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行陰魔相(4-8)
                     -- 非有無相


8. 非有無相

一 、經文:

《楞嚴經》曰:「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從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二、解釋

1. 前言

上一魔相世尊說明行者於色、受、想三陰的修證中,一直以空無的心去斷一切因緣法,才能因而求得解脫知見,就如《大般若經》中所云,登地菩薩當勤修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始能讓心堅凝不動,讓一切魔障不得其便。若行者開悟後,不能實際修此三三昧,會淪為世間禪定果報行者,成為一長壽凡夫,所作、所行、所悟都是世間禪的境界。

若當行者真能證得此三三昧時,又很容易偏執一切相為空,很容易墮入「空亡」。此行者因不知悟到空時,是得到體空實相能得解脫知見的過程而已,是階段性實修的境界,此時行者當要再回凡,救活自性靈知靈覺的心,再進而入「空有不二」的中道觀修證,這才是正理。

現想陰盡行者證入行陰區宇中,於色受想中見有,但一切均妄化,故體認諸有實非有。又見行陰遷流業緣中,已能觀見眾生生命原由,起宿命通能觀見眾生因緣,但知見僅止於過去及未來八萬劫內,不能像世尊的宿命智通,能知眾生因緣於無始無終的時空中,故於過去與未來八萬劫以外眾生因緣不能見得。在此情形下,當行者見眾生過去八萬劫時,無因而生為有相眾生,會認為眾生是非因而有,故會起觀無、觀非無的錯誤知見。又於未來八萬劫後不能觀知眾生去處,不見其死後去處,故說有終落於無。

如是錯誤認知中,於色、受、想、行等四蘊中,產生八種無、非無的八俱非之相,誤說一切眾生都是隨得一緣,眾生死後,有相、無相難以定論,故說是死後俱非,如是的認知是第八種外道行者的錯誤知見,吾等佛弟子當深為認知,才能不墜入此虛論中。

 

2. 八俱非之顛倒因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諸善男子在正定禪修三摩提間,已能使心更為堅定,且因已獲得堅凝定心,終能不受魔擾。有此能力行者主要是行者粗習去除,不會隨境來轉,也因有正知、正見的智慧,魔終不得其便而來騷擾行者。想陰滅行者,色、受陰亦滅,俱生法執雖未去除,但已有一妙明真精,能於行陰業流中禪觀,能觀見十二類眾生幽隱但清楚的生命本元,此本元是眾生受生之原動力。

「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此時行者尚留存於行陰區宇中,但色、受、想等三陰已滅,故會因受想滅而說萬相總是無,又因行陰業流中所現眾生生滅於此行陰遷流業緣中,故說是有其相,如是有、無雙計,不知其真實;故此行者於行陰存留中,見色、受、想滅盡,故說前三陰為無,現行陰為有,以現行陰之有,破前三陰之無,自體中體悟計有、計無,均是應看因緣而定,不能確定為是有、是無,此種知見論斷,是有自己以己茅攻己之盾的毛病。如是非無、非有的俱非認知後,且還執著其所見為真,所論為實,這就會障礙菩提性的顯露,終落入第八種外道,認為死後俱非,妄執此顛倒虛論中。

 

3. 有無其相的顛倒認知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行陰區宇行者已滅色、受、想等三陰,未滅之前是為「有」,滅盡之後是謂「無」,故行陰區宇行者會說色、受、想等三陰見有但並非有。行者又於行陰遷流不息的業流中,觀眾生業流不盡,雖以前三陰(色、受、想)之修法,觀行陰亦為無,但行陰微細中遷流不止,雖觀其無,但不能否定其無,故說觀無不無。

如是依色、受、行、想、行等四蘊中,以前三陰觀行陰後,以行陰觀前三陰,依次循環觀照其有、無之相,研究其相,窮盡四陰界中,得一錯誤認知,以為不能說色、受、想、行等四陰為無,也不能說色、受、想、行等四陰為有,是有、是無之緣隨其因緣而定。故此行者都說死後是有相、是無相,還得看因緣而論定。

行者於行陰區宇中,不去研究眾生業緣,不去觀見十二類眾生一切業緣的本來。反而在檢討先前色、受、想陰的修證中,都能除去色、受、想陰之所有法相,滅一切法之生滅相,故不計法為有而覺得應是。因此行者體知色、受、想陰一切法不真實,能進入斷一切法之法相中。

待行者證得色、受、想等陰入空、無相,產生自我無相之知見後,推測計度認為現在諸法無相,死後當然色、受、想等陰亦是無相,進而再加上現在處行陰區宇中,行陰也應當是無相,因而引發諸多顛倒之見。則此行陰區宇行者會在色、受、想、行四陰中,產生四種無相之見。

行者又於體悟色、受、想、行四蘊之無相後,又迴轉而體知空中亦不離色、受、想、行等四蘊,故感知色、受、想、行等並非無,如是非無、非有的俱非認知後,且還執著其所見為真,所論為實,這就會障礙菩提性的顯露,終落入第八種外道,認為死後俱非,妄執此顛倒虛論中。

 

4. 性遷訛變誤為有無俱非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從此計度,死後俱非。」

行陰區宇行者於色、受、想、行等四蘊中,見其產生萬法時是有其相,見其萬法不生時是無其相,如此自性生、不生萬法演變成有、無之見,行者誤認為相之有、無,乃其性遷相變故,即產生不同的行相,故行者心發奇想,以為通達證悟了,結論是:說有、說無均不是,一切法不能說有、說無,要依其性變遷相來決定其有無。行者也因不知法的虛、實,故失去認知的能力,而導致失去準則。故因此而推測計度,眾生死後有、無俱非。

 

5. 行陰知見受限成顛倒論

「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此是因行陰區宇行者對未來際八萬劫外,其知見昏眛不明,已無能體悟清楚的知見。其實際情形又當如何?我等佛弟子當知,佛云:因緣生諸法,緣滅法滅。故萬法均有因緣始生法,當緣滅時是諸法滅時,諸法滅,其法性亦滅,諸法是依法性而住,法性是依因緣而起法,但此法是無常法,性無自性,故經云:無性性。依此而知,色、受、想三陰是依因緣而起法相,若能控制因緣,則三陰諸法不具成。

而行陰又如何?行陰遷流業緣中,是眾生生命原由之根本,不能以有無來論斷,除非所有眾生皆成佛,則無有眾生遷業流識,亦無有世界可成。然行陰區宇行者若不能在色受想陰滅後,起宿命通觀見眾生因緣,因其了知能力僅止於過去及未來八萬劫內,不能像世尊遍知一切眾生在無始無終時空中的因緣果報。在此情形下,當行者見眾生過去八萬劫時,見不到因而有眾生相時,就不會認為眾生是非「因」而「有」。又於未來八萬劫後,不能觀知眾生去處,就不會說死後落於無的知見。

因此,佛子當知,色、受、想等三陰若起法,當知是因緣而生者。而行陰微細,其遷流不息的法流中,是不滅的業流洪渦,是眾生因緣果報的因,此行陰是不滅的,除非眾生均能成佛道,但這是不可能的,就如同地藏王菩薩的宏大誓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不可能有空的一天。因此,行陰區宇行者當色、受、想三陰滅時,見行陰眾生業流因緣盡不盡時,不要有錯誤的認知,就不會造成有、無俱非的認知。

外道行者也因為這八種死後有、無俱非的錯誤認知,就會迷惑其菩提覺性,讓他不能悟知真心實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性。世間禪定行者修證到行陰區宇時,就會進一步地認為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均是死後有無俱非之相,因而發心起顛倒想,成立顛倒虛論。(待續)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