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十二類眾生成因(續2)


二、眾生顛倒迷相(續)

五月份的第一個禮拜-五月六日禮拜天,上午是高級班的營養課,這次要講大家常常搞不清楚的腎虛、腎功能、腎分泌、腎陽虛等關係,如果腎陽虛,你就很容易有一些慢性病,鼻子過敏或者身體過敏,或者是容易發生痛風,風濕關節炎等等的,這些都是腎臟的問題,所以這一次要講:「認識腎陽虛、陰虛與腎臟功能的真實」。

下午我們邀請回來省親的美國悉曇資訊網劉鐘穗老師,請她教我們「楞嚴咒心」。「楞嚴咒」太長了,緊急要用的時候,大概會背不起來,當然她是背起來了,以前在宣化上人那裏的人,都要把《楞嚴經》背起來;她也把「楞嚴咒」翻成梵文古音。下午一點半開始,我們請她來教我們楞嚴咒心。「楞嚴咒」對於修行人是很重要的,碰到障礙、碰到魔障時要多誦持,就可以把那些障礙化解,不必要這邊找人,那邊找人幫忙,你唸得很虔誠、很熟稔的時候,無形中就可以把這些障礙化解了。有幾個重要的咒,如「大悲咒」是大家最熟悉的,還有「六字大明咒」,再來就是我們現在修的「心中心咒」,還有最近本師父所教導我們的「穢跡金剛咒」。如果你認為咒語太多,反而複雜,你可以選擇一、兩個比較相應的,深入的把它背熟,背熟後才能用;不然,緊急的時候,你都唸不出來,嘴巴是在唸,但是沒有心的力量,這是沒有唸到心裡面去,體性未空就不能夠發揮它的威力,碰到障礙,還是沒有辦法化解。這個「楞嚴咒」,如果有看《楞嚴經》的人就可以知道,它是可對抗梵天咒語的,更何況是些魔類或惡心修行人之障礙,故碰到障礙都可以把它化解掉的。

五月十三日禮拜天,有三昧水懺法會,由行法師主法的,要消災拜懺,尤其剛開始學佛法的人一定要拜懺,業障不去除,沒有辦法成就。修行第一階段都是要守戒、拜懺,這給大家機會,如果你修行還有障礙的時候,要多參加這些懺會。

五月二十日,本來要去參訪在陽明山竹仔湖光泉寺的度法師,因他要到西藏去,故我們工作人員改安排到埔里參訪中道學苑華長老,順便可能請他帶我們到中台禪寺參觀,來回大概只有一天,不像上一次花了兩天的時間到六龜,所以看看各位有沒有興趣!

因為華長老那邊有一位中科院的退休同學,準備依長老出家,現在是在見習,還沒有正式圓頂,住在那裡一陣子了,可能於八月八日圓頂出家,所以透過他,我們也比較能親近長老。像我們上一次到六龜,本師父那麼親切地招待我們,好像有如回到自己的家一樣,什麼好東西都掏出來讓我們品嘗了,更是不吝法的教導,修行人的真摯流露,令人感動。

最後一個星期的星期六上午九點開始,到星期日下午五點是禪二,是每個月的兩天避穀(斷食)禪修,如果你是初學的,不斷食也可以來參加,可以來學習怎麼打坐?學習打坐時間怎麼加長?你只要事先聲明不斷食,我們可以準備一些東西吃,這是有關於這個月(五月)的活動,在這裡先宣佈一下,如果你要詳細的資料,可以到網站上面去查詢。

我們回過來再看講義。上一次講到經文的「眾生顛倒」,我們常常在說人家顛倒,你知道什麼叫做顛倒?其實每個人都在顛倒,以前有一位老菩薩,吃素吃了幾十年,直到要往生的前幾天,突然起了大顛倒,說要吃豬腳,一生吃素突然在快彌留的時候,起了大顛倒,那就是業障、冤親債主在作怪,她信以為真,她想要吃豬腳,家裏的人沒有辦法,只好準備給她吃,這個當然可以笑話來看,但是我們反躬自省,我們是不是也在顛倒呢?我們都是在做些眾生顛倒的事而不知。

現在再說明一下,眾生顛倒包括很多層次的: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所以不是只有人、畜生或者是餓鬼道,甚至於天道等。但地獄道大概是我們沒辦法跟它結怨,除非是你的親戚、家人,因為墮落地獄道,你心跟他相感應、相牽引,會感受到地獄道的狀況,不然與地獄道眾生起顛倒的大概比較少。如果你在夢中,常常夢到地獄相可怕的情形,也許就是你的祖先墮落到地獄道,你心才能感應。

而我們一直要了解的,我們的心其實跟眾生的心都是一體的,這個緣越深,你跟它互相感應的力量就越強。有祖先墮落到地獄道,他的感受會反射回來到你的夢境來,你碰到這種情形的時候,要趕快多多幫他超度,多做法會幫他超度。

就像婆羅門女(地藏菩薩前身),他的母親不信佛法,毀謗佛法,死的時候,墮落到地獄道,但是因為婆羅門女很孝順,把他母親所遺留下來的財產,全部變賣,然後齋僧、供佛,起壇做法會,都把錢花光了。然後因為她思念母親的心很強,所以就一直對著佛像發心憶念,請諸佛菩薩告訴她母親目前生處在哪裡?後來承佛的威德力,讓她到地獄去,鬼王即告訴她,令母因妳齋僧功德得生天上了。這是《地藏王菩薩本願經》裡面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故只要你有虔誠的心做法會,都可以把地獄道的親人,幫他超脫轉生到天上,所以婆羅門女(地藏菩薩)因為這個孝心,把他的母親超度到天上。

我們天天接觸到是人、畜牲,有些人可以接觸到鬼神,有一些人可以在禪修之間,接觸到天宮、天道,完全看你的心態,要不要向著它,如果向著它就結善緣,以後有可能是到那裡去的,跟誰結善緣,就互相的親近、愛慕、相連;而結惡緣,就互相的仇恨、殘殺等等。所以,我們一生之間,要碰到多少這些眾生,對他們所造的業,以後都有果報的,不是有誰在鑑定你的善、惡、好、壞的,都是你的心,及與你結善緣、結惡緣的這些眾生之間的互相攪和,因此第一個顛倒的是眾生顛倒,經文上一堂課也大略講完了,我們再把下一段的解說,也說明一下:

「要瞭知眾生顛倒,先要瞭解心性之關係,」

什麼叫做「心」?什麼叫做「性」?心當然是有相,我們常常講性空緣起,緣起就是心的相,性空是本體,而為甚麼會緣起?一定是這個性空有因緣來,然後相應就會緣起,亦以現出心的樣子。所以要了解這個緣起法,有一個本體空,因有因緣,空性就會起法,起了以後有三種樣子,一個是我們的佛性,在唯識裏講「圓成佛性」,也就是「圓成實性」,「實性」就是空性,「實」就是虛、就是空。不要認為「實」就是有實際的東西,佛法所講的「實」是不一樣的,講的「實」正是虛,虛就是空,空是沒有,沒有才會應緣,然後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我們的性空,是佛性的本體,它有一個功能,現在是講功能,功能就是依他起自性,這個就是我們這裡所講的因緣,依他起自性。

譬如:一個聲音來,我依著聲音來反應,這聲音是因緣,我起了一個自性,自性有好幾種,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六種。第一個是見性,對色塵而言;第二個聞性,對聲音而言;第三個是嗅性,對香、臭味而言;第四個是味性,這對我們的酸、甜、苦、辣的味性;第五個是觸覺性,是對我們身體的神經所感知的、感覺的觸覺;第六個意根是心,就是我們的法性。所以見、聞、嗅、味、觸、心,對色、身、香、味、觸、法這六塵,就是依個個的塵境,自性所現的功用,這是我們凡夫才有的六個。凡夫六根對六性是分開的,而聖人是一即六,六即一。為什麼聖人不用這些根來對外?聖人是用佛性來對外,佛性有六種功用,這六個功用都依在佛性上面,都依在我們的本體上,六根只是一個門口,它其實沒有功用的,學習佛法,對這些理念大家要瞭解、要搞清楚,我的眼睛只是一個照相機對外的鏡頭,它沒有功用的,它只是讓鏡頭對準物相,有功用的是在照後的底片,或者是那個帶動的閃門,閃門也可以歸在根門裡面,真正留下影像的、有功用的是底片,底片可以說是我們的佛性,能照後留影的處所。

我們的佛性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聖人都有這些的功用,但也有不透過六根,他透過佛性(佛性講起來,就是第八意識),用第八意識直接看,故你打坐修得好的時候,不一定張開眼睛看,閉著眼睛照樣可以看,例如有次在淨緣講堂禪一時,我們有一位同學,她閉著眼睛打坐,體性見我坐在她的前面,她問我:「老師!我閉著眼睛為什麼可以看見你?」本來就不必用眼睛去看的,要看太空、看天宮、看地獄,用眼睛怎麼去看?是用我們的見性去看,眼睛它是有距離的限制,有光源的限制;而聖人是透過我們的自性,裡面就包含有見性,可以看而且看很遠、很遠的。

這位同學現在是某佛學院畢業了,前幾天在台北某道場看到她,我問她:「好不容易的讀了五、六年的佛學院,也都已經畢業了,為什麼不出家呢?」她說:「我不是出家的料子!」我想以前的工夫大概也沒有了,好可惜。

在法爾網站的文章,關於《楞嚴經》色陰魔相部分,你有讀的話就可以了解,在色陰魔相時就有能力看到,只要心想某人就可以看見他,也能清楚地了知他的狀況,這就是我們的佛性,超越了六根的功用。但是這些都還做不到,怎麼辦?沒有關係!但要懂得這些,以後才不會自己嚇自己:「我怎麼會是這樣子!」直到有一天也做到的時候,才會了解佛經所講的,真的是自性與十方虛空是同一體的,沒有時空的距離,怎麼在那麼遠的地方都看得到?那麼遠的天宮都看得到?

開發出你的自性出來以後,自性就有這六種的功能,不經過眼、耳、鼻、舌、身、意,只要佛性能夠圓融的時候,它照樣可以有著這六種功能,也就是說「六即一」,「一」即是佛性,「一」就可以有六種根性的功能。以前藥山禪師與雲巖禪師在互相討論神通時,藥山禪師問:「聽說您會玩弄獅子?」雲巖禪師說:「是!」藥山禪師再問:「弄得幾出?」雲巖禪師說:「弄得六出。」藥山禪師即說:「我亦弄得。」雲巖禪師反問:「和尚弄得幾出?」藥山禪師說:「我弄得一出。」雲巖禪師即說:「一即六,六即一也!」

獅子是代表六根,這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玩弄幾個?雲巖禪師回答說:「我玩弄六頭獅子!」藥山禪師答說:「您玩弄六頭獅子,我玩一頭獅子!」一頭獅子是什麼?就是以體性為主,不透過其他這些根能,以體性我可以感覺、可以看、可以聽、可以嗅、可以味、可以觸、能夠心感,都能夠有這些能力。這二位禪師都是有境界的,雲巖禪師說:「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兩者的功夫都是一樣的,一個是永遠的依佛性在對世間的一切相去觀照它,一個是以佛性透過六根門頭去做事情,這是比較符合凡夫的境界,但也是因為證到佛性以後才回到凡夫相,因此佛法怎麼去修證呢?只要圓通的話,你應該都可以了解的。

這裏說明「依他起性」,就是依種種的這些塵境,來起它的自性。到這時,佛性空(圓成實性)具足依他起性的功能,聖人的佛性只有「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這兩個性;而凡夫與聖人的分別,就在第三個性,是什麼呢?是「遍計所執性」。你心裡面有不清淨的一切習氣毛病時,自性已經應緣了,這些緣包括聲音、人、事、物,還有包括這些人、畜牲、餓鬼、天道等等的,你跟它相應了,跟它相應以後,你很執著為真,放不下,並起煩惱,這就是凡夫的境界。

聖人呢?他以空性應緣以後,鑑照一切因緣,他懂了,也可以讀遍一切境界,但是沒有執著,不遍計所執,所以聖人可以看得很多,可以對一切境界,但是不會有煩惱,而不煩惱不是用言說的,還要實際地去證得,才能得到的。

我們兩、三天前在斷食,有兩、三位大德,被境界所轉了,對一位同學連勸帶罵的,這就是一個「遍計所執」。感應了這種不清淨的心,然後就講話了,被講的同學隨就哭哭啼啼的,沒有聖境就是迷糊,就是「遍計所執」的標準模式。如果講的人能夠當下警覺、打住,知緣而能覺知止,這樣才對。而被罵的人不甘心,也很傷心:「妳們大家都不了解我!」了解妳有什麼用嗎?要自己了解自己,別人了解妳有用嗎?別人不會同情妳的,修行沒有同情的!修行要妳修得好,有智慧轉一切境界,轉後,別人也會稱讚妳,被罵都還無所謂的,還會向罵妳的人頂禮:「罵得好!」隨時隨地一不小心,就會入「遍計所執」的。

我們要學習聖人,聖人是體性空,有應一切緣的能力,但是不執著;我都聽到你罵我了,你罵你的,我如如不動,我沒有那個生氣的習氣,我沒有那個要受人同情的心,我很篤定,這就是聖人,做不到就是凡夫,那怕你能夠上天宮,下地獄,若見境不能離,都還是凡夫的,不要看有些神通、有怪力亂神力量的人,你罵他一句,他承受不了,動輒要報復,要做法整你,這就是「遍計所執」,還是凡夫一個。

佛法的理論很多、名相很多,講來一大堆,都做不到,有什麼用呢?你的心要管得很緊,只要起心動念,只要有不對的心,甚至對的心、同情的心、什麼心都不對的,要依他起性以後,能夠不執著一切法。

佛法講來很簡單,要空了,才是真佛法。什麼空了?我空、法空,能不能夠做到我空、法空這兩個空?能夠做到就是聖人,空有不二;做不到這個,還有「遍計所執」的毛病。所以「我空」、「法空」這兩個心性,可以說得好多的佛理。

「性」是我們的體,「心」是應緣所現的一切相,這樣還要不要神通?只要是心能夠產生這個念頭出來的時候,就可以去讀你的心,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問題就是有沒有遍計所執?如果有遍計所執,這個空所現的一切相,它就被轉化了,轉化就不真了,所以都不能夠太相信它。

昨天我們還在講,某同學常常動不動就說他有神通。在去年三一八選舉完了後,就說會大亂,為什麼會大亂?沒有選上的不甘願,會引發大亂。還打電話給人,這邊通知,那邊通知,說要準備糧食。真是可笑!果真大亂了沒?這就是心不清淨,胡思亂想,沒有那個樣子,偏偏就要找出個樣子來。若你真有宿命通,你觀得很清楚:「一定會發生」,到最後卻是沒有發生,為什麼?因為因緣會轉,為什麼會轉?在這裏三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就可以講得很清楚了。聖人不被境轉,凡夫隨境而轉,聖人還可以轉境呢!何況這位同學滿心都是妄想,還說什麼神通?如果不徹底懺悔,多修無為法,總會走不出自我魔境來。

我們的圓成實性是空,它是不黏的,可以映照一切因緣,然後讓你觀到依他起性,這有相讓你觀出來了,最後,眾生的福德不錯,或者是諸佛菩薩的庇佑,而又不去執著的時候,這個有相起不了作用,境歸境,到最後幻滅了,該發生的沒有發生,這就是我們要修佛法的一個重點。不要常常說你所觀的就發生,所要發生的,或可以知道未來要發生什麼,不要去執著它,但也必須知道如何去轉它。好的發生當然是沒有關係,如果好的都不會發生,那煮熟的鴨子不都飛了?那也是福德不夠,或者是有障礙。而不好的、壞的讓它發生了,表示還沒有修證到空,你還會去執著它,誰在執著呢?我們七識妄執阿賴耶識根深蒂固的,它很執著的,它為什麼會執著呢?它對法的執著很重,而我們雖然看得很清楚,但是對於有些還沒有發生,或者是未來的因緣,它也很清楚,只是我們不知道,但是它很清楚的,它清楚卻是執著為真,就隨緣流轉,就真的發生呢!

之所以說修佛法雖是很難,但是你懂得道理,要怎麼去修?要斷掉你執著的心,這個好嗎?好也不能說好;這個不好嗎?不好更不能說不好,要保持一個平常心,管它好不好的,事情總是事情的。修証到一個境界以後,而證到圓成實性,或只有這樣的因緣就完了嗎?不是的,還有更進一步的功夫,我們現在網站上的文章,你有沒有讀?現在已經說明到「想陰盡」了。想陰的魔相,若修得不錯,十個魔相都不犯,天魔對你也沒有辦法,則想陰盡了。想陰盡的時候,我們在色陰、受陰這兩個魔相,也都能夠控制的時候,就不會受這些魔的干擾,這個時候還不能夠修神通,只能夠修什麼?捨字訣,修佛法要慢慢地去認識這個過程。

到色、受、想這三個魔相時,只有一個修行的方法,就是捨一切法,捨字訣,也就是不能夠去玩法,那怕有什麼超能力也不能夠去玩法,就是捨字訣。到色陰、受陰這二項清淨的時候,這個魔就不能夠來干擾你,魑魅魍魎等等的這些都不能夠來干擾你。

到進入想陰區宇的時候,魔不能夠來干擾,因為你的感情作用已經清淨了,這個五根、六塵的怪異亂神的現象,也不執著,所以清淨了,剩下這個想陰,你會用想心去探討心的功用,在這個時候,天魔或是魑魅魍魎、海神、河神等等,紛紛的都要來插一腳,都會來干擾你。

如果想陰還沒有清淨時,不能夠用心來用功,因為還有魔來干擾,他怎麼干擾呢?有時候是間接的干擾,是透過另外一個比較沒有智慧的,然後給他超能力,這個人就來到修行人這裏,現一些神通給你看,因為你在玩心,玩心有什麼用?是要知道心的功能,或者是有神通的功用等,魔知道你喜歡神通,或者是喜歡壽命,永遠的壽命、、、或者是喜歡什麼的?他就透過第三者,給他超能力,然後來現給你看,你正中下懷說:「喔!這是我所追求的!」如此你就迷失了,以後都是聽他的,聽了他後,他卻不會告訴你好好的修行,卻是教導你一些破戒、壞律儀、行淫慾、等事,或「只要心自在,其他的戒不戒,也都無所謂!」等等,這些不正確的知見,就把你給毀掉了。

所以色、受、想、行、識五陰,到第三個想陰區宇的時候,都不能夠去修心行,只能夠用捨字訣,這在《大般若經》裡面所說的,就是要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如果能夠修證到想陰滅的時候,大概就已經達到了圓成實性及依他起性的功用了,遍計所執沒有了,到這時候才可以來到行陰區宇,進入行陰時也才可以來玩味這個心,觀我們這個心還有什麼功用?玩味起來就不得了,從你的心觀照下去,就可以知道眾生的因果關係,這一類眾生他上一世是怎麼樣?下一世又如何?再下一世又如何?可以觀到八萬劫那麼長時間內,眾生的因緣果報都能夠清楚。因此要玩味心,要知道心的功能,要到行陰區宇的時候才能夠玩味,這已經是甚麼境界?是阿羅漢的境界,所以行陰非常的微細,但是你都可以去觀,在想陰以前的這種修行,是不能夠去玩味,玩了就很容易著魔,這是給你們一個完整的概念。

首先為了要解心、性的關係,因此也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在解釋心、性之間的關係。

「性本空因緣而起心,心若不妄雜妄想,則性明澄而圓,」

「明」是有光,所以它就無所不照,無所不照就遍無量的虛空都可以照,因此能夠圓,「圓」包括一切眾生都能夠照,包括一切世界都能夠照,無所不遍就圓,無所不照,境無所不現。我們修佛法,剛剛講的這些理念,大家都應該清楚了,一個是照的功能,只會照還是不行的,所以就談到此四個智慧,我們佛法要修「三身四智」,要修法身現出來、報身清淨、化身千萬億的法、報、化三身,如果修不到這裏,就不是有所得的佛法。法身要開悟以後才有法身,佛性清淨時報身圓滿清淨,然後化身無量。

四智是:(1)妙觀察智:因為要說明無所不照,所以從這裏說明起,這是第六意識滅了,六識妄執滅了,才有妙觀察智的功用,第六意識妄心滅了,就是沒有第六意識的遍計所執,所以就有妙觀察智。(2)平等性智:這是第七意識的無所不執著的法執滅了,就有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這兩個是屬於有毛病的心滅,而我們修就是在修這兩個妄執心。

另外兩個:成所作智、大圓鏡智,這兩個屬於只是狀態,沒有毛病;(3)大圓鏡智是第八意識,第八意識是不能滅,說能滅就變成外道,所以第八意識不滅,若第八意識被滅了,宿命通是怎麼來的?因此第八意識是永遠不滅,死了也是一樣的,它以後再去輪迴,第八意識是不滅的。(4)成所作智:是前五識清淨的神用,前五識是人死了時才滅,而聖人在尚未入滅以前,就用這前五識,產生神通變化,剛剛我們說要「觀」眾生因緣,就是以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來觀,再加上這個清淨的心來加以分別。

妙觀察智不起的時候是有分別心,好的時候是「了知」,這幾個的形象、境界不同,所表示的也都不同;了知是它的功能,分別就是你遍計所執的分別。我喜歡的人,對他好一點,好處我多分一點給他;不喜歡的,這是外道的,我就罵他,這就是你的分別心。如果第六意識妄執滅的時候,你就只利用第六意識的「分別」,這是什麼東西?這是男生?是女生?只有了知的功能,沒有好、不好的這些分別,了知與分別是不一樣的,分別變成是一種執著,了知只是了知其境,所以前五識加上了知,就會產生無量的神變,神通變化就是這麼來的。

第八意識是能映照一切相,畫一個大圓圈代表我們的空性,代表大圓鏡智,空性可以鑑照一切相,相包括一切境界、一切眾生、世界,所以佛不需要用眼睛看的,佛用大圓鏡智能遍觀十方世界,更不必觀,十方世界皆在他心中,這就是「鑑照」。這是鏡子心鏡(用大圓圈代表),這是靜態的,由於是鑑照的,所以只能夠是靜態的、被動的照,這樣子還不能構成佛性的本來,佛性的本來可以再加上前五識,再加上第六意識起動態的變化。所以,以我們大圓鏡智的空體,再配合我們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再加上第六意識就產生神通變化無量,這樣子才是你真正成佛的境界,如果你做不到這樣,只能夠鑑照,起不了這種神通變化,只有這種鑑照的功用,鑑照也只是某一些你所想的,這就與佛的境界不一樣了。

所想的才現,這都是阿羅漢的境界,或者是外道的境界,若不管想不想都可以讓境現在你的心中、可以照,那是佛的境界,天眼通與天眼明的分別與差異就在這裡,天眼通是用你的見性去看的,天眼明是以你的佛性去看。可以了解的是起心動念才現的境界,那是阿羅漢的境界,或是外道四禪的境界;如果是佛的境界,不管是想、不想,一切境界都在心內中,這是鑑照的功用,只要沒有遍計所執、沒有我執、沒有法執,這些都沒有的時候,而加以氣脈通順,你就可以鑑照,哪一個現在你的心中,你都可以照,有的是外道眾生、你的親戚、朋友、往生的親人、,都可以現在你的心中,確實也是這個樣子,如果還做不到這樣,是你這前五識還不清淨,係因第六、七意識還不清淨,而這個正是我們所要去修學的。

「無所不照,境無所不現。」

這裡所講的「無所不照,境無所不現。」無所不照,是圓而發光就可以照,照十方世界,小世界裡面起碼可以照到天上、人間、地獄都可以照。境無所不現有因緣、有境來了它就現,沒有因緣、沒有境來它也不現,它不會去亂攀緣,不會去妄想。

「聖人因心無所心,故性因而發明。」

「心無所心」意思就是說應緣的時候,不遍計所執,不去執著,第二個是剛剛我們所說到的行陰區宇的時候,才能夠去玩味這個心,去探討這個心,而這又有兩種層次了,一個是我們的心緣外境,這是有因緣的;另外的心緣內心也可以生法;當然緣外境有因緣它也生法,這兩個情況有什麼不同呢?如果你還沒有修證到大圓鏡智的境界時,我們的空性緣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你可以產生心裏面的覺受,這是有因緣的,而有因緣是我們的自然性所相應的,這些也要搞清楚,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自然體性所相應的,是有因緣的時候,如果沒有因緣呢?沒有因緣它也起法,這是緣內心,緣內心是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種子法塵,而第八意識的種子,因為也還沒有修證到第七意識清淨,隨看到種子映現,七識就開始起一切法相應,這是沒有實因緣的法,這叫做非因緣、非自然性。

在《楞嚴經》裡面舉一最明顯的例子是:沒有吃到梅乾,一講到梅乾你就流口水,這就是想陰的毛病,是非因緣、非自然性。流口水是沒有實際上的因緣,因為我沒有把梅乾塞到嘴巴裡面去,所以沒有這個因緣,但是我用想的,想到這個梅乾就流口水,流口水是誰在相應呢?不是自然性的體性去相應,是非自然性去相應,這非自然性相應又是什麼?就是你的習氣毛病在相應,我們凡夫就天天生活在這種境界之中。

譬如:吵架已經吵完了,那個吵架有沒有因緣?有啊!但是已經是昨天的事情了,今天卻越想越氣,想到他打我,我也打他哪裡,然後就越想越氣,瞋心就一直、一直起來,這就是非因緣、非自然性,我們天天就生活在這種苦哈哈、很痛苦的日子裡面。而聖人是沒有這些的,我們要慢慢地把這些妄執拿掉,直到真的有因緣來,境來,我照境;聲音來,我聽聲音,聽了!懂了!就放下來,不執著;有執著就是你還有習氣毛病,有習氣就是第六、七意識不淨,第八意識就不能圓、不能空,所以聖人因心無所心,有感知了,一定是有因緣來,心現而聖人不遍計所執,聖人性清淨,故性因而發明。

「若性為妄所惑,則妄見之情由是生焉,」

我們的空性,被這些不真實的,緣內心的種子所迷惑的時候,則妄見之情,由是生焉。就像剛剛所舉的例子,你跟人家吵了一架,已經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我就是越想越氣,想的都是沒有因緣的,都是你的習氣毛病,而吵架已經變成第八意識裡面的一個種子,如果不甘願,以後還會再吵一架的,下一世還會再吵一架,因果就是這麼一直下去的,了解這些就不會去跟人家結善緣、結惡緣,結了一大堆的都跑不掉。

「故性空不著一法的自性空體,」

性空本來是可以應緣,而產生一切相的,但是產生以後不執著一切相,還是空,還是歸於空,所以要把空的定義搞清楚,在起初所講的性空緣起,性空是它的體性,雖然是因緣而產生的一切法,但沒有破壞它的這個空相。我們這個麥克風,雖然在這裡站著,看來好像在虛空而佔到了虛空,其實空還是存在這有相裡面,麥克風並沒有破壞虛空,故經云:色空不異。所以這裏就談到佛法的基本觀念,生滅法與不生滅法,修證到行陰區宇的時候,才能夠好好地去想,在想陰區宇以前,都不能夠去想,想就很容易著魔,不能夠去玩味心的,剛剛已經講過了。

生滅法與不生滅法,這是什麼境界?不生滅法就是我們的體空、性空,它不因為一切法的起,而破壞它的空,剛剛我已經講了,在虛空之間有一個麥克風在這裡,虛空之間不因為麥克風站在這裡,而破壞它的空性,它的空性還是永遠空的,在這麥克風裡面也有空,雖然表面看見的麥克風有一個相在這裏,我們的心也是像這樣子的。

在一面鏡子的空之間,你可以映照一切相,這個相現在鏡子裡面,譬如:鏡子照一個人,這個人有沒有破壞鏡子的空?這鏡子裡面的人是一個相,而這個相是什麼?是幻化的,有沒有一個真的相在裡面?沒有!假設這個人在外面,映現到我的心境裡面來,這實體在外面的,而鏡子裡面看的也是一個相,這個相是幻化的,這個真嗎?也不是真的,是影像而已,這叫做「空花水月」。實體的相映現出來的也是空花水月,你內心裡面第八意識的種子,如同那個鏡子產生的幻相,而所現起來的也是空花水月,所以若你要抓內心裡面的種子,是抓不出來!都沒有的!

達摩祖師東來中土,二祖為了求法,把手臂割下來,搞得心神不寧。達摩祖師同意接納他,收他做徒弟,二祖捨臂求法,一方面歡喜、一方面很痛苦,他百感交集心不安時,求師父說:「我心不安!請求師父教導我一個安心法!」達摩祖師說:「將心來與汝安!」把你的心拿來,我幫你安心。這一下,二祖愣住了,剛剛很亂,心有所心,現在師父要我把心拿出來,要幫我安心,等到想要抓它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都不見了!這怎麼抓呢?都抓不到的,這都是幻化的心法。

凡在心地裡面所有的相,都是幻化的,所以你以前殺了人,在禪修之間,所現出來那可怕的樣子,不知道這些現象的人一定都很害怕的!一如五百阿羅漢,修到四禪境界的時候,他知道過去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殺了一大堆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經可以觀八萬劫以內的因緣,以前做過甚麼壞事,他都很清楚,怎麼會不害怕呢?釋迦牟尼佛教導他們那麼長的時間,也修證到這些神通,卻沒有辦法解脫,因此就怪世尊沒有把真正的佛法告訴他們,才有後來的釋迦牟尼佛透過神通力,與文殊師利菩薩演一齣戲文殊師利菩薩手拿智慧劍要犯上、殺佛的鬧劇。到後來,世尊才解說:「剛剛您看到文殊師利拿刀子要來殺我,這是犯上的,也是殺佛的罪行,但是現在還存在嗎?已經是過去了!」

過去的事情雖然是有種子、有影像,想還可以想起來,但是都已經沒有意義的事情,你不要受它欺騙,這些都是空花水月,不知道的人執著它,就變成業力的因,一直牽扯下去,懂的人看著它而心不動, 哪怕我犯了什麼錯,《華嚴經》所說的「罪、福本是空」,福也是空,罪也是空,而憑藉什麼講這句話的?你也要有能力,領悟到心境起一切相的時候,這個相來自於第八意識的種子,以前跟人家結的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緣的時候,當善、惡因緣攪和的時候,現在我心中裡面的,一切都是幻化不實在的,都是空花水月,不能夠執著為真。能夠做到不執著為真,如此你就解脫了,不被境界所迷;如果你執著它真,它就會越來越真,而你對於這個境界只是看了,也不說真、也不說假,反正看了也不起心動念相應,那個境界也沒有那個耐力,慢慢的就衰微了,沒有依托的力量。你執著它,它就有力量也越來越強,真的就現在這裡;你都不動心,它就下去了!所以佛法這麼去印證的時候,你就可以瞭解佛法不是講得很空虛的、摸不著邊的,是從你心地裡面去了解,怎麼跟你的心去戰鬥?怎麼脫離那種業力的牽扯?

「將從畢竟無有境,而轉化成究竟有之妄境。」

如果你的性為妄所迷惑的時候,就有這些現象,這是凡夫。

「此處所說的所有相,本是不該有的,」

因為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故是不該執為有的。

「因其一切妄執成有相,」

有相也是因為你執著它才有,譬如,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路上,兄弟兩個人走過去,一個人看了以後就不動心,一個人看了以後很在意。假如事情已經過去了,回到家了,在意的人還一直在講這件事情,那不在意的人,心早就滅了。就像大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一樣,有一天大和尚帶領徒弟小和尚,走到一個河邊要渡河,剛好有一位姑娘也要渡河,卻又很害怕河水,因此請求大和尚背她過去,這位大師父毫不猶豫地就答應背她過河去,小和尚卻心犯嘀咕,認為師父犯戒,男女授受不親,不應該有肌膚之親,黯然起妄想,心裡很不舒服。過了河,師父把姑娘放下就走了,小和尚跟在後面,雖有意見又不敢講。如此過了兩、三個月,小和尚他仍然無法釋懷,有一天終於鼓起勇氣向大和尚發露,重提往事。大和尚就罵他:「雖然我是背了她,但過了河早就放下了,你卻一直背著她背到現在還不放下!」

這就是我們聖人與凡夫境界的差異,同樣的面對境界,事情處理完了,就放下不要再去想,一般人做不到,都在枝節上做功夫。當然這跟戒律裡面解釋的不一樣,大乘佛法所說的是心不被黏,你就解脫了,小乘的這些聖人,就用戒律來修正自已的行為不去犯錯,而且是注重行為就好,如此境界也就不同,到底是小和尚才開始修行嘛。

「非真有其所因,只是性不空心不明而住所現的虛妄之相,其實了無根本可言。」

這就是在禪修之間,所要去思考的部分,假設你可以去思考,我剛剛已經講了好幾次了,怕你們誤會我的意思,叫你去思考,什麼叫做禪修?什麼叫做禪(禪那),禪那有三個意義,代表三個修行階段:(1)去惡:是初基的行者,為什麼你要打坐?是要去掉內心種種的不清淨。(2)思惟修:第二個階段是思惟修,凡接觸到、聽聞到的佛法,都要思惟它的道理,然後用在自己的身上,規範自己的行為,這是思惟修。(3)靜慮:第三個階段才是真正的禪那,就是靜慮,而我們在什麼時候才可以靜慮,是在行陰的時候,色、受、想這三個魔相都度過了,不受魔的干擾了,要有這個能力的時候,才可以靜慮,靜慮就心清淨了,身體狀況不錯,智慧也都夠了,隨從靜慮之間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真正的禪那就是靜慮這個階段,靜慮的階段也只是靜慮而已,是靜態的映照,靜態的思考,對內心、對外在的境界,還沒有到神變的階段,後者那是佛的境界。今天就講到這裡!

( 90 年 5 月 2 日 講於 法爾講堂 )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