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行陰魔相(4-5)
-- 四矯亂相
5. 四矯亂相
一 、經文:
《楞嚴經》曰:「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二、前言
佛陀常告誡弟子們不要「以見取見」,此話語用在行陰魔相中,亦有其特定的意義。行陰區宇行者雖有八識阿賴耶的鑑照功夫,可惜並不周圓,不能像世尊證得大圓鏡智,其能力所及,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能及三千大千世界。故行陰區宇行者於有所見或無所見中,產生「有」、「無」等等矯亂見解,此毛病來自於其心性鑑照能力,未與佛的大圓鏡智齊同,不能在空間上無所不遍,不能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地鑑照,僅能及於八萬劫的時間內,與及於一千大千世界中。所謂大千世界者,是一千個中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共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忉利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樂變化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世天。此處所謂的”億”為「千萬」之億,非我國所稱的以「萬萬」為億。行者至此的境界亦即是等於四禪天的境界,四禪天行者在行陰區宇中,若不能依佛的教化,妄執所見及無所見,而堅持己見,當然會發生四種矯亂的見解。
三、正文解釋
(一)、矯亂肇因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諸善男子在三摩提正定禪修之間,堅固凝定正心,使定心更為堅強,終於使魔不能得其便來擾亂。行者能不因餘習而隨境轉,更有正知見的智慧,魔終不得其便。想陰滅行者,分別心滅,剩一妙明真精,沒有種種散亂事宜,故說是為正知。故經云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使魔不能得其便。
至此行陰區宇行者,因已無魔擾,正念堅固,故能於心鏡中起禪觀覺照,觀盡十二類眾生生命本元,即謂窮生類本。行者在禪觀中,能觀見十二類眾生幽隱卻又清楚可見的生命本元,此本元常常現出清擾衝動受生之原動力。行者要去研究那一類眾生,研究那個眾生,更在十二類眾生間,觀見十二類眾生一切業緣的本來,觀察到一切眾生不清淨之間,他會去受生的那種原動力是什麼?行者去觀照它,去研究它,在想陰盡行者應有此能力來觀。
行陰區宇行者用妙明真精觀照中,因智慧力受時空的限制,不能像諸佛的大圓鏡智,還有隱密不能見之處,故於有所見、無所見等知見中,產生自我知見後推測計度,而引發諸多顛倒之見。則是人會在有見、無見之間,產生四種顛倒之見,且還執著其所見為真,所論為實,這就會障礙菩提性的顯露,終入外道遍計所執,妄執種種虛論。
虛論產生於所見、無見的執著,故有「亦變亦恆、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等八種虛論中,胡亂其語,故稱遍計虛論。當行陰行者能見度僅止於八萬劫中,若見有行者證得長於八萬劫壽命時,以此知見故生「不死」之矯亂知見,或有見其生不見其死後輪迴處,或有未見其生也未見其死者,或有見其生而不見其死者,此等種種變與恆(自我認知,其實非恆的)中,因不知其所以然,而執其所見,故產生八種虛論。
梵行禪修行者層次不同,都因有所執取而現有壽命,而其壽都以劫來計算,但劫有大、中、小之分,至目前為止,尚無有一定論,各宗教或佛教經論中所言亦不一致,也因超出我們能想像的範疇,故也不能定其一論。基本上,「劫」分為小劫(antara-kalpa)、大劫(maha-kalpa)兩種,而1小劫是以人壽八萬四千歲各增減 1次為 1劫,故約為 1,680萬年為 1小劫。而大劫是以 80小劫為 1大劫,也有以 80中劫為一大劫的,前者如《立世阿毗曇論》卷 9,後者以《大毗婆沙論》卷 135為例,觀以梵文 80小劫與 80中劫,其梵文均是antara-kalpa,故當知譯者不同,將劫譯成小劫或中劫,可能小劫與中劫兩者是一樣的。
那中劫是在何處表示,在初禪天時,20小劫稱為一劫,此劫可稱為中劫,又稱梵眾天劫,梵眾天天壽半中劫,故約等於 10小劫。另梵輔天稱天壽一中劫,等於 20小劫壽命,大梵天天壽一中劫半,等於 60小劫。二禪天以上天神的天壽都以大劫來計算了,因為其壽都超過 80小劫,故已可用大劫來表示,如少光天天壽2大劫,無量光天天壽4大劫,光音天天壽八大劫等。
中劫也有稱 20小劫中,除第 1次減劫 ( 從人壽 8萬 4千歲每 100年減 1歲,至人壽 10歲 ) ,及第20次增劫(人壽由 10歲每 100年增 1歲增至 8萬 4千歲止),中間 18劫為增減劫,稱為中劫,各中劫中的時間都是相等的。在此等中劫中人類都會遇有三劫,即刀兵劫、瘟疫劫及饑荒劫等。依《大毗婆沙論》卷 134記載,於各中劫之減劫時,人壽每減至 10歲時,三災即出現。刀兵劫起自於那時的人瞋毒心增上,相見即生傷害之心,互相殘害,經 7日 7夜方止。繼後非人鬼神吐毒,瘟疫興起,疾病流行,人類不聞有藥醫之名,當然無有醫治之實,遇瘟者亡,時亦經 7月 7日 7夜方止。之後天龍見人心不善,忿怒責怪,因而不降甘雨,經 7年 7月 7日7 夜乃止。由此世界各地荒旱,萬物不生, 10歲壽命人類終於失滅。
舉例說明這些劫的算法,主要來探討行陰區宇行者,於禪定中能觀的 8萬劫內眾生因果輪迴,到底其時間有多長?為什麼會見有、見無等而起遍計所執。若 80小劫為一大劫,那 8萬劫相當於 1,000大劫,也就是說天神的天壽若是在 1千大劫中者,行陰區宇行者,即能以宿命通觀其出生及壽住的現象;若是天壽超越 1千大劫者,此行陰區宇行者所觀到的應是不知其生,也不知其滅,可能說無所生亦無所滅,甚至於會認為是永生(永恆)。超過一千大劫壽命的天眾有那些?都是那些色界四禪後五淨居天的聲聞、緣覺諸聖人,無煩天天壽1千大劫,無熱天天壽2千大劫,善見天天壽 4千大劫,善現天天壽8千大劫,色究竟天天壽一萬八千大劫。除此之外,無色界四空處定天神其天壽更是久遠,空無邊處定天神壽2萬大劫,識無邊處定天神壽4萬大劫,無所有處定天神壽 6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定天神壽 8萬大劫。此等天神的出生及輪迴現象,都不是行陰區宇行者所能觀其天壽之首尾的,也因之智慧所侷限,而依其所見而起四種顛倒見。
(二)、第一種顛倒---八「亦」矯亂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
行者能觀的是自性精明,所觀的是眾生的變化之業流本元。各個眾生別體中動元變化,業緣遷流不止,眾生忽生忽滅中,自有變易,故計為變。眾生生後不見其滅,連續不斷,故計為恆。
行陰區宇行者在以其心通力觀一切眾生生命本源之時,看到壽短眾生,有的以分秒計,有的以日計,有的以年計,有的以千歲計,有的以劫計,但祇要在他能觀照範圍內的時空中,見其輪迴不絕,常見其牽流不斷,即以「變」字來闡述其所見。但有類眾生,不管行者有無見其生,卻不能見其死等業流再現,以其相續處不絕,就安其名為「恆」。此是「亦變、亦恆」的虛論,因智慧不具足所產生的不實知見。
「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
行陰區宇行者能觀照能力在8萬劫中,在此期間見眾生所生,即安以名相說,眾生因緣而生,故名為「生」。行者當能觀8萬劫中,不見某眾生之生,或因不見其未來去處,故強安其名為「滅」。故可說行者見現前所見之境,即計為生;不見過去之境或未來之去處,故計為滅,此是「亦生、亦滅」的虛論,因智慧不具足所產生的不實知見。
「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
行者因觀照行陰遷流不息,業流相續以為因,致使錯認自性不能斷其業因,見相續之善惡業因,生生不已,故計在自性中以為有所「增」。又行者在觀照中,見業因相續之中,在果報現完之際,以為某前業已次第消殞,故誤計自性不斷中有「減」。
此行者因不能去掉識心的虛狂,再以行陰業流變異,以為業流有增有減,不知自性本自清淨,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有增有減者是無明所造之因,因因果果,再互為因果,終至無有完結,沉淪六道之中。故可說行者見相續之因,本性亦有所增,即計為增;見所因在相繼中似已滅,故計本性似有所滅,此是因果與自性間,此是「亦增、亦滅」的虛論,因智慧不具足所產生的不實知見。
「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
行陰區宇行者以能觀8萬劫中(約13,400億年中),見色界三、四禪天以下眾生,依其業緣而生,再依其業緣滅而滅,滅後再生,生後再滅,因此業緣他都能觀知,確定此眾生為「有」,故名之為「有」。但行者再依其能力所觀,見有某類眾生,證得五淨居天(小乘聖人)或無色界四空處定天神,因不見其亡處,也再不見其生處,故名之為「無」。此種眾生能見其生,即見一切萬物各各相生,故計為「有」,而不能見無色界天神或聲聞、緣覺等聖人生滅者,故計為「無」。此是眾生所執多寡,造成果報現象不一,行者能見有生處說「有」,不知其生處說「無」,此是「亦有、亦無」的虛論,因智慧不具足所產生的不實知見。
「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若以理地來觀,則唯有一法為真。若以心相分別所見,則有種種差別相,人見意別。行陰區宇行者,因受業流牽引不止,不能以真識而觀真相,而僅以行陰業緣而觀,致使心有別見,未能如諸佛以超越不真實五蘊而以真識而觀照,當然行者會有自我侷限的境界。行陰區宇者再以所見為真而引為當然耳的知見,當然就所有偏頗。若再執所見為實境,以告諸有所求法人,那當然抓不住原則與重點,常會語無倫次,沒有定論。故當有求法者來問,就有上述「八亦」不定之論說,有時說「亦變亦恆」,有時說「亦生亦滅」,有時說「亦有亦無」,有時說「亦增亦減」。故此行者不管何時,有人來問就會隨興而答,胡言亂語,如此會令後學者無所適從,不知那一句話才是對的。
說到佛法,離不開「空」、「有」及中道,若以理觀之,則唯一空而已。若以相別來觀,則有種種差別相。但此處世尊在說明行陰業流的行相,行者不能全盤觀知,就會落於也有這樣,也有那樣。但這是實法實境,不是在講解脫知見的空、有之相。
(三)、第二顛倒---執空矯亂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行陰區宇行者若已能知要學無上心法,證得解脫知見,唯諦觀其心,生心之處無有一處,無處本來亦是無,故說「互互無處」,可說唯一「真空」,行者也因此「無」而證得空相。然行者深執此「空無」最好,也認為是最高修證。
故當有人來參問時,不管對方的境界如何,此人唯能獨答一個字,但言其「無」,其他別無有法可說,故一切盡在不言中。其實,若有實修實證者,對佛法已能圓融,當能觀眾生所執者為何,而加以不同佛法的教導。如一參問者境界住於「有為」之法,當教以「空理」;若有一參問者偏執「空理」,要入空亡,當曉以大義,說諸法不空不有,應能不執兩邊。如《金剛經》所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應有斷滅相,斷滅相即是執「空」之相。若是一個初機或已開悟行者,還是教以”一切法空”為主,因此時行者還未證得空理,不能得解脫知見故。
外道強辯「無」大約有四種情況,一者未生名,故說無,如牛馬未生時。二者滅已,故名無,如牛馬死亡後已,名不存,故名無。三者異相,故互為無,如牛性中無馬性,馬性中無牛性,是謂互為無。四者畢竟無,故名無,如龜毛、兔角,此等本來「無」。
但佛弟子講心地法門,以緣生緣滅來說明有無,緣生即有,緣滅即無,但緣法起有相之間,本自有一空體,諸法相雖生不礙真空實體,此空體不增不滅、不垢不淨。但因緣法則,緣滅法就滅,因此因緣法不真故,故說虛幻不實,因是說是生滅法。而本體空是不生滅的,也唯此空體才是有恆或永恆。此生滅與不生滅法中,即闡述佛法佛性的真諦。
(四)、第三顛倒---執有矯亂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行陰區宇行者未證得空理,當然也就無解脫知見,此輩中人不修無上佛法,當無佛證。此等行者一被引入行陰遷流中,為觀見一切眾生因緣所迷,而能觀知8萬劫中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以及一千大千世界生滅的道理。因而此行者在諦觀其心中,各各眾生相及世界相都能顯現,故因而正得諸有。
故當有人來參問時,此人唯獨能答一個字,但言其「有」,譬如說,您那一生出生做什麼?這一生是何因緣來受生,未來當出生做什麼!故一切法唯有一字「有」。其他別無有法可說,故一切盡在言有,當然就不能教人解脫的知見,說一切法「無」,不要相信為”沒有”。其實若有實修實證者,對佛法已能圓融,當觀眾生所執業力現前時,當教以「空理」,如《金剛經》所云,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五)、第四顛倒---有無矯亂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行陰區宇行者因觀行陰,見其念念生處,可感知眾生因緣,世界行相,故說「有」。又見念念滅處,終歸一切行相為「無」,故說有無俱見。但因不能了知「心相」之有無真實,不知本性體空,不知因緣心有為諸法,以為沒心就是無,心起就是有,都是見其境及其業力枝枝節節之事,拿不準佛陀所說「空有」之見解,故行者對其心的體會,亦亂無章法可言。
有人來參問時,答說亦有,即是亦無。因理念不清,如說有,必定有「有」也有「無」也。或言無中亦有者,如已無當能再有也。此乃斷滅加有無夾雜之見,故名一切矯亂。如此理念不清,遇有窮究詰問者,當然就不能自圓其說了。
(六)、結成外道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行陰區宇行者於因有微習,受智慧力限制,侷限的知見,自非正見,昧於行陰之本,見不能周遍一切,可說不正不遍,故說落於外道。如果行者不能自知,妄執不放,將迷惑自己菩提之真性。這也就是第五種外道,以一切矯亂知見,無理可據,無義可憑,因而無法應別人的窮追詰問。由此而計度,矯亂虛妄,從而墮落在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真性。這就叫做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