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行陰魔相(4-10)
                     -- 死後後有相


10. 死後後有相

一、經文

《楞嚴經》:「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二、解釋

1.前言

上段世尊說明行者剛斷色、受、想等三陰時,也是剛入行陰區宇未能觀眾生生命本源,因已得肉眼淨、天眼淨,故能見諸眾生已生存在各天處之事實,但未能觀見眾生遷業流識,不知眾生生命原由,故不知眾生受生身相滅後去於何處,因自己並無所見,僅依自己認知推想色、受、想陰都已滅,眾生當亦如是,人壽盡後生於天界而後全部入於斷滅,眾生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了,是為「後後無」之論說,故說七趣眾生,人壽盡後升天後即無來生,故都入斷滅相,是為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復。

本段世尊說明四禪行者因入於行陰區宇中,已得肉眼淨或天眼淨,故能見知欲界高天(樂變化天及他化自在天)、或四禪境界行者死後卻有其生,此毛病係來自他們的宿命通所知,僅有過去及未來的八萬劫時間內,即過去、未來之1344百萬年間,而欲界樂變化天天壽23億零4百萬年,他化自在天天壽9216千萬年,其他四禪天行者天壽更是長久,故此行陰區宇行者觀善行及禪修眾生當生死後,均能生欲界高天及四禪天上,且因見不到其天壽會盡,故說死後有生天界,且於天界中能不滅其相,故說為「死後後有」之相。

行者在認為「死後後有」時,已體認此五種天報善境界,而因認識不清楚,故強安此五種境界為涅槃城。即謂(1)欲界高天有正轉依處圓明心起,是為涅槃境界。(2)初禪境已能無憂而得涅槃,(3)二禪境已能心無苦而得涅槃,(4)三禪境已能得極樂而得涅槃。(5)四禪境已得苦樂雙亡之涅槃。此等行者因而誤認為修行人死後升果報天,當得五種涅槃的錯誤論點。

 

2.正文解釋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諸善男子在禪修三摩提間,色、受、想等陰已滅,行者能使佛心更為堅定,且因已獲得堅凝定心,終能不受魔擾。有此能力行者主要是行者粗習去除,不會隨境來轉,也因有正知、正見的智慧,魔終不得其便而來騷擾行者。想陰滅行者,色、受陰亦滅,俱生法執雖未去除,但已有一妙明真精,產生天眼淨而有宿命通,能於行陰業流中起禪觀,因而能觀見十二類眾生幽隱但清楚的生命本元,此本元是眾生受生之原動力。

「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行者入行陰中,觀見微細行陰遷業流識中,四禪諸天及欲界高天確有其壽,壽能長久不滅,故認為此生後之果報天實有,因不究竟故而認為諸天處是涅槃城,生天後而不受輪迴,即認為行者「死後後有」,因而生計度推測,誤認有五種涅槃境界,而成就無生之論境。

行陰區宇行者已得天眼淨,故能見知欲界高天及四禪境界天神不滅,此因為此等天眾壽命皆高於八萬劫(1344百萬年),故以其宿命通觀見行陰眾生微細業流中,不知其壽盡於何,故說死後有生天界,且於天界中能不滅其命,故起生計推測,這種人可能會墜入五種涅槃之錯誤認知中。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

行者或認為欲界他化自在天,為正轉煩惱障及所知障之所依處,因此天已無世間心,觀見一切心都能圓明不迷,因此而生起愛慕之情見,以為此觀見圓明當能不再輪迴。或見初禪天行者離生喜樂,因已悟得自性能夠無憂無慮,故誤以為能住涅槃而不再輪迴。或見二禪境界行者定生喜樂,心能無有苦受,故誤認為能住涅槃而不再輪迴。或見三禪行者離喜妙樂,性清淨而能得極愉悅之樂相隨故,以為如此能住涅槃而不再輪迴。或見四禪行者捨念清淨,諸法平等覺,故苦樂二受俱亡,生滅性已故,即能不受輪迴。

「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如此行者因以自己私見,不見佛之知見,是故迷「有漏天」之境界,誤認為此是證得無為涅槃之境界。因此而錯認此五種天界為涅槃安穩城,為殊勝清淨之所依處。如是循環,即起五天界處是安穩境界,而誤認為此五處即是究竟涅槃處。此五處者即(1)欲界第六天有正轉依處,圓明心起是為涅槃境界。(2)初禪境已能無憂而得涅槃,(3)二禪境已能心無苦而得涅槃,(4)三禪境已能得極樂相隨而得涅槃。(5)四禪境已得苦樂雙亡之涅槃。此等五處行者因而誤認為修行人死後往升果報天,當得五種天界涅槃的錯誤論點。

以上所述五處,皆屬於有為之境界,不是無為法,不是涅槃處。因為皆是有為故,欲界天本是不出生死輪迴,非可依處,妄謂此處安穩無為,不受輪迴,更是無有是處。如是循環,輾轉推求,初、二、三、四禪等,各有所證而誤為有涅槃境,乃說有五處究竟涅槃。彼等處以下界所證而觀上界諸證量,因不能證得真實之法,故有誤認為五處即是安隱淨依之相,其實非真正得涅槃城也。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行者以此五天界知見而計度推測,認為欲界第六天與四禪天諸境界,能現起五種涅槃的境界。若有這種錯誤的認知時,行者誤觀人壽盡後是有其五處天報,即能得五涅槃相之錯誤認知。外道行者也因為此誤認有五處涅槃,就會以此迷惑其菩提覺性,讓他不能悟知真心實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性。此時世間禪定行者修證到行陰區宇時,就會進一步地認為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均能現起五涅槃境,人死後終當入此五涅槃天,因而發心起顛倒想,成立顛倒虛論。

 

三、總結行陰魔相

《楞嚴經》:「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

行者於三摩地中,用心銷落諸念,已能憶忘如一。但於行陰心用中,本心與心用諸境中交互其用,故能觀見諸眾生因緣之遷業流識,但因其知見還受八萬劫之侷限,而生起種種狂妄之見解,因而產生十種錯誤的認知。行者一入行陰區宇之境界時,於三摩地中,若知見侷限在八萬劫中時,即可能會產生這十種禪定中的行陰魔相。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眾生頑固不化,迷失菩提性,亡失本來正知見,若因不能自己思慮體會,碰到無因論、圓常論、四顛倒見、四有邊論、有無矯亂、死後有相、死後無相、死後俱非(非有非無相)、死後斷滅、五現涅槃等繆證,不能知其究竟,以為是聖事,或誤為證得涅槃之處城,若再大言不饞,自言登聖之林,未證而謂證,未得而謂得,即犯大妄語戒,當墮無間地獄。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

阿難!你等必須將如來開示的話,在我入滅後,於末法時期中,廣為宣揚此十種行陰魔相,一定要令修行的人,能確實了解其真實義。不要因境界的錯誤認知,而讓自性起心魔之見,導致自心肇起深深罪孽。要保持自心清淨,覆護自心周全,以佛智所教化者,化解行陰十種心魔境界,如此才能銷滅息止一切邪見。邪見不興,行者身心即能自在,身能自在故,心即能安住於真涅槃境,進而假借此身心悟境,而開發出真覺空悟意境,得無上正等正覺真實境界。

「於無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如此,不受十種行陰魔相干擾時,在求無上道途中,即不會有枝節生起,更不會走入歧途。行者在行陰區宇中,應會起宿命通能見眾生遷業流識,範圍涵蓋八萬劫前後,但千萬不要因知見不足而妄執所見,如此就不會有枝節、歧路發生。行者處行陰區宇中,也不要讓自心浮動,而產生對諸境之祈求心,更不能以世間禪定中所悟得之境界為滿足,因世間禪看來雖有所得,但其所得不真,非真涅槃境,故不應執取也。行者在修行過程間,若能不執著一切境界,不以得少為滿足,如此即能得大覺悟,成就菩提法王果,如是才是修行人清淨路途的指標,堅守無為法,即能得大覺王,悟得無上道。 (待續)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