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行陰魔相(4-3)
-- 四顛倒相
3.四顛倒相
一 、經文:
《楞嚴經》曰:「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二、前言
行陰區宇行者因自性心光現起,圓鏡乍現,能映照十方虛空,能覺觀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但因智慧還不完全具足,未能完全圓滿成就大圓鏡智,故以能觀照的自性,現出所觀照的外境,均會有認識不全的一面。若見眾生在其空性中生生滅滅不已,而誤以我(空)性常恆,而眾生在其自性中現生滅相,故眾生生滅無常等之錯誤見解生起。
另行陰區宇行者其所現起的圓鏡智慧,能有用其體空觀照十方世界之能力,但世界有成、住、壞、空等四劫,當世界在劫壞處,行者觀察到某世界滅時,說是無常,因而立「無常論」。但同時又觀照到劫不壞處的有些現象,就會立「恆常論。」因此行者的智慧,不能貫穿無始劫的時空,故有此「偏常」、「無常」論之見。
第三種顛倒想,都是因觀心之時不究竟故,誤認我性恆常,一切生死輪迴,均從我性中出,故誤認為我性恆常,生生滅滅的一切生死為無常。第四種顛倒是觀自心,行陰彎流不息,誤以為永不能滅,故說行陰流為常,而色受想能滅盡,故說色受想為無常。這些都是境界未到,以有限的智慧所觀照到的現象,起顛倒見,立常、無常論。我等行者若能至此境界,當入經藏,以佛知見為知見,當不會入此魔相中。
「顛倒」就是沒有正確的認知,在《楞嚴經》上講,眾生未淪墮前,是有一個了了知覺,跟諸佛、菩薩一樣的覺性,但因見空性中,久住發勞而生空花,眾生誤空花為真,動凡情執見而現造業之端倪,落入凡夫六道中輪迴不止。在眾生界中又有種種顛倒因,跟諸多眾生結了種種的善惡因緣,這是最根本的眾生顛倒成輪迴種性。再下來,時間、空間因緣成熟,而成就世界顛倒因,世界顛倒是決定輪迴去處的時間跟空間(界地繫屬)。因為已經和眾生結了顛倒業因,所以等待時空成熟,就在六道中決定生於何地、何趣,不管天上、人間,那一個界地,因緣成熟就受報。
但以上所講的「顛倒」,跟這裡所講的「顛倒」不一樣,此處講修證到行陰區宇的時候,因知見不足,有一些不正當的錯誤觀念產生,是謂「顛倒計度相」。這裡所說的是四種顛倒相及一份無常、一份常論,乃因行者神通力不足,智慧不夠,見某些現象誤以為常相,對某些現象又誤以為無常相。對此境界,僅有世尊的知見是完整者,所知所見已透徹,故能指出行者知見中的偏失。我們修不到此境界,但要深入經藏,智慧才能如海,不會有外道見解。若有行者能修到此境界,也以世尊的知見導引,才不會落入外道之知見。
三、正文解釋
(一)、四顛倒見之因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諸善男子在三摩提正定禪修之間,堅固凝定正心,使定心更為堅強,終於使魔不能得其便。上個魔相講的是凝明正心,現在講的是堅凝正心,心更進一步的堅定、凝固了,自己的體性,不因餘習而隨境轉,更有正知見的智慧,魔終不得其便。至此行陰區宇行者,因已無魔擾,正念堅固,故能於心鏡中起禪觀覺照,觀盡十二類眾生生命本元,即謂窮生類本。行者在禪觀中,能觀見十二類眾生他們的幽隱卻又清楚可見的生命本元,此本元常常現出清擾衝動之生命受生之原動力。行者要去研究那一類眾生,研究那個眾生,更在十二類眾生間,觀見十二類眾生一切業緣的,觀察到一切眾生不清淨之間,他會去受生的那種原動力是什麼?行者去觀照它,去研究它,因在想陰盡者應有此能力去觀。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可以了知他在哪一世出生做什麼?做了些什麼?都是憑他窮生類本的去探究,以前對自己生命本原去研究,現在除能研究自己外,還能探究他人的生命本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就是講主客之間的關係來觀察,上面幾種都是自心在研究,也因為他修証過程不同,智慧不同,所以侷限在他所看到的,誤認為偏常。現在加上觀察外境,觀察別人,所以起了推測、計度的念頭,這樣研究的話,這人會墜入四種顛倒境界想,因尚未有正知見,而把錯誤認知起了顛倒見解,故有「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之知見。
有時候說「無常」,有時候說有「常」。在「無常」、「常」之間,有隱藏四種不同的見解:自性不變,認為常;自性中眾生變易,認為無常,等等不同的現象,引發出四種不同錯誤見解。
(二)、第一種顛倒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第一種錯誤的認知,是此時行者觀此殊勝微妙發明的心,用此心光遍照十方界。此湛然不動之心性,已能遍照十方界,認為這是真的神我之特殊功用。觀察後肯定這精靈微妙的心,發明了、發光了,能夠偏照十方虛空界,非常的清淨,非常的殊勝,達到這個境界,你會以為:我已經修証到心量偏十方界了,哪一個到底是我,哪一個到底是深不可測的我體。行者開始研究自心性時,認知自性與虛空界一體,怎麼有一個體空之真正的我,擴而大之能遍十方界,且能凝固不動。進一步觀照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滅,於生死海中,永不停止。
「神我」是外道語,因行者至此境界,能觀八萬劫內,而是以自根性在觀,故八萬劫外無所知。一般而言,我們有一個概念,我就是我,眾生是眾生。在外,當你的心光能遍照十方虛空以後,你再來推測看看,發覺一切眾生不是在外,都跑到你心中(體性中)裡面來了。在你的心中,自生自死,但發覺我心性,好像無所易動,因之,起個妄想認知,此不動的自性空體,名之為恆常不動。我心中這個心性應該永遠都是這樣子,所以誤認我體是常。但是看到十二類眾生在我心中,我的心可以容納一切眾生,此等眾生有時候又生,有時候又死了,既然有生死,他們就是屬於無常。所以會下了個定論,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他們無常,但我性恆常。
所以我們從這段可以了解,常說的「自性眾生誓願度」,有時念來、念去,這是什麼意思?自性眾生跟十方眾生一樣,因為大家都是一體的,本是同根生,眾生同體,萬物同根,所以你要成佛,修到已經快要成佛階段的時候,你才知道眾生不在外、不在內,十方世界也不在外,也不在內,我有個不動的體,才可以容納一個動態的眾生相。
行者錯認為我這個體,居然可以不動而能納眾生,那是「常」呀!那眾生在心中生生滅滅,便是「無常」。所以,眾生如果不渡,你光成就,成不了佛。
在這階段,已經慢慢撇開「你、我」對立的觀念,也確實回到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盡於佛心中。我們常講眾生都在佛心中,到這邊「想陰盡、行陰待過」的時候,八萬大劫的壽盡,再往前走的話,心量就會概括眾生,所以心光偏照十方界,能夠靈敏不動,這時候一切眾生在行者心中。在阿羅漢的境界,或者世間四禪境界,眾生因緣的果報,行者要起心動念它才會現。超越這境界的話,一切眾生都在佛心中,所以,因緣果報自然也在佛心中自然了知,不必要起心動念才知道。阿羅漢的境界還要起心動念,外道者也要起心動念,眾生生滅因緣才會現。有很多同學可以做到觀想時才現其境,觀想某人,某人就會現起,有的同學在念經典時,念到那個菩薩,那個菩薩的樣子就現,就是你意想到什麼,就現什麼。到行陰區宇這境界,不是只有這樣而已,你心光偏十方界,當然十方界的眾生都在你心中,想、不想都一樣,都在你心中,如果你喜歡去推測計度的話,你就會思考:我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心體,容納十方界一切眾生,那我自性應該是常,我看到眾生在我心中生生滅滅,那他們是無常,這是第一種顛倒見。
(三)、第二種顛倒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第二種顛倒見是,此人不觀自心,卻往外遍觀十方世界,見有如恆河沙數之多的國土。因為此行者在四禪境時,其心量能觀一大千世界(1x109),遍觀十方界時,適此國土若剛好是在壞劫時,會起三災(水、火、風)之象,能滅三禪以下之國土,而此現象被他觀照到,會認為此會滅的國土是無常種性,故有生滅壞空之無常相;又若看到某國土未到劫壞處,會誤認此為常性。其實一切國土都有成、住、壞、空四劫,因行者智慧力不足,受時間所限制,譬如說八萬劫之內,它能觀照到世界國土滅,及謂此國土無常性。若八萬劫外無所見其滅,就會認為此國土是具有常性。
此處還有一個可能的說明,如證得四禪境界的行者,在他的世界中,至劫壞處時,起水、火、風三災,滅三禪以下國土,但因四禪境是風災頂,不會受三災之難,也許會認為四禪諸天是常,而三禪以下諸天為無常性之錯誤觀念。四禪以上諸天也許與宇宙天等,屬於華藏世界之一環,既是因緣生,當有生滅時,以行者有限智慧,會認為此劫不壞處是常。
剛剛上個錯誤認知是只觀內心,現在這個則是不觀他的內心眾生相,而僅觀十方虛空世界。往外看時,體性跟另一個對象之間成對立關係,偏觀十方界恒沙國土,恒河的沙本來就無量無邊的多,把每一個沙看成代表一個國土的話,那我們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非常多的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反之,則稱為常性。
我們能見的根性窮盡無量的虛空,看到不能再看的時候,才為究竟,居然能滅,就是無常,如果你觀外境界,不管劫有多久遠、有多寬廣,這國土如果不滅壞的話,你就說是常。如此問題就來了,一個國土的壽命是有一定的,這個壞劫是依每個佛國土,或每個眾生業力所源發出來的,因此果報(壽命)是不等的。你看我們娑婆世界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比?雖然,娑婆世界還有1,996個佛要出現於世,弘揚正法,以後世界才會壞滅。過去千佛已經出現了,現在賢劫有四個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還有1,996個佛會出現,出現後娑婆世界也會滅。你現在觀看的某一個世界,雖然會那麼久遠的存在,但是在各個世界之間也有快要滅的,也有剛出生的,你看的能力如果可以看到八萬劫以內,世界還沒滅,你認為它是常,或者是已經看到這世界不久就要滅了,認為它是無常。因為,外在的國土,成、住、壞、空的因緣不一樣,劫數不一樣,每一個國土都有成、住、壞、空這四劫。當你看到幾十億年後,某某世界滅了,你就說這是無常;當看到另一個國土,其劫壞處看不到(超越你所能看到的八萬劫),看不到你就說:喔!這是永遠的,這國土是恆常!「恆常」是顛倒見,其實講起來,都是智慧還不到佛的境界,如果是佛的智慧就不一樣了,他的智慧能觀無始無終,沒有時空範圍的限制。
所以佛陀他可以講:喔!那一個國土出生了,誰在那裡弘法,經過多少年就會滅了;那一個國土已經成立多久了,過多久就會滅,他都清清楚楚。所以,如果碰到這種智慧侷限的行者,看到劫要壞了,他就說:唉!這是無常種性。反之,他的能力智慧看不到這個世界國土何時會滅,到底還有多久才會滅,他看不到,看不到就說這個常。其實,只要一切有相,都是無常,我等要知道喔!一切因緣法湊成的一個有相,緣滅的時候,這個國土也好,這個眾生也好,都會滅的,這是一個正確的理念。不要因為你的能力,看到那個恒河沙國土,見到它劫快盡了,然後你就說:唉!這無常,看到那一個長得超過你能力所觀,認為這是永遠的不滅的。這是你智慧能力關係,造成第二種顛倒見。在這裡這樣講,所以說「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一切相都會有壞的時候,沒有一個究竟常、究竟無常,這是第二種顛倒見,這是他觀外在十方虛空關係,來判斷那個國土壽命,以劫壞、不壞處來判斷它常不常。
(四)、第三種顛倒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第三種錯誤知見,是因分別觀照我色身及心性,色身精密微細,好像諸多微塵所成,一切塵境亦是因心而成。心本無相,因境而顯,雖用此心將此微塵,流轉入十方界,此自心性無有移改,但能使此身塵現生妙相。此時行者用另一種心態,來觀自身心,我的身是怎麼樣,是非常的精細微密,是個個細胞所組成。用心鑽研下去,細胞幻成諸多現象,或化諸多微塵於十方界,但此心性無改變。
有的人在禪修之間,對心越鑽進去,越鑽越深邃,裡面好像無底洞一樣,有的人害怕,不敢再鑽研下去,再下去是什麼?會發生什麼現象,搞不清楚,其實那時候也不太適合去觀,因為你的心還不清淨,你的想陰還沒有滅,所以你容易出差錯,也不要觀,所以你要凝固你的正心的時候,天魔動不了你的時候,再來研究,再來觀。
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流轉十方,是往外流,向東、南、西、北、東北、西南、東南、西北、上、下等十方擴大,但流轉十方中,性無移改,雖然法塵在流轉,但我們的自性,沒有改變,一點點改變都沒有。當然空性不會改,那空性以外的法塵境,微細的隨個個方向不同而擴張、流動,但性無移改。
「能令此身,即生即滅。」你可以觀到你的心,因境顯鏡,心能令你的色身現出來、或滅掉,但是你的自心有沒有壞掉?能夠玩到這個境界的話,你身體能夠遁形了,能夠無形了,微細的心性不動,你的色身法塵讓它流向十方,等於往外擴張的話,也許身就滅掉了,所以能令此身,即生即滅。
「其不壞性」—但不會壞的自性,你會為它強安一個名字,名「我性為常」。那個能夠死,能夠又生的那個能生死的,從我自體以外,流出去的,你會把它看成無常。其實這兩個東西是一個,因為業力使然,你的法塵變成一種業力流向那裡,它就現一個果報的體,也是你的自體幻化,它還是你,你還是它呀!
所以,不要因為自己有個無依的自性,另有一個能生滅的個體,你要判斷我的自性是常,能生滅的那些是無常。其實,這些都是同一個東西,所以泥糰、微塵,微塵、泥糰你不能分別;我就是它,它就是我,兩個身心雖不同,但理地來講,都是一體的。所以,既然空是常的話,你的自性隨境轉,那也是無常,只要落入有相,都是無常,只有回到空,不受生滅,那才是永恒的,要這樣去觀,才不會顛倒想。不是在有一個輪迴的個體之間,那一個是常,那一個是無常,就像諸佛他入滅了,以後十方虛空都有他的法身在,法身無形無相,這個法身清淨永恒,這才是常。
不是說你修証到想陰盡、行陰將滅不滅這個階段,在裡面判斷有一個常、一個無常,這是錯誤的觀念,是顛倒見。所以不要出生,永恒入涅槃,當然是常;只要還有一個法塵,感召了生滅個體的話,這當然無常,你的自性也要跟他一樣,會有生滅,這是第三種顛倒見。
(五)、第四種顛倒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
第四種錯誤的知見是行者色、受、想陰已盡,且也知想陰盡,因而能觀見行陰遷流不止。修証到這時候的行者,他知道妄想心沒有了,但是微細的行陰流能知見,是執著第八識法塵,那個微細的法塵流還在。見此行陰常流不滅,因為他看不到哪一天會不流,所以他說行陰流是永遠不會滅的,所以說常流,計為常性。
「行陰遷流」這種現象,他認為沒有辦法滅掉,所以把它看成是常,他沒有認知說我們為什麼行陰會起流?那是你的七識的法執,去執著第八識的法塵起流,而起執著說它是有法、有我,因為第八識裡面的法塵,永遠都是生生滅滅的、遷流不止的,你去執取它,所以看起來永遠都是行陰流向不止,永遠都是存在的,就把它看成是常。而色、受、想等陰今已滅盡,就說色、受、想等是無常,故會滅掉。受是憂、喜、苦、樂、捨感情領納作用的五受,色是五根六塵叫色塵,這是在講色陰魔相、受陰魔相、想陰魔相這些現象。修到這個境界,色受想都已經滅盡了,居然能把它滅掉了,叫無常。色、受、想、行滅盡,認為無常,這是對的;但是你把行陰流向,認為沒有辦法滅盡它,或看它常流不止,就說它是常,那是顛倒見。
所以你如果是能夠像上面所講的,破行陰盡,能夠做到的話,行陰的法流也應該會滅,才能見到真正的本心,阿賴耶識的本來面目,進入識陰的魔相中。不然,都是執著那個第八識的法執境,它抓什麼,隔了一道牆看不清楚,沒有辦法看到真正的菩提性,故生起這四種顛倒見。
(六)、總結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上面這四種顛倒見,總是有一個常,一個無常,這兩種不同的見解,都由你不正常的認知,而推測、計度出來的。如果你也有這種知見的話,是跟外道一樣的見解,若墮落外道,則會迷惑我們的菩提性,這種現象,號稱為第三種外道。
一分常,一分無常論,在講這些都跟修証的境界有直接關係,滅受想盡,這是我們六無為裡面的一種,如果你說:我証到受想盡滅這種無為境界,你不要有這種不正當的見解,繼續往前推,才能証到真如無為的境界。所以每一個境界都有它的死角,如果沒有經典來指引你的話,常常會迷失在認為這樣就是這樣,那樣就是那樣。談到這些境界的,已經不多了,你在外面看的書,再怎麼看,看到實修階段的都沒有談到這個境界,只有《楞嚴經》裡面,才說某一種境界你會犯什麼毛病,要避免去犯這個毛病。到這裡,已經講了三種外道見解,就有十種錯誤的觀念,你要這樣一層一層的去了解。
當你有天不再打妄想時,對心沒有期望什麼..,心才算是非常凝固、堅定、正心,不再迷惑,不會被魔來干擾,正好可以好好去繼續研究你這個心。當然發心用功是很重要,時機成熟,如果真的有一天想陰盡了,我們說色、受兩種魔相不著的時候,魔對你沒辦法。但是想陰還有毛病時,你就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就不會相信別人在你面前搞什麼花樣,現什麼靈通異能,反正你都置之不理,你就不會相信他,也不會著那種魔相,這樣心態的話,你就可以慢慢的探究這個心,針對輪迴根本這個行陰法流用功。
( 88 年 6 月 20 日 講於 法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