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十二類眾生成因(續1)
二、眾生顛倒迷相
大眾常在想,起初吾人一念無明如何起?既是性明圓澄,何致淪墜?我與眾生如何結不解的緣,生生世世永遠緣緣不盡?六道中浮沉不定?請看世尊這段開示。
前面一段是眾生迷妄成兩種顛倒,接著再看第二段,眾生顛倒迷相,為什麼會起眾生顛倒?大眾常常會提出這個問題,起初吾人一念無明如何起?既是性明圓澄,何致淪墜?如果我們自性清淨,光明遍照十方,無所不照,而當初這個一念無明,起墮落的因是從哪裡來的?我與眾生如何結不解的緣?生生、世世永遠緣緣不盡?六道中浮沉不定?有時候大家都會自己發問,尤其看到經典,諸佛菩薩常常在開示,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當初會起無明呢?當然下面的經文,在藉此說明眾生顛倒的因,一念無明在這裡沒有列出來,只是說在性明圓澄境界的時候,瞪住十方虛空,雖然是空無一物,你執著那個可見的自性,照向虛空的時候,看久了、照久了,虛空之間會起一些幻相,就像我們眼睛看虛空,看久了,瞪久發勞、疲勞了,就有各種虛幻不實在的幻想,譬如閃光,我們有時候眼睛自己看,可看到空中都有一些漂浮的景物,有些是化學物質,有些是水蒸氣,受熱的蒸發,或者是有一些影相,如果瞪久發勞,也許就變成閃光、金條之類的,如果不把它認為是虛幻不實在的,你會想去抓它,這種念動就造業了。
性明圓澄境界的佛,雖然是觀看世間一切相,但是卻不著一切相,我們定力不夠,面對這些幻相起的時候,你一執著為真,起了一個心念,要去執取那個境,這是一念無明的開始;我們在打坐禪修之間也是一樣的,身的緣或者是幻化的識,由內心裡面所幻化起來的這些意識的心,如果不察,動了凡心,去執著那個境,一動心就是業的開始,所以境歸境,不去執著它的時候,真、妄不去分別,都不會與它去結業緣,所以我們一念無明起,起心動念與它相應,就是墮落的開始,一墮落就會與眾生結緣,這一段就是在說明,如何與眾生結緣:
《楞嚴經》曰:「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云何名為眾生顛倒?」
甚麼叫做眾生顛倒?它的因是什麼呢?
「阿難!由性明心,」
你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無礙的,心本來是具足光明,所以無所不遍,由性明心可以鑑照一切境。
「性明圓故, 」
如果我們的清淨自性圓明時,當然就不會執著一切境界,性明就會發通,所以打坐到一個境界的時候,你就可以能看到另外一個世界的眾生,或者是可以看到諸佛菩薩,甚至於看到遠方的親戚朋友,這也是我們的自性圓明,它所具足本來的功用,如果能夠了知,就不足以為怪,我們自性本來就有這些的功用,而沒有正確認知的時候,會執著「這是我的神通能力」,有的會執著是「我不正常」,遂正面與反面種種的不正當的認知都會有的。
「因明發性,」
我們修行的人要認知性明圓澄,就會有一些與一般人不一樣的,自性的功能會產生出來,所以因明,「明」是光也好、是清淨也好,都會發性,性有兩種說法,如果以唯識而言,它有三種心性,稱為三性,最重要的是:1.圓成實性,是每一個自性的本來,佛性也是這樣的,現在在講的性明圓,就是這個圓成實性;2.因他起性,就是因明發性,圓明是我們的體,然後圓明會發性,依他起性,「他」就是其他的因緣,有「因」再加上「緣」,我們的自性就會起,起甚麼來與它相應?就像我們這個磬一樣,你敲它,它就會響,這就是依他起性,我們凡夫還有一個不正當的:3.遍計所執性。這依他起性還算是正常,是體性之用,圓成實性是體,而聖人依他起性用了以後,而無罣礙、沒煩惱。凡夫是應緣了以後,就依他的習氣毛病去應緣,變成為是一種執著。
我們一般的人具足三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諸佛菩薩具足圓成實性,以及依他起性,沒有遍計所執性,不會迷失的。
「性妄見生,」
是依他起性所起的一切法,自生自滅,如果不是執著,過了以後就過了,而妄執一切為真,這個見就是依你的習氣而有見,妄見生、妄想生,所以性妄見生。
「見」代表見、聞、嗅、味、觸、法等等六種法性,看是看進去了,聽是聽進去了,嗅是嗅覺到種種的味道,嚐到酸、甜、苦、辣,就很執著,觸覺是軟、硬、堅、實的感知,所生起的一切法,不是只有相應,相應所起的法,不執著時就自生自滅,那就是虛幻、虛妄,世間的一切相都是這樣的,你的業緣也是這樣,為什麼因緣來感召你?有的人為什麼不受它的感召?有的為什麼會執著為真?就是你的修證有沒有看破一切境。
剛剛我們所說的性圓,或者是性明圓成,就能夠見一切因緣的相,如果執著這個相為真,譬如,未來幾天會發生什麼事情?你執著它為真,有沒有解脫?沒有!就因為執著這個境界會發生,雖然你所見到的境界,將來可能會發生,會發生是因為你遍計所執,所以就真的發生了。
如果你的圓成實性面對境界,不去抓它,那個境界就自生自滅,雖然有因緣來要卡住你,但是你沒有那個因讓它卡住,這就解脫了,所以現世的解脫,可以從你自己的修行過程之間,可以去體會、去驗證,有沒有這回事?有的人,當你性明圓澄去照到一切境界的時候,如果不好的,你就不能當真,一當真就是隨緣流轉,還真的就會發生了,你一執著就都發生了。
如何不執著,卻是做不到,而做到與否,就是你修行的功夫,念起覺得不是很吉祥,念滅就讓它自然滅掉,不再去想它,越執著就越真,這像我們剛剛所說的一念無明是怎麼起的?本來諸法是虛幻、生生滅滅的,你一念無明執著,”這個我喜歡”,執著這個心起,就又當它為真,這就墮落了。
性可以應緣,如果不能應緣,這個性就死掉了,沒有真正的佛性,因為一切性都是會應緣,正如眼、耳、鼻、舌、身、意所具足的見、聞、嗅、味、觸、法等等六種法性一樣的,它都會應緣,應緣而能夠修到,對於所看到的不去執著好、不好,所聽到的不去執著好聽、不好聽,所嗅到的不去執著香、臭、…等等,都不動、不去應緣,沒有習氣毛病去相應,而面對這些境界,不去起心相應,就是解脫了!中間有沒有知道消息?有,知道消息!好、壞都放下,都不去執著,菩薩的境界就是這個樣子,覺而不黏,問題就是在要怎麼不黏?要「不黏」是平時就要去修練,剛開始,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做到不黏,有所黏是要用佛法來把它堆翻,把它薰習,叫它放下,不要執著,如果有一天真的法起法滅、自生自滅都無所謂的時候,好、壞都不去執著它,那可是真正的體性空現了,所以因明發性,性妄見生。
性本來是因緣應化,所產生的法是虛幻不實在的,但是你執著心起,有所見的時候,這個法就真的生了,譬如說我想到某某人,我最好的朋友,如果是感覺他在想我,不是我在想他,所以我想到了他,想完了就放下。一般人不是這樣,而對法認識不清楚的時候,你為什麼會想到他?假設是某甲他在想你,因為你有圓成的實性,所以你能夠感覺他在想你,這是依他起性--感應了,心眼不開沒有這個能力,心眼開了就有這個能力,雖然離了十萬八千里,他想你,你也會知道,也會感知,如果還執著”他在想我”,就跟著一起想吧!我也想他,那就完了,我想他、他想我,兩個心攪和在一起,剛好應緣了,有我想他的念起,就是遍計所執,而執著這個為真,你跟他的心、他跟你的心,永遠就黏在一起了,所以就會打個電話給他吧!這是應緣哪!舉此例子在說明,你與眾生是如何結緣的?如何出生去做他兒女的?也是這個樣子的。
諸佛菩薩們與眾生都有緣,但是眾生有種污染的心,祂可以感知,卻是能夠如如不動,也是因為祂有這個能力。又另外單純思念的心射向祂的時候,什麼心?譬如你求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吧!” 這麼單一、虔誠的”求救”念起,而你也有因緣、福德,祂就會化一個化身出去救你,所以我們修行的人要了解,圓成實性、體性空、佛性,是那麼地真實的,感應也是那麼地真實的,中陰身它也是會感應的,它是無所不感應的,中陰身沒有以這種圓成的實性來感應,但是諸佛菩薩們感應以後,知道很多事,但卻不受它的影響,這就是凡夫與聖人之間的差別。
如果有一天修到,可以知道某某人在想你,你也要放下,而你不能抑制就會打個電話給他吧!如果不清楚的人會自以為我在想他,而你自己認為我從來就不胡思亂想,我這個心從來不主動地胡思亂想,我為何現在會想到他呢?一定是他在想我,可以肯定這麼說,然而想來想去這是好嗎?這正是輪迴的根本,所以不要動則想一想這個、想一想那個的,亦都是我們以後輪迴的一個很嚴重的因,因此要讓你的心都不動,清淨無礙,能感覺是別人在想。
感覺別人在想,這個也是性妄,想也是一種虛妄不實在的,不要當真,如果你想求證一下,他是否真的在想我,若這個念起的時候,也是不對的,而打電話問一下,對方一定是說:「我正在想你,怎麼你就打來了!」有時會覺得很可怕的,他真的在想我!把這個推演到一旦死亡的時候,去投胎時,是不是同樣的情形?就是這樣子的,你的心能不能亂動?都不能夠亂動的!
我們可以感知,可以用圓成實性去依心念與心念之間的交往,或者是聲音與心之間的交往,可以講話,但是不一定要透過耳朵來聽,我可以用心來聽,因為修到一個境界的時候,自性就是自性,六根依附在它,可以分成眼、耳、鼻、舌、身,其實都是一個念,沒有什麼分別的,你用英文想的意思,我用中文去了解你在想什麼,這是一種意念的心,感覺了以後不要去執著,這些所感覺的都是妄,而再見生起心的時候,就是執著一切境界為真。
再進一步地去探討,性妄所現的一切法,你所執著的這個是不是真的呢?不是,在下一句就是提起:「從畢竟無」,如果是真的有,為什麼聖人不認為它有?不認為它是真的呢?前幾天上妙下境長老在道場開示,他舉個例子說,餓鬼道所看到的水,其所現的相,因為餓鬼的業力感召,所看到的水變成是火,而怎麼可能火當水喝呢?雖然他們口渴,一看到水就變成火,所以他不能夠解渴,那麼我們正常凡夫的眼睛,看到的水就是水,聖人看到的水而不像是水,它像是水晶一般的惕透,所以每一個業力的不同,看到同樣東西的感覺都不一樣了,所以以前西藏的密勒日巴尊者,修證到空性以後,他的空體隨每個人的業力或者心態而變化成什麼,所看到的整個的臉與身體都不一樣,有的看到的身體像一團水,有的看了像一團火,就依你的心在變來變去。
既然是真的有,同樣一個東西,為什麼大家所看到的,會不一樣呢?這是因為業力所感,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是以經典上也有講,一旦你在彌留狀態的時候,中陰身會現出來了,而我們一般的人對於境會感覺,一大片的火一直燒過來,薰習的感覺一定會覺得”很熱”,會害怕而往後退怯,有修行的行者,可以慢慢的練習,這火是不真實的,雖然火過來了而不動,你不動,它卻自然經過你,而往後再動下去,火經過了,你卻不覺得熱,這問題就是說,本來這些幻相是沒有的,不要把它當真的。
再舉一個例子,經典上面所說的,地獄到底有沒有?如果有的話,大家應該都有地獄境,為什麼只有壞人心中才有地獄相?這就是你到底有沒有業力的問題,如果你造了地獄的因,這地獄在你死的時候,它就會現出來了,如果沒有造地獄的因,以前沒有、今生也沒有,那你死的時候,天上的天宮會現,但是不管你下地獄或者是上天,這些都是沒有超出三界,沒有超脫去,都還會再來輪迴的,你雖然覺得上天不錯,但是壽命盡了,還會再來輪迴的,這修佛法是在認識你心之間的變化,尤其是《楞嚴經》在告訴我們真實的道理,一切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都是業緣的感召所幻化而起的。
「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業緣感召應該有因、有種子?它就是我們第八意識裡面的種子,然後境風起、有因緣來的時候,因緣撮合後就產生幻相,不正當的、不實在的虛幻的相,諸佛菩薩能夠不起一切相,為什麼能夠永遠住在體空之間?要應緣也可以,不應緣也可以,應緣而不煩惱,不應緣就住在體空之間,所以一切法都是從畢竟無,妄想執著就會變成究竟有,講起來似乎很玄,怎麼一下子沒有?又一下子變有?如果有一個冤親債主來,要來討債了,他給你製造一些境給你看,若是執著境界,它就是越來越真實的,看了若如如不動,而你能讓它起,又讓它滅,因為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就是一個有力量的心意念,在那裏現一個法,也不可能是永遠的,稍微一不注意,你所要化的那個相,就滅掉。
又譬如:你以前殺我,把你殺我的那個影影相,從你阿賴耶識種子裡面把它顯現出來,或者是今生我做過殺人,但是我現在懺悔了,現在在唸佛唸得很虔誠,唸到這個殺人的那個境界又起來了,殺人那個動作、那個流血、對方那個痛苦、害怕的形狀,都會永遠刻在你的心裡面,永遠不可能滅掉,千萬億世也都不會滅掉,那種子即使果報完了還是在的。
為什麼果報完了,種子還在呢?因為阿賴耶識的記憶力很強,若果報完了,都不見了,那怎麼辦呢?哪有宿命通呢?就現不起宿命通了,阿賴耶識很可怕的,就是不管是好的、壞的、過去的、是未來的、是報完或未報完的,它都給你記得很清楚,雖然你有宿命通,可以看到他這一世為什麼會這樣子?下一世會如何?這個果報是如何?那個果報又是如何?有宿命通的時候,就會很清楚地,所以一個因,造成一個果,而這個果又造成另外一段事情的因,所以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永遠沒完沒了,我們凡夫就是這樣子,一直淪墮在這洪流裡面,沒有辦法搞清楚,有一天對一切幻起的影相,都能夠自在地看著它,性就起不了妄,我的執著的心,就不會見「生」,不會見「生」還是畢竟無,就是畢竟無。
譬如:你打坐的時候,看到一團火燒過來,不要害怕、也不要吃驚,燒就燒了,你不動,到底那個火就不見吶!如果你起心相應:「這個火燒過來了很熱!體溫一直升高了!真的是有!」嚇了就跑起來了!有就是有,你說沒有、它就是沒有,所以在《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之五十三參,每一位菩薩都有不同的修證,裡面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善財童子問:「仁者!我現在發菩提心,要開始度化眾生,請您將菩提解脫的法門,教授給我好嗎?」有一位菩薩回答:「善哉!您發菩提心,我就教您一個法門!」,然後把他引導到一個火坑,那個火坑的底下有火在燒,仁者就說:「請從這裡跳下去!」,善財童子他還沒有修證到那個境界,馬上說:「跳下去?那是火在燒耶!跳下去會燒死的!」「是嗎?那麼我跳給你看!」
結果這一位聖者還真的跳下去了,跳下去的結果也沒有被燒,又跳出來了,哪有被燒?因為執著妄為真,所以它就是真,而執著看到的是虛幻不實在的,那它就是不實在的,你懂得這些的時候,就不會被你的幻影相,應緣所產生的虛幻不實在的法所迷惑了,每一個人都是被我們的心欺騙得很慘的,所以能夠悟到、證到圓成實性,然後依他起性,它所起任何的相都不執著,不執著為真,甚至於真、妄都不去考慮與執著,它就不會從畢竟無而變成究竟有,然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因為做不到這樣。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
這個「有」不該是有的,我們不是因所應現的因,都是因為妄執一切為真,所以住所住相,能夠超越這些相,所產生的影相,所產生的幻相,能夠不執著為真,它就不是真的,對於一般人而言,卻是「我看到了!」「我真的是聽到嘛!」「怎麼可以把它說成沒有呢?」它是有,「有」是因緣法,因緣法是虛幻不實在的,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那你不執著它,它再演進,散了!沒有了!它就沒有了,諸佛菩薩們,連這個「有」也不讓它發生。所以常常執著”有’,或執著”空”的兩人, 這兩個人的修證是不一樣的,也可以印證這個人是否修真正的佛法。
這像我們國家有國家的命運,我們家庭有家庭的命運,我們個人有個人的命運,有一些有神通異能的,就會觀未來國家會怎麼樣?大家都很關心國事政局。所以你執著「有」,它隨著業力已在流轉,對於有一些沒有智慧的報導,或者是雜誌,就會寫這些,你說他閒談,也不見得;你認為它是真的,也有可能真的會發生,這就牽涉到我們的福報夠不夠?是否我們的國家會動亂?如果不應該動亂,它就會轉,是誰在主導這些事的該發生與否?這是我們福報的問題。
「住所住相,了無根本。」
我們修行人對於有相,不能太過於執著,所以有沒有解脫,就看你所感知的,是否認為是真的,我們修佛法的人,不能去相信什麼是真的,如果做不到這樣子,就是沒有佛法的正知見,還是凡夫,凡夫就是有天人果報,可以活幾千億年,最後還是要去輪迴的,你沒有辦法解脫那個幻境,怎麼會不隨你的業一直去轉?你的業隨時都有因緣在攪和,產生幻相,你卻是看不開,或是有時候講得很無奈。
既然是在學佛法,跟你講:「以前的不要太相信!」有的人卻是一看就迷糊了:「他是我前世的丈夫,這一世好不容易遇上,我怎麼能夠不嫁給他呢!」你看她真的是怎麼講都轉不過來!各位有結婚的,我們是無明,那時候沒有修行,看到哪!就迷糊了、跳進去了,現在對於尚未跳進去的人講:「不好!不好玩!不要再往下跳了!」但她還是往下跳,應緣去了,應依這種愛慾之情的緣,如果你有一點正知見的,對於這一世不必一定與他再續前緣,然而這需要有些修證功夫,維持一個諸法不應,知而能不相應,這像我們下面所要說的:住無所住相,不會因有所因。能夠超越因緣果報所現的一切相,你才有辦法解脫,不然眾生的因緣就這麼一直在攪和著,所謂的「顛倒」就是認這些為真,是謂「顛倒」。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這些都是了無根本。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有的人可以無住,為什麼我會住那個相為真呢?這就是有沒有解脫知見的道理。如果幻相現起,不管感知是好的、或屬壞的,這個是善因緣、那個是惡因緣,都能夠無礙的時候,無所住相,世界不會建立。本來是了無根本,本無所住,但你把它執著為真,就會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世界是怎麼說的?世是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界是空間,你在三界裡面,要感召到哪一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有四禪十八天,無色界有四空處天,如果你感召天界四禪的哪一天,皇宮很漂亮,依空而居,甚至於會發光,或是喜、樂俱;本來無所有相,變得有所有相,無所因變得有所因,本來不應該住在這些相上而有所住,認為這宮庭好漂亮,看到在禪修之間,所映現的那個境界實在太漂亮了,你跟它來相應,並認為「有」,就跟它來結緣,以後你死了就生那一天去了。哪一個時候去,不是這一世去,就是下一世去,或者是下下一世去,哪個種子已經種下,所以上面這些不該有的相,你都執著為有,就會建立世界,與眾生之間的因緣,過去就過去了,不執著為有,否則就與眾生結了眾生緣,因此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迷本圓明,」
結了眾生緣,也就迷失本來的圓明妙性,所以迷本圓明,這就是所謂的虛幻因之而生。我們在這一生所接觸的人有多少?從出生到現在,有時候你閉著眼睛回想,剛開始接觸的都是親人,再來慢慢長大接觸到同學,同學有好同學、壞同學,慢慢走入社會有好人、壞人,有壞的長官、好的長官,有好的下屬、有壞的下屬等等,你都很在意的時候,好的要報恩,壞的要報仇,這些種子也越結越多,越來越真,你會迷失它本來妙明的圓成實性。
以前無明,尚未學佛的時候,結善、惡緣都已經結了,也就無所謂,不過從現在開始學佛了,在回顧以前打坐之間所現的這些,跟這同學很不好,跟那同學很好,這中間的種種現起來的時候,好、壞都能夠放下,不要「此有所有,非因有所因,非住有所住」,能夠做到這樣的時候,也就世界不成為世界,眾生不成為眾生,這樣就超越了,你的圓明妙性就沒有迷失掉,虛幻不實在的法也生不起來了。
追根究底,你心裡面的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有沒有滅盡,有滅盡的時候面對這些眾生,面對這些天上的種種善境界,都不受它的影響,都不被它所引誘去了,如果還有貪,貪愛這個很好看的境界,比如天上的花就是花,皇宮都是琉璃、瑪瑙、、這些堆積而成的,你若是執著這些寶物,亦即會受到了感召而結緣,所以修行的人不應該有所執著這些好看的東西,有的同學說在修行,帶了一大堆的,滿身都是珠寶,這就是你還執著,也不知知道佛法在修什麼?還是被世間的、或天上的這些美妙物所左右了,你沒有超越,沒有超越就超越不了世界、眾生跟你結的緣。所以內心清淨,貪、瞋、癡、慢、疑種種的基本的毛病,都能夠清淨的時候,對於斷掉一切的幻有,不要有因就讓它有因,而是要讓它變成沒有因,有緣要讓它不成為緣,不要住在一切相上面,這樣子才能夠解脫,不然就會迷失圓明。接著下來:
「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虛妄的一切相你會當真。這是清淨諸佛菩薩的境界,雖然我們自性可以應緣,應緣所產生的一切法,是虛妄不實在的,如果是實在的,你抓它,為什麼會沒有?我看到的皇宮,映現在我腦中,我抓它為什麼會不見了?為什麼不被我抓到?我殺人的境界現出來的時候,我要抓那個殺人的境界,要抓它為什麼抓不到呢?這就是無體,如果有體就有實際的相,世間一切相沒有一個是真正有體的。
我們的佛性就像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照到一個人,從鏡子裡面要抓這個人是抓不到的,這個人是在外面。同樣地,對我們心中所現的一切相,是虛幻不實在的,這個人在心中是虛幻不實在的,但是他確實是在外面,外面的這個人是四大假合而合成的,如果真的有這個人,他應該會不滅的,但是這個人死的時候,四大散失,骨頭歸泥土,肌肉化成無,有機的化成沒有,體溫、熱量慢慢地都不見了,熱變冷,風是呼吸的空氣,也因為停止呼吸而不見了,風大、地大、火大、水大消失,水慢慢地不見了,這個人也不見了。
桌上的麥克風,你認為這種實體以為是真的,其實都是假的,桌子、引磬、供桌,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是假合而成的一些相,不要看到這種實相就認為是真的,「空」才是實相,不是有相才是真的。那麼再舉一個實修的實際例子,當打坐的時候,一直到真的進入空的時候,這個房子不見了!這個身體不見了!一切相都不見了!入空了!比如:須菩提是佛的弟子,悟空第一,他出生的時候,家裏所有的東西都不見了,過一陣子又都現出來了。
如果真正進入空的時候,一切世界也都不見,包括你也不見,在網路文章上也說了,悟到空的時候,你走到哪裏,所有跟你有緣的眾生,當下的業障都空掉,這才是真正悟到空,不是用講的而已,你要有真正的修證與能力。
空可以吸納一切相,每一個人都有業障或者是冤親債主,而所跟著的是一大堆,悟空的人心眼開了,你的業它卻吸進去,吸到空裡面;這個人本來生病的,卻病好了,因為你是悟到空,把業力吸過來,又化進空裡面去,當然有短暫的身體不舒服,很快地就把它給化掉。因此,空不是用講的,空是真正有很大的威力,這是諸佛菩薩們修證到的一個境界,能夠化解很多不該發生的災厄,所以多做好事、多積福德,對個人、對於國家都是有好處的。
「非有所依。」
從妄性之間所產生的幻想,要追究是無體的,「非有所依」是沒有什麼可以依的,如果有所依的,是依在「空」上面,有依進入空,化為烏有,雖有業障化到空裡面去,就沒有業障,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到後來很多該發生而不發生,該死而不死,要如何才能夠做到的?這裏要能夠做到我們的內心無礙,沒有貪、瞋、癡、慢、疑等的這些毛病,不執著一切境界,不去抓境界,沒有好、壞、善、惡,而平等看一切境界,看一切境界也都是那麼不真實,要無所住。《金剛經》上面簡單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做不到是凡夫,也就要去隨緣受報了;做到了,是聖人,是有那個境,不隨境去繼續發展下去,就轉了!所以追根究底—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將欲復真,欲真已非;」
如果你起了凡夫的念,而把它當成真,這個真也不成為真。緣盡就化為烏有了,或是剛要發生的境,如果是因緣錯過去,湊不在一起就沒有了,這是我們轉業力的一個最重要的力量,譬如:也許你心裡面覺得毛毛的,這幾天不是很順,開車出去可能會發生問題,有警覺了,多唸佛,心念保持平衡,剛好在那一剎那,車子就差了那一點就撞上,還好沒事了,如果你很執著,而只在那裡擔心,越擔心事情也越有可能會發生,清淨下來的時候,反而會沒有事,業力要發生,也要你把它當真,不把它當真,就化為非真,一切相都是不真實的,我們會迷糊也都是因為迷失掉了。
「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
真如有十種真如,以後我們會在網路上詳細的說明。真正的真如性就是我們體性所具有的一切真實相,圓成實性是體,面對因緣而起一切性相應,相應而它可以無礙、不黏,這些就是我們所要修證的無漏功德,我們佛性本來就具有的。真如不是不應,它是有應,但是真如所應的是,如果是因緣法不真實的,它不會真的與它起相應;如果是真實的,它可以映照這是娑婆世界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或是哪位佛的世界,它可以映照出來,真如它可以現出來。
當然哪一個因緣所虛幻而成的相,那個相說它真,它不是真,所以真真如性,非真求復,所映照的你不要把它執著為真,如果是真的,你要它更真,也沒有那個必要,就是真的映照出來的那個相,而相就是相,你也不要去分別它是真、是假,這個相在這兒就是這樣子,不要執著是真、是假,你一執著是真,就動了分別心;而執著它是假,也是動了分別心,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我所映照的一切相,不即不離,我不去執著,不去判斷它是真、是假。
在打坐之間,現出一尊佛像:「這尊佛像是真、是假?會不會是魔所化的?」連這些念頭都不要去動,映照出來的幻相就是幻相,真就是真。其實你當下可以感覺,真如體性是可以感覺的,有的佛像就是佛像,但有的佛像看起來毛毛的,有的是心地不好的人所畫的,而映現在你心湖裡面的相,不管是佛像或是什麼相,都是真真假假。
我們修行的人,有時候也不能夠讓真正的臉,現到別人的心裡面去,你要知道,有些外道他就不這樣的,他要讓你看到他的功夫,他進到你的心裡面去,或者是你的夢中,這是很不好的,他可以化他的自性變成一尊佛像,那一尊佛像,他會讓你打坐中看到,或者是夢中看到,你看到佛像了,但這佛像是真、是假?而佛不會那麼無聊的,現一個佛像到你的夢中去,佛是清淨無礙,我們一般人看到佛像或是哪一位菩薩,都是會生歡喜心,看到魔相就會很害怕,覺得很恐怖,其實,魔相也是很好的,它可以磨練你到底怕不怕。
到底是佛化的、還是魔化的?有時是很難講的,那我怎麼去分辨是真的?還是假的?只要讓你去做壞事的一定是魔,就是現菩薩相、現佛像,但是所做所為都是壞事,那一定是魔化的,而現魔鬼相,但是激勵你修行,逼得你不要執著,逼得你不要這樣、不讓那樣,嚇得半死的,你都不敢去做壞事,你說這是佛?還是魔?這要有點智慧,有時候佛也會化成魔來考驗你,所以最好的分辨方法是,到底教你去做什麼?做好事的?還是壞事呢?不要用相來分別,在《維摩詰經》就有提及,有時候佛也會化成魔來考驗你,所以有時想一想過去的修行路,而覺得真是可笑,為什麼那麼無明?被騙得團團轉,是真的?還是假的?是佛?還是魔?都搞不清楚,所以正面的考驗,逆向的考驗都有,只要你一心不亂的不去做壞事,也不走差錯,順考、逆考都會及格的。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
凡是所有這些相也都是虛幻不實在的,只要你抱持一個如如不動的心,把有相看成非相,不要讓它有機會發展形成一個影相的機會。如果你把握不住,展轉發生,這個因緣跟那個因緣攪和發生一個影相,這個影相又可以發生很多的影相,如同連續劇一樣,而一切法生起的力量就來了,後面在講,業是怎麼形成的呢?非生、非住、非心、非法,本來應該是這樣子的,但是你現在讓它有生、有住、有心、有法,所以展轉發生一切法。
「生力發明,熏以成業。」
讓它生起一切法的力量具足的時候,生力發明,熏以成業。一次熏陶,二次熏陶,一次假,二次假,慢慢地變為真,接著麻煩就來了,業又形成了,隨跟這個人結了眾生的緣,跟三界九地的哪一個界?哪一個地?結了世界的緣,以後就會出生到哪裡。
「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人與人之間,以及與三界九地之間,有所感召,就是同業了,互相引誘、互相迷惑。相滅是因緣沒有了,隨著這相就滅;因緣具足了,相又生了,遂生生滅滅、滅滅生生,一切因緣,就是這麼在轉的。如果你認識不清楚,不能夠觀一切相非真,而眾生顛倒的因就成立了。哪一個人我很恨他,當這個人現在我腦筋的時候,我保持一個平常心,恨他的心也不起來,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不跟它相應的時候,那個緣也就慢慢地,要結也結不起來了,為什麼?因為我心中沒有恨。同樣的道理,哪一個人我很喜歡,現在修行不能有”喜歡”這種心,因為一喜歡就會有愛慾的心,有愛慾的心,以後就要跟他在一起了。雖然不一定是夫妻,也許出生做兒女,或者什麼的,這個緣不是又結上了?遂在打坐之間、在影相之中,再現出我喜歡的人,要抱持平常心,不能夠有喜歡的心、不能夠生起愛慾的心、疼惜的心,這相是不長久的,它是慢慢地會滅掉的,眾生顛倒的因也不成立了。
然而講這些相,重要的是問自己內心有沒有這些心?愛慾的心、生氣的心、無明的心,有沒有拿掉?沒有拿掉光懂得這些道理是沒有用的,教你不要生心,照樣的生心,教你不住一切相,我照樣住一切相,這就是眾生因,顛倒就是這麼來的。所以,修行打坐難免心中都有念頭、有幻相,可以讀它,但是不能動心,不管是善緣、惡緣都不能夠當真。有些同學很執著為真,這樣子是不好的,有那個境自然現,但是不受它的影響,該發生的就這麼走著,我不加進去一起攪和,也不要認為是自己的神通力感召這樣的、不但感覺這樣、又感覺那樣,這就是沒有把它空掉,執著了它。如果做不到這樣,眾生顛倒因你沒有辦法把它去掉,而我們修學佛法是在捨一切法,不管是感知真的、或假的,反正就是要捨!捨!捨!做不到這樣,就有眾生顛倒的危險。
這部分是說明眾生顛倒的迷惑相,後面的這些大概都在說明前面的經文所講的,然而還是要徹底地從心地裡面去了解,不修行還不知道什麼叫做解脫?現在聽聞佛法了,我們要想辦法做到,怎麼做到呢?要從內心的垃圾把它拋棄,喜歡的不讓它去喜歡,討厭的不要讓它有討厭的心,一直推翻、推翻內心裡面的執著,才有辦法與眾生,雖然是攪和在一起的,天天有緣來來去去,但是沒有罣礙,有罣礙就是眾生顛倒的因又結上了。今天講到這裡!
( 90 年 4 月 25 日 講於 法爾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