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識陰魔相
--結語(3)(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經文
《楞嚴經》:「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毘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二、解釋(續前)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毘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上面所述說五十種魔相,是過去先佛、世尊們,在禪定中修止(奢摩他)、修觀(毘婆舍那)中,以覺明妙心仔細分別剖析,這些微細一般世間禪行者或小乘行者所不能體知的魔障事情。
奢摩他者梵語 camatha 之音譯,意譯為止,有寂靜、能滅之意,能攝心而不被外境所動,遠離並止息一切之散亂,使心寂靜者稱之。而毘婆舍那者梵語 vipacyana, 言以自性能觀之義,即以寂靜之慧,觀一切現象,如觀:(1)諸境相,即言以自性觀其境。修觀時於此覺心觀照中,分別了知三昧境界之相;猶如明鏡照徹一切,而影像了了分明。(2)修行,既了知觀法之相,則善能修習一切妙行,斷諸過習,而無有過失。(3)觀照,修觀之時,於一一法界中善能觀察一一法相,不證小乘寂滅解脫,而直趣無上菩提,普照十方界、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等。
「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
禪修者於五蘊(色、受、想、行、識等蘊)魔境中,各各現起種種魔相之事,無智行者又不依過去先佛、世尊們所教,都會感受魔境、執取魔境,有的最後破戒沉淪,有的感召出生至各天界,有的受感召出生作外道,有的受感召出生到仙眾,甚至於有的受感召而入魔界等。
阿難!若諸行者對諸佛、世尊以奢摩他、毘婆舍那等止觀法門,所剖析的魔境,當出現並面對時要能深深體驗,且將此五十種魔相牢記在心中。以後禪修中諸魔境現前時,你要能心中明了、認識它。最重要的是自心要能無垢、不貪不求諸勝事,也沒有妄執一切境界時,即能對諸魔境不受感召,如此不受感召就不會落入魔境,也不會產生諸多邪知、邪見。
「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
若行者於色、受、想、行、識等陰魔銷融滅絕後,就能將天魔迷惑行者的境相摧毀破碎;既然連天魔這些技倆都能看破摧毀,那大神力的鬼神等,行者也能褫除它們的魄力,而使其逃逸消散;另外那些魑魅、魍魎等,更不會重複出現來干擾諸修行人。
天魔者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魔王,名為波旬,常擾亂有成就的修行人。當諸佛出世時,常有與其同世之天魔來障礙世尊修行成道,世尊成道時亦同。世尊入滅後,還是有魔來障礙諸修行人,故我們修行人要善辨魔事。天魔者稱為魔王,魔王有無量眷屬,常障害佛道。
其他還有鬼神等亦會障礙無智修行人,鬼神者具有恐怖威力,能夠變化自在之非人。本來鬼神分為善惡二種,若守護世間,或護持佛法者,如大梵天王、三十三天王、四天王、炎魔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等,盡為善鬼神。然佛教一般所謂之鬼神,通常係指乾達婆、阿修羅、緊那羅、迦樓羅、摩羅伽、夜叉等六部鬼神,加上天龍合稱天龍八部。若羅剎、夜叉、毘那夜迦等是為惡鬼神,都會障礙修行人。
魑魅、魍魎同樣會障礙修行人,山神為魑,狀如獸形;宅神為魅,豬頭人形,身有尾;木石、妖怪、水神則為魍魎,碰到這些都可說是魔障。修行者能破魔王之誘惑,即能看破鬼神、魑魅、魍魎等之技倆,故不易被迷惑。
「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行者經五十種陰魔後,歷經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到達最後的無上菩提,種種境界可說都已歷經體驗,慢慢證得一切智慧,沒有什麼會欠缺、短少的。尤其是由「下劣轉位」的聲聞、獨覺二乘位人,得小乘涅槃境,灰身滅智,但知曉識陰魔境後,即能轉入「廣大轉位」的菩薩乘,如此即能獲得大涅槃境界, 由禪那修行途中從三界九地而入涅槃道,地地都能不迷失、悶絕,而墮入外道、天道、仙道或魔道等流中。
何謂「下劣位」?唯識學者將轉依之果隨其所得之位,分有六類:(1)損力益能轉位,在修道五位中之資糧位、加行位,滅減現行染法種子之勢力,增進無漏種子之德性。(2)通達轉位,在通達位中,能斷分別所起的我法執二障,證一分之真如。(3)修習轉位,在修道位中,斷俱生所起我法執二障,漸次近於究竟之轉依位。(4)果圓滿轉位。在妙覺位,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之根本種子,證得一切智之佛果者。(5)下劣轉位,為二乘之轉依位,唯獨證得人空,以至得灰身滅智之境,不能得究竟菩提。(6)廣大轉位,為菩薩之轉依,證人法二空,行無住處涅槃,不住見一處住、不住欲愛住地、不住色愛住地、不住無色有愛住地等四。故知下劣轉位即是六種轉位之第五,指聲聞、緣覺二乘之證悟。下劣一詞,係相對於大乘菩提而言;轉者,轉染得淨、轉迷得悟之意。得第五下劣轉位二乘,厭苦欣寂,證 擇滅真如,無勝堪能者之位。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
若在諸佛滅度千五百年後,及至下一尊佛出世前之末法時期,有愚癡鈍劣眾生,在修禪定中不識禪定,也不知佛陀所說的五蘊魔相真實法,即五十種陰魔辨邪法要,而僅憑其無知之智來樂修種種三昧,亂執禪修中的一切境界,不能分辨清楚,更 無知愉悅於修習邪定,恐怕阿難你也同樣遭遇到這些邪魔了,最後終入三界天界中、外道、仙道或魔道中。
禪那者梵語為 dhyana ,有時又稱為三昧,三昧梵語為 samadhi 之意譯。前者是心的動相,謂「禪」;後者對境能如如,謂「定」。故對內外境界,心能專注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之狀態,均可謂「禪定」或「得三昧耶」;泛指色界四禪與無色界四空處定,合稱「四禪八定」。
得禪定後行者,繼續修般若智慧,能得無量無邊三昧,此等三昧即是三摩地、三摩提,意譯為等持、定、正定、定意、調直定、正心行處等,行者在行住坐臥間,生死涅槃間,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即稱為「三昧」。故達三昧之狀態時,行者即能起正智慧而開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達到佛之聖境者,則稱三昧發得或發定。
「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對於末世眾生無智而欲修禪定者,阿難你要一心勸請他們,修持我所述說的「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即不會為諸魔、魑魅、魍魎等所加害而不自知。若禪修者不能讀誦此楞嚴神咒,即應寫於佛堂、禪堂中,或者帶在身上;如此之後,則諸魔、魑魅、魍魎等,就動不了禪修者。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梵語為 mahapratyavgira-dharani,全稱「大佛頂如來頂髻白蓋無有能及甚能調伏總持」,也稱做「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况怛囉陀羅尼」、「大佛頂滿行首楞嚴陀羅尼」、「大佛頂如來頂髻白蓋陀羅尼」、「首楞嚴陀羅尼」。簡稱「首楞嚴咒」、「楞嚴咒」、「佛頂咒」。全咒 總共為四二七句,前面的四一八句敘說歸命諸佛菩薩、金剛神祇等事,及遠離諸惡鬼病等諸難,不能視為正咒。第四一九句起才是正咒,又名咒心。第四一九句為哆姪他,梵語意為 「即說咒曰」tadyatha。咒心為:「唵 阿那隸 毘舍提 鞞囉跋闍羅陀唎 槃陀槃陀冸 跋闍囉謗尼泮 虎吽都嚧甕泮 莎婆訶」。禪修行者如能於二六時中課前、打坐前誦此咒,每一時誦此咒心(正咒)一百八遍,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一切惡星並諸鬼神不能起惡,尚可蒙毘那夜迦諸惡鬼守護。又若心散亂,不能住三摩地,心憶口持此咒,則為金剛藏王菩薩眷屬隨從護衛,乃至求長壽、求果報、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事,咒後無一不能實現。
「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阿難你應當恭敬欽承十方如來所宣說的進道功程,分辨色、受、想、行、識陰中種種可能遇到的魔相,遇有魔事得用首楞嚴神咒,救度拔濟,最後能依如來聖教量言而究竟修進。因此諸佛都能分辨魔事,並將此首楞嚴大定修習過程,流傳為末世修行典範,希望你能依此成就菩提道。
禪修行者若無遇到這五陰各十種魔相,即表示還沒有修行的境界。若已有色陰、受陰諸魔相,修行似有個見道處,若因無知而著種種色、受陰魔相,則易墮入惡道中。若於想、行、識陰魔相中,因不能依諸佛辨魔之聖教量言,則易墮於三界諸天中,甚至墮於外道、仙道、魔道中。就是不墮於上述諸不究竟處,也會墮於下劣轉位聲聞位、獨覺位,終究不能獲得究竟涅槃。
禪修行者能依《楞嚴經》五陰五十種魔相,能遵循如來所宣說的正確知見,仔細分辨各種魔事,依此佛陀垂示的修道範疇來修,即能初得金剛乾慧,然後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在入菩薩十地,地地往上修學,就不會走錯路,最後得究竟涅槃。
故打坐、禪修者,教內、教外修行者,不能不看此五蘊五十種陰魔之解釋,了解諸魔事後,即能見境而不希奇、不偏好、不執著,一入明心菩提道路後,即能層層高上,不迷失在菩提道修行的歧路或迷途上,最後就會得究竟解脫道、涅槃道,也能轉入大乘菩薩之林,獲 得無上菩提道。
(《楞嚴經》五陰魔相全文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