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十二類眾生成因
一、前言
眾生界號稱有情、無情兩大種類,又可細分成十二類眾生。吾人應認知此娑婆世界,一切有情眾生類與無情眾生類等,均是同一體性,諸如沙石土木、金屬銅銀等,皆是吾等眾生阿賴耶識共業所變現,何者淪落為無情類?何者在有情眾生六道中輪迴?均是吾人無始無明顛倒使然。
二、眾生迷妄成兩種顛倒
《楞嚴經》曰:「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吾人妙性圓明的佛性,原是可如實映照一切境,但卻是遠離一切名相,故無所謂世界或眾生。但吾人不明此理,妄執一切佛性所鑑照的一切境界,有生有滅,而不知生滅是妄,執妄為有。若行者能滅一切生滅法,則回復阿賴耶本識有所映應之時,面對此相而不執為真,是謂真心不滅,稱如來佛性所現,如此則得無有上菩提,得大涅槃自性體空不二之理,轉煩惱障得涅槃,轉所知障得菩提,此二轉依轉後稱妙覺,或究竟位。現欲修真正禪定,趨入如來大涅槃境界者,應當先認識為何會有眾生、世界此兩種妄執的顛倒原因,如顛倒因不生,就能進入如來真禪定中。
三、眾生顛倒迷相
《楞嚴經》曰:「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大眾常自想,起初吾人一念無明如何起?既是性明圓澄,何致淪墜?我與眾生如何結不解的緣,生生世世永遠緣緣不盡?六道中浮沉不定?請看世尊上述的開示。
要瞭知眾生顛倒,先要瞭解心性之關係,性本空因緣而起心,心若不妄雜妄想,則性明澄而圓,無所不照,境無所不現。聖人因心無所心,故性因而發明。若性為妄所惑,則妄見之情由是生焉,故性空不著一法的自性空體,將從畢竟無有境,而轉化成究竟有之妄境。此處所說的所有相,本是不該有的,因其一切妄執成有相,非真有其所因,只是性不空、心不明而住,所現的虛妄之相,其實了無根本可言。本此無所住的圓明妙體,去建立了世界及一切眾生,此即是迷失了原本妙明無住的真體真心,從而生起虛妄之幻相,但此妄相是無自體的,亦無所依倚的,眾生如此而真的淪墜。此時若要恢複其真,此真體空性已污染有法,真的真如自性,因已受妄所染,不是要求去恢複真如自性,因其已宛然熏成非相之有相。如此,本無所生滅的非生、本空體不住的無住、本無所心的非心、本是生滅法的非法,現因性迷而妄執展轉發生其相,有相生成後力道發明,故漸熏以成業種性。如此各個眾生造同業種而互為感召,此互為感召之業種,互相生而又滅,業緣一結,個個相感召而互為眾生相,因故眾生顛倒相隨成矣!
四、世界顛倒迷相
《楞嚴經》曰:「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有了上述眾生顛倒的相,互為有緣,則待時而發。眾生顛倒的果要依時、空而成就,吾人著眾生顛倒相後,又執世(時)界(空)的顛倒相,隨之六塵相成,各自昏迷沉淪,故真的輪迴即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矣!再看世尊對世界成因的上述開示!
眾生顛倒相成後,吾人本無住的空性圓明淪滅,而取那不是真有的妄有相,故成分段執妄而生緣,要生的地方當然要有「界」,故「界」因是而立。吾人淪墜後,本虛幻不是因的因,吾人認妄為真實而成因,本無住法的妙明不見了,而住妄執所現的妄相,如此心心念念遷流不息,既有遷業流識則世成矣!眾生待其他眾生因緣而遇時受生。如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及東西南北四方,相互和合交錯成幻化眾生相,其類共有十二。如此,眾生的妄執在一時中成立了界(地球),界一形成即有動轉,轉動有風,風則成聲,因聲緣色相(物質形相),在色相中就有香的出現,因香誘人妄想而欲觸覺之,觸知而知有味道,有諸味產生一切法想。如此六塵迷亂吾真空妙明自性,產生無量妄想,形成諸業種性,業種性成依業區分入十二類,如此輾轉輪迴於中。是故在世間的聲香味觸,窮其所能於十二類中幻化,旋復不止。乘著這十二輪轉之顛倒相,因是世界有成,隨而化成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等十二類眾生相。
眾生迷妄有兩種顛倒:一個是眾生顛倒、一個是世界顛倒,依《楞嚴經》的講法,我們常常在講顛倒,不知何謂顛倒?思想多、會胡思亂想就是顛倒?不是的!而是隨時、隨地的與眾生結緣,不管結的是善緣與惡緣、結眾生緣,這就是在顛倒;如果能夠處在生活起居之間,雖然與眾生結緣,但是不會住在心上,你就是跟大眾天天在接觸,但是都沒有罣礙,不會有喜愛、不會有厭惡、…等等的心都沒有,這樣你就不會與他們結善緣與惡緣的,所以沒有眾生顛倒,就沒有世界顛倒。先有因,眾生顛倒為因,才有果,果者是你要生在哪一界?哪一地?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九地裏面的哪一界?哪一地?你所做的善、惡業要感召到哪一個界地?這就是造成世界顛倒的果,上一次大略講了一下,今天繼續講《楞嚴經》裏面所說的這一段:
「二轉依號。」
二轉依:一個是煩惱障要轉,另外一個是所知障要轉;煩擾障不轉時,你的煩惱無量,要轉煩惱障其實是要斷掉內心的一切執著,佛法的二執是要斷煩惱障、所知障。諸佛菩薩們不住一切境、不住一切世界、不應一切眾生的果報。我們為甚麼不行呢?我們就是有無明,蓋住了我們的自性,所以應知而不能知,諸佛菩薩們有神通,為甚麼我們起不來?佛菩薩可以穿牆透壁,我們為甚麼不行?就是我們的無明,我們對一切世間的現象,認為是必然的現象。
譬如:這個肉體,本來是與你的靈性一樣,合在一起的時候,色、空不異,諸佛菩薩修證到色、空不異,並非口舌上的演說,是真正的修證到色、空不異,雖然有色身,等於沒有色身一樣,所以為甚麼不能夠穿牆透壁呢?當然可以的!只是我們一般薰習的,以及物理學告訴我們,這個肉體是有質量的,這個質量是穿不過牆壁的,這樣的薰習,我們的思想就定型了!
我們應該知一切境,應該有一切的神通變化,為什麼不能夠起呢?因為是一切的妄想習氣,蓋住了我們的自性,因此這兩個---煩惱障、所知障,都應該要轉。而轉煩惱障,你就有涅槃寂靜的體性,有清淨的心,你就沒有煩惱,你就自在;而轉所知障,照道理應該起無量的神變,你就會放棄那認為一切不可能的心,而轉成認為一切均是可能的,你就可以十方世界來去自如,所以修證到無上菩提及大般涅槃的境界,就有二轉依的稱號。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
現在要修真正正定,「三」是正,「摩地」是定,《楞嚴經》裡告訴我們體性的樣子,能夠產生與諸佛菩薩一樣的神通變化。我們不能一直都有錯誤的認知,所以經文告訴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要明心見性,是有種種的魔相。在網路上一直刊登出來的文章,都是在說明色、受、想、行、識這些魔相,如果五蘊都能夠超越,就能夠真正的明心見性,也能夠產生與諸佛菩薩一樣的境界,你現在既然在聽講《楞嚴經》,就要修真正的三摩地。
我們說禪定,為什麼有真的禪定,或者是假的禪定呢?禪定有「三不等」,如果是修色界四禪的世間禪,這天台宗在古代時候就有了,修的都是這色界的四禪。而修無色界的四空定,這無色界修入要破色身,所以修真正的三摩地,就是一定要在這裡劃分,要在色界四禪以上。
我們修到初禪是未到地禪,舌、鼻二識不用,但是眼、耳、身還有感覺。二禪是喜俱禪,大概有很多的光都會現起,因為心比起以前較清淨了,內心會產生無量的歡喜。三禪是樂俱禪,是氣旺充滿了,而身體佈滿了所有的氣,所以就有世間的快樂,這種世間最快樂的就是這裡,但是比不上涅槃寂靜的境界,這還是有為的樂。四禪心入一境性,心可以面見一切現象,是以我們的自性跟它相對,但都能不動心,如果動心就不叫做「一境性」,也就是說一個性,面對一切境都不動心,你看到好壞或者是什麼現象,也都不動心,如如不動,到四禪境界就有這種功力。但是這樣子還是沒有辦法解脫,對諸法還是認識不清楚,對諸法的起滅認識不清楚,雖然四禪可以開發出五神通,但是沒有用,躲不過業力。
譬如目犍連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但是還是躲不過業力,最後被他以前的冤家用石頭把他砸死的,神通有什麼用呢?神通就像會算命的一樣,說你三年後會死,如果你還是逃不了死亡,有什麼用呢?修佛法就不是這樣,修佛法是要學不來受生,不來受生就不受業力的影響,要轉業,能夠轉業其實就是要修證到空(空性),沒有空性起就轉不了業。空性不是用講的,是要實際去修證的,要修證到所有的一切法來,都黏不上,順、逆、善、惡、…等等的境界都黏不上。
而這個世間禪,在一般人沒有破色身以前,不管你有光、沒有光,有神通、或者是沒有神通,都包括在裡面,修這些但都沒有解脫。如果是破色身就解脫了嗎?也不見得!例如:破色身是無色界天神,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空處定,雖然修證到最後處定這裡,有五千三百七十六億的人間壽命(八萬大劫),但不修空觀智,還是不能得度。因為他沒有色身,無色界沒有色身只有一個心(心識),心識到哪裏都是一樣,在天上、在人間、在地獄、在哪裡都一樣,他都可以來來去去。雖然壽命這麼長,但是只要有定就有退失,怎麼退失?依時間的過去而退失,雖然很慢,但就是會退失。退失就是會再起念頭,起念頭做什麼?就是有因緣則去應緣,遂應緣就起念頭,起一個念頭一萬年過去了,這是祖師大德們所講的:「一念萬年。」
為什麼起一個念頭一萬年過去了?也就是一萬年感召因緣而起這個念頭,起個念頭一萬年就過去。所以五千三百七十六億年,等於有五千三百七十六萬個的念頭,起完就完了,壽命就盡了,又重新再去輪迴。因為在以前不學佛法,不學出世間法,都是學世間禪,不管色界、無色界都是世間禪,世間禪是壽命很長,但是死了以後,照樣的還要再輪迴,脫離不了三界,學這種定有甚麼用呢?這就不是正定,也不是正三摩地。
佛法的定與世間禪的定,差別在哪裡呢?我們在講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禪定擺在第五個度到彼岸的,不是最高的法門,第六個是般若,般若可以說是一種無上的智慧,無上的智慧包括甚麼呢?因為要解脫,當然包括出世間智。
出世間智其實就是在講空,空修證到以後就完了嗎?修證到空以後,如果不再往前走,就是小乘的行者、阿羅漢等,也就是聲聞、緣覺、辟支佛之類的。如果再修證到法空,就是有出出世間智,不要住在出世間哪!在空之間,把空也空掉,就變成「空有不二」,而有這種智慧時,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這兩個圓滿,就解脫了。要不要在那邊打坐?到後來,不打坐了,但後來卻是觀看你的心,對於你在人、事、物與待人處世之間,因為眾生顛倒,也在顛倒中與眾生結下善緣與惡緣,在這種種之中,如何去應變、應對之道?因此般若波羅蜜是以智慧度到彼岸,是用智慧的。
譬如有人在那邊打坐入定,人家打他,因在坐中,它不覺會痛。但有的人不必打坐入定,人家打他,他只要認為無所謂,不就也在定中一樣。對逆境要用智慧去轉,當然智慧去轉,在還沒有做到禪定解脫力以前,才要用智慧去轉。真正修證到空的時候,這個智慧自然顯現出來,就能動都不動,這是在正定,是正三摩地,這是你本性具足的,本來是不需要去修的。
「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直詣諸佛菩薩大涅槃一樣的境界,涅槃有大、小之分別?涅槃是有大、小。大涅槃有時候也稱為般涅槃,般可以說是真,大者真也,是真的涅槃。怎會是假的涅槃呢?也不是假的,是小涅槃,小涅槃是聲聞、緣覺乘、阿羅漢他們所修証到的,也就是說還有煩惱的種子,內心還有煩惱起來,但是那個煩惱,你的定力可以把它化解,或者是不理它而起不了煩惱,這個情況有沒有?你自己應該都有這個經驗,小的煩惱還沒有關係,用智慧轉它就沒有了!
例如:掉了一千塊,你認為掉了就算哪,不要再去煩惱了,這種可說是小的解脫,還是要看你的習氣,如果你對錢很不在意,即使掉了一百萬也會無所謂的,假使你還是有貪心或捨不得這一百萬時,就會很痛苦,一個人不被錢用的時候,就會很自在,一百萬掉了就算欠人家的。被人家倒會了也一樣的,一想”欠人家的”就算哪!也就不會要去砸雞蛋、拉白布條。如你對錢沒有看開的時候,你就會不甘心,還是要勸自己放下那個”不甘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安撫、勸導,修行是這樣慢慢地去轉妄心,轉到最後,直到很深、很深的潛意識裡面還是有點不甘願的心,但是也不必再說放下了,你就看著它,它也起不了作用,修行是這樣慢慢地去調理自心妄習的。
我們常常說修行一定要有兩個心,修行沒有達到這兩個心,談不上能修行。一個是你覺知的心,覺知你在想,剛剛你在起煩惱,或不甘願的心起來的時候,你並不知道,這是沒有兩個心。如果沒有兩個心,也不知道它起心,與煩惱的心攪和在一起,一同煩惱了,這樣怎麼修行呢?一定要有覺知的心,然後煩惱的心起(這是我們的習氣毛病),我們覺知能夠了解這個煩惱的心,剛開始是做不到無住,所以要以佛法來熏陶它。”放下”也是一個佛法,是方便法門,或者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心念的起滅,都是心的形象,是虛幻不實在,不要在乎它,然後假以時日地,再一直慢慢地修習。
佛菩薩所謂的般涅槃、大涅槃,是這些不淨業都沒有了,心裡面都是白業,所具有的都是善法,所有的念頭都是白業、都是善法的,沒有不清淨的心,這是非常的殊勝,是般涅槃的境界。諸佛菩薩內心有什麼不清淨的種子?當然沒有!
對於所謂種子的清淨與否,如果懂得佛法的,應該了解清淨與否,是你在分別,諸佛菩薩修証到大般涅槃境界的時候,法就是法,法就是因緣法,而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好、壞、順、逆、善、惡等等的境界,還有什麼分別呢?對於般涅槃的行者,或者是諸佛菩薩而言都是一樣的,都是彼此因緣之間,要怎麼去轉?而沒有所謂的善、惡了,學佛法要懂得這些。
開始學佛法就是在講善、惡,學到真正的佛法就沒有所謂的善、惡,都是眾生、世界顛倒所造成的因緣,你對他好、他對你好,你氣他、他氣你,你毀謗他、他毀謗你,就是這麼的因緣果報,還有什麼好、壞。要超越那種天道之間的善、惡分別,這就是佛法所謂的平等,是謂平等法,順、逆、善、惡都是一樣的平等,生病與否,也是一樣的。生病時,肉體雖然很折騰,但是我卻不覺得痛苦,心很安祥,感冒流鼻涕、喉嚨痛,都是本身肉體的免疫反應,而能夠心平氣和,不認為那是一種痛苦,只是隨緣在應緣受報,証到平等法時就是如此的,大般涅槃的人,並沒有所謂的痛苦與否。
「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
明白的點示出,我們眾生顛倒的因,為什麼會輪迴?會輪迴就是因為有這兩個顛倒因:一個是眾生顛倒的因,一個是世界顛倒的因。眾生顛倒的因,是你跟眾生結的善緣與惡緣,而善緣是彼此之間有善的果報,互動良好,惡緣是跟眾生某甲、某乙有不好的互動,不管是善因緣或惡因緣,都要去受報的,而結善緣並不是說認為好就很好,也不見得是好,因為你有時候還要去投胎做他兒女,跟你父母很好,來生他做你的兒女,或者是你做他的兒女,眾生就是這麼一代一代的在輪迴。
民間為什麼要沖喜?如果你懂得沖喜的時候,以輪迴的角度,你會覺得很可怕的。譬如這阿媽(祖母)死了,孫子趕快在一百天以內,或者是幾個禮拜內趕快結婚。結婚就是期待阿媽(祖母)能不能趕快投胎做孫子的兒女,民間習俗叫這為「沖喜」。如果彼此有因緣(情思)當然很快,因為你跟她生活在一起,她天天思念著你,這個緣份很深,而且也有這個緣份要出生做他的後代時,就成為輪迴因,這個不就是一代一代的再去輪迴嗎?
結善緣,當然是比結惡緣好,總是受報是比較好的緣份,死與結惡緣也不一樣;惡緣的總是彼此之間互相的報復,殺來殺去,殘害來殘害去,或者世間所發生的車禍,現在還死得比較快,以前還得需要用設計的來害你,現在不必設計了,開個車子直接撞上去造成死亡或是殘廢。所以科學越發達,死亡越快,天天發生的車禍,冥冥之中也是業力在牽扯,這個就是你與眾生之間所造的人、事、物的顛倒因,這是我們要去了解的。
眾生顛倒的因是什麼?就是我們善、惡業的業緣所造的一切,那麼有眾生顛倒因就有世界顛倒因,「世」是時間,「界」則空間。剛剛我們說有修行的人,離開與人的結緣,修世間禪定,可以修到四禪八定裡面的某一個定,而你超越了,超越了這些人類的因緣,那就完了嗎?沒有!你另與天上的這些天神結因緣,無論是色界、無色界等界地,只要是你跟它結緣,就是繫屬、被綁住了。屬於哪個界地,比如說修到未到地禪,就與初禪的天神、皇宮相感應,如果修得初禪天的下品,就是大梵眾天的天神,修得德行好一點,長老級的,也就幫忙大梵天王來管理大眾,就是梵輔天,而初禪天的德行修得最好的,當然就是大梵天王,或者是大梵天裡面的臣子。
雖然已超越這些人間眾生的善、惡因緣,但是你卻修世間裡面的這些禪定,被它感召,被它綁到初禪天的境界等等,如此的二禪、三禪、四禪以及四空處定都是一樣的,剛剛我們所說的,不管修證到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壽命八萬大劫,定力衰退、盡了,照樣去輪迴,這就是不究竟,沒有超越三界。
你要去了解的是,在一般人而言,結了善緣或惡緣,是造就了眾生因;如果眾生因沒有了,自己雖修行,然而卻與天上的皇宮、天神、…等等結了世界因,即是已有的三界九地,而此世界是你下一世要出生去到那裡的。如果下一世出生到梵眾天,但是在下下一世,又可能輪迴到人、畜生道也不一定。今世為人,不一定下一世就會再出生人間,這都有它的直接因緣,也是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哪個最先成熟,哪個就先受報,不是照排的。所以,這個因果要這樣去了解,就不會迷糊了,不會搞不清楚。世尊與阿難尊者開示說:要真正地去修真正的三摩地,直接証到如來大般涅槃境界的,要先去認識:眾生顛倒、世界顛倒這兩種因。
「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顛倒不生,如果沒有眾生顛倒因,沒有世界顛倒因,這兩種顛倒因不生起來,此種修證才是真正的如來真三摩地,才是成佛所要修證的真正解脫的禪定,這是在《楞嚴經》裏面所闡釋為什麼我們會迷糊的因!下面這一段是在解釋這一段經文的,我們看一下!
「吾人妙性圓明的佛性,原是可如實應照一切境,」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說明過了,什麼叫妙明真性呢?如果所知障滅掉的時候,就有無所不包容的能力,宇宙有多大!佛性就能夠映照一切的世界,我們的宇宙中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三乘以十的九次方那麼多的小世界,但是一個小世界有多大呢?我們現在的科學用太空船或者用什麼辦法,亦無法去超越這個小世界的所有範圍,不管我們可以看到金星、木星、火星、…等那麼多的星球,也都沒超越銀河系的範圍。每一個銀河系,就是一個小世界,虛空的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照道理來說,我們的妙明、圓滿的佛性(圓滿的圓明妙性),無所不包的就是圓,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應該都能夠看到。
從經典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佛菩薩可以看到哪一尊佛又在放光,或者哪一尊佛在講經說法,三千大千世界中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在弘化,而佛菩薩怎麼會知道呢?因為有一個圓明的妙性,圓明的妙性就是大圓鏡智,所有的世界無所不包、無所不照,所有眾生的因緣果報都能夠看清楚,這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二轉依」。所知障滅掉以後,就應該有這種功用,我們為什麼不能?因為我們還沒有滅掉所知障,單單一個煩惱障,還沒有辦法完全地解脫出來,更何況這個所知障。
大圓鏡智現起,也就是我們佛法要修的三身四智,三身四智修證到,就有無量的神通變化。「三身」第一個最難的就是「法身」,法身要開發出來,如同禪宗的開悟或者是色身破,《楞嚴經》裏面所講的色身破、法身現起。
法身現起就有「報身」,報身圓滿、法身清淨以後,就有「化身」。所以,諸佛大菩薩,都有千萬億的化身,化身並非玩意念的變化,是眾生的心念憶想起,佛性就從法身化一個化身出去,法身是空相、是無形、無相,而宇宙是有千萬億的眾生,意念起,就會化一個化身,不是本人,是化身。
心眼開了、色身破,法身現起來,但是法身剛起,還不清淨,所以要開始修,當然法身本來是清淨的,我們不淨的習氣毛病這個部分要開始修,要修到哪裡?要修到想陰滅了,不胡思亂想的時候,才有一個化身,或者修到菩薩地的時候。菩薩地的第一地是歡喜地,第二地是離垢地,離開污垢,沒有污垢了,第三地是明地,是心發光了,第四地是焰慧地,是智慧像火焰一般,第五地是現前地,到這邊的時候才有三個化身現,也就是同時有三個眾生在想您,就可以應緣化三個化身出去。五地菩薩就已經很不簡單,三地菩薩有一個化身,所以想陰滅了,才只有一個化身,這個化身已經很不簡單,要修證到像觀世音菩薩,或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千萬億個化身,或者是彌勒菩薩也可以千萬億個化身,這個真的是要心真正的清淨再清淨,才能生起這三身。
四智呢?四智是:(1)妙觀察智 (2)平等性智 (3)大圓鏡智 (4)成所作智。「妙觀察智」這是破第六意識的妄想執著而得,然後「平等性智」是破第七意識的妄執而得,破了第六、第七意識以後就有「大圓鏡智」,第三個是大圓鏡智性清淨,大圓鏡智是性清淨以後就有了。
妙觀察智在我們的妄想執著沒有滅除,妙觀察智不能發揮它的功用,所以妙觀察智是見非功,眼、耳、鼻、舌、身、意有所執著的時候,就起不了妙觀察智。這妙觀察智用在於我們的生活起居之間,不必有什麼神通,你就可以清楚世間相,有神通都還是不知道呢!譬如看這個人著魔了,一看他的臉色就可以清楚了,有甚麼神通還不見得知道呢!他心裏有痛苦,你也可以知道,為什麼有這種功夫?這是因為一切的妄想執著沒有了,沒有分別心,你的功夫就有了。
會看人家哪邊有病,那還是眼根的毛病,因為用五根,還未脫離五根的作用,妙觀察智是在講心用,不是在講身用;一般人以為這個人不得了,他會看人家肝臟有毛病、腎臟有毛病,或哪裡長了一個瘤、…等等,這還是在看肉體而已。
五根屬於色塵,五根、色塵還是世間禪裏面的境界,佛法所講的都是心,所以妙觀察智是用心觀,是在看人的心,不是看人的色身,色身有沒有病,有什麼好看的?要看你的心,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以後要輪迴的就是這個心,心有沒有病才重要,並不是那個肉體的,肉體死了就沒有用了。
「妙觀察智見非功」,如果你五根對六塵,識還有所執著時,這個「見」只是一個代表,是指見、聞、嗅、味、觸、心等性對諸法六塵,「見」是看了,「聞」是用耳朵聽了,「嗅」是用鼻子嗅,舌頭是知道種種的「味」道,身體是「觸」,心裏面的「法」,這些都有所執著時,就起不了妙觀察智。第六意識妄分別滅了,再來就是第七意識的妄想執著,這是對內心的境界,如果沒有什麼好、壞、順、逆、善、惡等等的境界,都沒有分別心了,那是「平等法」。剛剛所說的,即使生病了也很自在,心平氣和地去應緣,這就是平等性智心無病,沒有好、不好的問題,沒有生病是好、不好的苦惱,反正生病就生病,沒有什麼好、不好的,生病去看醫生,打針、吃藥而已,心就沒有毛病,或者是沒有分別心。自認為是佛教徒、他人非佛教徒,而起的種種分別待遇,所以最主要心無病時,平等性智就建立,眾生平等、對一切法平等就建立,這兩個都識(六、七識)清淨時,才有大圓鏡智。
何謂「大」者?無所不包,何謂「圓」者?眾生一切相都能夠容納,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千千萬萬億個眾生,不只裟婆世界的眾生,也包括其他世界的眾生,都要清楚地映照,都要有這個能力去照,都要有辦法去照,照得清清楚楚,也都能夠知道,這就是「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的照是比較被動的,還起不了神通,你認為我這一面鏡子照到哪裡,都像照妖鏡一樣,可以照得清清楚楚,好像認為很不錯,仍然是沒有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很多同學打坐,都可以產生神仙境現出的,或者誰的家裏的人、事現出來了、…等等,有念才現是比較被動的;諸佛是有沒有念,但它都會現出,佛的境界都是這樣的,現在這裏,是被動地照。照到了以後,還是沒有煩惱,而不是知道眾生,哪一個有業力?哪一個人心地如何?知道了,又起煩惱,那不是很糟糕嗎?不懂還無所謂,懂得他心,譬如這個人的心地很不好,知然後很氣他,那不是很糟糕嗎?而懂得越多,不是就更煩惱了嗎?百分之幾的人才是好人,其他都是壞人,那豈不是活不下去了,所以修到這個境界的佛菩薩,沒有什麼好、壞,眾生就是眾生,你壞那是你的事,與我無關係。我念我的佛號,憶念佛,有因緣、有苦難,佛感應到就幫忙救度我,這還是屬因緣果報在牽扯的。
再下來就是第八意識,清淨的時候就可以鑑照,大圓鏡智從阿賴耶識現起,此時阿賴耶識又稱為阿陀那識,或者是稱為無垢識,清淨了以後,這個無垢識還是沒有神通;再來就是要有神通,是前五識的「成所作智同圓鏡」。
圓鏡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大圓鏡智性清淨的時候,五識也清淨了,照唯識的道理,五識它不會起業用,眼睛只是看東西,它不會去造業,但是為什麼會造業呢?就是第六、第七意識在作怪,讓它蒙蔽了,所以修證到大圓鏡智性清淨時,五識自然就清淨了,這個時候也不會造業。
第二個意思是成所作智,依你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起幻化的神通,我們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以一般的肉體而言是根器,但是在成佛的境界,或者菩薩的境界,這五根會起神變,想什麼也就現什麼,眼睛看到什麼就化什麼,依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化現,這是最後現起的神通變化。
「但卻是遠離一切名相,」
因此從這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滅除,有得到什麼嗎?都沒有,都是在捨去一切法,而一直地捨,一直地修証,佛法還有所得嗎?沒有,只是找回本來有的一切,有所得嗎?沒有,這叫做「無所得」!雖然無所得,也只是以前的功用給找回來而已,它可以鑑照一切因緣,不會迷糊,不會瞇著眼睛去做事,"老神在在",不會隨著因緣亂轉,雖然沒有什麼神通,但是裡面的它,照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只要第六意識、第七意識這兩個意識清淨的時候,做事情不會衝動,雖然你沒有現什麼神通,也沒有現可以鑑照十方世界,但是你對於與一般眾生互動的因緣,卻能夠很清楚,不會迷失掉,如果能夠開發出越來越大的光明,可以遍照一切世界、一切眾生,要是到行陰滅了、清淨的時候,就有真正的宿命通。
修證到行陰滅,這個時候有宿命通,也是八萬劫以內而已,未來、過去的眾生,一切因緣果報都清楚,這就不得了,剛剛所說想陰滅的時候,只有一輪生死,首尾相照。我們講到十二類眾生,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的這一類眾生,你知道他這一生為什麼來這邊?下一世要到哪裡?你都清楚,其他的不是很清楚,因為你的妄想心,雖然淡薄了一點,但是還有;當真正滅了,就進入行陰破的境界,行陰微細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不是只有你的種子,眾生的種子都在阿賴耶識裡面,非常的不得了!行陰非常的微細,證得這個時候就有宿命通。
宿命通與宿命明不一樣的,宿命通是有八萬劫時間上的限制,智慧還不夠,釋迦牟尼佛是有宿命明,就是眾生在時間上沒有開始、沒有結尾,空間上沒有設定,在哪裡都看得清清楚楚,這種智慧要五陰滅盡的時候,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滅盡,真正成佛的時候,才有這種智慧。
所謂的神足通,或其他的神通,都是從行陰階段這邊來的,所以妙明佛性你要了解它的功能;有的人是可以體會一點,但是有的人就講一些名相,有時候也讓你很難了解,到底是什麼境界?你就得從各個經典所講的歸納起來,然後才知道它有什麼功用,不是只有名詞而已,但是卻是能夠遠離一切的名相,故無所謂的世界或眾生。
「故無所謂世界或眾生。」
有眾生或者有世界,這是起分別想才有這些觀念,我們的世界與諸佛菩薩心中的世界其實都是一樣的,但我們為什麼會輪迴?都因為把這個世界當真,把眾生當真,所以就會輪迴,諸佛菩薩心中也有世界或眾生,但是不把它當真,而是認為虛幻不實在,不會在意,雖然在心中現起,幻起幻滅,但是都不去執著它,因此諸佛菩薩有世界、有眾生,但是沒有眾生可度,度了無量眾生也都沒有眾生可度。
「但吾人不明此理,妄執一切佛性所鑑照的一切境界,有生有滅,」
剛剛所說的大圓鏡智,畫一個圓圈來代表的話,這個圓圈來代表這是空性,因為要圓,所以畫個圓圈來代表,其實這個空性者是無量無邊的大,在這中間現起一切世界、一切眾生,現出來卻不執著,空性它是不生滅的。上一節我們也已講過了,空性它是無生、無滅,這是空性的特性,在這個空性範圍裡面所現的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這些都是因緣而來的、而化現的,因是化現故它是無常,因為都是受時間的限制。「常」就是永恆,是不生滅的,空性才有永恆,所以我們現象界裡面的事、物沒有一件是永恆的,你看這個磬,好像堅實不壞,或又譬如千年不壞,千年是很久遠,然而與這宇宙時空相比,猶如大海中的水滴,例如過去莊嚴劫一千佛,現在賢劫千佛的第四佛,已經出現過一千零四位佛了,宇宙的時間是久遠的,這世界終會滅,再有一千九百九十六位佛出現完後,就會滅的,但這時間也是久遠的。人類是會階段性的滅,增劫、減劫之間,人類會階段性的毀滅,然後從頭再來。
諸佛菩薩的心中雖然因緣而現這些,但是無常,這些是會生滅的,為什麼諸佛菩薩會抱持這不生滅的空性,可以鑑照一切世界、一切眾生,而不被有生滅法來左右呢?因為證到無礙、自在。我們凡夫不行,很執著這生滅法為真,因為心不淨,所以才會執著這個生滅法為真;或者是對不好的,你倒可以不為它所動,對好的,倒是會喜歡這個好的,這個以解脫道而言,是沒有辦法完全解脫的。《金剛經》告訴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也不要執著它,要無住相佈施,釋迦牟尼佛度了無量的眾生,卻是無一眾生可度,雖然幫忙很多的人,但是因從來沒有這個念頭,而沒有罣礙,否則所做的善事還是有因,那個被幫忙的人,永遠抱著感恩的心,這緣就斷不了,我們修行的人自己都斷不了,這兩個緣以後因緣成熟又結上了,所以《大般若經》到最後都在闡述:空、無住(無相)、無願這三三昧,如果修學不到這裏時,根本沒有解脫。
雖然有很多的佛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三十七道品、…等等,佛法有無量無邊,但是修證到一個境界的時候,都必須要修空、無相(無作)、無願這三三昧,三昧就是正定,三個三昧,第一個要先修證到空,這是有次序的,如果修不到空,就沒有辦法解脫,這是出世間智。
般若智慧有: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還有一個世間智,這三個智慧都俱足了,才叫做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這是非常的微妙,為甚麼要用在世間智?用在世間智裡面叫做世才辯聰,要辯論、學工藝、學習電腦,或者是學習其他世間的法都行,都能夠得心應手,並非只有解脫智慧,其他都不行;如果不行,是還沒有開發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若開發出來以後,這些都具足了,不必你去學。
譬如,這出世間智的空,是如何證到的?這不是證,是我本來自然都俱足、俱有的,佛性是本來大家都有的,我這個空開發出來的時候,它本來就有的,我為什麼一下子空不了呢?因為還有習氣、還有餘習。
我常常舉一個很現實的例子,有一天被罵的時候,你當下如如不動,也不知道生氣、也不知道悲傷,沒有了感覺,那就是你的體性空的樣子,這是第一念;等事情過後,妄想心開始蠢蠢欲動,為什麼被罵?我為什麼要嚥下這一口氣?種種的為什麼?一直冒出來,這就是你的習氣開始在發作,所以我們從這裡可以慢慢地去學習,把這兩個東西劃分出來,才能夠看到佛法所講的第一義諦空,是在說明些什麼?
第一義諦空是:諸法在一剎那中,所反應出的第一個現象,就是你的佛性所現出來的境界。眾生雖然都具有,但是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是別人罵我聽而不爽,當下就回應你,這是凡夫。而修行的人則不是,在於當下不知道要生氣、要悲傷,但是在事情過了以後,內心的習氣在發作,卻可以很清楚地分辨這兩個真心與妄心的境界,再慢慢地去修,這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但是經過一次、兩次、無數次地改造自己,慢慢地這個妄心的部份,會越來越少,這真心部份越來越強,到最後沒有餘習,儘管是人、事、物什麼境界來,你都自在,心都不動。空無的心證到了,這出世間的智慧,才開始完全顯露出來,顯露後也沒有真得到,因這是本來具足的。
沒有眾生顛倒、世界顛倒,在還沒有迷失以前,你本來就具有的,為什麼會迷失呢?這在《楞嚴經》裡面有說明,釋迦牟尼佛舉個例子說明:你現在無聊眼瞪虛空,虛空瞪久了,眼睛發勞了,漫天都是金條,閃來閃去,這是“金條”,一執著這是金條,本來虛幻不實在的,而虛空哪裏有金條?因為瞪眼久了,眼睛已經發勞、迷失了,這樣子一直反覆著盲目地去抓,一起這個念,就動了業緣,就結緣而開始墮落,我們墮落是怎麼來的?從一出生為人,你看要跟多少的眾生結緣?其中多少的心意念,造成多少的污垢?養成多少的習氣?這些自己都可以想一想,為什麼說「唸一句佛號,可以消滅恆河沙的業」?但是已經念了幾千萬億次了,為什麼還沒有消完?還在受苦、受難呢?就可以想像出,你的業有多大了!
「而不知生滅是妄,執妄為有。若行者能滅一切生滅法,」
我們現在在說明的是,佛性的生滅與否,不生滅法是我們的體空,要認真的去認識這個境界,生滅法是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所現的,不管是心裡面所現的,或者是現象界裡面人的境界、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等,你看得到,別的人卻看不到,這些都是因緣果報所產生的現象,這些是有時間性的,因為一切都是因緣所促使的。
佛經上有句話:「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也就是說有因緣,諸法才生,緣滅法就滅,這個因緣生諸法,法滅心裡面就沒有了,這就是生滅法,再仔細去分析的時候,生滅法為什麼會有生滅法呢?這是關於觀世音菩薩所提示的,每一根的六結使,懂得每一根的六結使,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了,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每一根都有這六結使:動、靜、根、覺、空、滅,都有這六個毛病,這就是生滅法,講出來是因緣而生,但因緣為甚麼會生呢?這是我們的六根經過這六結使而現起法執的。
修行在動塵滅的時候,就會執著靜塵,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生」在這個時候,就有一些神通變化的異能。我們普通修行,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為什麼會看到其他的世界?其他世界的人?這些都是根的功用。所以「根生」在這個時候就有一種異能,這在《楞嚴經》裡面叫做魔相,是善境界,但是不要執著。
靜塵要滅後,才是「根生」的時候,根生後所知的境界都要超越,這些都是不真實的,不是佛性所見,不是我們大圓鏡智所現而見的,大圓鏡智能見而無執,根見後不能不執著,所以要把它滅掉,要超越它,根沒有根見,是根滅的時候,這是根滅的境界。剛剛所說的,可以看到人的身體有什麼毛病,也都是在這個境界,超越它就能夠用心感,要看他心裡有什麼毛病?光看那身體有腫瘤或有什麼病變,有甚麼用呢?看心有什麼毛病—瞋心很重嗎?貪心很重嗎?…有覺,覺知的心就來了。
這六結使的「覺、空、滅」等三是心的作用,如果你超越了這種五根六塵的境界,而用心去感知一切眾生、一切境界時,你的心眼是開了,所以「覺」就來了,卻不是只有一般的覺,覺過去、未來,覺因緣果報都算在內。覺知的心最終也要滅,如果覺知的心不滅,是沒有辦法解脫的。四禪或者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的行者,這些四空處定的聖人,他們有沒有覺?有!他們為什麼不能解脫?因為沒有修空!為什麼在這裡,「覺」就一定要滅,雖然覺了,但是不要讓它那麼的敏感,這就一定要修空觀,覺滅的時候「空」生了,「空」生就有解脫的力量。
剛剛所說的,本來「空」是大家都有的,不是因為修學才有的,開發出來以後,因此而越來越強,這個習氣毛病就沒有了,隨即證到「空」了;證「空」後一直執著空,這「覺」就會不靈光了,為了救這個「覺」,最好把證到「空」的智慧也要空掉,所以就證得「空」滅。「空」滅而「滅」生,這裡的滅是對待法,對法無執就是滅的境界。這個「滅」是對待的,也就是說有法無主,有一切的因緣法,但是卻不做它的主人,這就是把「覺」找回來。如此,就是生滅法,這個生滅法都是有階段性地修證,是次第進展的修證也。
在這裡「覺」讓它不覺,一般人在這個「覺」時,它的神通力較潛意識的力量有九倍之強,而在中陰身就是這樣子,因此要把這敏感度降低,不要跟眾生結緣,要感召懸絕,才不會去受生,才不會去亂結因緣。要修証到感召懸絕,在這裡才能有空無的功夫,此時「空」已經修證到了。證到後,要把「空」滅掉,不然會變成頑空,所以對待的法—「滅」就生了,這個「滅」,到最後也要把它滅掉,這就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個「滅」滅了以後,寂滅才生,寂滅是我們的體性,寂滅生就是我們的佛性現出來,這個時候大圓鏡智自然就有,很多的修行人或一些外道認識不清楚的,都卡死在這裡。所以,佛法為甚麼要我們無所得?因為是要我們真正地走一趟六結使滅。
在這裡說明生滅法,你要了解生滅法是什麼?不要忘記「動、靜、根、覺、空、滅」,這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所開示的,釋迦牟尼佛用一條巾,打六個結就是在講這個六結使,也是在比喻六根裡面只要修一根,而六結使走一趟的時候,其他五根也就會一樣解脫了,不需要一根一根的修,譬如你修耳根,而動、靜、根、覺、空、滅六結使走一趟的時候,就會解脫出來了,其他的眼、鼻、舌、身、觸諸根也同時得解脫,這在《楞嚴經》裡面都在闡釋這些。
「則回復阿賴耶本識所映應之相, 」
這是我們的本心可以映照一切的相。
「面對此相而不執為真,」
這是滅的境界,有法無主。
「是謂真心不滅,稱如來佛性所現,」
因此一真皆真,真心所現的一切境,它真的是有,妄想心所現的都是不真,是妄想執著而起的,真心不滅這樣子才能夠承受,稱為是如來佛性所現。
如此則得無有上菩提,得大涅槃自性體空不二之理,轉煩惱障得涅槃,轉所知障得菩提,此二轉依轉後稱妙覺,或究竟位。現欲修真正禪定,趨入如來大涅槃境界者,應當先認識為何會有眾生、世界此兩種妄執的顛倒原因,如顛倒因不生,就能進入如來真禪定中。這是大略的與相關的一些名詞、境界,跟各位解釋一下。今天到此!
( 90 年 3 月 28 日 講於 法爾講堂, 基礎篇p.239-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