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二種輪迴根本(續1)
二、無始菩提涅槃
(一)、前言
一切眾生在六道裏面輪迴,都是因為兩種輪迴的因:1.一個是眾生顛倒因。2.一個是世界顛倒因。先有眾生的結緣,結善緣、結惡緣,不管是六道裡面的哪一道,哪一界地。我們修行大部分是在結天道的因緣,你懂得真正佛法以後,就是要求超出三界,所以要結菩提因緣。
外道或者是一些不知道修行次第的佛教徒,也許他不能夠真正了解,佛法要修的是甚麼?都把一般的世間禪定,當做你用功的對象,沒有去培養你的智慧,照破一切的無明,雖然是修禪定,也有一些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感受,感召的壽命也很長,但是最後還是要輪迴的,所以修佛法就是要認識真正的解脫道,以及我們要怎麼來做?當然解脫是我們要做到的目標,但是盲修瞎練,一些名詞也懂得很多,然而就是方法不對,也就沒有辦法證得解脫。
今天講的第二段:無始菩提涅槃,這不是因為你修,它才有。古僧大德們常常開示,釋迦牟尼佛在證悟的時候也開示:「眾生皆有佛性」,本來是不假修持的,你應該可以把佛性找回來,但是我們沒有佛的智慧,所以還是要經過學習。所有的經典都在闡釋,我們該如何來修持?尤其是大乘的經典,更是可以修得,讓我們的菩提自性,越來越清楚,也讓我們菩提自性,擺脫一切的習氣毛病的牽扯,甚至于進入涅槃的境界。涅槃是寂靜不二的空體,我們要找回這個佛性,它本來就具足這些無漏的功德,不是因為你修行它才有,本來就具足,只是我們不認識它。我們常以一切的妄想心、攀緣心,認為就是我自己,所以就隨著你的妄想,造無量的業,沒有辦法證得解脫之道。
上一堂課講到:無始生死的根本,都是以攀緣的心為自性,我們知道妄想心,就是攀緣的心,如果你這妄想心對諸境執著,對種種的現象放不開,你喜歡、討厭的心,你把這個心認為就是你,就永遠沒有辦法證得解脫,所以無始的生死根本就是這麼來的。
上幾堂課所說的,與眾生結的善緣、惡緣,結了以後就是起顛倒,有因就有果,世界顛倒就成立。世界就是時空,「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這三世在講時間;「界」是空間,界有三界九地,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是欲界全部包括在內的五趣雜居地。這五趣就是五道,我們說六道,為什麼現在變成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在天與人之間有一道是阿修羅道,一般都把阿修羅歸在天道,因為阿修羅道者有天之福,但是沒有天之德,也就是他專修福報,不去修這個心,德行還是有缺陷,最重要的毛病是瞋心很重、忌妒心很堅強。
聖人是德行更完美,天道的天神,如果是修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修這十種善行都可以升天,修福報也可以升天。但是我們佛法更需要修這個心,以德行為主,因此把阿修羅道歸類在天道,就是成五道,是謂五趣雜居地。
五趣雜居地,為什麼說「雜居」?雜居在那裏?欲界是有淫欲與食慾的有情住所,上面有六欲天:1.四天王天,2.忉利天(三十三天),3.夜摩天,4.兜率天,5.樂變化天,6.他化自在天。中間有人界的四大部洲,就是須彌山周邊有四大部洲,一者南瞻部洲,二者東勝身洲,三者西牛貨洲,四者北瞿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
這四大部洲是有人類的地方,須彌山的半山腰是四天王天,山頂是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人類居住的上面是天,須彌山周圍有鐵圍山就是地獄。當然在我們南瞻部洲這裏,還有畜生、餓鬼在我們周遭。很多修行人覺得很稀奇,有鬼神嗎?動物你是看得到,而真的有鬼神嗎?你修行就會感覺,眾生都在周圍之間,當然天上的天神,有時候也會下到人間來。
這五趣雜居是在欲界以下:一者南瞻部洲,二者東勝身洲,三者西牛貨洲,四者北瞿盧洲,以外就是天道,六欲天在夜摩天以上,即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是依空而居的天神。
色界的天神更是依空而居,色界有18天。無色界本來沒有固定的居所,因為無色界沒有色身,只有一個心意念,這些心念要到哪裏?隨他的意願要跑到地獄、要跑到人間、要跑到天上,他都可以去,只是沒有一個色身形相。
九地是:1.五趣雜居地(欲界)、2.離生喜樂地(初禪)、3.定生喜樂地(二禪)、4.離苦妙樂地(三禪)、5.捨念清淨地(四禪)、6.空無邊處地、7.識無邊處地、8.無所有處地、9.非想非非想處地(後四地屬於無色界)。
欲界以下都是在五趣雜居地。色界初禪的離生喜樂地,離什麼生呢?離我們欲界的生死,所以產生一個歡喜、快樂的心,這是初禪的境界,初禪天是屬於色界天。二禪天是定生喜樂地,行者開始產生禪定力。三禪是離苦妙樂地,行者能離開我們色身的痛苦,我們色身有什麼痛苦?打坐腳會痛、肚子餓了沒有力量,天氣冷、熱,身由不得。而打坐的時候,能夠超越這些在心理上感覺不舒服、痛苦的色身感受,也就得以超脫了,主要是因氣很旺造成的結果。四禪是捨念清淨地,你要學神通變化就在這個時候,念頭清淨、對一切法平等,這個捨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捨去一切念,捨去一切念當然就入空相。
前天晚上到六龜去看悟本師,他去台南辦事,晚點回來。昨天早上跟他一起吃飯,飯後閒聊,我們要辦的事情請他聯絡一下。同時談到這一次尼泊爾的國王被殺,事情發生前一個禮拜,悟本師就在哪裏,打坐的時候進入空性,就觀到這一件事情,他告訴其他同去的五、六人:「我們趕快回家,這裏將有動亂!」大家都還有點不信,半信半疑的,後來還是提早回來,不久就真的發生這件事,這都是業力,不是誰跟誰的問題。
所以你能夠捨去一切念,心眼開了,就能夠看到很多未來的事件,可能會發生什麼?我們倆就討論到,為什麼不能夠轉?修佛法就是要能夠轉一切業,以前我們常常提到的,在幾年前台灣也常常有這些現象似要發生,能夠體會國家因緣的就很擔心,我們也有動亂的機會,但是到後來為什麼都沒有?換了另一黨執政,我們也都無事地度過了,也許這就是大家有心、無心地在做很多的護國息災法會功德。
尼泊爾,我還沒有去過,他們修行人也是很多,但都是修印度法、修世間禪,世間禪只能夠知道,但是不能夠轉命運。修佛禪,對你自己的業,要修到空才能夠轉那個業。對於國家的共業,大家要共修,祈求諸佛菩薩的加持來轉那個業,才不會發生動亂。
悟本師說他也知道,但是要轉必需在半年前或一年以前就轉,當然我們到四禪的境界,可以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是轉不了業,就讓它自然發生,或者大事化小,如同「九二一」一樣,也是大事化小。
我們有一位網路的朋友,「九二一」那一年的一月份就感知了,然後他說:「我要替眾生襩罪」,從這個心起,就天天的生病,生很重的病,菩薩心去承受這個業。也不管是真的、假的,不管她承受多少,到底還是造就了很多的傷亡,這個共業有時候是轉不了的,但起碼可以以大化小。如果修的是外道法,修的是婆羅門這些拜火教等的,就沒有力量轉,又沒有請諸佛菩薩的加持來轉,當然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地方在做護國法會,這就是在請諸佛、菩薩加持,轉我們國家的共業,這邊做、那邊也做,大家都在做,不是做一場就解決了,要做很多場,所以有心之士,不見得他都會講出來,但是他們能夠知道要做,也許他們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是有一個心意念想做,這邊做護國法會,那邊也做護國法會,以此法會功德,願能減輕台灣的天災、人禍,保住政壇不要發生動亂,亂的時候,也要能夠亂得有次序。
到四禪境界的時候,由於捨去一切念,自性清淨就能夠產生神變,到四禪境界時,要開發五神通,就可以出現五神通來了,一切佛事都在這個時候成就;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是要修證到四禪的境界,才能起世間的五神通。
再來四空處地:6.空無邊處地、7.識無邊處地、8.無所有處地、9.非想非非想處地。這三界九地,你如果是在眾生無始根本之間,與這些天神或界地結緣,就會成四空處定的天神。界也就是空間,於是定在那裏,就會出生到那裡。譬如很喜歡打坐時有光,喜歡光明,也許就出生到二禪天去,端視你修持的過程之間,對現象的喜愛與執著。
雖然我們修佛法不去造就這無始無明的生死根本,那怕是天壽有多長?長到第九地的非想非非想處地有八萬大劫的壽命,相當5,376 億年的人間壽命,壽命盡的時候,照樣輪迴,所以這個還是不究竟的。
這三界九地,雖然我們不去修這個法,和不去跟它結緣,但是你要修入無始菩提涅槃,也要透過它,所以我們佛法裏面所說法,都有概括世間的一切,不是因為這是世間法就不去修,在修行中還是要經過的。在達摩祖師尚未來東土以前,佛教很早就傳入中國了,但大部分的出家人所修的,還是世間的禪定,是達摩祖師來了以後,把一乘佛法的真諦:「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法門傳到東土來,就是要把無始菩提涅槃的佛性給找出來,這樣才能夠修學解脫道。我們看經文:
(二)、經文
《楞嚴經》曰:「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上一次講到無始生死根本,那是以攀緣的心在應緣,我們不要去用攀緣的心。現在網路上講到想陰滅了,粗的妄想沒有了,「想陰」都是你攀緣的心在想,好不容易修到想陰滅,再來是行陰區宇,行陰區宇是幽隱的妄想,還是有妄想,沒有妄想就能夠進入很好的見地。但次妄想不太能夠看得到,這些幽隱妄想是非常微細的妄想,沒有發覺它時,卻以為心清淨了。你在捨念清淨地的時候,也許認為我已經全部清淨了,不見得!因為行陰微細,都是阿賴耶識所儲存的種子,再透過禪觀,可以觀一切眾生的因緣,所以四禪天在這個時候要修宿命通,有過去、未來八萬劫,總共是十六萬劫,過去八萬劫、未來八萬劫,眾生的因緣果報他都能知道,在這個時候可以修證到這個境界。
世間禪者修宿命通與諸佛菩薩們所修証是不一樣的,諸佛菩薩們修証的是宿命明,12類眾生的因緣果報,從無始到無終,是沒有起、沒有了,宇宙本來就是沒有開頭、沒有末了,世間的生成只是宇宙中的一暫時現象。佛、菩薩對所有一切眾生,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眾生,都能夠觀得清楚,這是修佛法,與修外道法是不一樣的。
我們現在已經要慢慢的認識這個:「無始菩提涅槃」,時間本來就是沒有一個開始,沒有一個結尾,如果我們這個地球滅了,還有另外一個地球生成,我們眾生因為業力的感召,就又遷移到另一個星球或地球,雖然不見得在同一個地球,但是個個眾生的個體不會消失,我們的世界要滅以前,還有1,996 位佛要出現,這個世界才會滅。有的說現在是世界末日了,實在是有點亂講,世界還不會末日,還有很久的日子要過,但是人類會階段性的滅亡的。
在虛空之間從哪一點開始,只有佛才知道,哪一個世界生成了?是人類或者是其他的眾生要來居住,這些就在你有神通變化才能夠去觀。所以加上「無始」兩個字,很難去臆測是從那一個時候開始,時間是沒有辦法用一般的智慧去理解,只有佛的智慧才能理解。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菩提自性,菩提是覺悟的、是清淨的,所以是元清淨體,這是菩提的體。我們有菩提覺性,是具足無漏功德,原來是清淨的空體,我們就是要認識這個清淨的空體。我們常常說的,每一個人都應有一個清淨的佛性,這個清淨佛性,畫個大圓圈來代表是大圓鏡智,它的中間是空無,才能夠現起映照、鑑照的功能,這就是我們的心性。雖然是空,但是可以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這是它的功能。
有因緣來了,佛性就能應緣。例如有一個人來,出現在我的範圍裏面,我這個心鏡馬上映照出來:「他是一個人!」我們的見性發揮功用,不是眼睛在看,是見性在看,這些理念我們要搞清楚,沒有眼睛可不可以看?也可以看的,看到什麼?看到的是一片的黑暗,那不是看見黑暗嗎!你以為看見黑暗不算是看見,因為我們懂得太少,所以認為看見黑暗不算是看見,這是見性能看見明、暗的分別相。
六結使的動、靜、根、覺、空、滅,這個六結使一定要走一趟,如果修行沒有走一趟,就沒有辦法成就菩提、涅槃的境界。菩提是覺知,是我們的覺性,可以覺一切緣。這個「覺」是很重要的一個分水嶺,一邊是客塵外境,一邊是心靈的深處。大部分四禪以前的這些行者都是在修動、靜、根、覺、空、滅這六個毛病。四禪以後的這些行者,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是在修心的覺知後的這一邊。
九地中第五地的捨念清淨地(四禪),與第六地的空無邊處地,這二地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因為行者修入無色界,所以他沒有色身,沒有色身就是開悟了,把心眼打開了,法身才能說活起來了。
這邊色界的行者,色身沒有突破,還有一個色身,色塵包括五根、六塵,五根是眼、耳、鼻、舌、身,六塵包括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都是屬於色法。這裏所修的還是屬於修動、靜、根、覺、空、滅等前三者的毛病。
現在再講動、靜,一切法在有時,就是動相,動相有了,相對的就有靜相,這在禪修之間,你是可以去體會的,就像我睜開眼睛可以看到東西,那是動相,我閉著眼睛看不到東西嗎?也有,那是看到黑暗,黑暗是屬於靜相。
你用耳朵去聽,耳朵有聲音來源時,那是動相,耳朵沒有聲音來,那是靜相,但是有聲音的時候,我來聽一個沒有聲音的聲音,那也是靜相,這在禪修之間,你可以去體驗的。
在禪修之間,大家在那麼多的雜音中,我提起潛意識裡面的聞性,那個耳朵的深深處去聽一個靜音,”啪”一下子,雖然是在吵雜音中,處在吵雜聲音底下,好像那些雜音都不見了,或者同時在,沒關係!我還是可以聽聞到一個靜音,萬籟俱寂的靜音。這在我們的禪修體驗裏,有一位同學就寫下這一段經歷,他可以在有相之間、有聲音之間,去聽一個靜音,確實也是這樣的。
這是我們在修觀音法門時,我常常在講這個觀念,所以一切相,動、靜不是對待的,動、靜二相是同時存在的,不是二分法的:動就是動、靜就是靜。你在靜中可以去觀動相,你在動中可以去觀靜相,這些都是用五根來修的,所以就有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六塵在裡面攪和,修到這裡還是在肉體上用功夫,這些色界天神都是在修這些。雖然他們也能現起一點覺知,但是沒有再深入的去認識它。
修到無色界,突破了色身,有這四空處定,但是認識不了菩提,也不知道怎麼進入涅槃?他只是有一點無漏的修證,無漏就是沒有煩惱的修證,不能否認的,色界以上的每一地,都有開發出一點點的無漏功德心性,但是那對法的解脫不強,對業力沒有辦法擺脫,也就是會看命、算命,不會轉命,沒有用!
這四空處定突破了色身,只有一個心念時,照道理而言,這是一個關卡,是可以覺知、用心來感知一切緣。大家修佛法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如果哪一個人說:「某某人,你肚子裡面長了一個瘤」,他可以用眼根看到你的色身,這種人都還是在著外境,都還是在動、靜、根中琢磨,還沒有辦法進入心的狀態,但是有的人看到這種人,就覺得非常的不得了,其實這只是有一點表面的功夫而已。
修證到「覺」的時候,用心可以映照很多的境,這是覺,用心去感,因心是無形無相的,但是可以遍十方虛空,應一切因緣,這個心,力量才大。再來就是佛禪的不同處,如果有覺知,沒有轉而修空觀,空不了一切覺知,這就是屬於世間禪定,不是佛禪,沒有辦法證得解脫。這是修行的最大分水嶺,佛禪與世間禪有什麼不同?就在這裏,這是一個關卡。
《大般若經》裏面所說的,開悟以後見到這個心,可以靈知靈覺一切事物,但是沒有把它空掉的時候,是轉不了一切業,所以你就要修學空觀,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是《大般若經》裏面所說的要修證這三三昧。開悟以後,或者進入色身心眼開了以後,你就去修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三個定,這是佛法所要走的。
在世間禪不管是色界、無色界,這些境界都不修空觀,認為有就是有,怎麼可能空了?有就是有,也就隨業去流轉,所以有宿命通有甚麼用?仍然轉不了業力,有神通、天眼通或者神足通,也轉不了業力,壽命盡了,或者你殺誰?最後還是會被他殺了,一報還一報,這就是因果。譬如目犍連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神通第一。但是因以前殺了人,今生還是被人用石頭把他給咂死了。所以神通有什麼用?轉不了業力,你知道了,躲避得了嗎?躲避不了。只有請求諸佛菩薩加持,看可不可以轉?不然你要靠自己轉,自己就必須有所修證,怎麼修證?就是修空,證空是最重要了!
什麼叫做空?空就是把我們的元清淨體,讓它顯露出來,元清淨體顯露出來,這個大圓鏡智雖然能夠現一切境,但是還能不黏,不會去黏一切境,它就是有這個無漏功德性。所以你要把元清淨體開發出來,定要修空觀,修一切法對我沒有關聯,我可以感知這個法,但是對我沒有關係。故可以覺知,如果不能夠覺知,這個佛性的覺知就死掉了,不可能的!我們都有一個覺知歷歷的心,覺知以後要空了,已修證到空以後,業力就卡不上你、轉不了你的心。
無相與滅有一點相像,空修證到以後,原則上就有解脫的知見,不被業所牽扯,而我們生死根本是以攀緣的心,現在攀緣心被你空掉了,你就不去攀緣,業力就起不了作用了。
「空」是絕對的,「無相」是對待的、相對的,不是絕對,怎麼相對呢?就是我可以看到這個相,可以體會這個相,因為已經修證到空觀,不被它所黏。空是絕對的空,你說有、他說沒有,為什麼?因為他要斷這業的牽扯,所以知道什麼?看到什麼?覺知一切相,他卻能說沒有。
《金剛經》就在講這個「空」,也說要絕對的觀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對所有相不能說”有”。如果你認為:「我神通廣大,我感覺這樣!就是這樣!」那你怎麼能轉呢?沒有辦法轉你的業,而該怎麼樣,還是會怎麼樣的!所以《金剛經》闡釋得很清楚,字句很簡單,但是,就是要去做到!經文教導我們:第一步就是要修空觀,就是要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這就是無相的境界,就是已經悟到空了,然後再回過來「若見諸相非相」,意即有相,但是不把它看成有相,知道但是能相對的來面對它。
我們用祖師大德們的一句話:「有法無主」來說明,我心地起這個念,但是我不是它的主人,若起不好的,我不會生氣、也不逃避;起好的,我也不會喜歡,反正我就是看著境界不去相應,這就是無相三昧,也就是六結使裡面”滅”的境界。
”滅”是對這個境界,能夠不受它的影響,這就是”滅”的境界,總歸一句話:「有感知,但是不受它的影響,有法無主。」要做得這樣子,才能夠解脫,所以簡單的講,六結使就是生滅法。如果生滅法不管它起滅如何,我能夠如如不動,守住我空寂的體性,這樣子你就解脫了,就是進入涅槃了。涅槃就是寂靜不二,寂寂然的體是我們的空體,它是對一切境靜止不動的。寂靜不二就是涅槃的境界,涅槃不講死亡,證到生死滅就是住涅槃境。
第二部分在闡釋我們從無始以來的菩提涅槃,它本來就是清淨之體,剛剛所說的,就是要讓我們了解,為什麼原來是為清淨自體?因為它本來就是空相。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這一段在講依他起性的功用,我們的佛性有兩個功用:一個是依體,依這個空體而能夠現一切因緣,能夠映照一切相。識精元明,識就是心,這裏所說的識,因為是清淨體;而識有八識,唯識裏面所說的八識,應當要認識一下:前五識、第八識是清淨識,這兩個不會造業,會造業是你的習氣,跟它沒有關係,第六意識、第七意識是佛法要修正的兩個執著(我執、法執)根本,也是造業的因。
我的眼睛是眼識,認識眼前這個就是麥克風,這樣我的眼睛看到麥克風,我會去造業嗎?不會的。所以我們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根,所感知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原則上不會造業。但是人死亡時這個五根也死了,就消逝了,這五識也就不見了,只剩第八意識就是阿賴耶識,一切業都是由它擔負著走了,也就是去輪迴了。我們所說佛性的心鏡,就是在講第八意識,它可以儲存很多的種子,它也可以映照十方虛空,和一切眾生的因緣,它都能夠映照。
我們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要見這個第八意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這兩個在業緣不淨時,此兩識都是不好的,所以要把業緣消弭,經過修行把它滅除。第六意識是對外境的,而這裏所說的第六意識對外境太會執著了,故是會修不好的!第七意識是對內心,內心是六結使裡面的「覺、空、滅」這一部分,它妄執八識所起法塵一切為真,裡面有我。
識精就是心的精靈,本來是清明、能夠發光,能生諸緣。若是有因緣來時,就依他起自性。如果修空觀修得悟空後,還在執空時,就會墮入空亡,經一切境,亡失一切覺知。《金剛經》闡釋得很清楚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卻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一路到底!一路走來都是始終如一,那就完了!會把你的佛性,能生諸緣的這佛性的覺知給淹埋了!
我們修空觀修證到的時候,就要變成無相觀,要做到「有法無主」,有法是我的心感—心靈的感知,這樣才有一點神通力吧!心靈感知以後,不要有煩惱。而心靈感知很多的相,在這個境界是很微妙的,一拋開色身以後,不是只有用看的,而是要用心感的,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感知眾生的心怎麼樣?是好?是壞?
同是修行的人站在你面前,你會覺得他好像沒有一個東西阻礙你心的通達,很清淨,我的心可以透過他的體,表示他的心也很清淨。有的人不是這個樣子,有的人脾氣、毛病一大堆的,站在你面前,就像是一道牆,心要透卻透不過去,這就是表示業力很重的,為非做歹一大堆的,或者講的是修行,卻是口是心非,你可以用心感,而眼睛看得到他的心病嗎?看不到的,要用心感應。
當然突破色身以後,這靈知靈覺的心有很多的功用,這在色陰魔相、受陰魔相、想陰魔相裏面,都在講這個心有那麼大的功用,在這個時候用覺知的心,就是識精元明,是它本來的功能,所以能生諸緣,依他起自性能夠生一切境界。這跟前面用攀緣的心有什麼不一樣的?攀緣的心是你的妄習(妄想習氣),因此才有根本的生死所在。
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但是他不用這清淨的佛性去應一切緣,只會用攀緣的心去應緣;用攀緣的心對外境的是第六意識,對內心是第七意識,就是這兩個心識在攀緣,就會進入根本的生死輪迴裡。現在我們的識精元明,它本來可以依他起自性,什麼因緣來,它都可以以空相應,不是用攀緣的心去應一切緣,攀緣的心是你的習氣,習氣一大堆的,用你的習氣去應一切緣,你就會生起喜怒哀樂等覺受。你要認識我們的無始以來菩提涅槃的自性,它原本是清淨的,它會依他起性,然後應一切緣,應得恰到好處,不會起煩惱,才是用清淨體去應。若不是用清淨體去應緣,而是以妄想的心、攀緣的心去應緣,就會現一般人的習氣去相應、造業,這也是眾生永遠在輪迴中的根本原因。
「緣所遺者。」
現在我們的毛病是什麼?清淨體應一切緣以後,你去追逐這個應一切緣的境界,而沒有反過來,去看你這個菩提自性,忘了菩提自性常清淨不黏,而常常去追逐這個攀緣的心境、應一切緣的境界。有修行的人,剛剛所說的三界九地裡面的行者: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是四空處定,他們還是瞭解依他起性,也知道我們的自性應一切緣,能照、能感,但卻也執著、執取這些境為真,不能把它虛級化。
那凡夫呢?除用攀緣的心、用一切習氣的心去相應,當然各方面都在造業。那些賢人或是天神,他是依”識精元明”,知道可以應一切緣,但是不去看這個菩提自性,卻來觀看這個取其境後的部分,執此境為真,所以你就遺失此菩提自性而不知。這個涅槃的體、精明清淨體,不去認識它,因而緣所遺者,即是緣那剩下來妄想心之境界。你瞭解這個菩提自性是可以應一切緣,也要迴光返照此自性是清淨不黏,無漏功得圓滿,不會起煩惱的。然而卻去追逐應一切緣後的結果及境界,不去追逐能夠應一切緣的體,所以你就遺失掉本真了,卻去緣所遺者。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因為所有的眾生,不管是天道眾生,或者是一般的人,遺此本明,即遺失掉”識精元明”本來,雖終日生活於其中,但卻不能覺知是在錯誤的認知下在過活。畜生道當然是不用講了,雖然有了了的覺知性,但是被牠的色身框住而沒有辦法認知,因無智慧力故。但人道眾生雖有覺知心,但不知去認識本來妙明真心的功能,而去執取識精元明所照後之境,也繼而執境為真,起喜怒哀樂想。
雖然我們天天以”識精元明”去應一切緣,去緣外境所感知的一切境,但不會去找你的”識精元明”這部分,返光自照,而去追逐境起的現象,甚至起習氣相應而不自覺,沒有辦法自己覺知:「我這樣子做對不對?這樣修法對不對?」雖然能夠有所修學,還是又再去輪迴,這就是不認識”無始菩提涅槃”的這一面。
所以總結本段經文,我們要認識自己的識精元明,它能虛而照,應一切因緣,但不會黏一切照後的境。我們要常迴光返照此菩提涅槃的清淨自性,不要去執取我們「識精元明」照一切境,或應一切緣後的境界。前者是覺者的修證及境界,後者是凡夫所特有的輪迴根本。
(三)、註解解釋
「第二輪迴根本是眾生不認識此無始菩提自性,原是涅槃恆常不二,清淨無染之體,本自空寂,無住不執一境。吾等此識精元明,能遇緣生起諸法,如鏡遇物顯其像,物滅終不留其像;然吾等眾生遺此妙明真精不緣,而去緣其遇境所現之像,如此本末倒置是無明本。由於諸眾生遺落此本來妙明真精,雖終日對緣應緣行諸法,但不去自覺吾人元清淨體,不染一塵之寶明自性,故終枉然趣入六道中輪迴去也。」
「第二輪迴根本是眾生不認識此無始菩提自性,原是涅槃恆常不二,清淨無染之體。」
除前述無始生死根本,是以妄想攀緣心為自性者,現在講第二個輪迴的根本是,不迴光返照自己無始菩提自性,因此不能明了菩提自性本是常處涅槃,清淨恆常不二的,它是不增不減,清淨無垢的空體。你要修佛法,就是要迴光返照,反過來認識這個:無始菩提自性,它原是處涅槃境,空性恆常不二,清淨無染之體,能照但對諸境能無住、無染。
「本自空寂,無住不執一境。」
我們菩提自性本來空寂、無住,不執著一切境界。這裡說的空寂,空是它的體,空能生萬法,空能照一切境。寂是菩提自性照後能寂寂不動,也就是對境有無住的功能。因此,我們修行有境界,能照一切境時,能映現一切因緣法時,就能體會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不著不黏。認識此識精元明,動靜功能現起是它的原有功能。
凡夫或未出世間的世間禪者,他們錯用心,不去守住此空寂的菩提自性,而以餘習的攀緣心為自性,認為可感知何事,或可體知現在、未來、過去諸事端為真實,就會因認賊為父,得不到真涅槃的菩薩自性,而依舊迷失在六道輪迴中。
「吾等此識精元明,能遇緣生起諸法,如鏡遇物顯其像,物滅終不留其像。」
我們要認知此識精元明本來的功能,這個精明遇緣會生起法—應緣,這是我們佛性的一部分。佛性有「空、有」兩部分,”有”的部分是「心」,可以應緣生起一切法,就像我們拿一面鏡子,鏡遇到物像就會產生它的形相一樣。
我們這面心鏡(識精元明)也是一樣,心地就如鏡一樣,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現起來的時候,就是我們菩提自性應一切緣,鑑照一切緣的時候,過了不留下它的影像。正如《楞嚴經》所說的:「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一個開悟的行者,一定可以體會四度空間所有事,但對境能不黏、無住、不煩,且境緣過去後,卻想不起事件的痕跡,這就是來無所黏,過無蹤跡的寫照。
識精元明能遇因緣起諸法,但行者用此元明照後,不要去太在意因緣,是什麼樣子?這樣你才能夠不去薰習很多新的種子,因為所有一切的種子若熏成,每一個種子都有其因緣果報的。
「然吾等眾生遺此妙明真精不緣,而去緣其遇境所現之像。」
我們要迴光返照,認識或抓住此菩提自性,要幹什麼呢?就是要看這個”妙明真精”的本來行相,不要去看它應一切緣以後,那些外在的因緣法相。我們在禪修過程之間,看著我的心,為什麼他講的這一句話,我一聽,瞋心一直就要冒起來?
當然瞋心起來,因前所薰習的不好習氣,而我能夠覺知我的瞋心要起來,這個覺知就是我們的 “妙明真精” ,我要找的就是這個 “妙明真精” ,讓我的 “妙明真精” 樣子及功能越來越明顯,就能夠發揮它的定力,能不執著一切境界。不是反過來,去追逐我所感應而生起的相,即使你能夠了知,三天、五天以後所要發生的事情,對你而言,要發生的事情不要去執著,你要反過來,看我這個菩提自性,它的體性所現出來的自在樣,它面對這個要發生的事情,是不是空無?不執著?能夠這個樣子,該發生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因為你菩提自性本來清淨無礙,業力來的時候,黏不上它,當然就都度過去了,這就是我們所要去找的。
若一般凡夫或世間無知禪者,他們菩提自性雖能映現三天以後要發生什麼,但他不知去迴光返照此無礙的菩提自性,而一直抓住體知的事情不放,甚致修法要使事情消失,或祈求菩薩來保祐,如此本末倒置,當然不能證得自我解脫的功夫。
「如此本末倒置是無明本。」
眾生遺此妙明真精不緣,而去緣其遇境所現之形像,如此本末倒置是無明的根本。我們修佛法要修解脫,雖然有所感知,但是你不要去追逐其境為真,所感知的種種事情,你要回過來去追逐能夠顯現種種境界的那個 “識精元明” ,你能夠偏向這個清淨體的時候,你所感知的一切業,也不會成為一個業,因它本是清淨無為體,無著、無黏,對諸境都會度過去的。
回到我們空無的體相,它就有能力去化解一切境界,簡單的講,你得到的解脫知見就是這麼來的。若一個外道行者或世間禪定行者,雖識精元明能體知其境,但卻都執境地在用心思,想辦法去克服所體知的境,這不是本末倒置嘛?例如一個外道行者要施法害你,你心中現起他的形像或感知它所施的法,你都在他的形像上作文章,要讓此像滅去。或對感知所施的法,引起色身的不舒服,引致心思的慌亂,就要想辦法要去克服此障,而不去迴光反照此妙明真精,它本是無礙不黏,本是如如無動,本自威嚴能攝受一切,本自無所不摧而滅卻一切障礙因緣的。
「由於諸眾生遺落此本來妙明真精,雖終日對緣應緣行諸法,但不去自覺吾人元清淨體,不染一塵之寶明自性,故終枉然趣入六道中輪迴去也。」
行者住世間禪色界四禪天,或是無色界的四空處定中,如果在這個時候,你不回頭找你的圓明自性之清淨體相,終日以妄想心、攀緣心去應緣,以為這就是自性本心,因認識不清,最後還是要再輪迴的。這兩段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攀緣的心不是只有凡夫有生死根本的攀緣心,而三界九地裡面的天道眾生也都是一樣,以攀緣的心為自性。因為你修到四空處定的天神境界,雖有那麼長的壽命,但壽盡照樣墜落、照樣輪迴。
所以修佛法修到在這個時候,是另一個關卡,你能夠覺知一切境的時候,在動、靜、根諸根結滅時,當 “覺結使” 以後就要修空觀,要修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這個時候還不能發大願,還沒有到發願的時候,因為有願就有求,有求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會被縛,就會有煩惱生起。
這兩段生死根本與菩提自性的認知,所講的意思是對立得很清楚,上妙下境長老曾開示,我們如果要真正的修證到解脫道,對法要正的、反的兩方面拿來對照,這才是完美的,正的就是順著緣,你用攀緣的心,去執著一切外境,當然是去輪迴。而反過來,去追逐我內心的這個清淨自體,它雖然有覺、有知,但是我把它訓練成能夠空一切相,我能夠知道,但是我不受它的影響,這就是無相三昧。
在《起信論》裡說的:空有不二的道理,佛性是以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能自在無礙,這就是中道觀。無、空無的體是佛性的本來行相,能夠面對一切境無礙,這一切境是你的感知,就是我們應一切緣的有相,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如如不動。以空無的體,面對應緣所起的一切相,能夠無礙,這就是如如不動。而你找到的無始菩提涅槃,好好的訓練它修空觀,就能夠認識它,就能夠修證到真正的解脫。
《楞嚴經》中闡釋自性與一切境界,主賓是非常的清楚的,要修行的人對《楞嚴經》經教一定要好好的看。要明心見性的,以及認識這個真的自性是哪一個?都要從此經中去認知。當菩提自性應一切緣的功夫,凡夫是什麼樣子?聖人又是什麼樣子。有境界的行者是什麼樣子?無境界的行者又是什麼樣子?凡夫都是以攀緣心為自性,認賊為父,那是沒話說。而你好不容易修行打坐,打坐到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處定,已經在修這些了,你還去認為自性所緣的一切境,而去追逐那個外境,不迴光返照過來,去尋找你那個妙明真精,當然還是要迷失掉。
難得的是世間禪境界,好不容易修到那個境界,卻也是沒有用的,不得當世證得解脫。為什麼?白費力氣,最後還是沒有結果,就是因為不認識這個菩提自性,沒有迴光返照,來找尋你這個覺知歷歷,卻又不會有煩惱生起的菩提自性。
今天講到這裏,後面是以兩首頌來總結,心與妙明真精之間的關係。這個月的大型活動是八關齋戒,22日晚上報到,這是給我們種善因緣,一日一夜過出家人的生活、修行生活、守戒,希望抓住機會來種一點福德。
( 90 年 6 月 13 日 講於 法爾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