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行陰魔相(4-2)
                     -- 四偏常相


2.四偏常相

一 、經文:

《楞嚴經》曰:「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偏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二、前言

行陰十種魔相,經文上稱為狂解,在想陰區宇度過十種魔相後,已不易為魔所擾,故可開始用自己智慧及一境性之能力,觀察心境中所現之現象。上述第一的「無因無末相」,因係智慧鑑照能力僅能達八萬劫(1344百萬年)內眾生因緣果報,遠大於此時間,均無所知,故產生本無因、末無因相之錯誤認知,是為狂解。

行陰第二個狂解是立常論,立常論主要是行者所具有的知見,亦受智慧限制在二萬劫、四萬劫、八萬劫之間,行者由心鏡中所觀見的眾生果報業流灣環事實,好像未有遷變,故起局限智慧之解,遂有心境一如,二萬劫中(336百萬年)無有變化,計以為常;或見地水火風四大本元,在其局限智慧中,四萬劫中(672百萬年)無有變遷,所見為常,故計以為常;或於六根性中,第七末那意識執取法塵性未破,由局限心識在八萬劫中,見其性恆常,誤計以為常;或因妄想盡,生滅法無起,心已永滅不動,遂誤立性常之說。

我們要先探討的是:為什麼此等行者的智慧會受時間的限制?所觀見者當然受其幽隱妄想所影響,幽隱妄想重一點的,能觀照的時間就短。幽隱妄想心重一點的,只能觀見2萬劫中事,只因還在心性中探討,性因境有,心起相應,故還在性中精研其心用,見其心性無因,恆常而動,可達二萬劫,故立此恆常論。

再來幽隱妄想次的,此等行者窮研四大本元,地水火風四大種性不只形成人身,亦形成器世界,人身也許可修練到八萬劫不滅,但終歸要敗壞,或得四禪天眾天壽五萬劫(無雲天)、十萬劫(福生天)或廿萬劫(廣果天),壽盡還是敗壞再輪迴;器世界在成、住、壞、空四劫中,時間經歷久遠,但也終歸要敗壞。此等行者以其對四大局限所見,其智慧能觀四萬劫中事物不變,所知者比其實際時間為短,故誤立四大本元其性為常。

幽隱妄想輕一點的,就利用其六根來觀一切,但因受七識妄執性不去之影響,僅能見八萬劫中(1344百萬年)事,此點有如本末無因相之狂解,但此處行者不立無因論(無因論對眾生因緣觀照而起),或轉而立偏常論,因見第七末那妄執性為常,故立根性為常論。

幽隱妄想最輕的,因想元已盡,幽隱妄想不起,見其性不動,有如恆常,因誤計以為常。

 

正文解釋

() 墜入四偏常因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阿難!是三摩中,在禪修正定中,諸善男子,能凝明正心,不起妄想。心能堅固,即不隨境轉,遂能使心發明,想陰滅盡,魔不得其便,始能再進一步研修。窮研遍盡十二類眾生各類本元,你研究十二類眾生的本來因由,在這當下才可以來研究,因想陰不盡時,研究時容易著魔。你凝明正心沒什麼祈求心,魔就不得其便。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行者在想陰盡時,已能進入行陰,行陰一起,毗盧性海初現端倪,初步觀自性與毗盧性海無異,自心中現有十方界、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法塵種子。行者觀彼等行陰幽隱清輕之法相,具有不變性的紛擾妄動之眾生本元性。再常觀眾生隱幽清輕之本元,於浮根塵之間,有自性清淨的一面,也還有沒調伏的種子,也就是行陰微細的習性,常在擾動不止,此舉將影響對十二類眾生元由之觀察,故眾生本元之究竟,還不能完全掌握清楚。

「于圓常中,起計度者。」

行者於行陰微細觀照中,因限於智慧力不足,故未圓而自見其圓,未遍而自見其遍,無常而自見其常,於此等不完美的知見中,妄起推測計度,而自己做出一些狂解、偏見。

「是人墜入,四偏常論。」

「是人墜入,四偏常論」—會誤為「常」的理念,這是他所見所知,好像是這樣子,偏向於常,故會依其修行境界不同,知見局限程度,而墮入四種偏常論。上次講的是無因論,無因是斷滅,無因而生,本來就有的八萬劫中無因自有,或末了無因,不知道八萬劫後,怎麼就沒有了。此處行者所見,因在其智慧力所見為常,沒有變易,故形成一種常的偏見。

(二)心性無因循環誤偏為常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第一立圓常論者,是窮研心性的行者,而有能力窮研心性者,是入四禪境界以上的行者及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及色究竟天(天壽由無煩天的一千大劫倍增到色究竟天的一萬六千大劫)之聖人。四禪天行者心入一境性,已能不受魔擾,且已脫離八災患之擾。八災者即初禪之尋伺(或言覺觀)、二禪之憂喜()、三禪之苦樂()、四禪之出入息等困擾。除此八災患後,因息止斷故(行者不呼吸,舌能捲起塞住喉管入定中),故能得清淨微妙禪定,而住入一境性中。什麼叫「一境性」?就是性因境緣而現起心識時,僅有心相化起,無有自己妄想意識心來相應,境緣滅則法滅。

行者於四禪定中,行者心能不依善、不依惡,無所依倚,心湖如明境不動,如靜水無波,絕諸慮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此自性因境有而生心。行者於四禪種智中,定一心故,念常清淨,也就是不動智慧。此時在禪定中,若欲轉緣學一切事,無能不辦,隨意成就,一切神通變化,莫不由此定出。故學後能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神通現起。

立第一圓常論者,在窮盡無邊的研究此心與性後,覺得心性二處,無因自存在,因還觀不到心性根本元由,譬如原由第八意識現起,故認為此心性無因自有。且四禪境界前五識已不起功用,僅餘第六意識與捨受相應。故此時行者第六意識在定中起獨頭識心,因第七識俱生法執猶在,尚執取八識中法塵而自現其塵境,但會自認境性及心境二處無因而現。

行者在觀此心性、境性中,學習得知,二萬劫(33600萬年)時間內,十方界眾生所有生此滅彼之現象,都是循環不止的,但眾生心性不因循環生死而致使心性遺散滅失掉,故下一定論,計以為常之論說。

四禪行者何以能觀十方眾生因緣果報?一者四禪以上行者,心量能及一大千世界(1 x 109之世界),故能知一大千世界眾生之機源,尚未能及佛陀的境界,廣達三千大千世界(3 x 109)及其一切眾生。二者雖能觀眾生同生機生滅本元之原由阿賴耶識,但四禪以上行者尚不能通達佛性毗盧性海全貌,亦即未證得補特伽羅眾生生命由緒。

此時行者因受幽隱妄想所縛,智慧受限制,除界地受限制外,其世(時間)亦僅能觀到二萬劫內眾生循環果報部份事實而已,也就是還沒有觀照到有一眾生解脫生死輪迴,或有因地佛證成果地佛之情形,故說所有眾生循環輪迴,生此死彼,從無散失,即認為所見為圓、為常。

故在幽隱妄想心稍重者,只能觀見二萬劫中事,因在心性中探討,性因境有,心因境起相應,見其心性無因而有,恆常而動,可達二萬劫內眾生事,故立此恆常論。

(三)四大體誤為恆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四者地水火風,大者周遍法界,故名四大,四大種性遍及一切有相。四禪行者因未破除色根,還受細色束縛,亦即未除四大種性和合而成的色相。行者入四禪境後,超越心性的探討,進而窮研四大種性。行者窮研人體之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後,擴及十方界各香水海諸剎土,四大種性無不相同,故說四性常住不壞,還是受智慧力限制故。

行者窮四大元後,因修習而能鑑照知悉眾生因緣,功力雖倍增,但也僅及四萬劫(672百萬年)內之知見。於四萬劫中,一大千世界之十方界眾生,在輪迴更變中,其生滅之四大元無散失,其體永恆存在。其他器世界之四大,成、住、壞、空等四劫,因時間久遠於四萬劫,更見其體為恆常,不見其器世界四大敗壞之相,故而將自所見計以為常。

此時行者因識陰未除,故尚不知萬法唯識,一切均是識所變現,四大更因識而幻有,其體本空非恆常。唯行者還是受智慧力所限,無從觀知真實境況,故易入狂解,而說四大性為常。

要研究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這四大的話,每一大都可以轉換很多的現象出來,所以在這時候研究身體裡面的四大根元,四性常住,地性、水性、風性、火性是永遠不變的,不因為你怎麼樣改變它而性會變。如果以七大開始的根大來講,是地、水、火、風、根、空、識來探討現象界裡面的四大,研究的結果永遠就是這樣子。身體的四大是這樣,宇宙之間的所有現象也是這樣,所以四大種性都是一樣,不是我們地球的水跟其他地方的水不一樣;地球的火跟其他世界的火也是一樣,探究來、探究去,四性常住,因為四性的感召,修到識無邊、空無邊。空無邊,那什麼性不性都空掉了,就不以為主。現在探討四大的話,是有相,四大從那裡起,剛剛講了從心識起。

聖人的境界永遠住在空境之間,由心執著一切因緣,所以才化成四大,有心就會產生有相,小者是果報身,大者化成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地水火風化成的器世界。既然是識無邊,就感召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生生滅滅。輪迴的根本─生滅法,一切法的輪迴都由生滅法而起的,因為有生滅法,我們就有執著的心。

從感召四大常住以後,認為這體本來永恒,在四萬劫中,這一類眾生也從來沒有散失滅過,所以這樣而錯認為本來就是常,而落入了第二錯誤觀念,偏以為常,如果是階段性的壽命盡,四萬劫這類天神壽命盡的話,也就要更換個體了,所以真正永恒,是空才是真正永恒不變的。在「識大」產生的識,當然都是變易,或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聖人他還沒成佛以前有變易生死,眾生有一個分段生死,不管分段生死或變易生死,都是由識而起的。有識才化成「地、水、火、風」這個現象界,所以也就只有這個是永恒不變,只要有相,它就無常,不能因為你所觀到的是兩萬劫壽命,或是四萬壽命,就認為這個體都沒有變,就把它執以為常,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你所看到局限的這一類,雖然壽命很久之間沒有變化,但不是它不會變化,時間到了,還是有生滅的、有變化的。第二種平常講到四大所引起的「四性常住」,認為這就是感召四萬劫之間都沒變化過,認為這樣就是常呀!

(四)根見循環誤為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每根都有一個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現在這六識因入四禪後,前五識已不現起其作用,僅餘第六意識在定中獨頭所現的境,透過根的功用還需由第六意識的分別功能來發揮其知見。但行者進入甚深禪觀中,現起六根法塵功用,起心意識中誤認均由第七末那識所執取受用,但五根及色身原由第八阿賴耶本識所執受。但行者因智慧力所限,還察覺不到第八識功用真實,故認為第七末那執受諸根的功能,且是一常恆的行相。

行者窮研六根中,修習後開發出五神通,能以天眼通(眼根)、宿命通(心根),知見倍增於八萬劫(13億4千4百萬年)中,一切眾生之因緣果報現象,而能感知眾生在輪迴中,雖個體循環不已,但應該常住不變的第七末那識性常住,永無失去其性,故誤以執取眾生根性者,為第七末那俱生法執性為常。

行者不厭其煩地探究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與末那第七意識執法之相。六根所現的六識,及末那意識執法的生起,這法種本來是阿賴耶識的根本種子,然後加上第七意識自種子跟其相對六識分別的自種子起功用。法相的生起都有它的連貫性,第八意識根本種子,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的薰習進來變成一個根本種子,以後八識起現行時,第七意識執著不放。第七意識的俱生法執性,就是要超越得解脫的重點,要超越行陰區宇,也是生死輪迴的關頭,也叫做眾生濁。

現在第七識已經沒有妄想心了,但執著第八意識的法塵,這部份融通妄想心沒有了,想陰魔境控制了,但第七意識幽隱妄想執著第八意識的法塵境,這個還沒辦法滅,我們問題就出在這裡,微細執著的心不滅,所以要控制這個心。

現在研究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現的六識以後,第七末那意識來承受,這中間的過程,根本種子成立以後起現行,第七意識執著法塵,卻執一切為真,一切法有我,所以如果不推翻掉,熠熠清擾浮根塵微細種子似有又好像沒有,這些沒辦法控制它的話,永遠沒辦法超越眾生濁。我們研究六根門頭,在產生六種識心的時候,第七末那識執受此心意識中,會誤認為七識是本元根由之處,其性常恒故。心意識裡面講有三種東西,「心」就是第六意識可以分別,「意」者是心妄想思量,「識」者是根元,即第八識所講到的識,等於是不變的心境;眼睛看到東西,只能看到那個境,產生那個相,它不會變化。所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是一樣,與第八識也是一樣的,回到本心的話,本來一切的法塵,只有儲存、現起法相等功用,它沒有善惡這些分別相。「意」有分別、有妄想,所以「心、意、識」發展的過程之間,見不到第八識,故以第七識為本元由處。

心識沒有根本種子的話是起不了一切法相的,所以根本種子才是法的根本,也就叫根本種子,如果沒有根本種子的話,所面對的外在一切現象,都跟你沒關係。舉個例子,如果你沒有看過一個圖像,這圖像進來心境中,它不能認知,沒有反應,如果這圖像很恐怖,以前看過它一定會留下這個圖影,再看到它就會起相應,會起一切的心。像你不認識的人,第一次看到你不會在意,因為你不認識他,也沒有人介紹,如果第一次認識了,第二次再看到,你馬上就會從種子裡面去回想起來,這個人我看過,所以一切法就會生起來,在心意識之間,本元由處,應是第八意識。

一切根本法的生起都是由第八識起,這「處」怎麼講,我們禪宗常講心行處滅。六根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六根進入六塵名十二入,產生六識後共十八處,所以根進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的時候,會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總共十八種法。末那識將色、受執取,心意識六根在作用時,末那執取,然後心意識中,俱有本元由處,這本元由處是第八意識,而非是第七意識。

在這過程之間,你的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個個自性好像常、好像恒。恒是永久,是不是都這樣,眼睛是見性,耳朵是聞性,鼻子是嗅性,舌頭是味性,身體是觸性,心意識是心性,個個自性看起來是不是都存在,如果你沒有一個正知見的話,好像六根隨時探討,六塵都會產生六識,然後末那執取它,法認知好像很順,說存在就存在,其實個個自性,不是永遠存在的。

如果沒有聲音,我的聞性沒有,有聲音來,我的聞性才現,所以沒有境,就沒有心,當然也就沒有自性。有境界來,你的自性才會顯,十二入也好,十八處也好,末那才會去攝受執取,這是臨時因境而現的。但是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我的耳朵,聲音來馬上可聽到,認為這是我的聞性,永遠在這裡等著聲音再來。所以真的無聲的話,這聞性就不見了,馬上有聲音,聞性馬上現,聞性是從阿賴耶識裡面現起,都因六根依附它而現,聲音來,聞性馬上現,可以接收聲音,但是不能認為聞性,永遠存在這裡在等聲音來。

探究六根會有錯誤的觀念,因為窮盡六根,認為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往,窮不失性,計以為常,這是第三錯誤的偏常觀念。

世間禪定裡面的眾生,縱然是壽命八萬大劫,但是壽盡照樣再輪迴,有時候他觀不到這現象,會誤以為這些六根所窮的心意識都是這樣地。

(五)生滅盡誤為常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第四種誤認偏常相的人,即是已經修盡了幽隱妄想者,心生滅之理就是沒有了。此時行者心流動運轉的狀態停止了,能生滅的妄想心,至今已永遠地滅掉了。故行者心地中自然有一不生滅的空性,此不生滅的空性,若不再轉聖回凡,即會誤認此空性為常。但實際上,空體不能隨緣而應時,是入頑空、偏空之理,是不究竟的。

上面都是因為修習的層次不同,所以感召不同,至今看到了不同的永恒相,最後這種既盡想元,想之根本依元都沒有了。第七意識的幽隱妄想心都不起來、都盡了,能夠生滅而起的法相變成沒有了。我們常講一切生滅法,有生、滅是因為你有心來應一切緣,所以才有生滅,曉得動、靜、根、覺、空、滅是在生滅法境中,現在如果動、靜、根、覺、空、滅對外境能不動,研究六根產生七識相應第八識根本法塵,現在已不動,如果推測到四大、六根,四大──地、水、火、風,然後六根所現的心,如果這都誤認為常,都有它必然的範圍時空裡面。

現在講理地,照理還有三個階段要走,如果是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滅滅到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佛性始現前。理地是講空的階段,空的階段有沒有心起妄想?應該都沒有,所以從理地來觀,沒有生理,理地生不起生滅法的話,就沒有想頭,在修行之間要悟到空,對一切法不起興趣,對一切境不感召、不相應,慢慢的既盡想元,生理更無,理地中不起念頭出來,這樣流止運轉,我們微細的行陰流向停止了。如果証到空,行陰微細,流轉業還流不流?把它流轉到空無沒有的境界去。

本覺是我們最基本的自然覺性,相當於唯識學所說的証自証分,自心對一切境鑑照之本來功能,大圓鏡智的根本;佛性之始覺,可謂自証分,是面對一切境要起作用的動能。本覺不一定要相應,我可以鑑照但不相應,始覺中有一個第七意識妄執性,它有根本執取相應的習性,八識田中現出法相以後,會開始映照,諸佛菩薩大圓鏡智圓融,十方虛空、十二類一切眾生,現在心中都沒有掛礙,且不起一切法執性。但是我們心還沒有清淨以前,都有一個始覺,所以在空的時候把一切業流先停止掉了,把它轉向,這樣生滅心、想念已永滅,如果走到最後「滅滅」時,寂滅現前,這已是五陰滅盡了,現在僅在空的境界之間,生滅想心,念已永滅。

理中自然成不生滅,理地即空性之相,自然而然,本來就沒有什麼生滅,以前都有動塵心感生,心知動塵。然後修行得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滅滅時終無所滅,這些生滅法的毛病是六結使,我們可以斬六將謂之。

現在修到動、靜、根等三結使都滅了,覺-靈知靈覺的心也滅了,不去妄想推測,它已入空,理地來講,想心都滅了,什麼都沒有了嗎?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而心計度以為常,以為在理地間永恒呢?覺得在這境界好像什麼都沒有了,那不是永遠的心態,保持一個七識妄執不滅的永恒認知。

其實我們還有後半步要走,這個滅就是我們的佛性,空找到以後,把空也要滅掉,那是絕對的空,因為你沒有辦法解脫,所以要把一切的感知,一切的業源,微細的牽扯把它斷掉,斷掉了,就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你應該有這功夫,那就不必要滅這個空啦!

如果你沒有瞋心脾氣,你怎麼罵我,我可以聽,聽了還可以微笑,因為我已經沒有瞋心,心裡面空掉一切瞋心,這樣我能不能聽你在罵我?可以聽呀!這時不是掩上耳朵不聽,因為我已經沒有瞋心,空掉了!所以可以聽,你要怎麼罵就怎麼罵。一樣的道理,如果,對一切法的執著沒有了,為什麼一定執著空呢?所以把空也滅掉,就進入滅了,有境我可以看這個境,不黏,坦蕩蕩的、赤裸裸的去面對這個境,這才是佛性的本來,所以不要誤認妄想心沒有了,空性永遠永遠理地空下去,認為這就是常,不是!佛性是有因緣以自然性相應,無因緣就不妄想,即諸法因緣生,緣滅即法滅。

諸法因緣生的時候,我的理地本來空,此空破掉了,生起了法,空的本來,是沒有起頭,只是法從空裡面現,我們看起來好像空中產生一個法出來,其實空還是空。但是它有因緣的話,化一切法出來,當法沒有了,又回到空,所以我們說一切法不真實,因為無實性,所以不真也可以觀空,本來的空也是空,這才是真正佛性的圓融。所以不要執著說修証到這個境界,我們的心、妄想心都沒有了、都滅了,永遠滅的話,「空」這個體,理地好像偏常,不要誤認這點,他不知道後面的佛性,本是不怕有,不怕生滅法,它可以照樣的去應緣,但是沒有障礙,沒有煩惱。

到第四的層次,悟到所有想滅盡,我們有些修行者証到受想滅盡,感情領納不起作用,一切的心念不起,這種「定」好不好?也不錯,但不是究竟,六種涅槃、無為法之間,這只是一種半路上的境界,所以不能把它當永恒。如果你錯認,修証到八萬大劫,修証到想心盡了,生滅不起,然後有空的樣子,你說理中自然,沒有生滅,所以你就認為因心測到自我的心態,永遠都是空、寂靜,認為這樣永遠都是這樣,那就偏頗於空,把空變成常。這樣不對!我們佛性本是空有不二的,不能執著空性為有。

到目前講到六種不對的觀念、狂解二無因、四偏常相,你在推測來、推測去間,因為行陰非常微細,重演你的種種境界的時候,有很多要體會的現象,體會!體會!可以體會,但不要錯認境界。

(六)外道圓常論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常論。」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墜落外道。因為這上面的四種偏常論,枉失了正知見,這就是外道的錯誤認知與見解,因為所有的外道修証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最高的境界也僅能觀八萬劫時空的智慧,事物、壽命等跟外道見解一樣,修佛法的人証到這境界,若犯了同樣的毛病的話,就枉失了正知見,也是墜落外道之類。

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會迷惑我們的菩提性,因為菩提性到底還沒完全開發出來,到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滅盡的時候才會完全現起,色、受、想、行、識過五關斬六將,雖然能超越色陰、受陰、想陰魔相,心不胡亂思考妄想,但研究自己神通妙用時,卻局限在有限的能力之間,看到八萬劫之內眾生四種短暫的時空現象,誤認為是圓常之相,如此會迷失菩提自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

( 88 年 6 月 20 日 講於 法爾 )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