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識陰魔相(5-4)
--倒生種性
一、經文楞嚴經云:「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繆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二、解釋
1.前言
行者於開悟後經色陰、受陰、想陰、行陰等魔相的修證,已能超越五蘊魔相中的前四,才有能力來擺脫「眾生顛倒因」,不受六道眾生的因緣感召,故說行陰破滅後行者,即能超越了「眾生濁」,進入識陰魔相中。在行陰區宇中第七意識因妄執第八意識所現一切為真,始有「眾生顛倒因」,也因色、受、想陰滅故,超越了劫濁、見濁、煩惱濁,又能無有妄想心,始有能力來觀眾生果報因緣,而行陰滅行者已能不受眾生因緣感召,故因能感召懸絕而超越了「眾生濁」。
在識陰魔相中都以阿賴耶識作用為主,或稱阿陀那識(清淨識),故能識知世間一切萬相的真實,但或因認識不清其全部的實際狀況,會產生種種錯誤的認知,才會迷失菩提自性。行者於最後一關識陰區宇的魔相中,如何不迷失菩提自性,遇種種識心所感之善境界,能不執取諸境,即能超越識陰種種魔相,這樣就能超越「命濁」。能超越「命濁」的行者,才能真正成為自由人,才能不受業力的糾纏,也才能自在無礙於生死海中。
但當識陰區宇中行者,能以識來認知世界成立,均以識心為法,來妄執生境,在六大中(地、水、火、風、空、識),空者即是萬相發生之本體,而識乃是建立一切果報力量的泉源,而四大(地、水、火、風)即是業報之果體。行者至此階段雖已超越了「眾生濁」,但這祇是對外緣感召的解脫而已,對於識心鑑照外世界所起的法塵妄執,還會有誤執迷失的機會,故行者回歸到識陰本元之時,如何能不受「世界顛倒因」所迷,才不會迷失,誤受感召而生於色界天界、無色界天界等,是此識陰魔相中修持的重點。
「識」既然是識知世間萬相,也有生命感緣的原動力、輪迴的根本力,我等在修解脫道,要超出三界,別無他途,對識心鑑照一切相要能不執取,要能破滅,識心滅則色身滅,同時自己心中器世界亦滅。這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中最後一關,修證也已漸次地由色、受、想、行、識依次成就,最後這識陰滅時,當然就超越了「命濁」,獲得真正的解脫了。
行者當證得行陰滅,識心雖已能達到解脫眾生濁之實證,但處識陰區宇中時,當了知「識」的行相,因已能做到六根虛靜,無復馳逸之後,才能來認識「識精元明」之原有功用,在認知功用中不要亡失知見,不然又會迷失菩提自性,而轉成外道種性,沒得實證菩提,更沒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果證機緣。行者至此識陰魔境中,定要有正確的知見,始能不落入倒生種性中。
何謂倒生種性?行者至此境界,因識心能透視有情、無情二類眾生,本是同一生機,無情類花草礦石等,亦是有情識心妄執所化成,有情、無情本是同一生機來源。若識陰區宇中行者,已能於識心中還為本元,能觀有情、無情類等十二類眾生因緣,花木礦石亦有其佛性,能像有情眾生具有知性,有能認知人死會成花木礦石,花木草石亦能轉生成人,此種現象因識心清淨而能知見,但若行者偏迷倒生種性心生起,因其識心已能遍知一切有情、無情類,而迷上無情種性,當迷失菩提自性,背涅槃城池,識陰區宇中行者不可不慎。
2.經文解釋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阿難!你當要知悉,行陰區宇中行者,都是在用此行陰心窮眾生類本,感知眾生種種業緣,也能不落於偏常論、圓常論、一分常論、有邊無邊論、四顛倒偏計論、死後有相論、死後無相論、死後具非相論、死後斷滅論、五現涅槃論。能窮究行陰中有情眾生八萬劫內外因緣,超越了此等諸論因緣,若能不執著,則此等眾生互相感召的因緣不起,行者都能固守自性清淨而能不應諸緣,能達此境也就是能觀行陰為空,此時就已經超越了「眾生濁」的境界。達到行陰滅行者,即不再受諸根執境之影響,而確實能於識心中,還原識元之識性本元功能。
行陰滅行者諸根妄執破滅,也可說根身色塵已化滅,此後行者祇能用心識來了知因緣感召現象,也就是說不用透過觀看、聽聞…而覺知一切,能於心識起滅中了知諸事端、因緣。而行陰未滅行者以諸根開合通鄰知世間事,有諸根面境執境即會有所執,若能對一切因緣不執,則諸根滅後歸於一根→意根,此時行者祇能以心起心滅來了知一切境緣及現象,這種境界有如無色界天界眾生,已無五根色塵之累,僅有一心識起滅而已,這境況就是還識於本元之現象。也可說行者若還有眼見、耳聞才知眾生因緣事或十方界等事端,則行者還沒有破行陰區宇的魔相,也永遠沒辦法悟得佛性本來→即心即佛之境界。
「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行陰超越之行者,在於色陰、受陰、想陰、行陰等魔相中,對世間一切相已能超越諸根對境的妄執→六結使,在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結使之生滅法妄執中,諸根對諸因緣法塵之境,常以六結使方式在妄執,妄執的現象依層次分為:若動塵境在,則妄執動塵為真,動塵滅則靜塵生,反執靜塵;繼而靜塵滅則根結生,反執根性之用。繼而根性之用滅則覺心生,此時反執覺心靈知之見;當覺心靈知滅則空生,此時反執空性為究竟;當空執滅後則滅結生,最後當要將滅結亦破滅,此時行者生滅法已滅絕矣!
此等六結使的毛病,是凡夫根本我、法二執的原由。照菩提道修行的過程而言,當生滅法滅卻之時,則佛性即能現在其前。但現在行陰滅行者,雖是破除了眾生顛倒因而超越了「眾生濁」,無遍計所執性,而依他自性能悟知,也有菩薩四智中的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此時行者理應能以識心起「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的佛境界,藉以識心了知一切境界及眾生相,以識心現一切神變事,但行者為何不能呢?主要還是「識精妙明」未能圓滿具足,故不能有諸佛不可思議之境界。行者修到行陰盡而處識陰區宇中時,除「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不會起外,法身雖本清淨,但三身中的報身還未圓滿,故不能超越「命濁」。且因化身還不能有千萬億之多,此亦是因「識精妙明」未圓滿故,故不能與如來諸地或果地佛相比。
於上個魔相中行者以識心本元為自體,識心中現起有情眾生相,故以識元自體為所歸處。此時行者因是以識心為自體,故能盡虛空界,即能於心中了達三千大千世界,不會像行陰中以「根身色塵」來觀世界而受到侷限;行者以識心也能從法爾現象中觀有情類、無情類眾生,包括有情、無情類所有眾生,皆是我身、我心中之眾生,能由我心中生出,故能盡知世間一切眾生的因緣,不受時間、空間之侷限。
「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
行陰盡行者回復到識精元明之用,故能以識心了知一切世間相,若行者能以識心鑑知一切事與物時,當能知十方世界及一切眾生相,虛空處能鑑知十方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界能了知諸眾生相,包括有情類與無情類盡能知之,故能含容十二類有情、無情類眾生。
此時識陰區宇中行者若能於盡知世間境與眾生相時,因所知遍一切世界及一切眾生相,知無不盡,盡無不周圓。若此時行者以識心所知中,又因無全知的智慧力,而建立起自我的錯誤見解。
「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
當識陰區宇中行者,已能以識心體知世間萬物皆有佛性,超越了行陰心以根身對世界與眾生的認知境界,金石礦物、花草樹木亦有佛性。祇是此時識陰區宇中行者,僅能體知十方草木,亦具有有情類眾生的覺性,故都可稱做有情眾生,與我們人類並無兩樣。有如向日葵其花能隨太陽方向轉動,有如含羞草能在有外力觸動時,將雙排葉子閉合,如一般種子在發芽時能隨陽光方向生長;有如食虫草其花開口廣大,待有昆蟲進入時,即將花閉合而吸收掉昆蟲當營養。如此在在顯示花草樹木皆具足有情種性,故都能稱為有情類。
這也就是佛陀當初在制定戒律時,要求受具足戒之比丘、比丘尼不能踐踏草木,不能亂砍樹林,因此等眾生皆已如有情眾生,有其具足有情的靈性。草木類中具靈性外,有時修行人的無知,而依附在草木上,其草木就有人之靈魂,故十方草木不是跟人一樣嗎?故皆得稱為有情類。
「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
此識陰區宇中行者能以識心體知,草木中有靈魂之現象,因此認為草木也是人,並且推知人死後,也是變成十方界的花草、樹木等。其實草木能變為人,是因當是人生前無知而想依附草木,或因業力感召而成草木,並非人死都一定變為草木,或草木枯死後定會變為人。
就如昔迦毘羅國有一長者,名梵摩淨德,其園中有一樹能生味鮮美木耳,僅此長者與其第二子能取而食,他人不得見而取食。此木耳取後不久又生,故大眾嘖嘖稱奇。時佛教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有宿命智通,以識心能知其因果道理。遂至長者家告曰:「汝家昔曾供養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虛沾信施,故報為木菌(耳)。唯汝與子精誠供養,得以享之,餘者否矣。」祖並問長者您年多少,答稱七十九。祖乃說偈曰:「入道不通理,復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木耳)。」由此公案也能知道人化生為草木,或草木出生為人之業力牽引的道理。
「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
識陰區宇行者雖能以識心了知草木化生為人,或人化生為草木的現象,但道眼不全具足,不知其互相化生的因果道理,因而沒有選擇性地知其然的,或不知其所以然的,都認為已能遍知一切相,因而自己生起殊勝的見解。此種識陰區宇行者,無擇遍知生勝解則會墮入所知現象的執著,對無知部份亦會認為想當然耳的執著,故經云是人則墮知無知執。
「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
此種識陰區宇行者,因知見僅及一知半解,未能全見菩提自性,故其修證無擇遍知的執取因緣,會感召婆吒
(七大仙人之一)、霰尼(外道名)等,成為此識陰區宇行者互為感召而成為伴侶。因此等仙人與外道妄執一切所證、所覺,但又沒正遍知一切,反而認為草木、人等互為化生,都是有情之類。婆吒者梵文名Vasistha,意譯最勝、無上,在印度吠陀時代很有名的仙人,但仙人是能長生,但知見不足,常有些不究竟的智慧產生錯誤的認知,並執取而不放。例如古代印度有出家仙人與在家仙人,為祭祀天神時,能用牲禮當祭品與否,諍論不休,出家仙人說不能,居家仙人說能。因此同約就教於婆吒仙人,婆吒仙人是有權威性,但知見不足,也說可以用牲禮祭天,並引用四吠陀經中謂祀天應殺生奉牲禮,並不改其說。故最後此仙人無知而造大罪業,得大罪中全身沒入地中。而霰尼者梵文為Senika,意譯為有軍、勝軍等,此外道篤信神我,崇奉「心常滅相」之理論,而成為此類外道的代表。
識陰區宇行者至此境界,妄執草木、人類互生之所見,也是一外道種性或仙人知見,當然會感召此類婆吒、霰尼等成為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繆果。」
若識陰區宇行者以識心知道草木能化成有情人類,或人類因修行中無知,依附草木而化成草木,行者以此錯誤認知竟以為是對的,真是迷失菩提道正等正覺知見,也迷失無上菩提之歸路,當然亡失佛所提示之正知見,這可說是第四種迷失菩提道之見解。
草木雖是有覺性,但並非有情眾生,有情眾生當落於六道中輪迴,現識陰區宇中行者,雖能以識心體知草木與人類之間的靈魂互依及變遷,即說是草木出生為人,人也會出生為草木,如此行者錯誤的認知,識心推計知心以為遍圓之見,當然亡失正知見。因行者所見不實又妄執為真,其現象是虛假不實,當然其果是錯繆不真的。
佛陀示知,眾生分有情與無情,全依四生為一聚,三四成十二類,不出情、想、合、離,更相變易而成。想成類因者有卵生,有雞、鳥、蛇、魚、螞蟻等類。胎生者以情成類因,有人、仙、龍畜等類。溼生者為合成類因,有腐肉中蟲、廁中虫等。化生者為離成類因,欲離其體而化成其類,有諸天、地獄、鬼神等類。有色者為情合成類因,逐成就日月、星辰、水等類,以求色發光明。無色類為情離成類因,欲離質礙而成虛空神、旋風、魃鬼、旱神等類。有想類者想合成類因,如嶽瀆、城隍、魑魅、魍魎、山精、海精、風精、祠廟土地神等。無想類者想離成類因,土、木、金石等類。非有色類者情離而合成類因,水母、寄生類等。非無色類者情合而離成類因,是妖、是怪,聽人驅役,報吉談兇,如乩壇、樟柳鬼等。非有想類者想離而合成類因,善認義父、義子類者。非無想類者想合而離成類因,如食母鳥、破鏡獸等類。十二類眾生分成有情、無情,其成因不繆者如是。今識陰區宇行者以有情為知,知有情、無情類互生。此不圓之見而說圓知,成虛妄錯謬因果論者。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這種迷惑識心所見部份現象為真,背離有情六道眾生輪迴之見,把短暫現成的妄相說是果,違背菩提圓通智見,背離涅槃城池,產生知見倒轉因果的理念,故說是倒知種性。
如此「計圓知心,成虛繆果」的錯誤認知中,係違背十二類眾生本生因緣,以虛幻之見淪為果報之實,背離因果道理的認知,不能得菩提圓通之見,得真正涅盤之城池,如此引生出「倒亂因果」道理,真可說是生倒知種性。
外道行者不能覺性圓滿,主要在於見有執有,本來無情有覺知,佛陀也有所說,何言墮外道耶?因外道知見不圓,又妄執為真,始會迷失菩提自性。若能如佛所說,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當不妄執一切為真、為不真,始能圓滿菩提,始皆不違正知。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