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
            -- 識陰區宇及識陰滅境界


一、識陰區宇經文:

《楞嚴經》曰:「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己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一)略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

若行者勤修正定三昧,達行陰盡之境界時,是世間異生之宿習性,幽清擾動之微細妄想及眾生有情蘊處界等諸法相同之同分,生生不斷之根機等,倏然毀裂已不存在。

「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

深沉微細眾生同分生幾主體綱紐之補特伽羅(中陰身),原是牽引酬答眾生業力之脈絡深而廣,行陰滅盡行者之補特伽羅,對其業力感應已虛懸隔絕而不著。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

行者對於涅槃寂滅之妙明本性,將要徹底地明瞭解悟。有如公雞在最後一次晨啼時,一切世界終將明了,此時眼望東方已有精光顯露,可謂天將大白矣。

「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

此時行者六根歷緣對境已可安住虛凝身靜處,不向外攀緣,內根精湛,外境明朗,兩者融合一體,雖根有所入,而無所入之塵境,且可深遠廣達十方界。並能了知十二類眾生業感受生之源由。

「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己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行者觀見諸類眾生受生之源由,進而能執持本性,對諸類眾生業緣感召之受生業力已能不相應。於十方界中,獲知眾生元本同一體性,原本寂滅無二。行者精真露白,有如東方精色不沉,並能發現識精元明之隱秘,惟尚不知識之真用,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二)詳解

1.前言

入行陰區宇境界行者,才能真正入靜慮、思維中,用其心來證知心用的境界。之前,行者都是在用「捨」字訣,捨棄色陰魔相、受陰覺知魔相及想陰心妄用之魔相。想陰不盡,有所心想都是妄或易為魔所趁,故要捨一切法。好不容易,到可觀行陰心時,能來認知阿賴耶識的真實,但行陰微細深廣,是眾生輪迴的根本法相,輪迴的根本種子在第八識田中,誰去執著它呢?是第七意識!

當行者處行陰境,若其能知之心見受侷限,往往會產生諸多錯誤的認知,若行者能深入經藏,了知世尊的教誨,不會頑固不化,迷失菩提性,亡失本來正知見,如此則不會碰到諸境界時,起無因論、圓常論、四顛倒見、四有邊論、有無矯亂、死後有相、死後無相、死後俱非(非有非無相)、死後斷滅、五現涅槃等種種繆見,以為自己所證是聖事,或誤為證得涅槃之城池,這種大言不慚,自言登聖之林,未證而謂證,未得而謂得,即犯大妄語戒,當墮無間地獄。

行者於諸行陰中,見知眾生行陰本相,了知眾生幽清擾動的輪迴根本,也能知道眾生之所以會出生於三界九地中之同分生機本源。知後能滅絕感召之業力源頭,即在於其識心不落於罔象虛無妄想,也無一切顛倒妄想,如此才能超越命濁。

吾人生有色身或器世界之成立,都是因有識心而成就。前者眾生心妄執一切法為有、為真,故以識相應,即落於命濁之中。娑婆眾生阿賴耶識共同業緣中,起妄識心而執一切法為有、為真,世界因而成就安立。故在六大---空、識、地、水、火、風等六中,空為本體,識為成就一切果報之原動力,地、水、火、風等四大即是業報之果體,在人即是色身,在器即是世界。故色身、器世界都是四大所成,依識而成立個體,吾人現在修佛道,要超出三界無他途,識滅則色身滅,同時自心中器世界亦滅。

大家修到識陰區宇時,當了知「識」的行相,要做到六根虛靜,無復馳逸之後,此時才能來認識「識精元明」之功用,在認知功用中不要亡失知見,不然又迷失菩提自性,而成外道種性,沒得實證菩提,更無有無上正等正覺之果證機緣。

 

2.詳細解釋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

修習佛法當然就要得到解脫知見,要能解脫當然對諸世間性裡的種種業緣,要有斷絕的能力,不然光說不練,雖言已證得聖境,但眾生發出因緣識心纏繞著您,您卻無法擺脫其糾纏,如此怎能做到解脫?

若行者勤修正定三昧耶,達到行陰盡之境界時,就已有能力能破去眾生及自行修證果報之業力牽引,而能滅去諸世間性眾同分之機源。我們無明眾生與眾生結無量業緣,故有互相的業力牽引,也就因為業緣的感召而互為六親。

又有善惡心者依其業緣而得果報,惡心者入三惡道,生於畜生道、惡鬼道,甚至入於地獄、無間地獄。若有善心眾生修諸善行,感召人道,或生欲界天。若修梵志禪定行者,因其修行時妄執一些境界,而感召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等業緣,出生色界天及無色界天。

上述種種都是世間種性,依世間異生之宿習性,而成就幽清擾動之微細妄想,當然就有果報受生去處。行者修證到行陰滅時,眾生有情五蘊、十八處、三界等諸法相同受生之眾同分根基機緣,倏然間毀裂而不存在了。

「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

吾人死後中陰身(補特伽羅)現起,此中陰身具有深沉、廣大、微細的行相,也具有無所不知、無所不感的感應能力,故人死後中陰身現起時,能依今生、前世的種種業力的感召,而酬答諸深遠業緣,或者是脈絡錯綜複雜的業緣。因此人一死後中陰身時必有一歸處,那怕是六道間,或是惡趣、或是善趣,均得一因緣感召而去受生。

修證到行陰滅行者,此與眾生同分生機的牽引力突然間已毀裂了,主要是此人的中陰身,已不是一般人的中陰身的樣子了。也就是此人自性清淨,萬緣不黏,當然能對其業力感應後而虛懸,已能隔絕而不著、不相應了。

故本來深沉、微細的眾生同分生幾,其主體綱紐的補特伽羅(中陰身),原本是牽引酬答眾生業力的,但行陰滅盡行者之補特伽羅已能脫其行相,故能對其業力感應虛懸而不著。如此的境界才是真正解脫的境界,也是真正佛子實修的途徑。世間禪行者不知就裡,常以一些怪力亂神的修證,認為是已得解脫,甚至是已成佛作祖,若沒有面對業緣的磨練,那能真的獲得感召懸絕的能力。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

以實證的功夫言,行者超越了劫濁(色陰魔相)、見濁(受陰魔相)、煩惱濁(想陰魔相)、眾生濁(行陰魔相),已能確實瞭解到色、受、想、行諸蘊的毛病,知後當然就不會再犯,故已能掌握涅槃的樣子應是什麼,當然也能夠做得到。

行者修到行陰滅後,對業緣感召已能懸絕,等於對於涅槃的境界已能確實地了知,對涅槃將要徹底地明瞭解悟了。此種境界以雞與凌晨天色來比喻,等於是說凌晨雞會啼叫,而當雞最後見東方色白,是夜已盡而晝日將至,故雞會作最後一次的晨啼。當雞做最後啼的時候,東方可見發白,確實已能見天色泛白而成精色。內心清澄是有對境不黏的功夫,涅槃寂滅之妙明本性,將要徹底地明瞭解悟了。

「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

能住涅槃天的行者,首要獲得六根歷緣對境時,已可安住虛凝靜謐,對於外塵境諸根已不去向外攀緣,內根精湛,外境明朗,兩者融合一體。此時行者六根住六塵境,雖說是根有所入,但心性自然而現無所入之塵境。且此精湛發明之自性可深遠廣達十方界,並能了知十二類眾生業感受生之原由。

行者至行陰滅後,已能得體空,依之鑑照十方界,起碼能見一千大千世界,也能體知眾生八萬劫內前後因緣果報,從行陰微細中觀見眾生生命原由,因有正確的認知,不迷失在行陰種種魔相中,故能超越行陰遷業流識,當然能得涅槃境界,故已能有自在無礙的心性,對眾生業緣萬端因能無礙,故能超越眾生濁,也就是說能得解脫,即對眾生業緣感召能懸絕。

「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己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當行陰滅行者已能從行陰中,觀見諸類眾生受生之源由,並進而能執取本元,把握自性清淨不黏,故能於十二類眾生頻頻感召時,卻不受其牽扯,即不起眾生顛倒因。也能於十方界中,獲知眾生元本同一體性,原本寂滅無二,但還有幽秘之境未明,不能擺脫世界顛倒因。行者雖精真露白,有如東方精色不沉,並能發現識精元明之隱秘,惟尚不知其識之真用,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行者在區宇中,當然也就沒超越命濁。

行者修至色、受、想、行陰滅時,懂得識心真實,當能體知以識知一切事,以識成就一切神通事。但事實上處於識陰區宇中行者,還不能依識起神通變化,也就是不知其真實識用。

 

二、破識陰境界經文

《楞嚴經》曰:「若於群召,己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一)略解

「若於群召,己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

行者對於諸類(十二類)業緣感召時,已獲得一同相,不會有異相生。對內諸根而言,如眼、耳、鼻、舌、身、意等諸根具同一體性,於同一相中,雖有種種差別,但同一法界之緣起不相違。故行者應儘量用功,銷滅六門之差別性,使其六根合一或一成六門,均能有所成就。六根用於見與聞,可謂互相通連,互用清淨,並無阻礙。譬如眼根用於見,而其他諸根亦能察覺諸類往來之蹤跡。耳根用於聞,而其他諸根亦能具有聞的功能,蓋六根本同一體性耳。行者能六根互用中,用後不黏、清淨而自在無礙。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

此時行者於出入定中,於無作意中,均能見諸十方世界,及行者自身與心,有如青色琉璃寶珠一樣,內外均明朗透徹,外器世界與內根身與心光,本是一體,達此境界,始名識陰盡者。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識陰為命起之原由,若識陰盡時,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識陰區宇之源由,乃是不明本性空寂,遇有幻有起妄相,其相似有實虛之境。但凡夫不查,起眾生顛倒相及世界顛倒相,終而受命而生,此會顛倒見者係顛倒妄想,以為其作用之根本。

 

(二)詳解

「若於群召,己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

行陰滅盡行者,已能去掉心中生滅法,對於十二類眾生業緣感召時,已獲得一同相,不會有異相生,即不受其感召。其不受感召的能力來自於銷去六根門頭對六塵境的超越,磨練自性無妄想執著,故能不對諸境起生滅法。如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諸根具同一體性,於同一體性相中,雖有種種差別,但同一法界之緣起不相違背。

故行者儘量用功,銷滅六門之差別性後,使六根合成一性或一性分成六門,均能有所成就,即能有見聞覺知的功能。六根用於見與聞,可謂互相通連,互用清淨,並無阻礙。譬如眼根用於見,而其他諸根亦能察覺諸類往來之蹤跡。耳根用於聞,而其他諸根亦能具有聞的功能,蓋六根本同一體性耳。行者能六根互用中,用後不黏、清淨而自在無礙。

這是識陰滅行者的特有境界,到此境界始有點見性的樣子,行者六根能互用,也能用一體性來做六根的功用。即所謂心根具有所有六根之用,以心識即能有見、聞、嗅、味、觸、覺、知等功用,當然也能夠以心識入六根,分開各根來成就見、聞、嗅、味、觸、覺、知等功用。

行者達到此獲同中之性用,是以能銷磨六根之差別性,而得自性本來之空性。此時行者不僅對現實的人生境界,能有見、聞、嗅、味、觸、覺、知等功用,而且對於超現實的三度、四度空間的所有眾生、世界相,亦要有見、聞、嗅、味、觸、覺、知等功用,如此才能說是合開成就,見聞通鄰。行者於見、聞、嗅、味、觸、覺、知等功用中,並且能知而無礙,故能在互用中清淨無黏。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

以上境界是依識陰盡行者所現的心通力而言,若再進一步地從自身來看的話,因自性清淨故,即能見十方世界,也能見自己身體及心所現的光明,在身心及世界觀照中,有如透明的青色琉璃寶珠一樣,內外均明朗透徹,這樣的境界一到,才能說五蘊的最後一蘊---識蘊盡,即已成就佛道。

識陰盡行者應有能力,於入定中或出定中,於作意中、無作意中,均能見諸十方世界,及行者自身與心,觀這十方界有如青色琉璃寶珠一樣,內外均明朗透徹,外器世界與內根身與心光,本是一體,達此境界,始名識陰盡者。

若一般非識陰盡的世間禪行者,亦能以天眼觀十方界,但觀時是做作意觀,始能現其境相。而識陰盡的菩薩道行者,動不動意念,其十方界都於行者的自性中。識陰盡行者還有一重要的指標,即是用心念即能悉知所有十方、三界眾生一切事,不必用其他諸根來見聞覺知,這是修行佛道的最高、最後成就,一心一入法爾現象即能隨念而說出一切世間事。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識陰盡行者到此即能超越命濁,經劫濁(色陰魔相)、見濁(受陰魔相)、煩惱濁(想陰魔相)、眾生濁(行陰魔相)的修證後,到識陰滅後即能超越命濁(識陰魔相),如此行者才是一自由人,不受業力的糾纏,才能自在無礙於生死海中。

世界緣起或眾生輪迴中,均以六大成就一切。六大者即空、識、地、水、火、風等六,空者即是一切法的本體,而識為成就一切果報之原動力,其他四大---地、水、火、風等即是業報之果體,四大者在人即是色身,在器者即是載世界。故色身、器世界都是四大所成,依識而成立自體,行者現識陰滅,當然自身不再受輪迴之苦,因識已滅,不隨一切業緣轉故。

吾人現在是在修佛道,要超出三界別無他途,心識要能破滅,識滅則色身滅,同時自心中器世界亦滅。這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中最後一關,修證也要漸次地由色、受、想、行、識依次成就,最後這識陰滅,當然就超越了命濁,獲得真正的解脫了。

若觀察行者為何不能證得識陰滅、超越命濁?因在行陰滅後,行者已能擺脫眾生顛倒因,不再受眾生業緣感召,因而超越了眾生濁。但還有無中生有的罔象虛無妄想,有此種妄想糾纏著,行者即擺脫不了世界顛倒因。若修到此的行者雖無眾生顛倒因牽扯,但對世界顛倒因沒有智慧認知,自依其罔象虛無妄想來執著,就會感召而生諸天界或出生到其他的世界去。故說行陰滅識陰區宇中人,因不明本性空寂,遇有幻有起妄相,其相似有實虛之境。但凡夫不查起世界顛倒相,終有受命而生天界或其他世界的一天,起此顛倒見者係世界顛倒之妄想,以為其作用之根本。(待續)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