歡,這心態都是我的習氣。你要慢慢的修,修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諸法,都不造成罣礙的時候,這覺、觀對外境大部分就滅了,然後再來觀內心,內心裡面的妄想,罣礙明天要做什麼?昨天發生了什麼事?還放不開!一直地在覺觀,慢慢的觀,妄想心就滅了,滅了以後就不要再觀了。行者無所心時,要覺要觀,強觀心就會散亂,心散亂就沒有定了,這個定就沒有了,此時覺觀就要拋棄。

心不再起妄想,為什麼還要再覺、觀?不必要了。這樣才能夠突破進入二禪境界,是為定生喜樂地,在此地中心會生起歡喜心,生起歡喜心卻不能讓它永遠地起歡喜,才能夠突破進入三禪境界,是為離苦妙樂地。

三禪境界是樂俱禪,色身充滿了氣,故會覺得非常的快樂。但行者至此境界也不要去執著這種快樂,要把這種感覺快樂的心滅掉,才能跨入四禪境界,是為捨念清淨地。捨要捨什麼?捨掉憂、喜、苦、樂諸受,把它化為平等觀,如此就只有捨受相應,這是四禪的境界,世間禪到四禪是最重要的關口。

沒有憂愁、沒有歡喜心、沒有痛苦的感覺、沒有快樂的感覺,這些覺受都沒有了,但沒有這些並不代表境界沒有了,還是會有的,但是沒有這種執著。例如一個人覺得打坐時腳很痛,另外一個卻不去感覺「痛覺」,不去相應、不去攪和,「痛覺」就消失了,同樣是痛,他卻覺得不痛,這就是超越了你的憂、喜、苦、樂的覺受,就會進入捨念清淨地,這正是所謂的捨受。

「因身與心已無悅、不悅之覺受作用,故無苦樂之受覺分別,謂捨受。」

何謂捨受?譬如有人掉了錢,就非常的懊惱,有的人掉了錢,卻覺得不痛不癢,因為他對錢的觀念,已經不被它所左右了,這就是解脫、超越了。因此,當身體苦樂、憂喜都沒有了,覺受都沒有的時候,這就是捨念清淨。當然到四禪境界的時候,真的能夠這樣時,心就解脫了嗎?不是的,因為行者尚未把腦筋打開,表面上定中境界能如意,但一出定周圍間的事情,他也許不能控制自心,只是在禪坐中憂、喜、苦、樂的現象都沒有了。

菩薩並非如此,菩薩是將阿賴耶識打開,打開時裡面有很多的種子,這種子裡面就有很多、更微細的妄執性,菩薩用智慧滅除這些法塵干擾,待能夠真正的滅除,才能夠真的成為菩薩,得自在清淨。

到了四禪天境界,還沒有解脫的知見,只是表面上的清淨,腦筋裡面沒有打開的這些法塵,都還是沒有擺平。有一天把腦筋打開了,裡面還有很多瑣碎的、微細的習氣存在。因此菩薩境界與世間禪境界是有所不同的,世間禪定到了四禪天,雖然能得捨念清淨,但是種子在腦筋裡面被壓住,這種清淨是不真實的。

大家常常討論見性,見性的境界是怎麼樣?大家的認知上是有差異的。所謂明心見性是一定要把心扉打開,打開來以後再認真執杖牧牛,那之後所得到的清淨才是真正的,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就要這樣。

但是有人修到初禪境也有一種見性,見到什麼?見到我有兩個心,那不是見性嗎?見一個有煩惱妄想心,另一個有覺知的心,這也是見性,這就是初禪境界的見性。到二禪境界時行者能見光了,自性光發出來了,那不是見性嗎?是見性光明,那是二禪的境界。三禪境界時行者身體產生那種快樂感覺,此覺受非常殊勝、微妙,那不是見性嗎?也是見性,是見到色身上的快樂,所得到的是離苦妙樂地的境界,這有人也認為是見性。

因此初禪天有他的見性,二禪天有他的見性,三禪天有他的見性,四禪天有他的見性,四禪天是住境入一境性中,心不起念相應,這更是見性。這四個不同的見性境界導致產生諸多的爭辯,其實這些都還是沒有入禪宗所謂的見性之流。

菩薩四地以後是超越、突破了這些四個禪定的境界,此四禪天行者還有色身,色身沒有突破,怎麼能真見空性及其空性所產生的妙用呢?色界諸天行者就是能了知性相,但也沒有辦法證得解脫。而跨越色界的四禪天後,即進入無色界境界,無色界行者就是破色身了,或者是破掉黑漆桶了,但不用方便、願、力、智等波羅蜜多,就沒有辦法證得解脫的知見。

無色界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四空處定是與色界禪定劃分開來的。一個開悟的行者,一定要達到無色界的境界,把色身突破,把這個肉體打開,才有辦法看到我們潛意識裡面的心靈境界,做不到這樣的行者,對禪宗而言,此等行者就是沒有開悟。以禪宗的標準,要法身現起,同時法塵要開發出來,行陰裡面的法塵很多,這些法塵會現起,而現起時也並非我意識在想,與你用意念想是不一樣,我在想當然我自己知道,但是我不想,法塵還是一直出來,那才是真正的法塵,這才是真正的阿賴耶識所存的法塵,第八意識裡面的種子,要達到這個境界的行者,禪宗才認為是真正的開悟,這部份大家要認識清楚。開悟後法塵要淨就要用功去掉我、法二執,如六祖要花15年的潛修,不能曝光,潛默將養,之後心淨才能真的見性。若哪個人所說的境界沒有此種過程現象,即自己稱謂已見性,那多是世間禪裡的東西,並非禪宗所謂的開悟及見性。

「此天能捨棄三禪之色身妙樂,稱為捨清淨,唯念修行功德,稱為念清淨。」

行者因能捨棄三禪的色身氣感生樂,故能得捨念清淨的境界。若行者至此境界全身充滿氣,不入定中身亦佈滿氣,行者此時遇到碰撞、跌打,均不會傷到他的色身。若行者在入定中,此氣佈滿色身,當使心性入一境性中,即能面對心中意念起境而能不動,故稱為一境性中。

何謂捨念清淨?讓你捨棄一切順逆,心即清淨,叫做捨念清淨,當能捨棄憂喜、苦樂等覺受,而得捨諸念而清淨,即謂捨清淨。何謂念清淨?此時行者得捨念清淨已,念修行功德已得,故始稱為念清淨。修行有功德,能讓這些妄想念不起,都是念清淨的,要修到這個境界,色界修行功德圓滿。

「此地共有九天,即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以上三天為四禪天眾居所)、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此四禪五天稱四禪五淨居天,為修小乘佛法得解脫之聖眾所居之所)、無想天(為外道不明心真實而修的行者,所居之所,其壽命與廣果天齊,故又稱客天)。」

四禪天本來亦僅有三天,此修行的層次再與依佛法齊頭並進用功的行者合計,就有其他六天現出,故四禪天就按了九天,正常的色界天就是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以上三天為四禪天眾所居住的,最高的是廣果天。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五天,是四禪後五天,稱四禪五淨居天,為修小乘佛法得解脫之聖眾所居之所,也就是聲聞、緣覺聖眾他們所居住處。還沒有開悟以前修到四禪境界行者,就生在前三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這三天是有輪迴的。若行者修至四禪境界,也能修佛法,如修12因緣觀、修四聖諦,能去觀心的虛幻不實在,不受妄心的影響,在佛法裏面真正有修這些,那就能得到小乘自我解脫,就居住在這後面的五淨居天,是聲聞、緣覺諸聖眾,他們不再來輪迴了。

上述八天外,最後一個天境是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行者因對心認識不清楚,害怕心的妄起,強壓抑它,用氣去壓它,使心不起認為是空境,這種錯誤認知會生於無想天。
我們打坐剛開始,心起心滅妄想很多,那是虛妄不實在的,因此也不要讓心起動念的晃動,亂動就會影響我們的定力,故此時也就不要亂想。一旦氣入腦中,進入潛意識裡面,那不是想不想的問題,因不想它也會現,此時只是看著它,有沒有念頭?有啊!這個念頭不是我在想的,是它自己現出來的,剛剛所說的行陰,行陰裡面的東西,如房子裡面的灰塵一樣,它自己飛揚起來,這些法塵你看著它,只要沒有習氣毛病與它相應的時候,這有什麼關係呢?不相應就沒有關係,所以你看著它,可以了知很多的事情,了知眾生的因緣果報現象。

 

(1).四禪三福報天與無想天境界

四禪福報天有三,是為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外加一無想天。在《楞嚴經》中,世尊說:「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若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麤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初禪行者已離欲界生死,得離生喜樂地境界;二禪去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等識)功用得初定,僅留有第六意識相應,故能得定生喜樂地;三禪捨喜受,去除苦、樂想,得離苦妙樂地。此四禪已捨喜、樂覺受,入捨念清淨地,入一境性中。故四禪天行者不再受身、心所逼,因苦因已滅,但樂又是不能常久擁有,因為是諸法無常,故樂久必壞滅。如此觀照,苦樂二心同時看破而俱捨離。身心麤重相已滅,淨性生起,福性亦生,像這樣的行者即能生於福生天。此天神身長一百二十五由旬(一旬四十里),還留存有微習,感召天壽一百二十五大劫。

在《楞嚴經》中,世尊說:「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行者一入四禪境時,以第六意識心不被憂、喜、苦、樂覺受所左右,能得捨念清淨,故說捨心圓融。此時行者已能徹底了知殊勝清淨之實義,乃因證得一境性中,不為諸境所轉,故言勝解清淨。行者在得清淨中,福業生起,雖已斷憂喜、苦樂覺受,得清淨心,但卻對繼之而生起的福業,無法遮掩,而產生殊勝微妙的隨順心,依此隨順心起神通功用,能將此淨心隨順應用於未來際。如此行者執取福業而得妙用,名為福愛天眾。

有關廣果天者,在《楞嚴經》中說:「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行者修證到清淨殊勝境後,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心境,就有兩種不同的果報。一者若行者於先前福愛天中,因福生而執取福性,卻又於清淨中使心更清淨,即能讓淨心產生諸多的淨光明,如此福、德兩圓滿發明,此修證而住於廣大福德之果者,名稱為廣果天眾。此界天眾真得捨念清淨地,得捨受相應,住風災頂,水火風三災劫末不能至。此類天眾壽五百大劫,身長五百由旬。

有關無想天者,在《楞嚴經》中說:「阿難!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行者若於福愛天中,厭惡苦與樂受,因此精進地研究此心,如何來捨棄一切心念,如此用功不斷,企圖去圓滿捨受之道,窮滅一切心念。如此用功後,身心都能俱滅,甚且讓心慮不起,讓心如枯木死灰一樣地凝住不想,如此縱經五百劫過往而心亦能不起。此種人既然以心的生滅為因,故祇一味地壓制此心念的起滅,如此即不能讓我們的不生滅性發明而顯。正確的佛法認知,應是能體會吾人有一不生滅且是空、無住的如來體性,此不生滅性發明時,即能以不生滅的體去觀照生滅法所起的一切法爾現象。此等行者因微習所得果報也是五百大劫,初二百五十劫中滅一切先心意念不想,但在後二百五十劫中,因定力衰退,想心又生起。如此一類行者,名為無想天天眾,果報壽命與廣果天眾同,身長亦是五百由旬。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此四種殊勝行者,已入一境性中,非苦、樂境界所動搖。此種不動境界雖非真的有如菩薩地第八地的無為真不動地,但捨一切念,確也能學習、純熟心性的功用行,而發起五個世間禪的神通境,此境界名為第四禪境界。

四禪境界會起神通,如宿命通發起在四禪境。有的人在打坐的時候,可以進入定中獨頭意識,可以知道宿命裡面,誰與誰的關係?有的說我不必入定,睡覺的時候也就可以知道,那是睡覺做夢,做夢掃到行陰裡面的一個法塵,這法塵只是一個開頭,是第六意識夢中獨頭的作用。第六意識有兩種作用,一個是定中獨頭意識,一個是夢中的獨頭意識,本來第六意識是加上前五識,才能有一個完整的念頭,現在前五識因睡覺已經不起了,就像在睡覺時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識都不知道了,但只有一個念---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會抓第八意識的種子、法塵,當法塵出現,這只是一個開頭,若行者睡中覺知不迷者,見其境不起心相應,此法塵當起又自滅。若行者睡中入半昏迷境,則會根據這法塵去編個故事,去虛應一番入夢中了。當你醒來的時候,原來是南柯一夢,也都是不真實的。

如果行者不做夢的,就只有覺照到這個法塵的開頭,它不變的,就像我們看電影有一個定格,「啪一下!」它就出來了,它沒有因為你心的妄執而改變,若改變就開始在演電影了。「啪一下!」出來後,那個定格就停在哪裏,那就是你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譬如你現在在睡覺,突然一個畫面出來,畫面中那個人是你現在的媽媽,以前她好像也是你的媽媽,在一個不熟悉的空間,有一個她在不明的廚房的、或什麼的、、。影像被掃到後,那個影像也不會動,但是你下意識很清楚的認知那是你媽媽,那個媽媽就跟今生的媽媽一樣,表示她有一世也還是當過你的媽媽,這一世又當你的媽媽,你自己的腦筋很清楚,這就跟定中獨頭一樣的現其境。

定中獨頭是行者人還清醒,因為不是在睡覺而在定中,眼、耳、鼻、舌、身這五意識也不起了,只有一個心意念,氣掃到那個境界起來,知道以前她跟我有緣,曾做我的媽媽,今生又有緣我做她的兒子,一世又一世就是這樣地輪迴下去。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些經驗,應該有,修到這個時候應該有。你現在雖當人家的父母,而以前他就是你的兒子,或者是你的爸爸、媽媽,沒有緣不會撮合在一起的,我們的輪迴就是這麼地可怕無知。

為什麼一直在這六道裡面輪迴?大家都曾為六親,為什麼《楞伽經》裡面講不食眾生肉?世尊告誡我們,所有一切眾生,大家都曾經互相做過六親等的,六親是父、母、兒、女、兄、弟、姐、妹、伯、叔等這些很親的人,故若他們淪落入畜生道,你何忍去吃他們的肉,今生他出生做雞、鴨、牛、羊、豬在你家,如果你有神通可以看到這些現象,當知道這隻雞的前一世是你的誰,我想你也吃不下去了。

法塵裡面的東西,你要看它,不是我在打妄想,法塵現起來就是這樣,你在夢中也可以看它,在定中當然也可以看它,只要你心一變化它就變,心不執著,只是法塵起,然後又滅,起了又滅,一剎那有九百個法塵起滅,所以行陰非常的微細,而且很快。

若你抓到哪一個法塵,然後對著它起妄想,編了一大堆的故事入妄想境,這是不對的。修學佛法的行者是要認識這些,才不會走錯路。而不學佛法的人就把妄想念當真了,執著這些法塵都是真的,執著為真而如何解脫呢?修學佛法的就相反地認為,一切皆虛幻不實在。一個人認為是真,一個人認為虛幻,哪一個對?而到底有沒有這一回事?一定有的,但是有已經過去了,怎麼說是有這一回事兒?真正有事情的是現在,譬如現在大家在這個道場在聽法,我在這邊講話,現在最真實的就是有,回去以後,你在想我今天去上課,那個是有嗎?已經變成沒有了,為什麼?過去了,過去就變成一種幻相,這叫做幻。

你跟眾生結了緣,以前是你的六親眷屬,現在能當真嗎?不能當真,因為現在他沒有真正出生做你的六親眷屬,當然不能當真。由心中看這些可以體會因緣觀,而體會歸體會,修佛法的人要認為一切都是虛幻的。而修世間禪的人,會認為覺知的因緣觀都是真的。

我們有位女同學到印度去,她看到一位印度人,腦筋裡面覺知:「啊!此人就是我前世的丈夫,我要嫁給他。」這就是逐妄為真,後來不久還是結婚應緣去了。

修佛法的人心要超越因緣觀,就是看到:「這是我前一世的丈夫」,但因已經過去了,我今生不能再迷糊,不能再跟他搞在一起,掉了頭趕快就跑。一個是趕快跟他結婚,這是修世間禪的;一個是修佛法的,知後趕快遠離。兩個人修學不一樣,其心態應會不一樣。

你有沒有修佛法?沒有修佛法,就是認為潛意識裡面所感覺的,都是真的,那個說真也不真,為什麼?因已經是過去了,即使真的,而你不理它、它也沒有事。說不真,那個影像不是我妄想的,但是它會現起來,總歸一句話,就是你執著與否,執著為真,就會在六道裡面輪迴。

你若能體味一下就好,這個人跟我有緣,沒有緣大家不會撮合在一起,你好好去體會一下,好好進到心裡面去感覺,就知道因果輪迴實在是太可怕了!過去事情發生了,這一世事情照樣發生,過去會黏在一起,因為哪一件事情會黏在一起,今生又會在一起,人與人、人與事。眾生與佛一樣,為什麼會來聽聞佛法?哪一世一定跟佛有緣,所以會聽聞佛法,聽得進去。而沒有結佛緣的人,對你講這些你聽不進去:「哪有這回事,你在胡說八道!」

昨天我跟一位研究所的博士到屏東去,在車上稍微聊了一下:「佛渡有緣人」「不公平!不公平!」他一昧地說不公平,聽不進去。當討論到有的出生可以這樣、有的可以那樣:「不公平!不公平!」我問他:「你到底相信什麼宗教?」「剛開始是相信基督教,現在也不去了!」而要他來聽聞佛法,當然聽不進去,即使有善行,只能去修一些天道的法。

你聽聞佛法,且聽得有興趣,這表示哪一世已經熏習過佛法,會了解因緣果報、不會反對、不會排斥,確實是這樣的。而你現在修禪,也不要說哪一個對、哪一個錯。如果有一天心清淨了,進到腦筋裡面,你自己去體會,睡覺或者不睡覺,能夠進入而且開發出你潛在的法塵起來的時候,你去體會一下,現在的周遭之間,親密、不親密的這些人,與你有什麼關係?你不去體會也可以,有智慧!反正常常在一起的,一定是有緣,常常在一起、常常吵架的,又是惡緣,這個要不要神通?不必神通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了。常常看到這個同修,他一看到我就很生氣,那表示以前有緣,但結的是惡緣,這樣要不要神通?不必要神通也可以體會,你只要相信因果輪迴,可以從你周遭之間的人、事、物來產生智慧,可以去觀、可以去擺脫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待續)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