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十二類眾生成因(續3)


眾生顛倒迷相()

「本此無所住的圓明妙體,去建立了世界及一切眾生,此即是迷失了原本妙明無住的真體真心,從而生起虛妄之幻相,但此妄相是無自體的,亦無所依倚的,眾生如此而真的淪墜。此時若要恢復其真,此真體空性已污染有法,真的真如自性,因已受妄所染,不是要求去恢復真如自性,因其已宛然熏成非相之有相。如此,本無所生滅的非生、本空體不住的無住、本無所心的非心、本是生滅法的非法,現因性迷而妄執展轉發生其相,有相生成後力道發明,故漸熏以成業種性。如此各個眾生造同業種而互為感招,此互為感召之業種,互相生而又滅,業緣一結,個個相感招而互為眾生相,因故眾生顛倒相隨成矣!」

「本此無所住的圓明妙體,去建立了世界及一切眾生,此即是迷失了原本妙明無住的體性真心,從而生起虛妄之幻相,但此妄相是無自體的,亦無所依倚的,眾生如此而真的淪墜。」

我們妙明的體,雖然可以映照一切相,不管是真實境,或者是超過你領域之間的一切相,它都可以映現,這些所幻起的虛妄之相,聖人是可以不執著這些相的虛實,但是凡夫都以所面對的這些相為真,如果我們聽聞了那麼多的佛法,了解一切妄相本來無自性、無自體、無所依,這些說起來簡單,但是凡夫也知道是無自性、無自體、無所依,為什麼還執著呢?這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習氣毛病,習氣毛病不能控制的時候,道理雖然了解,但是卻做不到,所以這是必須要有實修實證的工夫。

有人說我們修行要去思慮、要去思考,但是沒有到一個境界的時候,去思考會有兩種情況發生:一個是著魔,魔知道你在用心要學什麼的、希望什麼的,他可能就乘虛而入;一個是本身用你凡夫的這種認知來思考,那是不正確的;所以起碼要到四禪境界時,心眼稍開了,就能夠很容易地來思考,腦筋也比較有智慧,這是禪修靜慮時候的一個根本基礎。

經典對「禪那」解釋有三個意義:1、去惡:是初基行者的初步修學,把你自己本身的邪心、邪知見、惡習氣等把它去掉。2、思惟修:第二個階段是依照經典,或者是法師所講的經或所說的佛法來思惟、來修行;去惡是在要求行為的正確,思惟修是修我們的心思妄執,修我們為什麼與眾生結緣?業緣都是我們的妄想執著,那怎麼轉呢?怎麼改變呢?這就要去思惟而修來加以改正。3、靜慮:到層次夠了,你的心眼稍開了,智慧具足了,這時「禪那」就叫做靜慮,此時來想,才能徹底認知佛法,才能夠有比較真實的、正確的體會與現起正知見。

沒有到一個境界的時候,光坐在那裡妄想,也想不出一個道理來,我們也應瞭解,到最後不想就更不會進步,尤其兩部經典可做為代表,一部是《楞嚴經》,是在開悟以後的行者,他如何來認知自性?如何來度過種種的魔相?能夠住在魔相之間,就表示你有不可思議的能力,這些不可思議的能力都是心的用,在還沒有清淨以前,來用心是很容易出差錯的,所以不能夠去用此心。

想陰滅以前盡量不要去用此心,行陰區宇的時候,才可以用此心來思考、來思慮。所以每一部經典所說的,把它瞭解以後,也都是差不多的道理。心眼開了以後,你對一切法能夠瞭解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體性清淨以後,再來就是要去思惟,思惟的是經典裡面所說的道理,或不可能了解的,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去思惟。《法華經》是佛乘,是一乘佛法的佛乘,裡面的一句話,就能夠讓你的心產生無量的神用。譬如在上供的時候,為什麼一小撮的飯、一點點的東西,就能夠化成無量無邊的,如須彌山一樣大、一樣多的食物,以變食來供養法界眾生,師父們怎麼能夠做得到的呢?這是心能夠清淨的時候,就有這些心的神用,這也是菩薩道行者要去修學的。

在《華嚴經》也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都是在講這些菩薩境界,你要去行菩薩道,要認知佛乘的一乘佛法,要把那部經典所述說的法幻化成功,你做得到的才是真菩薩,做不到的還是凡夫。「三世一切佛」為什麼能夠成佛?有什麼能力?要認知它,就要「應觀法界性」,法界裡面的一切相,是從空性之間而起的,能觀法界性後,就能了知依法界之體空性,幻起一切有相,這就叫做「一切唯心造」。我們造業也是一切唯心造,行為依心識所驅使,去造作一切業因。《華嚴經》是對菩薩講的,當然不是在講凡夫造業的事,是在講菩薩心能神變的原理。《法華經》是對菩薩要成佛的行者講的。

能夠從《法華經》裡面的一句話去思惟,你要有智慧、要不著魔,這個時候就能進入思惟的狀態。所以一切唯心造,你可以從經典中去體會,怎麼去現起神通變化?我們沒有這些能力,都因為執著在妄想上面。這階段是很重要的,若經典越看越多,更能夠了解那一階段以前不能夠用心,想陰以前的魔相未破,不能夠去用心。進入行陰區宇而行陰尚未滅以前,這個時候就可以去思慮、思考,在座的各位有的人,心怎麼動,它就能現什麼相,但這時候還是不能思考,因認知還不足,待你慢慢地能夠了解法的實相,而且智慧具俱足了,也不胡思亂想了,才能夠來用此心。照道理講,想陰滅的時候,連做夢應該都沒有,所以這個境界不是一般修行人能夠達到的,而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不滅,也沒有一個究竟,那更談不上成佛與否了。

「此時若要恢復其真,

我們佛性的本來,一個靜態的功能,能夠映照一切相,像一面鏡子,我們心地裡面清淨的時候,沒有一切的執著,沒有一切的灰塵黏在上面的時候,它能夠映照一切相,不管是眾生相,或者是世界相,宇宙之間的三千大千世界都能夠映照,這是佛清淨的境界,這種映照是靜態的。另外佛性也能夠產生神變,這是動態的功能,這是在講神變的部份。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的時候,不是只有七粒米,能夠變化成像須彌山一樣多的東西,來供養眾生使用,你還可以從空性之間,變無量的這些神通變化,這是成佛以後的真實境界。

我們一念無明所生起的一切法,誤認為真的時候,就會迷失掉,例如你眼睛瞪著虛空,瞪久發勞了以後,虛空中會幻起、產生一些的影像,你眼花以為看到金條了,一閃一閃的,然後生起貪婪的心,起心動念想取就造業了。諸佛菩薩們為什麼不會迷失?因為它的自性空體能夠映照一切相,不起幻覺幻知。

「此真體空性已污染有法,」

我們眾生迷妄為真,所以要恢復其真的時候,此真體空性已污染有法,很多的法在這空性上面把它污染了,這個污染代表一切善、惡法,而「唯識」裡面所說的五十一心所法,心與心所法,這包括善、惡、無記法,你吸取了那麼多的善、惡,要恢復到原來的真,能夠映照的真,要做到能夠映照的真,先要能夠做到不黏,你對一切境能夠不被境所黏,那這個善、惡法才能夠慢慢地去掉、不執著。佛法講的道理是要去掉我執、法執,去掉以後,恢復到我們清淨的體,此體就像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如果映照不出來,是這個心眼沒有開,就映照不出來。

《楞嚴經》是闡釋修行開悟的一部經典,故《楞嚴經》裡面所講的色陰魔相,色陰魔相中應該可以看、可以聽,不是只有看到人、二度、三度空間,甚至於四度空間,你都可以看、聽,或在華嚴境界時,一個世界裡面夾雜一個世界,一個世界又夾雜另一個世界,一層層地進去的世界,那是幾度空間?三度以上,四度空間,那層次才真是佛的境界。我們這裡所講的是要恢復到本真,不清淨的先要讓它清淨,第一是對一切境不黏,把這些都恢復到原來,清淨佛性現後,應該就能夠照一切相,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把這些污染法拿掉,讓真如自性現出來。

「真的真如自性,因已受妄所染。不是要求去恢復真如自性,因其已宛然熏成非相之有相。」

以經典而言,我們的體性總歸是體性,永遠是空,這是空性、空體,我們雖然是污染了很多,但是自性還是不增不減的,所謂不增是不因為你悟道了,而能夠多一點;也不因為你污染了,而減少一點。我們的自性本來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這是說它的相是這個樣子。但是我們確實要照卻是照不了,要神變也神變不了,這表示我們還是不清淨的,因我們還是有很多的污垢、有很多的不乾淨,這就是我們要去滅除的。你對自己的反省力量強不強?如果強的時候,很容易地把這些轉了,但要配合你的身體氣機,如果你修行,氣進不到腦筋裡面去,那都沒有用的;要進到腦筋裡面,第一個要有氣感,打坐都要有氣感,如果有氣的時候,慢慢地氣佈滿全身,就會跑到腦筋裡面來,同時有兩個現象:第一是能夠映照,不清淨也是可以映照,氣如果是佈滿了,它就可以映照、可以看,等到下坐了,就沒有了,因為下坐氣已退回去、就沒有了。第二是心清淨了,不管氣有沒有,都可以映照,則是佛、菩薩的境界。

我們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習氣毛病,對一切法還都很妄執,執著為有,不是要求你自性清淨會現出來,而反過來是要把不乾淨的習氣毛病去掉,如同剛剛所說的,你是否常常在反省?是否常處在思惟修的狀態?要怎麼斷掉我內心的不清淨呢?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氣,有的愛漂亮、有的人愛面子、有的人是愛錢,每一個人的毛病都不一樣,你的毛病最重的是哪一種?要對症下藥去好好的轉,這個貪還比較好斷,瞋心也是一樣比較好一點,你警覺的時候,對著事情該要發作的時候,警覺了,就可以轉了。

我們會出生為人的根本慾望,是男女性的慾望最難斷,這也是我們會出生為人的根本,如果慾望能夠斷掉,就清淨了,其他的就是小事情,你就很容易的把它看開,能夠轉那個境界。你心慾望沒有的時候,那還有什麼修學不好的呢?自然佛性就越來越顯露,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去思慮一切,尤其是大乘經典所說的這些法,該怎麼來做?我們在一起上課,有的已經十幾年了,以前都走空掉自己的習氣,空掉自己的覺知,讓自已對一切法的執著淡薄一點,這是修行第一階段應該這麼做的。如果你認識不清楚,跳躍到後面階段而修就會亂,等於說明前面階段沒有修好,而後面階段要懂得多,沒有定力,也沒有智慧,就很容易出差錯。

第一階段的空,如果不能夠悟到的時候,再下來就不用說了,所以要悟到空,不是只有用思想去了解的,定要身體起變化,讓體性映照的功夫也能夠現,現出來的體性,能夠映照然後不黏,如此才有點「空」的樣子。「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就是說我們能夠映照的功能,都是依「空」而起的,你為什麼現不出來?是有障礙才現不出來,氣不通現不出來,氣通有障礙來也現不出來,我們有的同學氣很強,全身氣通了,但是要觀卻觀不起來,這就是內心的妄想執著很多,使氣與心二個不能夠搭配,這個佛的心鏡現不出境像來,剛剛所說種種的習氣毛病要滅除,而你氣旺,藉著氣旺來消弭你的種種習氣毛病,那心鏡就清淨了,你氣通的時候無所不照,一切因緣都會現出來的。

「如此,本無所生滅的非生、本空體不住的無住。」

在空體之間應緣會起法,因緣所起的法是生滅法,經典上常常所說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滅法滅。」有生、有滅就是生滅法,這是無常的,我們的體性空,它是不生滅的,所以在空性不生滅間,它能起一切法,法歸法,空性還是歸空性,故說是「本無所生滅」。這空與不空、無生滅與生滅,這兩個要認識清楚。剛剛我們說,這個心鏡可以映照一切相,映照一切相就是生滅法,因生滅法無礙於佛性的空體,所以這裏所說的:「本無所生滅的非生、本空體不住的無住。」

「體空性」能映照一切相,映現一切相後能夠無住,也就是說映照了相以後,不在這個相上面起分別心,起執著時就有善惡、有好壞想,有住就還有善、惡、好、壞等等的分別,遂住在這個境上在作文章。我們佛性真如體不會這樣子的,簡單的講,這又是誰在作怪?還是你的習氣毛病,自性本來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但是你這個習氣毛病不去掉,它會污染體性,不去除這些習氣毛病,體性永遠就是那麼地不清淨。

「本無所心的非心、本是生滅法的非法。」

非心、非法是在說佛性所緣諸法,都是非真心之心(幻心),所現之法為生滅法之非法。聖人應認知佛性雖然可以映照一切相、可以起一切的法,但是這些都是因緣法,因緣法是不真實的,不要去執著它,它是沒有真形象、無實性、無實相,所以它會自生自滅。你有一個能力,不管可以看到哪個境,或者是體會到哪個境,念頭也好、影像也好,都能夠無罣礙,那你就回到佛性的本來,照而不黏。

佛性會映照、會現一切相,而不會去執著,若有所執著,就是你的習氣,你做不到就要轉,怎麼轉?上上智慧的人,對境不動心,不管是好事、壞事,好事不會歡喜,壞事也不會逃避,看到一尊莊嚴的佛像也不會心生歡喜,看到魔鬼相現在心中,也不必害怕想逃避,因為那個境跟你毫不相干,都是有因緣才會起一切法,這個因緣如果是以前所結的善惡緣,能夠不在意那是最好的,這就是定力。

我們禪修的第一課,是在闡釋什麼是禪定?禪是不能說的,不落於語言文字相,但是可以體會,「禪」簡單的說:禪是「心的動相」,心清淨能夠映照一切相,體知一切法,這是禪的境界,你心清淨可以體會一切念頭,或者周圍之間眾生的心念,或者能映照十方界,這是禪的境界,你用心去體會它,你能夠體會、體知心的動相,就有一點境界了。禪境體知而後能夠不亂,這就是定力,故有禪心也有定力,合稱「禪定」。

如果心對一切的因緣沒有產生心的動相,心的動相不是只有念頭,包括一切影相,心的動相在這裏所說的心,當然是真心所現的,真心是無形無相的,它產生另外一個心,就是念頭,產生一個影相,這影相也是一個動相,這都是禪的境界。你若做不到這樣,就根本沒有入禪,沒有進入那個境界,這是打坐初級班(先修班)第一個向各位初學者首先說明的。

有關打坐的再說明一次,什麼是打坐?什麼是禪修?打坐與禪修有什麼不一樣的?有這幾個名詞,老生常常在聽,應該也會講,打坐是打得念頭死,坐見本來面目,這是對初機的講。說起來是很簡單,打得念頭死坐見本來面目,什麼時候做到?不知道,現在知道後,已經開始在學習了;之後,沒有把心眼打開來,就沒有禪的境界,你自性能夠心眼開了,心與慾,一切緣都能夠起動相,自己清清楚楚可以感知,這是有一點禪的境界了。

為什麼要修?還沒有對境得定以前就會散亂,會散亂所以要修。散亂起自於心有病,有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毛病,看到不高興的就想發脾氣,體知哪一個人對你不是心向著你,心裡就不舒服,我要整你、要修理你,心不清淨就有這些念頭起來,邪知、邪見是心有病,這也都是心不清淨,因此必須要修,修得好定力就來了,不管是順、逆、善、惡、,什麼境界來都不起心動念、習氣相應,或者我的體可以映照那個境,我都不動心念,不管是善境、惡境,對我來說都沒有意義,我不相應,這是真的有禪、有定。如果沒有做到有定,也就是行者所要修學的,故說是禪修。這幾個名詞就把修行所要做的,都已經概括出來了,所以這裏所說的非生、無住、非心、非法,都是在講清淨與不清淨之間對立的名詞,而你與眾生結緣也都離不開這些。

「現因性迷而妄執展轉發生其相,有相生成後力道發明,故漸熏以成業種性。」

你的佛性能夠應一切相,若性迷而執著此境,才會執相展轉成你自心之相,不然境歸境,自性歸自性,不妄執一切為真的時候,那麼你就不會迷失。如果你對因緣產生的一切相,這有相現出來以後,你的禪定力能夠慢慢地,越來越強的時候,你就可以不再去造業了。反之,現因性迷而妄執展轉發生其相,有相生成後執妄的力道發明,這個不好習氣毛病的妄執性,力道也越來越強了,所以會漸熏以成業種性。「業」者是可以熏習成業種性的,業造成以後,經過一次的熏習,可能不成為種子,無數次的熏習,可能就會慢慢形成種子。比如說,你對某人很生氣,有瞋心起來,看了某甲不痛快,第一次聽到他講話、看他的行為,印象很差,第一次相認知以後,若你此不正常的心態,讓它繼續發作的時候,第二次再看到他,又熏習一次,每熏習一次,這個種子就強一次,所以看了他無數次以後,你對他討厭的心越來越強了,有時候他不在你面前,但光想起他就會討厭心生起,這就已經變成業種性,這個就會發芽成為一個種子,最後就有機會變成「果」。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女士們有公公、婆婆,大都婆婆比較囉唆,所以常常有婆媳之間的問題發生,不管她的講話或是行為,妳認為對妳造成不公平,此心妄生,如果不能馬上轉化它,每生起這種念在心田裡面:「婆婆對我不好!」然後怨恨、憎恨的心、,兩次、三次的熏習,這個種子就越來越強;如果修行的人轉而能坦然的接受,安撫著自己的心,認為這沒有關係,忍耐,不要有瞋心,不要見怪,如此來轉化自己的心意識,就不會漸熏以成業種性。

因此有兩條路:一個是熏習,一個是不熏習的兩種方式,熏的時候種子就越來越強;不予熏習時,規範我們的心能脫黏,不去形成一個種子。現在開始修行,已經知道它的重要性了,以前不知道而迷糊,如今不能讓你的心隨便去發作,它愛怎麼做,就順著它去做、去想,這樣子是不好的;當然做好事也可以順著它去做,而對於不好的心態,都要馬上轉,不要讓它一次、兩次、三次、四次地熏習,會變成一個種子。所以對你婆婆的好壞觀念,慢慢地會形成,也許這一世你沒有辦法,然而因緣錯綜複雜不可思議,投胎來、投胎去,在六道輪迴來去時,下一世,或許哪一世,也可能她就變成你的媳婦,潛意識裡面八識的種子,要虐待、報復她的心,就現出來了。這就是業的種子,哪一個人願意一開始就虐待媳婦的,應該沒有的,都是潛意識裡面有一個因,如果是沒有業緣種性的,應該是比較理智地,不會有爭端。因此非生、無住、非心、非法,這些相不能讓它漸漸地熏習形成業種性。

「如此各個眾生造同業種而互為感招,」

如同剛剛所講的婆媳之間的關係,互為感召,做一個比喻:兩人前後都往生了,年齡雖然不一樣,業力卻能感召,也許不同時又出生在一個村莊、一個地方、一個家庭,如果你是放不下,業力的感召是很可怕的,此兩人要相聚在一起的機會是很大的。如果有業緣的話,從世界各國不同的地方,都可以慢慢地聚在一起;我講一個比較實際的例子,台灣糖業公司前有位雷通明博士,早期移民到美國去了,其女公子雷久南博士,搞生化的,在癌中心研究,後來推展生機飲食的。有次她到印度或尼泊爾去潛修,在一個道場裡,碰到兩個從不同國家來的女孩子,某甲、某乙這兩個女孩子,什麼因緣二人卻會湊合在同一個道場來修行?就是業力的牽引,業力實在是不可思議!

這兩個女孩子本來不認識的,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是一見面,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業的種性就開始發作了,怎麼發作呢?某甲這女孩子很怕某乙,且某乙一看到某甲,就恨不得要整她;你有沒有這種經驗?某個人根本不認識,但我看到這個人就很討厭,你是不認識,但是腦裡面的自性認識,如果業很深,你讓它成為一個業種性的時候,不是只有表面的討厭,而是很大的討厭,如此一定是以前相處不好很久,造成一種討厭的心,所以某甲很怕某乙,某乙很想整某甲。

對於這種事情,我們修佛法的人都知道因緣果報,一定有其因。這兩位其中一位去請教雷久南博士,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了?我一看到就氣她、想整她,例如兩個人要過一道窄門,我就想故意要撞她,另一個被撞的也不敢講話,這個顯然是有什麼因的?後來雷久南博士說:「我們這個道場裡住了一位會觀過去因緣的,不是神通、不是宿命通,只是會催眠,會讓人知道過去的因緣,讓我們三個人一起去找他!」

好了!這兩位被催眠的人,從催眠中看出她們的因緣,在夢境裡從她們的腦筋中出現出古歐洲時代,有一位武士已有太太,他在未出征以前,又去結交了一名女孩子,古代武士都很受到傾慕的,很容易交到女孩子。如此這女孩子等於是侵佔了人家老公,也是因為這種因緣,兩個人結了怨。某乙是武士的太太,某甲是武士的情婦,如此就業熏成種性,造成甲、乙這兩個女孩子的恩怨。喜歡整人的某乙是元配,被整又很怕她的某甲,是偷人家老公的,兩位因為這種業種性,一見面就顯現其業力。在那麼遙遠,不同國度的人,卻為了要修佛法而兩個人湊在一起了。

每個人天天都發生在這種事情之中,天天都在這六道裡面一直在輪迴,我們無明不知道,哪一個跟哪一個好,哪一個跟哪一個不好,都是生活在恩恩怨怨裡,都是跟眾生結了顛倒因。佛法所教導我們的就是這些,我們應該把它應用到周圍之間的事情去,每天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如有不好的緣,你不要讓它形成種子,所以業種性不讓它成就,不要熏習成種子。

阿賴耶識是我們輪迴的根本,它有一個可熏性,可以熏習成種子而儲存,是所謂的「藏識」,所發生的事情都種在阿賴耶識裡面,無所不藏的藏識,果報是它的種子結果,做很多事情都把它儲藏起來的也是它。不好的習氣毛病,不要讓它熏習成妄性,好的要熏習,譬如念佛,用佛號來熏你的習氣毛病,讓它潰散掉,回到我們本來的清淨佛性,佛性是可以映照,無所不照的。

你了解阿賴耶識的可薰性,熏成種子也不要害怕,可利用它的可薰性,我多念佛、多唸咒,來消掉不好的這些業,而不好的眾生因緣這些,不要讓它熏習成種子。還有婆媳間不好的關係,也不要去熏習,有生之年,如果婆婆真的對你不好,回過來加倍地對她好,她也會受你感動與化解的,如果是你罵我,我就氣你,兩個人的業越結越重以後,哪一世兩個人又會湊在一起,如果怨得很深、很深的,未來不是成為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就是夫妻之間的關係,這關係最親近了,然後天天的吵鬧、打罵。修行是要從心地裡面去轉這些相,不要熏習以成一切業的種性,如此各個眾生造成同業種子,就會互為感召的。

「如此各個眾生造同業種而互為感召,」

《楞嚴經》所說的:「感召懸絕」,就是修行要修到感召懸絕,感召以後,把它懸空然後斷絕掉。沒有修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因為我們的補特伽羅,就是中陰身,它的敏感度,是我們潛意識的敏感度有九倍之多,所以非常的敏感,故業種互相的感召力很強,在人彌留的時候,中陰身再現出來時,感召力量的敏感度很強,你要有能力把它懸絕起來,才不會又去與人家送來的緣相應,又去受生了。

剛剛我們所說的心眼開了,進入禪境界的修行者,才能夠感知一切因緣,你要能夠不受它的影響。舉個實際的例子,我不講,大家還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我們很多同學都有這個能力,可以感知哪一個人在想我,不知道這個利害關係的時候,某甲說當我想起某某人,我拿起電話想打個電話問候他,但他就來電話了。因為你剛想到某某人,表示他也已經在想你了,可怕嗎?心通的人就是這樣,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心裡想到他!」不是的!是他先想到你,而你心有點靈通的時候,馬上感應到了。

沒有修行的人,照樣也是有這個能力的,男女之間在談戀愛,這個力量就更強,想到你的男朋友,他馬上就打電話來了:「我剛想到你,怎麼就打電話來了!」他們沒有修行的人就有這種心通力,更何況修行的人。修行的人更能夠感覺,某個人念頭過來了,你就起想那個人的影像,馬上知道是他在想我,他在想你,你就不要相應,不要打電話給他,否則那不就相應了?這就是去應緣,輪迴就是這麼來的,你去應緣了,在有生之年,你有這種能力,要趕快把它斷掉,感召了,要把它懸起來、要斷絕掉。你能不去應緣,就不會去受生的,但知道卻是做不到,照樣就去受生了。

色界天、無色界天等的天神,他們都有心通,他們都有能力很敏感,感召更強、更敏感,但是為什麼不能解脫?因為不修佛法,佛法是在闡釋一切都是虛妄不真實的,甚麼不真實呢?我看到的明明是真實的!如果你沒有把諸法看成不真實的這種心態,每一種感應都認為是真的,如此就永遠沒有辦法解脫,與一般的天神一樣,他們也有這種感召的能力,有這種認知一切境界的能力,因為沒有修學佛法,而斷不了這種因緣。佛法與世間法,聖人與凡夫之差別就在此,天神即使壽命很長,但是沒有辦法脫離三界,以佛法而言,仍然是凡夫,凡夫才還有輪迴。而修證到解脫道的行者,他是有感召的,但是能懸絕、斷掉其緣的牽扯。

尤其修行的境界越來越高的時候,哪一個人的心在想什麼?都要有能力警覺,尤其是男女之間的關係更要警覺,當然現在也有同性戀的,今天廣播也在講,一個醫生說,同性戀的也可以熏習,讓同性戀變成異性戀,有的就贊同,有的就不贊同。

為什麼會變成同性戀呢?很簡單的就是以前的業緣在做怪,某甲與某乙兩個人有非常的好業緣,前世或某世非常的好,也許本來是一男一女,緣很深的,今生兩人又出生同樣做人,但同樣是出生做男或成女,但是潛意識裡面,他們兩人還是很相愛,如果理智觀念很強的人,這兩個會湊在一起嗎?不會的。因理智薄弱,雖同性但也湊在一起的,男女都是一樣。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我們腦筋裡面的業種性,業的種子造成你有這種趨勢,如果你懂得道德觀念,就要超越這種男與男、女與女之間的愛慾關係,這樣還會搞同性戀嗎?連男女關係都不搞了,怎麼還會有同性戀的事情發生呢?還有一種現象,不得不提一下!有些人前生是男性,今生出生為女性,但潛意識裡,他還自認為是男性,所喜歡的都是女性,這種同戀者大多是雜交較多,沒一固定的對象。反之,男生也是一樣,前世是女性,今生出生為男生,但潛意識裡還是有女性趨向,專要找男生,自己扮演女性的心態。

與每個人之間的緣深、緣淺,都可以自己去感覺,很實際的修到可以感覺某人對你有好印象時,就要有所警覺了,我是如如不動,而他是有一個花花心,常常亂動,你不能受他的影響,如果要花心,則有很多的心動,不修行的人常常會有這種心的。修行的人都要警覺,不知道這種輪迴的可怕,你就會亂搞一通。

修佛法就是要知道超越我的習氣毛病,以及要超越與眾生之間的因緣牽扯,所以我要努力用功,管緊我的心念,我寧願讓人家說我是六親不認等,也不要讓人家說我是好好人,什麼都好,否則這種緣就會越結越深了。要有足夠的威儀,甚至於讓人家不敢跟你講話,要有這種魄力,但是你對他們要慈悲,不是擺出架子,不理他們,是要超越這種男女之間的感情,用慈悲心:「你在迷糊!而我怎麼用佛法來讓你也超脫!」這種慈悲心的情見,與男女之間的感情,以及朋友之間的感情都不一樣的,所以修行是要真刀實槍地與你的心,與其他眾生的心去戰鬥,與眾生顛倒的這些觀念,要把它轉出來,不是聽講懂得道理,但是卻做不到。

在佛法的戒律裡,男女夫妻在還沒有心清淨以前,不得已可以正淫,與其他人或以其他方式都不行。沒結婚的更是不行,不是孤家寡人的就可亂搞,都不能亂搞男女關係的,這才是在修行。有一天,夫妻之間的緣也能夠超越,雖然有夫妻之名,但是沒有夫妻之實,彼此照顧而已,沒有那個慾望,如此你的身雖然在家,但是你心出家了。要做到像維摩詰居士這樣,維摩詰居士已經要成佛的了,是妙喜世界的補處佛。

若是男女間關係都不能夠分得很清楚,如何去修呢?感情要堅強一點,不要被一些感情、被一些人家給的小恩惠,就迷失掉了。你對我有恩,我還給你,馬上還給你,不要以後或者下一世才再來還。我希望當生就有所成就,不希望與人家牽扯,這個觀念很多人都有,你仔細觀察他們也是很執著這些,有的人雖然不是經濟很好、不是錢很多,他會去摘一些野菜送給你,這是我很誠心的去摘的野菜,比你給我很多錢、很多東西的誠意都還大,有來、有往,也都打消了這些恩恩怨怨的眾生顛倒緣。

如果兩個人都是修到無為觀的,那個人雖然是有來有往,或者是獨來獨往,但都沒有關係,反正我都空了,你對我好我空了,我對你好我也空了,我給你什麼東西?我什麼東西也沒給你!我沒有這個觀念,就是空了,我雖然接受很多你的東西,但是我沒有接受你的東西 這個觀念,這也是空了。

故悟到「空」的時候,是不住相,《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相佈施」,要成就佛道,也就是要無住相佈施,不管是你給人家,或者是人家給你,都要無住相,這樣才能夠解脫,不然一個業會變成一個種子,以後相見的時候,又是再牽扯的緣。

聽說有個人跟一個女孩子結婚,幾年以後又離婚了,結果去給通靈的人算一算,為什麼會與太太離婚呢?通靈的人一看後說:「你以前在修行,她曾供養你一碗飯,這碗飯你今生要還,所以你養她幾年,故結婚了。剛好一碗飯的還債年限滿,卻因個性不合,緣盡就離婚了!」若彼此業緣很重的時候,即使打得半死,也都還是黏在一起,彼此是很相愛的,愛得要死不活。而怨恨很深的,打得半死,不離開就是不離開,因為緣還未盡。可怕啊!所以要修無相觀、空觀,就不會很在意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一個慈悲喜捨的觀念四無量心,不要在這世間感情裡面來來、往往,這樣就能夠脫離眾生顛倒的這些關係。

「此互為感召之業種,互相生而又滅,業緣一結,個個相感招而互為眾生相,」

做不到脫離眾生顛倒的這些因緣關係,今生有緣與這個人結為夫妻,下一世不見得與這個人,或許又跟別人結為夫妻,我們釋迦牟尼佛也開示的:「眾生嘗為六親」,不是互做父母、兒女與夫妻,或者伯叔,婆媳、遠親、近親、,都有各種的關係,這一段是《楞伽經》裡面說的,說不要吃眾生肉,因為眾生曾為你的六親呀!故要捨不得吃眾生的肉。而眾生的因緣都是業緣,要了解這些,要怎麼的來轉它。

「因故眾生顛倒相隨成矣!」

眾生顛倒主要還是緣與緣之間的牽扯,第一個首先誤認為一切法為真,無明的時候誤認為一切心裡面,所想的、所看的裡面總有一個我,所以就當真,然後與眾生結了無量的因緣,有善緣、惡緣,卻又做不到不要受它感召。今生有幸聽聞佛法,如果不更加用功、精進,下一世還是照樣再輪迴的,照樣的感召後迷性相應,很多的應緣都牽扯不完。而眾生顛倒的部分,就講到這裡,下一次,要講世界顛倒!

有了眾生顛倒,不管與人結緣,與畜牲結緣,與天神結緣,隨後世界顛倒現時,在哪個時間,要出生到哪個空間。「世」是時間,「界」是空間,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有三界九地,如慾界是五趣雜居地,然後色界是四禪天四地,無色界也是四地,總共有三界九地。心修行到與三界裡面哪一界地相感召、相應,就會出生到哪裡去!如懂得佛法的,要不要讓它感召?要不要去呢?不去就要練習感召懸絕,如果不能做到感召懸絕,照樣還是要去的,即使不要去天上,但是因緣俱足了,還是要出生到天上去!我們下一次再講世界顛倒。

( 90 年 5 月 9 日 講於 法爾講堂 )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