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行陰區宇及行陰滅境界
一、行陰區宇經文:
《楞嚴經》曰:「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麤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一)略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
行者勤修止定,已達想陰破滅者,是人不僅在禪定中想念淨盡,即在出定時,亦不起心動念,此種現象,醒寤睡眠一如,其妙覺明心永遠處在虛凝、寂靜、不動之境界中。
「猶如晴空,無復麤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
此時行者之妙覺明心,猶如萬里無雲之晴空,不復有粗重業識法塵影現,亦無有前塵影事,映浮在心頭。若以此覺明觀照器世間時,其中之山河大地,就有如鏡中影相,了了分明,映現在心中。
「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此時行者之妙覺明心,觀照山河大地時,對一切因緣法,能不執取不憶想,來時無所黏著,過往即無蹤跡,歷境緣時能虛而受之,照而應之,均是行者妙覺明心之本覺,虛應鑑照諸境之反應,了無一切陳舊習氣來應緣,惟有此一精真,虛明了了分明,以應萬種緣。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
行者真精妙明了然,熏習不受,至此境界,行者心法生生滅滅之根元---阿賴耶識,從此披開顯露。而此妙覺明心能見於十方世界及十二類眾生時,畢竟能道盡十二類眾生之類別。雖尚未能了知所見類別各類眾生,其生命源頭之由來,但已悉知各類眾生共同生命之根本基源-阿賴耶識微細法塵種子。
「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行者原有前塵影事,融通妄想已除,但心識尚有浮動法塵,有如野馬般亂動飛揚,然心光熠熠明亮,微細妄想漸被清澄擾馴,覺明真心能認知此為不實的浮根法塵,也能清楚了知此浮根塵來自於第八意識,故知此第八意識是究竟要去理清的主要窠臼。此時行者猶存者乃是行陰微細顯露之根身浮塵,此浮根塵是行者需加以滅除,以達究竟清淨之主要巢穴。未能滅除浮根塵時,此時則名為行陰區宇。
(二)詳解
1.前言
入行陰境界行者,才能真正進靜慮、思維中,用其心來修證的境界。之前,都是在用「捨」字訣,想陰不盡,有所想都是妄或易為魔所趁,故要捨一切法。好不容易,到現在才可觀行陰心,來認知阿賴耶識的真實,行陰微細深廣。行陰是輪迴的法塵相,輪迴的根本種子在第八識田中,誰去執著它呢?是第七意識!第八識法塵起由第七識來執著,這是法執深的行相。第七識是審慎思量,若在想陰未破時,不去妄想心的能力,就不會去了知心的靈通妙用之力量。心不用時,最根本的輪迴執著,就是第七識來執著第八識的種子。眾生一直輪迴不停的最根本毛病,是在執取法塵為真。在達到此想陰魔相不著後,即是想陰滅,就有能力去觀行陰,行陰中的眾生本命元由,觀他們種種因果報應的因緣。
我們常講行陰微細,一剎那(0.13秒)中900生滅念頭,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得到的,這個人能看到行陰眾生的本命緣由,就是它輪迴的根本,就要摒棄胡思亂想的心、探討心、妙用心都要滅掉,才能有此靈通能力,才能來思索行陰中眾生本命元由。這靈通力就可觀12類眾生它們的本命緣由是怎麼來的,這就是涉及到宿命通,有宿命智通的智慧來觀察到眾生的因緣果報。
修行到想陰滅盡,魔已不能來干擾,就可真正地來觀行陰中法塵境,也就是行者真修到想陰滅,才開始可用心來思索,但會因境界不同,智慧受限,行者還是會造成錯誤認知,故有機會產生行陰十種魔相。以前在想陰區宇中,心已有微明,能觀眾生「一倫生死,首尾相照。」那是在想陰區宇的時候,你沒有想陰魔相之困擾時,就能觀一類眾生,而且是上一世跟下一生的因緣能聯貫無誤。到想陰滅了,行陰區宇中有神智通,但因為智力受限,觀看、思索不清楚,所以自己妄度,產生十種妄想計度,自己胡思亂想。因在行陰區宇已經能不著魔難,而想陰區宇中之魔相中,魔都沒有辦法直接來干涉你,進到你的心腹,他就會透過第三者現神通力來迷惑你。
到行陰區宇的時候,魔根本對你沒辦法,都是你自己在禪定中胡思亂想,又境界不足,智慧不夠,出現錯誤的觀念所造成的,這樣就可能會撥無因果了,或變成種種相續性的錯誤觀念等等。行陰也有十種魔相來說明,但十種裡面更有分數種,譬如說:「因果」就有二種無因論,四偏常、四種顛倒、四種有邊、四種矯亂、十六有相、八種無相、八俱非相、七斷滅論、五涅槃等。所以每一個魔相裡面,不是只有講一種,加起來就有很多種了,這都是自己境界不到那裡層次,智慧力所限制,而以自己所面對的境界,用心來推測、來判斷,就變成一種外道的觀念。如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來印證,都可以了解的,原來修行的層次是這個樣子,非自己想的那樣子,那就不會出差錯了。
到達那個境界時,你有沒有這個境況,你有沒有犯這個錯誤認知,要警覺得到!修証到後來,也許你可以証到五陰滅盡,但終歸無所得,那時佛性真的就現前了。所以行陰微細,行者在眾生輪迴的同生分中觀察,為什麼會從這裡生?從那裡死?一直在六道中眾生輪迴的根本原由,都能清清楚楚觀知。我們一個修行者,為什麼不能觀察到十二類眾生因緣,就是被妄想心所矇閉,被喜歡去推測、心用的心理所矇閉了,要勇猛的從想陰裡走出來,不然看不到如如不動的真心,來觀照自身微細輪迴根本。妄執的心也更不能夠發起宿命智通,這時候的宿命智通不是去用學的,是自然觀行陰而現的。
我們常講外道五通裡面的宿命通,是用憶想去恢復八識能藏的功能,譬如說:你早上起來,每一個時間,每一個步驟,都能回想得很清楚,一起床左腳先下?還是右腳先下?走幾步路,先上廁所嗎?還是先做什麼?阿賴耶識都有記錄。等到晚上打坐時靜下來回想,我上一刻在做什麼?在上上一刻又在做什麼?這樣一直推回去,推到今天早上起床以前你在做什麼,甚至再推回去,昨天睡覺以前做了什麼?你越用它,它的記憶力越來越強。
然後再推到前天、大前天..,一直推到上個月,推到去年,每一天的每一個動作都清清楚楚,是真有這麼一回事情,外道的宿命通是這麼修來的。這和諸佛菩薩修到的宿命明是不一樣的,那是斷妄想、斷執著,想陰滅後,用此心來觀,自然能顯現行陰區宇的諸多現象,甚至行陰的行相完全披露出來。這也就是說:為什麼修佛法修到金剛如來六地,在悟得漏盡後五通全現,加上最先修到的漏盡通,是俱足三明六通。佛法要先証得漏盡,再顯示另外五神通,此方法與世間禪或外道禪是不一樣的。
我們探討行陰,常講色、受、想、行、識,如果對目前五十種魔相沒有探討,有時很難將修行過程講得很清楚。談到行陰區宇,你就知道「行陰」是什麼行相?是什麼樣子?如果專提到《心經》或其他經典,五蘊常常在講,但對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沒辦法像《楞嚴經》藉用魔相來講得那麼清楚。
現在《楞嚴經》是在開示「見性」法門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所以我們可以從行陰區宇中所提証到的境界,及十種魔相來了解「行陰」到底在講什麼。
「行陰」就像你站在冰河上,不知道冰底下的水在流。眾生輪迴的根本就是如此,我們一般人妄執此非常微細的業流但無法體會,就像我們站在冰河上,感覺不了我們底下有一條河,其水在下流動。除非行者證至行陰區宇時,才有能力觀見此業流真實。
2.詳細解釋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
現在我們來了解這個想陰盡的現象,行者想陰區宇中,浮想一大堆,睡時猶有夢境會起。若想陰盡的人,這個人平常應妄想滅,睡中夢也都銷滅。不管是清醒或睡覺中,這覺明體性虛靜,永遠都是清淨一樣的,不執外境,不執識田中法塵起夢。所以到這境界有多難呀!那一個人真的可以修證到想陰盡?夢想銷滅,這就不是簡單的境界。
我們很多境界,祖師大德常常在講的,不要起心動念,或說提起正念。在清醒時可以不起心動念,人在彌留的狀態時,你能不起心動念?所以有時候,修行人對境界判斷很難清楚。你說:「我睡覺時清清楚楚的,白天也清清楚楚,可以觀照念頭起滅,能觀照、覺知。」問題是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的法塵境,沒有辦法控制它或脫黏,所以還是有生滅法的。這就還有很大的問題,如果到彌留狀態時,心生滅還是止住不了,一定還要藉念佛、念咒,要抓一個念來壓抑那個生滅心。第七意識是俱生法執的根本,常被一些因緣果報的種子所迷惑;如果懂得經典以後,有心要出家修行,或著獨居摒棄萬緣,就是要去對治這個妄執心。我能不能修証到第七意識不起妄想,夢中也沒有做夢的現象,而且這些現象在白天清清楚楚沒念頭起,晚上也沒有夢現,這樣才是「寤寐恒一」。
「覺明虛靜」是說有一個了了的覺知,對種種因緣清楚。很多氣旺的人,就可以把本覺跟始覺現象分別清楚,稍為有點分辨力的人就能了知。什麼叫「本覺」---是我們最根本的佛性空體,能生法起之相體。什麼叫「始覺」---是第七意識執著八識的種子,要開始生起一個法塵的時候,要應一切緣起的覺知心。開始要生那一個法起,若沒有一個始覺起,就沒有法的生起,開始不了法境。而本覺的體知,要証到五陰滅盡才真正能顯露出來,此時能夠完全觀到一切法的開始,並覺知有執著心,要生起法相的根本相。這個本覺不錯失,可以了知法要起之相,但不去應緣,自己可以去轉緣。這種覺知都可以清清楚楚的不迷失,不迷失還不夠,還要虛而應之,是有境不去黏,有境不被它轉,就是虛應!
如果實地應的話,就是迷糊了,被境黏上了,開始執著那個境了。現在你因為睡覺沒有夢,白天不打妄想,一個了了知覺在那,所以你覺明清清楚楚,對人世間的待人接物,種種因緣能夠虛而相應,不是面對境不動,而是我內心對那個境能夠虛靜地面對。虛是不黏,靜是心很安祥,不對那境界執著;這跟「想陰」不一樣,「想陰」--有一點點的風吹草動、有一點點的現象,它自然的就去相應,現在想陰滅盡的時候,在夢中、在白天裡,清淨的覺知本性,永遠不會迷糊掉,這才有覺明虛靜的功夫,這種現象要怎麼來說明它的境界呢?
「猶如晴空,無復麤重,前塵影事。」
那個覺明虛靜的境界証到了,可以說:「腦筋裡面空空蕩蕩的,就像晴空萬里一樣,沒有烏雲、沒有白雲,沒障礙在虛空裡面。」我們在實修的階段裡面會說:「我氣不通,頭漲!腦筋轉不起來,心念動不了。」這都是有障礙。如果粗就是妄想心很重,烏雲、白雲一大堆飄來飄去。如果頭部之虛空裡面很重,也許頭腦不清淨,那條經脈不通的話,常常會覺得頭很重,氣上去下不來,明點部位不能通過的時候,會覺得很悶暗、很不舒服;如果撐開來,腦筋裡面沒有障礙,會覺得空蕩蕩的,頭裡面好像沒有東西,其實腦細胞還在,腦部清清爽爽的,都沒有一點點的掛礙,好像和外界虛空連在一體,會覺得頭怎麼和外界相通,晴空萬里,沒有障礙、妄想,這也可以說明「身氣脈通順,無復麤重。」
這時候前塵影事都會現起,很多人禪修過程之間,一定會碰到像演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出來的幻相、念頭,先從最近的,再翻老帳,二、三、四、五十年前,小孩子時的舊帳都出來,這是第八識所藏的種子。我們當下所面對的塵境,過一段時間會留下影像,我們腦筋儲存影像比較多,尤其第八識田!以前所面對的種種事件,或面對色、聲、香、味、觸這些塵境,所留下來的影像都清清楚楚的,在腦筋裡晃盪,這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現起歸現起,不要執著、不打妄想、不去探究。待這些前塵影事也不再晃動時,才真是猶如晴空,了無一物。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
照道理講想陰盡的人,已經沒有微塵可以蓋住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自性就是像一個大圓鏡子一樣,沒有東西可以蓋住它的功能,掃到那裡就可以看到那裡。我們凡夫是看不清楚,因為鏡子被妄想、習氣蓋住了;聖人修到這裡,雖還沒有成佛,但想陰盡了,想陰盡的行者,大概是「空無邊處」、「無所有處」的境界,所以這時候照到山,山就現;照到河,河就現;當然照到天宮,天宮就現;照到地獄,地獄即現;想到某人,某人就現在你心湖裡面;想到什麼境,就現什麼境在你心湖。所以你用空性、用智慧來觀山河大地,如鏡鑑明,就像我們的鏡子,來探照山河大地一樣,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可以清清楚楚現起,還能鑑別其境,也有時候可以從裡面去讀一些歷史。
譬如說:一件事情的發生,事件本來是過去了,某一點在我們佛性裡面沒有時間、空間,只要你照映那一件事,那件事的開始怎麼起?未來怎麼滅?過程之間像演電影一樣,它有程序會現,這就是佛性,如果沒有胡思妄想心,應該有這能力觀照,你可以實際的去觀想那件事。有時我們碰到一些事,如車子被毀壞了,你很在意,這車子怎麼被毀壞了,沒証據!用禪觀去觀,車子是誰靠近?是誰毀壞,那人如何離開,就是可以去觀照,但照後要無礙,不起善惡心想。如此用心鑑照山河大地,當然也能照見世間的一切,這就是達到想陰盡、行陰滅的時候,很多心的靈通妙用會現,這時候去觀世間山河大地,如鏡鑑明,非常的清清楚楚,而且要來無所黏,過無蹤跡。
境在你心湖裡面現起的時候,你能不被境所黏,因為你有覺明虛應的功夫。有境界的凡夫,碰到一個影像還會鑽牛角尖,所現影像如果不好,就現出不如意的念頭,傷心、錯亂的心;現在你想陰盡了,就有能力虛應面對,所以當然會來無所黏,不管來什麼境,桶底脫落就能來者不黏,通過桶子裡面,自然掉落,不會黏上去,這跟第八藏識種子不同,每件事凡走過必留痕跡不一樣,聖人修証到這境界時,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不留下絲毫的點點滴滴。這也不是說以後沒有記憶力,阿賴耶識不可能失去其藏性,不會!這只是它覺明虛應的一種境界。而在還沒証到佛性以前,就像我們離垢一樣,為了要拋棄一切污垢,所以你的記憶力不好,事情記不起來,在生理上與解脫路上來講,都有他的必然性。現在因為心裡面不黏,所以鑑照山河大地以外,過了還能不留蹤跡。
「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我們對一切境界以虛明不黏的佛性,以捨受心態相應來說明比較恰當,因為我感情中沒有憂、喜、苦、樂這些現象,只有一個平等法,能以捨受相應,沒有高興、悲傷,反正都沒感覺,有能力不受黏的,這樣來面對這個境。照舊用鏡子來照一切外相,有因緣才照,有因緣才應,應是虛應,不是實際相應,無有妄習相應。受是虛受,不是實受,受是捨受,無分別而平等地做到虛受照應。為何能做到虛受照應呢?因為了罔陳習,了卻、沒有一切的舊習,沒有了一點點舊的習氣來應緣。
為什麼凡夫不能虛受照應?凡夫都是用自己的妄習去相應,結果怎麼樣?該生氣的就生氣,該悲哀的就悲哀,該怎麼樣的就怎麼樣,隨習氣來應緣。現在已經修証到想陰盡,有沒有這些毛病,應是沒有!所以體性真心顯露的時候,就沒有這些陳舊的習性毛病相應,而能「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了無陳習相應,剩下來是唯一的精明真心,還有個清清楚楚的覺知在那裡,這個是什麼?就是我們真正清淨的自性,擺脫了一切習氣毛病以外,所留下來的真實自我真心,真正的佛性。所以摒棄了一切習氣以後,我們唯一面對一切境時,可以鑑照清楚的,不迷失掉的,那個就是我們唯一要尋找的精靈、真如體,面對這個精靈真如的體性,我們要認識它。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我們對一個法的生滅現象,生生滅滅的生滅法---動、靜、根、覺、空、滅等就是我們生滅的本質,如果生滅的本質沒有了,一個境界生,一個境界滅,一個分段生,一個分段滅,這些生滅的根本緣由,到這時候從此剖開而顯露出來了。生滅根元可從兩方面講,一是應緣生法的生滅法起滅現象,另一是心應緣受生、死亡的根本元由現象,此都是八識阿賴耶的真實現象,就因你妄想盡而開顯而出。
「見諸十方,十二類眾生,畢殫其類。」此根元現起後,就有能鑑照的功夫,對十方界能映照、對十二類眾生能知其本命根由。十方是很大虛空界,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等十方,這十方世界包括華藏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十二類眾生,你都可以很清楚的映現,畢竟可以瞭解每種類別,並知其因緣根由。十二類眾生有:有情、無情,共分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等。這十二類眾生都能夠清楚的分辨,那一類是那一類?眾生為何會出生做這十二類眾生呢?在講議基礎篇及《楞嚴經》裡有講,它都是情合、情離、想合、想離所造成的--卵生(想成因)、胎生(情成因)、濕生(合成因)、化生(離成)、有色(情合成)、無色(情離成)、有想(想合成)、無想(想離成)、非有色(情離而成)、非無色(情合而離成)、非有想(想離而合成),非無想(想合而離成)。行者可以觀照這十二類眾生,他們本來是什麼類。所以生滅的根源從此披露以後,你就有能力去觀照,見諸十方、十二類眾生,簡單講天眼通、宿命通就現起了。
「畢殫其類」那一類是那一類,像這些都沒有色的話,都是只有一個心,有時候很難掌控它,它在那裡你不知道,但是你也有這能力去觀照。有色的話,當然可以看,無形無色的,只有念,像無色界天神之類的--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這都是無色類天神,你清淨體性照樣可以觀察到這十二類眾生,把它分門別類,清清楚楚,唯一做不到的境界是什麼呢?
「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雖未通其,各命由緒。」他們每一個眾生本來的,為什麼會這樣?會那樣?這是「眾同生基」,每一類眾生都有一個基本相同的本源去出生、去輪迴,此根本源由的本質,就叫做眾同分,也就是我們第八識的本來行相,基本的知道了以後,各個不同的因緣果報,他會出生做這一類,出生做那一類,各個的因緣果報不同,才會化成十二類眾生,但還不能夠瞭解這十二類眾生根本受生元由。
「見同生基,猶如野馬。」本來他們輪迴根本的同生本質,雖然不了解,但已能夠瞭解他們同生基源是何,此受生的同生基源是藏識種子,猶像野馬般的飛騰狂奔。這裡的野馬不是我們講的一般不能馴服的野馬,而是一種像代表我們輪迴基質的能量,它有一種衝動的力量,要出生做那一類,就有那一類的業力在牽引。
「熠熠清擾」在太陽底下雖然看不到水份,但看得到遠遠的火焰在幌動,你在太陽底下看遠遠的地方,它有一種像水又不像水,像火又不像火,一種有形的東西,在那幌動,你走近的話,又沒有了,像這一類的有人說:像「陽焰」太陽底下的一種火焰,說有,一去看不到;你說沒有,我們用眼睛確實可以看到。所以你修到這境界,對十二類眾生各類當然清楚,但是他本來要出生輪迴的根本,像陽焰的能量、能力雖分不清楚,但是你已能看到這一類的同生基源。
「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熠熠是有火亮的樣子,有條不紛地在擾動,這個同生基,它要去受輪迴的此種根本衝力在那裡動,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本源---阿賴耶識。雖然分不清楚這十二類眾生,那一類為什麼會這樣?會那樣?但是可以瞭解他們眾同生基裡的這種能力,在識田裡幌動,一直要依緣去輪迴,要去應緣,要去做那一類眾生。仔細看起來就是這些浮根塵,不實際法塵本無根,只是藏識熏習後所留下來的一種法塵境,其實這浮根塵就是我們究竟輪迴的根本門戶、樞穴。
「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行者修證到此,有能力照見山河大地,十方世界,亦能了知十二類眾生,各類出生為該類眾生的同生基源,但還不知十二類眾生種種因緣果報真實,此種現象就名為行陰區宇。
二、破行陰境界經文
《楞嚴經》曰:「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一)略解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
若此行陰微細之妄想,被行者清澄擾馴後,將可使其如來本性熠熠明亮,恢復原本之純澄境界,一蹴澄清無始劫已熏習之習氣。
「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
元本習氣一澄淨,則行陰妄想細流,將化為清澄無波之水,有如大瀾微波被消滅後,所得之清澄靜水,此時行者已無微細妄想,此則名為行陰盡。
「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行陰滅盡時,行者已洞徹瞭解十二類眾生,輪迴生命之源由,故是人已能超越了眾生濁,不受眾生顛倒為因。觀其行陰區宇之源由,仍是以微細不易了知之幽隱妄想,以為其作用之根本。
(二)詳解
你只是知道十二類眾生,這一類歸這一類,那一類歸那一類,這類有想,那一類無想,這一類是有色,那一類是無色,卵胎或濕化生,你都可以分清楚,但是叫你進一步的去分析他們,每一個人為什麼會卵胎變卵胎?濕生變濕生?有想為什麼變有想?無想為什麼變無想?他的輪迴根本源由,你搞不清楚,這要到行陰滅才清楚,所以怎麼來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十二類眾生,那一類歸那一類。行陰滅盡時你應該有清楚眾生各命源由的能力,但現在還做不到,所以才叫做行陰區宇,這是還沒把行陰搞通,把它滅掉,所以還落在行陰裡面。這段也可以瞭解到想陰盡的行者應該是怎麼樣?有一個清淨的心,鑑照十方虛空、山河大地,甚至於十二類眾生,那一類歸那一類,都能瞭若指掌,只是能見他生命的本來同生基。雖然可以看到他幌動去受命的那種動力,浮根塵的影像,但不清楚他到底是什麼原因來造成的。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
「清」可以代表我們自體本清淨,「擾」是浮根塵不清淨的一面,在一個清淨跟還沒有擾順的浮根塵自性,自性微微的能夠顯露出來,元性顯露就有無量光明現起,這元始自性心光,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存在的。「熠」是代表心的發光,自性能進入清淨,就能熠熠發光,恢復原來自性光明的元性。
「性入元澄,一澄元習。」
如果我們自性進入原先清淨的一面時,只要心一清淨,本來薰習微細的習氣,就像水中波瀾會滅掉,這是互動的現象。自性因未入原有的清澄,只因被微習所蒙蔽,微習一去,自性自然顯露。自性一清淨,原來所具有的習氣自然就消失無蹤。
「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
我們常說:「行陰微細,」微細裡面似水中一種波瀾,只要有波瀾,我們心就不清淨,也就形成不了鏡子,照不了十方界,也照不知十二類眾生之生命本元。只要有一點點習氣存在,我們心就會有波瀾應緣而起,所以性入清淨的時候,這些波瀾就會滅,就會化為澄水、清淨的水,且此水是靜止的水。
這時候行者的境界,叫做「行陰盡」,沒有一點點的微細習氣存在了。這在金剛如來地是三地以上,二地如來還有微細習氣,三地以上就會滅此微習。在阿羅漢、八地菩薩,也都是還有微細習氣。真正性入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到這時才能稱為行陰盡。
「是人則能,超眾生濁。」
行陰盡的人才真正脫離了輪迴,所以是人則能超越眾生濁,煩惱濁在想陰滅時已去除;想陰滅時斷煩惱濁,行陰滅的話,就超越了眾生濁,就是沒有眾生顛倒相,沒有再出生做眾生的諸因緣。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為什麼想陰盡了,行陰不能盡呢?想陰盡的行者,雖說它沒粗的妄想之相,但是它還是有非常幽細的妄想相,不像想陰那麼地粗。「幽」是暗暗的微細無明,清楚又不是很清楚叫做「幽隱」,所以幽隱是說似可看到,又好像看不到的妄想,這種類的妄想,以做為我們心執著的本來所依。所以想陰盡,但是還在行陰區宇的狀態下,他粗的妄想沒有了,但是微細難察覺的幽隱妄想,還是行陰所具有的心相,這就是他處在行陰區宇的本來因緣。若行陰盡的境界,應沒有微細妄想,就是第七識不再執取第八識的法塵,法的執著這時候才能滅,法執滅的話,與眾生因緣脫勾,才能真正脫離三界,所以叫做行陰盡。
( 88 年 5月 30 日 講於 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