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二種輪迴根本


一、前言

為什麼要舉辦八關齋戒?藉這個機會,順便向各位說明一下,我們修行如果今生能夠成就,也就是能夠證得無生法忍,今生能夠修證到初步的解脫境界的時候,當然就是列入菩薩之林,就可以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但是有的今生因為發心不夠,有的是用功不夠、不夠精進,所以常常會隨業流轉,我們大部分是念佛的比較多,但是念佛又念得不殷切,要往生西方又沒有發很大的願心,要往生西方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

念佛淨土有三個層次的西方淨土,第一個是常寂光淨土。能夠修證到常寂光淨土的,其實法身都是一樣的清淨空無,所以西方、東方、娑婆都是一樣的,這是上品上生。再來是清淨莊嚴土,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勤修念佛,還要福德不能有所虧損,要福德俱足,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你念佛要念到彌留狀態的時候,三聖化身來接引你,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接引你,這樣念佛念得清淨,還要福德俱足,一日一夜能夠用心且都不顛倒,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一般人念佛是念了,或者是不修念佛的人,往生的時候,人家為他助念,這也有功德,你說他會到西方極樂世界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只是借助別人念佛的功德,或者是雖然有修行,但是修得不真切,只好借靠人家的助念功德,往生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在哪裏呢?就是普陀山清淨國土,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再來,這個還是有修行的,但是修得不真切,還有一個淨土是往生比較簡單的彌勒淨土,即彌勒菩薩現在的處所,是在欲界第四天的兜率陀天內院,天壽四千歲。

第一天四天王天,其一日夜,凡間的五十年;第二天忉利天一日夜,凡間的一百年;第三天夜摩天,是凡間的200年;第四天兜率天,是凡間的400年;這樣算起來兜率天天神的壽命,就是400x360x4000有五億七千多年,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內院講經說法。

彌勒菩薩等到天壽盡的時候,就要下到凡間來証悟成佛,彌勒菩薩、阿彌陀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還有好幾位佛,在很久以前是八兄弟。這八個兄弟到現在,前後都已成佛了,就是剩下一位彌勒菩薩尚未成佛,這八位太子同時出家,發心修行,為什麼有的先成佛?有的比較慢呢?一個是發心、願力,你發越大的心,願力越大、精進力越強,就能夠超前。

彌勒菩薩在《所問經》裡面講,彌勒菩薩以前發願,要淨國土、要護國土、要淨一切、要護一切,光這四種願力,使得那時候彌勒菩薩超前釋迦牟尼佛 84劫,也就是彌勒菩薩修行、成佛的功力,比釋迦牟尼佛超前 84劫,後來釋迦牟尼佛更精進,然後彌勒菩薩喜歡遊山玩水、懈怠了,求成佛的心不是很強,釋迦牟尼佛就先成佛。

先成佛與後成佛,並沒有什麼不一樣的,佛教是講因果,過程之間所造的因,慢慢就會變成一個果。彌勒菩薩的智慧很高、修慈悲,所以彌勒菩薩的名字又稱慈氏,有機緣最好是能夠常常虔誠地修彌勒菩薩的法門。釋迦牟尼佛修的是甚麼法門呢?修的是布施,布施很徹底,錢財、國土、妻子、婢女、自己的身體、器官只要有人要,釋尊就布施,所以這種無所不捨的修行,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釋迦牟尼佛在住世講經 300會之間,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雖然不是全都成為阿羅漢,但是都種下深厚的善因。

現在到未來,在彌勒菩薩下生以前,還有五億多年,在這之間我們末法時期,你有沒有在聽聞佛法?有!有沒有在拜佛?有!有沒有在念佛?有!有沒有在做善事?有!只要有上述的善因,如果你不往生其他的淨土,在娑婆世界不管是怎麼沉淪,做人、做畜生、做動物、做天神,在這六道裏面一直輪迴,到彌勒菩薩下生的時候,大家都能夠成就解脫道。

彌勒菩薩下生的時候講經三會,第一會度 96億人,第二會度 94億人,第三會度 92億人,我們現在全世界的人口不到五十億人,那個時候怎麼有那麼多的人?彌勒菩薩下生的時候,是人壽最高、道德最好的時候,故人壽有八萬四千歲,沒有一個人夭折,一出生就不會死,到老的時候,八萬四千歲就自然死亡,死的時候還生大梵天,不是再去輪迴,而大梵天是初禪的境界。

人死的少、壽命很長,因此在娑婆世界人很多,彌勒菩薩下生的時候度了幾百億的人。而釋迦牟尼佛,無所不布施,智慧當然高超,與眾生結了很多的緣,釋尊修行也是很辛苦,前後修了十幾年,19歲出家,到證悟的時候已經快三十歲了。彌勒菩薩雖然是八個太子之中最慢成佛的,但是所得到的智慧,如果你讀過《瑜伽師地論》的,這是彌勒菩薩所寫,彌勒菩薩以識大入道的,《楞嚴經》裏面的25位菩薩,所說的圓通法門之中的識大,是由彌勒菩薩來開示,說明這個心,不是去控制它,而是去用它,這就不簡單了。

我們修行是說要控制這個心,彌勒菩薩說如何用這個心行,能夠用當然也要能夠解脫,才能夠用它,這個修證是很有境界的。釋迦牟尼佛在《彌勒菩薩成佛經》裏面有開示,彌勒菩薩出家的時候,早上出家,晚上悟道,前後不到24小時,彌勒菩薩的智慧,是以前所造的因、所種的福德圓滿的時候,最後當然就很快的成就。

現在我們再回過來講彌勒淨土,彌勒菩薩開示:只要一個人認真守五戒,認真守八關齋戒(又叫做八齋具足戒):不殺、不盜、不偷、不淫、不非時食、不睡高廣大床、不歌舞、不香幔粉飾,你能夠守住這些,即使你不修禪、不打坐、不斷結使(斷結使就是你今生要修禪,去斷你內心的煩惱,有多少的毛病都要斷掉),你只要做善事、行善、五戒、八齋具足戒,當然要觀想彌勒淨土的殊勝境界,然後唸慈氏咒,是彌勒菩薩的咒語,往生的時候就能到彌勒淨土。

去彌勒淨土做什麼?當然去享受這些與天上一樣的。只是在彌勒菩薩五億多年以後要下生成佛,你同時下生人間,然後聽彌勒菩薩講經說法,悟得阿羅漢果。這比你去天上要好得多,去天上還是要輪迴的,不管壽命有多長都要輪迴,不管你修證到四禪天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禪定力衰退,還是要再去輪迴,即使修證到四空處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壽命最高到八萬大劫,不得了了!五千多億年,但是壽命盡,還是照樣要去輪迴。

元音老上師也鼓勵大家都去彌勒淨土;最近有一位網路上的朋友,兩次連續都在討論彌勒淨土,他說看到心中心法也想修,但是已經發願要到彌勒淨土,再來修心中心法,好嗎?我告訴他,發願是最後要走的時候,你這中間(後來我知道他還不到三十歲),往生之前你要幹什麼呢?如果能夠修證到解脫道,那不是很好嗎?修心中心法並不互相抵觸,如果你修得好,也可以去行菩薩道,雖然你發心往生彌勒淨土的心意很堅強,當然去,就像你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一樣,願力很堅強,那當然會去了。

後來他又問了,《彌勒菩薩下生經》裏面講,要57億年以後,彌勒佛菩薩才下生成佛,以天壽去算的時候是五億七千多年,怎麼會相差10倍?這個問題表示他有在用心的,一般看了經文不會去在意這些。這就是印度所謂億的算法,57億與五億七千萬這有什麼不同?五億七千萬是我們現在的算法,印度所謂億的算法,有千萬為億、也有萬萬為億,一般人最喜歡用的是以千萬為億,一千萬就是成億,因此就相差10倍,57億與五億七千萬的時間上,兩個其實是一樣。

回過來我們再講八關齋戒,要培養你出家的功德也好,或者這些八齋具足戒,是以我們從下個月開始,本來是一天,後來與宏法師討論的結果,也可以兩天、三天,我們就改變從禮拜五晚上報到,到星期日晚上結束。這樣,如果你星期六來受一次,星期日再受一次,這樣就受了兩次齋戒。這是出家人守齋戒的生活,以上是有關八關齋戒的說明。我們現在開始上課,上一次講到世界顛倒的迷相。

世界顛倒迷相說完,現在再回過來,為了要連貫,所以把12類眾生的成因稍微擱擺下來,我們先看264頁第4章最後一行:二種輪迴根本。

 

二、二種輪迴根本:

以前講眾生顛倒、世界顛倒,為什麼會顛倒?上幾堂課已經一直在說明這些了!

 

《楞嚴經》曰:「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果名,一蒂三果,喻身、口、意三惑業苦)。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佳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果名,一蒂三果,喻身、口、意三惑業苦)。」

我們從無始以來,有眾生顛倒、世界顛倒,每一個顛倒之中,有無數無量的業力,所以業種自然成就;我們所造的業變成一個種子,這種子自然的形成,這不是由誰來跟你製造,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的熏習而成。

眾生顛倒、世界顛倒所造成的這些種子,自然形成一個因緣果報的因,這些有如惡叉聚,它是一種水果的名字,它一蒂生有三果,比喻身、口、意三業;造身業有身的痛苦,身業有幾種呢?有殺、盜、淫三種。口業有四種: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業有三種:貪、瞋、痴。每造一個業,當然是善業的話還是不錯,可以往生天上、出生人間。如惡叉聚往往都是在表示不好的果,所以都是在三惡道裡面輪迴。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這句話很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號稱在修行,每一個人都認為修得很好,他有境界、有神通、有什麼的、,這些與無上菩提根本沒有直接關係,無上菩提是沒有比這個更能覺悟到一切,上面所講的業種自然變成一種果報的因,如果你是沒有了解、證到無上菩提,你就不能認知眾生顛倒、世界顛倒原來的因,所以你就不能去避免,照樣的去輪迴,那怕你證到天上的哪一天,照樣還是輪迴,有的搞不好就變成魔王、魔眷屬。

魔王與天道之間有什麼差別?你可能知道聲聞、緣覺與外道、天道,可以知道其差別性。這裡面有三個族群:一種是小乘佛法修證到聲聞、緣覺的聖人。一種是外道諸天的世間禪定的這些天神。外道、諸天,起碼都是斷淫慾、睡慾、食慾等,講起來是斷諸慾,所以才能變成色界天神;天神與外道二者差不多,什麼是外道?就是由心外去追遂一切法,心外去追逐一切法,那是些什麼?也等於是執著「有相」。

我們修行最怕墮落到這種有相的認知,你還沒有成就以前,就執著你會預知未來、會算命、而且會算的很準,所預知的也都很準,這與解脫扯不上關係!所以我常常講,你雖然修到天神的境界,甚至於有五神通,但轉不了你的命,因為你沒有解脫的知見,外道也好、諸天也好,這一類的天人就是這樣子,有禪定的清淨心,但是那種禪定力,是隨著時間衰退,不管是幾千億年,時間會過去,你的定力會衰退、衰退、,最後跟我們沒有修行的人一樣,那不又去輪迴了嗎?因為那種定力是不真實。

即使你坐在那裡一入定,譬如梁武帝的時代,有一個和尚就入定,他出定的時候,已經經過10個朝代,已經是清朝的末年,入定時間是很長,但是你總要醒過來,醒過來就是你退轉的時候,所以你修到天神的境界,雖然這個定有微細解脫,有稍微的無漏智,但是那定力卻是不真實的。

因此到最後佛法都要講智慧,用般若波羅蜜,用智慧度到彼岸,不是講禪定,禪定是在天道色界、無色界裡面的,是在修佛法的第五個波羅蜜,這個還不能解脫,有初步的那種定力,對業還不能轉。因為你對無始劫以來種種的顛倒,所形成的這種業力的種子,你看不清楚,因此不能夠得到無上菩提道,那得到什麼?好一點的,得到聲聞、緣覺,而聲聞、緣覺也還不錯,他起碼不會再去輪迴。

你不要小看這些先提到的聲聞、緣覺,四聖眾的聖人與天神是不一樣,聖人是解脫了,一個是自我解脫,當然這個智慧比較小一點。而聲聞、緣覺,什麼是「聲聞」呢?就是以聞思修入三摩地,從佛法、從人家闡釋的,你開始去思考,轉你內心的種種境界,讓它不受你業力來牽扯、來流轉,到最後自我解脫。

「緣覺」是以十二因緣入,是觀它的十二因緣而解脫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這樣一直上來,後面有一段(參看258頁)就在講這個十二因緣。

如果我不來出生、受死,那我要怎麼做呢?你就不要去愛,愛什麼?愛種種的東西、愛某個人、某個物、某個什麼、,如我不愛,會怎樣呢?不愛就不會去取。十二因緣就這麼倒過來,一直往前推翻,在那裡想、攪和、牽扯,解套。

怎麼樣不取?不取就是你看進去、聽進去的種種,不要去起感情作用,你就不會想去取,而打坐的時候就在想這些,所以要控制你的心,慢慢回歸到原點,就是無明變有明,我們無明的心,無明變有明,心有光就不會被煩惱障礙,你才能夠解脫,這個就是「緣覺」。

還有一種叫做「獨覺」,這些名詞以後看經典要認識一下。獨覺是當生是自己修行、沒有老師,他可以自己覺悟、解脫,而哪裡有這種無師自通的?也不是無師自通,回歸到因果,就是他以前,佛在世的時候,他有侍奉諸佛、親近諸佛,就像釋迦牟尼佛。然後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當時他沒有成就,但是他一世一世自己再修、修,修到最後,因緣成熟,他自己開悟了,然後自己證得解脫。這個回歸到原點,還有它的因,才有這個果,這一類是「獨覺」。

另外就是「菩薩」,這是比聲聞、緣覺這兩個還好,聲聞、緣覺這是小乘的,智慧局限在自我了斷;而大乘就是智慧高超、能度眾生者,如諸佛菩薩,這叫做「四聖眾」。而這些天神能不能稱為聖人呢?只能稱為「賢人」。我們至聖先師孔子,我們尊稱他「至聖先師」,是聖人,那是中國儒家的說法,我們中國文化的講法,其實講的是人間道。佛教的聖人,一定是解脫的,沒有達到解脫水準的,不能稱為聖人,只能稱為賢人。

外道諸天都是修禪定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禪裡面有一種稱做「無想定」,外道禪這些世間禪的行者,他不去修佛法,不知道真實,所以他都是由心外去追逐,他有心通、有神通,但是他就沒有辦法擺脫有相,不能看這些境界都是空、無相,把真的事情、或把未來要發生的事情,都不能看成空、無相的,故轉不了業。簡單一點講,不管你看了有、沒有,最重要要轉業、轉你的業障。

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神通?有!祂的神通是最厲害了,可以觀十方眾生一切、無始劫以來的因緣,每一個大大、小小,甚至於這個罄,它為什麼會成為罄?世尊都知道,這個木頭為什麼會出生做木頭?世尊也知道,知道以後,如果真的有因緣怎麼度它?比如說世尊碰到這個人,應該要墮落,世尊就有能力不讓他墮落。

並不是「知道」不好,諸天、外道他知道,但是他沒有能力、沒有辦法,只會算命不會解命,這是修佛法與一般的天道不同的地方。而我們沒有修證到行陰清淨的時候,當然沒有神通、沒有宿命通。而沒有神通、宿命通都沒有關係,我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反正所有的事情,我都能自在無礙、不受它的影響,這樣也就是有聲聞、緣覺的這種修證,不被業力所牽扯。這與知道、不知道有什麼關係?當然是越修證,越能知道很多的事,有神通也可以轉業,那是最完美的。這是外道、諸天與聖人境界的不同。

再來魔王與魔眷屬呢?是不斷淫慾、睡慾、食慾,最重要的是這個淫慾,而前述這些諸天他還是斷淫慾的,初禪以上就都是修梵行,未到地、六慾天裡面的天神,有的對淫慾已經很淡泊了,更何況是修禪的,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這些天神當然是斷了淫慾才有辦法;如果你不斷淫慾,而色身氣很旺,又有很多怪力亂神的神通,那就是著魔了,這是魔進入你的身體,讓你氣很旺,淫慾心又很強。

修行很簡單,這道理大家也都懂,不管你修得怎麼樣?如果這淫慾心不滅的時候,你什麼境界都沒有就好,若有的話就是魔眷屬,知道嗎?差就差在這裡,所以《楞嚴經》裡面色陰魔相、受陰魔相、想陰魔相,到想陰魔相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你迷失掉,會墮落無間地獄?都是讓諸魔間接、直接來破壞你,而你說淫慾不斷,也可以得到菩提,現在這種道場是最叫座了!可以不必吃素,吃葷儘量吃,不斷淫沒關係!然後叫你不必修行,也能夠得到這天道的什麼、什麼的,甚至於能夠成佛,能夠成無上道。那根本就沒有一個因果觀念,這對嗎!當然這是魔所說的。

哪一個人在行為上誤導你,當然你知而做不到,是另一回事情,但是你不能講:「沒有關係!你吃魚、吃肉,吃什麼都沒有關係、儘量吃!」你有夫妻行為,要竮棄, 你做不到沒關係,但你不能說這是當然的行為,仍然可以成佛,沒關係的!在這裡也講得很清楚,到初禪的境界就已經心清淨了,哪裡有這種淫慾念!道理我懂,但是我對內心的慾望卻做不到,所以我要修!不能把這個當做好像是無所謂的,你要成就,就要把它拋棄。

我們對外面哪些道場的看法正確與否,只要有一個動作、一句話,你就知道這個道場是對?是錯?是正法呢?還是邪法呢?有沒有著魔?很清清楚楚的!你在這裡聽,我都儘量給你一些正確的概念,你不用什麼神通,就可以看出那個人是對、不對,這就是智慧。

因為你不認知這個業種自然,如惡叉聚,所以你就不能證得無上菩提,頂多修啊!修啊!修啊!修了半天!好的還可以成就聲聞、緣覺,小乘的自我解脫,還算脫離三界了,不會輪迴!差一點的就會進入外道、進入天道,搞不好就被魔王給收買了、收編了,甚至於被收編了,你還不知道、還沾沾自喜,以為你是跟對了活佛!?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上面這些上至聲聞、緣覺的聖人,中至天道的這些修行者,下至這些魔王、魔眷屬等,為什麼得這些果?是他們願意的嗎?哪一個人剛開始是要成就魔道?沒有!都是修啊!修的!不知道道理,然後被魔趁機而入,來蠱惑你、來迷惑你,才會迷失掉的!不管是怎麼樣,有智慧、沒有智慧,都是不知二種根本,哪二種根本?就是後面所講的:1.無始生死根本。2.無始菩提涅槃原是清淨(後面解釋)

當你知道生死的根本,是因為眾生顛倒、世界顛倒,那就好辦!然後再來就是要認識你的自性,第二個根本就是認識自性,你清淨的自性本來是什麼樣子?你要認識它、捉住它,而其它還修不好的這些枝節,你只有去用功,但是要懂得道理,方向要捉對,能夠用功時就要儘量的精進,碰到障礙、稍為休息一下,克服了再精進,必須要這樣!

如果不知二種根本的時候,錯亂修習,每一個修行者都很用心、都要成就,開始初發心的,不管修善行也好、修打坐也好、練氣功也好,初發心的不是為了身體、就是為了心;能夠修心,但是不知道這二種根本,仍然在錯亂修習。

不是只有佛教徒就不會錯亂修習,這牽涉太多了,譬如說守戒,有的是有理智的在守戒,有的就是非常執著的在守戒,有的守著戒,根本都不對的!後面所講的:六種外道邪師教你不吃油、不吃鹽、不吃什麼的、,都不吃、不能吃,這個也不對啊!

如果不吃油、不吃鹽可以成佛,這樣每一個人就簡單了,只要不吃油、不吃鹽,那不是都成佛了!其實不吃油、不吃鹽是在虐待你的色身,為什麼?因為你最重要的還有一個貪慾的心、還有個淫慾的心,因此不吃這些,讓你身體不正常,身體不正常時,你就不會胡思亂想,不會起淫欲心,目的是這個樣子的。

你如果腦筋清楚、淫慾心沒有,而不吃油、不吃鹽是在做什麼?你心清淨、沒有淫慾的念,吃的很好,照樣不會起淫慾心。但是一般人不是這樣,有哪個種子的時候,吃的太好、太飽,飽暖思淫慾,這是營養太好,會衝動你的識神裡面的那個種子。所以你懂得這些戒律是要做什麼的?以後你就很清楚了,不會迷失掉。這不是說佛教徒就沒有這些,但是所作所為,你要知道它的道理,有沒有道理?對某一些人而言,不吃油、不吃鹽可能很好;但對某一些人根本是不必要的,他的心本來清淨,若不吃油、不吃鹽,身體卻可能搞壞了。

 

「猶如煮沙,欲成佳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你不知兩種輪迴的根本,錯亂修習的時候,就等於拿沙來,要把它煮成飯,要變成一種非常好吃的佳餚,那裡有可能呢?你的原料不對、你的手段不對,所以煮出來不是好吃的東西,也不可能煮成飯,仍然只是泥沙而已!

我們講:這微塵很多,即使像微塵那麼多劫的時間修行,也不能獲得真正的成就,那是因為你的修習方法錯誤。一劫是一萬六千八百年,有那麼多的劫,有無量無數的微塵,微塵很多啊!微塵也好、沙粒也好,無量無邊,在那麼長的時間裡也成就不了!

如果你們是初次聽到這些課,我稍微再講一下:一劫大概都是講小劫,一小劫為一萬六千八百年,二十個小劫等於一中劫,二十個中劫等於一大劫。你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有八萬大劫的壽命,八萬大劫有多少?五千三百七十六億年,壽命很長吧!五千多億年,彌勒菩薩未來要來下生,是五億多年以後的事情,因為彌勒佛的天壽才四千歲,這邊有八萬大劫(參看三界安立圖:277)

天神有多少壽命?無色界是已破掉色身了,非想非非想處有八萬大劫,無所有處天天壽六萬大劫,識無邊處天壽命四萬大劫,空無邊處天壽命二萬大劫,這些天壽命都很長,用大劫來算。

再來就是色界四禪天的壽命次高,其中的無熱天二千劫,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大劫,善見天四千劫,無煩天一千劫。以色究竟天的壽命最高,有一萬六千大劫,這些小劫、中劫、大劫的壽命,是這麼去算的。

欲界是夜摩天兩千歲、兜率天四千歲、化樂天八千歲、他化自在天一萬六千歲,剛剛所說的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天壽四千歲,因為他們距離太陽,與我們這邊的時間不太一樣,所以兜率天是四千歲,他們一日、夜是我們的四百年,它是轉了很久。

在這麼長久的時間,你不能夠證得無上菩提,也就是說胡亂地修學,是成就不了無上菩提的,這是《楞嚴經》所告誡我們的。修行不是盲修瞎練,要把道理搞懂,搞懂以後才知道怎麼來修學,所以這一段很重要。上一次講的眾生顛倒,你知道為什麼會顛倒?因為與大家結緣,結善緣、結惡緣,天天都在結緣,這些你不把它斷除,或者是做歸做,但是不要留下種子,因為這些也都是會成為未來的種子,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業種自然成就,變成一個夜叉聚。

時間、空間成熟了,你就去受生,你與眾生的哪一界地有緣,你的心地裏面是偏向於要出生到那一道;喜歡哪一道,那就會去受生,因此世界成就了。我們懂得這些以後,就要好好的認識清楚,一個是認識眾生顛倒、世界顛倒的因,然後控制它;一個是回歸自我(),來認識你這個清淨的體性,這是第二個要講的。能夠做到這樣的時候,一方面認識你自己,二方面能夠擺脫外來的牽扯,三方面訓練你已經種下的這些種子,怎麼來轉它,再來就是撮合的這些因緣,真的發生的時候,你怎麼來轉它,這就是懂得修行的真實。

 

三、經文釋解

「欲修道者多,入正道者少,能證悟無上菩提者更少。此原因為何,除宿世因緣,讓您親近邪師外道外,有些佛弟子不明兩種修行根本,雖修佛法,乃得小乘果位,實殊可惜,現將兩種輪迴根本列述如下,以讓諸仁能省悟而走入正法行。」

「欲修道者多,入正道者少。能證悟無上菩提者更少。此原因為何,除宿世因緣,讓您親近邪師外道外。」

很多人都在修行,宗教一大堆,門派一大堆,大家也都很希望往修行的路上走,但是能夠真正走入正法,有正知見的並不多。

誰要碰上誰?這個都是以前的因緣,並非我很小心,就能夠避開,有的人到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回教、道教裡面去繞一繞,這些都是因為以前的因緣,不能說誰對、誰錯,因為以前眾生顛倒的時候,結了多少的緣。釋迦牟尼佛還不是到婆羅門教裡面去學法,雖然學了很多的法,但是總覺得不對,並沒有究竟,沒有解脫,後來才轉向、脫離。

在座的也許有一貫道的,我親戚也有很多是一貫道的,也並不是說就不好,但是你要怎麼辦呢?沒有佛教的因緣,要他來聽佛法,他也聽不進去,那也只好讓他去吃素了,吃素也不錯嘛!又能怎麼辦呢?能做多少就多少!起碼這也是有一點善因緣。等到有一天,你覺得這個道理不對,或者你的智慧開了,發覺這並不能讓我悟道,這樣你就會去轉,就會再去找與你相應的法。

世間法裏面,碰來碰去都是這樣子,也不能說哪個宗派對,哪個宗派不對,只要你不假借宗教去斂財、騙財、騙色,不要已經走入邪道了,還在夜郎自大、還自以為很了不起,又是佛法的、又是活佛的。此時,我們還是有義務要提醒人家,若他不能接受,他喜歡什麼宗教,就讓他去吧!反正在遙遠的這麼一條修行路上,要走好幾千億、億億年,要怎麼走也都無所謂,所以宿世因緣有善因緣,你就勸導他,如果他不願意接受,你也不要太在意,反正他這一世不行,下一世再來,這一世能夠轉,當然他這一世也就轉了。

親近邪師、親近外道,除非很有正知見才能倖免,以前我高中的時候,天天走過基督教的長老教會,牆上旁邊寫著:「信我者永生」,我就想:「那不信的人怎麼辦?」有的看到永生,蒙著頭就進去了,還想什麼呢?但是有腦筋的話,可以思考一下子,這一句話都對嗎?信我的永生,不信不是就下地獄了嗎?後面卻又寫著「博愛」,信我的永生,不信的就不讓它永生,那這樣叫做「博愛」嗎?

簡單的想一想,就覺得道理不對了,哪裡還會走進去!因為心有成見,也因為這種觀念,讓你不會走進邪道裏面去,如果你貪小便宜,貪什麼神通的,一定會死得很難看的。有的還好,走進去,還知道走出來,有的一進去就走不出來了。以前入一貫道要發誓,如果你透露道場的事情,會五雷轟頂,要發下這種毒咒。

 

「有些佛弟子,不明兩種修行根本,雖修佛法,乃得小乘果位,實殊可惜。現將兩種輪迴根本列述如下,以讓諸仁能省悟而走入正法行。」

小乘果位是聲聞、緣覺,今生有幸能夠接觸到佛法,當然菩薩道是很好,但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成就菩薩道嗎?也不見得的!沒有那個智慧也不行,而你修聲聞、緣覺也不見得修得好,聲聞、緣覺他們起碼都解脫了,我們搞了十幾年,大家也相處在一起,解脫了沒有?仍然隨緣在流轉!有時候心知道,但是做不到,由於業力強的緣故。心知道,但是做不到,這還無所謂,就怕心也不知道,那就會做得更離譜,與凡夫不就會沒有兩樣。現將特將兩種輪迴根本,列述如下,以讓諸仁能省悟,進而走入正法修行路。

 

四、無始生死根本

(一)、無始生死根本:

《楞嚴經》曰:「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要認識清楚,你在前面已經跟眾生顛倒,結了很多的緣,而無始生死的根本,就是與眾生用攀緣的心去結緣,如果這一點,你沒有辦法認識清楚的時候,你會認為結緣很好,我們修行有善心、有幫助人的心、有慈悲的心,但是不要有感情的作用,這樣你才能夠自在。

所謂的感情不是愛情之類的,朋友之間、同修之間也是一樣,不能用感情,只能以慈悲的心,用情的時候就完了,就是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所以眾生都是以攀緣的心,我對你好,我幫助你,卻又罣礙而放不下;我接受你的幫助,卻是很在意,永遠都想要回報你,如果是這樣子,就是攀緣的心,你永遠沒有辦法解脫!

看到有的人獨來獨往,你不要認為他無情,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不與人家攪和來、攪和去的,就是不用攀緣的心,讓你的自性清淨、獨立。這樣說起來,是否對同修、大家,好像都不用去關心?不是這樣子,該做的就做,該幫忙的就幫忙,幫忙完了,就不要罣礙,被幫忙的,也不要過意不去說:「我要怎麼來回報?」如果起這個念頭的時候,又是攀緣的心,沒有辦法解脫。

我們與眾生結善緣、結惡緣,與眾生牽扯,因為它會變成業種,業種會自然慢慢的發展,你卻不知道,而你本身要警覺這些心態。有的人對父母親的生病,好像都不關心,很無情,不起心動念,其實那才是對的,就是回歸到原始點,你的體性本來不會為了親情,或者是什麼感情的這些心態而動念。這是修證的時候,你必須要去體驗這個的,體驗完了以後,不是永遠都是這個樣子,體認了體性原來是這樣,你應該是會這樣,但是這樣又變成小乘行者了,你還是要再回來,所以要回凡。

修行要回凡,回凡的時候就與大眾在一起,又是會動感情,也有哭、也有笑,不然你無法跟大眾攪和在一起,那是修行翻過另一個山頭時,雖然與大家嘻嘻哈哈,但是他內心無礙,雖然也會哭,哭完就算了,雖然也會生氣,生氣完就算了。菩薩就是這樣,菩薩不會生氣嗎?會的。然而天神才是不會生氣,為什麼?因為他一直定在那裡,不理世間上的一切事情,哪裡有讓他生氣的事情?沒有。

菩薩看到這個、看到那個的,本來可以不理,為了救他,生氣也會生氣。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們,常常跟徒弟們打架、棒喝都有,但是打得很痛快,沒有罣礙,被打的也很痛快,打人的也很痛快,這就是心自在。

本師的師兄弟往生了,他號啕大哭,師兄弟罵他:「你怎麼哭成這樣子!」菩薩不會哭嗎?即使是佛也會流淚的!而修證到佛了,為什麼還會流淚呢?會的!世尊有一次去如廁,印度的廁所,跟我們四、五十年前的廁所一樣的,都是一個糞坑,搭上兩個木板,糞坑底下都長蛆,結果世尊神通可以觀照,在裡面的蛆有一隻以前是個出家人,現在墮落到那麼微小的蛆,所以世尊就流淚了,徒弟不明白請問世尊:「您為什麼流淚呢?」世尊才講這一段故事。

出家人就不會墮落嗎?釋迦牟尼佛只有五百世是做仙人的,其他有的在畜生道裡面,也不知打滾多久。你去看《本緣論》裏面,都在講釋迦牟尼佛的宿命通所觀出來的一些宿命前因後果,哪一世是做什麼的?這一世是做什麼的?在《本緣論》裏面有詳述。《大藏經》有兩本,你要去讀一些歷史,或者了解釋迦牟尼佛的一些生平事蹟,你不也可以得到很多的省思?我們人就是一直在這麼輪迴的,一直是在歷史重複裡,這是很無奈的事情。

此蛆有一世是出家的比丘尼,她是廟裏的當家,貪心不滅,只要人家供養有喜愛的東西,她就會藏起來,不拿出來給大眾分享好東西。有一天來了七、八個修行者來掛單,這七、八個人,每一個人都有神通,她沒有把好東西拿出來供養,被其中一人用神通識破後,當家的老羞成怒,貪心不滅又外加瞋心,就口不擇言的說:「你們想吃,就去吃廁所裏的那些東西吧!」當然是意指去吃蛆蟲之類。比丘尼這樣的不經意的一句話,對一般人講,都有因果了,你罵我、我罵你的,更何況對出家修行,而且都有修證的人講這種話,鑄下的業力太大了。出家、拜佛的功德是有,當然那些都往後會受報,但這個惡口業先受報,這是業因,她的下一世果報就是去做蛆,因此墮落先受生在蛆蟲裏面,在蛆裏面去輪迴,要輪迴多久?萬劫還不能夠恢復人身。果報完了才能夠出生人身,後來才能夠再遇到佛。

說一句話不對,照樣是要受報的,不是你受戒而犯戒就有事,不去受戒氾戒就沒有事,照樣的!所以,很多人不肯去受戒,我們有一個人,我已經講他好幾次了,他寧願在那邊亂搞,都不願去受戒,這表示心還想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也不是不受戒就沒有事的,一樣的!因為這個因緣果報,業種自然成,不管你願意、不願意照樣成就,如果你沒有修證到一個境界,剛剛所說的,就要認識你自己的攀緣心如何去攀緣?起心動念,你都要去管這個心的對、不對。最好是不要去攀緣,但是你叫我不要攀緣,我做不到,做不到,你就去攀緣好的,不要去攀緣壞的,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菩薩,你講一句我就做得到,也是要慢慢修、慢慢聽,起碼當攀緣的心很強,就去攀緣好的因緣,攀緣好的因緣還是會輪迴,你就慢慢的會不去攀緣,這些是第一個部分要認知的。

 

五、經文解釋

「吾人自性圓明迷失後,眾生無明,常以攀緣心,誤當為自性本心,見緣應緣,見境執境,心起心滅誤認為佛性本來,故認賊為父,終入無始生死根本,這就是吾等眾生輪迴第一根本錯誤。」

「吾人自性圓明迷失後,眾生無明,常以攀緣心,誤當為自性本心。」

迷失自性圓明的人,會起心動念的,會起愛心,起恨心,甚至於妄想心,你把這個心誤認為這個就是我,這就是很重要的一個關卡,我們清淨的佛性,畫一個圓圈來表示,它是空性,我們的一切法是因緣而生,諸法因緣生。

因緣來自兩方面:一個內、一個外,外面的人、事、物諸緣源自於外,內是來自色、聲、香、味、觸、法的這些六塵境的內心法。因緣來,怎麼去對它?凡夫以攀緣的心去對它,認為這個就是自性:「我的心在反應、我的心在喜歡、我的心在討厭!」好像這個心就是我,其實這個心與真正的空性、自性無關。我們的空性是甚麼?只是會映照、會鑑照,像一面鏡子一樣可以鑑照,另外所起的這些種種的攀緣心,是你的妄想、你的習氣,產生喜歡、厭惡、討厭的心,這些都是你的習氣,當緣來時,你生起習氣跟它相應,你會說此應緣的習氣是我的真心。

 

「見緣應緣,見境執境,心起心滅誤認為佛性本來,故認賊為父。」

假如我們現在沒有看到外面的境界,但是你卻執取內心的法塵,內心存在的是種子;某個人,譬如你的婆婆對你好,這是最貼切的問題,腦筋就常常罣礙她:「現在好嗎?身體好嗎?」對你不好的,常常怨恨她。雖然人不在你面前,但是這個種子會起,因此對外來一切法的執著,會起攀緣心,會起內在的執著妄想,這些都是攀緣的心,都不是你的自性,不要執著這些為自性,否則就是認賊為父。所以內心所起的善、惡、好、壞心想,都是你自己業力驅使而起的妄習,不要理會它,放下就好了,要做到這樣,用虛無、空無的心去觀照你內在的法。當然修行要先斷外在境界,對外在所看、所聽的能夠無礙,才能夠去斷內心的這些業因。所以誤認自性本心,見緣應緣,見境執境,心起心滅誤認為佛性本來,故說「認賊為父」。

 

「終入無始生死根本,這就是吾等眾生,輪迴第一根本錯誤。」

因認妄想心或有為境為自性本來,終入無始生死根本。我們講了那麼久了,而如何跟這些攀緣心脫鉤呢?用講的沒有用,要用做的,怎麼做呢?打坐、練氣功。如果打坐已經可以觀,甚至覺知可以觀我的妄想,觀我的瞋心起,觀我的喜愛心起,觀我種種的心起,好像跟我無關,這兩個心脫鉤的時候,就是你可以做到不受它的影響,雖然有一點影響,但是不大,這樣才能夠不用攀緣的心,來認識自性,所以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看到:有一個覺知的自性,另有一個妄想心在生起、有一個罣礙心在生起、有一個喜愛的心在生起、有一個厭惡的心在生起,這樣才能夠修行。

如果覺知心、妄想心二者攪和在一起,如何修呢?修不起來,道理聽得懂,但是始終做不到,所以色身要成就,必須打坐、練氣功,其他沒有辦法,等到身體、腦筋,有氣感的時候,那個時候才能夠不用攀緣的心。

不要把攀緣心當做自性,才知道如何去做?要抓住空無、沒有罣礙,不會執著善、惡的心,那是體空、空空,你當然就抓不到,但是它可以感覺,你在對外的因緣起念嗎?對內心的種子起來時,你在起妄想嗎?執著嗎?有這些嗎?有這些,而剛好能入修行的時候,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攀緣心了。

第二段在教導認識我們無始劫以來,菩提涅槃本來元體清淨,大家都不迴光返照去認識它,反而去追逐外境,這怎麼解脫呢?所以第二段就更重要了,第一段只是教導我們不要攀緣,第二段是如何認識你的自性,我們下一次再講第二段。下課!

( 90 年  5 月 30 日 講於 法爾講堂 )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