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想陰魔境(3-8)
                     - 愛通神力相


8、愛通神力相:

(1). 經文: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求神力。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牆,曾無障礙。惟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旁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淫,不毀麤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2). 釋解:

本魔相「愛通神力相」,是第八個胡思亂想的心,用在喜愛神通變化上,大部分修行者首當求解脫知見,我們不奮力追求神通,一心追求神通,容易出差錯,客邪隨時都可以抓住你這一點,加以利用而毀你的修行路。如果說沒能體會神通的話,亦還沒有進禪修之門檻,心不能起感知,你心眼不開就不能感知一些事!就算是能感知,也都是小小的靈通,跟六神通、三明更差了十萬八千里。行者應專心修到清靜心起,或者四禪境界的行者專心去修誘發起神通來,才是正理。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

行者有不正當的心態起,這次偏愛神通變化。行者在受陰區宇間,種種感情領納作用之間,不受憂、喜、苦、樂,七情六慾之感情作用所左右,已經能虛而明之,不讓它發作出來,感情雖然不發作,但覺知心還在,故能產生靈妙作用,能不隨諸境轉,但能了知眾生一切感受,此者謂「受陰虛妙」。

行者在受陰虛而能生妙用中,鑑照分明,能不遭邪慮,某些冤親債主、客邪、外在非人等不能來影響你,讓您生起煩惱法。它讓你的心煩腦,你不煩惱,就能不遭邪慮。等你心清淨了,當然外來的這些客邪,不再能左右你,所以能「不遭邪慮」。

行者沒有妄念,遇種種因緣都能不相應,能這樣的話,圓滿的體性、清淨的空體就「圓定發明」了,面對諸境而能如如了。禪者能了知一切相,可以感知,知後能定,是謂禪定。若知而起心相應,沒有辦法擺平,就受客邪干擾。如果你有禪的味道,對境也能如如,那就有定了,就所謂的「圓定發明」,心定則能「發明」。

「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

行者在禪定中,有所作意都會成就,學一切事都能成就。此在世間禪的四禪境時,即有此能力,禪宗行者中的開悟者更不用談,故六神通即在四禪境界中學而發起。四禪即是捨俱禪,捨念清淨禪,《大智度論》曰:「聖人得能捨,餘人捨為難,若能知樂患,見不動大安。憂喜先已除,苦樂今亦斷,捨念清淨心,入第四禪中。第三禪中樂,無常動故苦,欲界中斷憂,初二禪除喜。是故佛世尊,第四禪中說,先已斷憂喜,今得除苦樂。」

一般而言,捨念清淨禪有不動智慧。第三禪中因樂動故說苦,於第四禪中說已斷苦樂。四禪中無苦無樂,但有不動智慧,故曰捨念清淨。另四禪境界中,行者能達息止氣斷,入不用呼吸的境界。行者達四禪時,在禪定中可自行斷絕出入息,以息斷故,得清淨微妙,而自莊嚴。四禪境界中,行者心不依善,不附惡,無所依倚,心如明鏡不動,如靜水無波,絕諸慮想,面對諸境能正念堅固,猶如虛空,是故名世間真實禪定。而《大智度論》說四禪是佛法的根本,因行者於四禪種智中,定一心故,念常清淨,故名不動智慧。此時行者於此禪定中,若欲轉緣,學一切事,隨意成就,一切神通變化,莫不從此定中出。

故行者若處四禪當時,常無事愛用其心意念,玩弄神通,就會壞事。常用心表示心還有所浮想。玩弄心久後,知心能得神通,就會起貪著的念,這個「貪愛」念常起,既然知道心要知能知,就沉會不住氣,想要知道自己更多的心力。心愛神通,種種變化,辛勤勞苦地去研究追尋諸神通,貪求自己心通力。

「研究化元,貪求神力。」

種種神通變化都有其變化之元,行者都想加以研究,想追求其本元,起貪心而想擁有很大的神力。禪者的心能隨緣起種種變化,它要變化以前,是從哪裡化起的?也許你看過經典,喔!從空化有,從有化形。那你就自己來研究一下,在禪定中自己看,喔!觀想佛像,就能化一個佛像,從那裡化起,研究化元,變化的根本是從那裡來的?當然啦!如果你一路聽來的話!神通變化其實要有五識的成所作智來化起,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等五識來化成一切幻象,這就是成所作智。那大圓鏡智呢!剛剛我們在講行陰想陰不清淨,則無大圓鏡智,因它都被你的習氣毛病蓋住了!被你的妄想心蓋住了!所以,這個心沒有辦法像一面鏡子能映照大千世界。如果大圓鏡智成就的話,就是性清淨,十方虛空一切眾生都自然現在你的心湖中,自然而現!只有到佛的境界、大菩薩的境界才能達到,這不像一般外道的天眼通,或者宿命通。性清淨時,就像我們做夢的時候,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以前那一世的影像會現,心淨者是在腦筋很清清楚楚的時候現,而四禪境的行者還要起觀才能現。比如說,你去研究心念力,這個境現出來的話,是反向的,如果我們「A」寫這樣,現出來的變成「"」這樣,那就背後觀啦!這又是什麼相?這跟生理、物理都有關,影像現出來,你就知道。所以,以後有一個課程,教你恢復記憶力。右腦的記憶力,就是影像記憶,現出來是一個圖形;左腦是司語言、文字記憶。很多人說記憶力不好,像我們潘大德現在能記得起來嗎?好一點沒有?不吃飯、虛脫的時候,腦筋轉不來,氣到腦筋,壓到你念頭動不了!煩惱是沒有,但是傻傻憨憨地,好像一片空白,氣太旺也有關係,營養不夠也有關係,睡不好也有關係,要各方面去調理,要懂這些養生的方法,然後才開發出你的腦力。很多人看了這一張圖樣,他不是這樣背記進來的,而是整張紙映到腦海以後就記進去,然後要看的時候,將整片中取一行一行的讀,這個力量當然很不錯!但這個要去練,然而練太早不好,心還沒有清淨就練這些,搞得不好還要著魔。

宿命通的修練,上個魔相中已介紹,現在再講神足通怎麼起。當一個行者全身經絡通後,氣佈滿整個色身,行者躺臥在地上,身一直要往上浮起。色身充氣故,若有一隻筷子大小的東西,壓放在身體上,行者感覺其重無比。若我們用自己的手掌放上去,更覺得重量之大甚於前者。故行者體輕氣滿之時,來修練神足通馬上就能成就。當心意念觀色空無質量,心念起色身要往上飄,則色身即能飛起。任督兩脈通者,正經十二脈亦會通,奇經八脈的另六脈亦聯結而成全身通徹,此時才是氣佈滿之時,當然要學神足通易如反掌。時下之人,常自言任督兩脈已通,功夫了得。但看他並無真通的樣子,因無天神之樣,無氣滿之樣,氣滿者有氣滿之異樣,一看便知。很多人修行境界不知真實,卻常說自己已多了不起了,真得要小心為是。就是有六神通具足行者,若無修學解脫知見,不能以空、無相、無願為修學涅槃的法門,祇得天報果位,天命終時還是再入輪迴的。

研究這個心能現神通之元多時,魔候得其便你在搞這個神通變化,我就讓你一目十行,然後過目不忘。那又糟糕了!你要研究我們起心動念變化的根本原由是什麼?大圓鏡智清淨的時候,它會現種種的眾生相,甚至於十方世界都在心裡面,那要化的呢!要藉用成所作智,但「成所作智同圓鏡」,是在八識清淨後始能發起的神通力。佛的神通力不是練成的,是心清淨後自然現起的;這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給你依次調伏了,你的分別我執、法執,你的妄想都被你調伏,俱生我執、法執亦調伏了。這些起碼要想陰清淨以後,大圓鏡智才能現,所以在行陰區宇裡面的行者,在八萬大劫以內的眾生因果報應,他都可以觀清楚,因為行陰區宇中都在講生滅,眾生的生滅因果,他才可以觀,代表他性清淨,妄想都沒有了,想陰區宇毛病都沒有了,性清淨的時候,才可以去玩神通變化,這不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在作用,而是你觀想什麼、看什麼、聽什麼,都可以讓它從無中化有,它所現的一切境,跟大圓鏡智一樣的功用,都能夠成就一切的神通變化。

行者心還不清淨的時候,就在禪定之間,研究這些神通變化怎麼起,研究這個根本識怎麼來,因此「研究化元」神通變化的根本是怎麼來的?起了這個喜愛神通的心,所以「貪求神力」。一般人都喜歡這種力量,我們修行的人,心還沒有到清淨的話,就不應去玩這些。像日本人常常寫有關念力的書,都很叫座的!我們念力、心力,是可以達到某些世俗的人認為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如:讓木頭著火用念力一直觀想,啪一下,真的火燒起來了;或者觀想鐵條,用念力,讓它彎曲。

台大教務長李嗣涔博士,專門在研究能量物理的,他找幾個十三歲以下的小孩子,他們就有這個能力。小小七、八歲的小孩,他有念力,讓湯匙彎曲,它就彎!這種力量怎麼來的?怎麼下手?這些人前世是修行人,出生後不久受世俗之污染還少,故有些人有此能力。

有的修行人喜歡搞這一套,我們卻很怕去動這個心念,禪宗祖師大德講的,開悟的人他得執杖牧牛,為什麼要執杖牧牛?他念頭起來,邪念升起時,會真的傷人於無形。故修行者很害怕念頭起來,俗云惡從膽邊生,對某個人從心中起惡心這個傢伙,我非常氣他。再來就怎麼樣?一個惡心念,一直提上來,給他死吧!你有殺心的話!這個念頭很快就會起來,這種念頭起來的話,很快的!過不了幾天,他真的可能就死掉了!你的心力很強,這神力很強!所以懂這些的話,如果心不清淨很不好!因為到了這個境界,你心不清淨是很不好的!除非你是魔,擾人、殺人慣了,本性都迷糊了,不會相信因果。一般修行人很害怕心力太強,小則你稍微動一個不甘願的心念,對方就不能如意。

有的人說我只有起一個念,對方就摔了一跤。是你心不清淨故,給這個傢伙摔倒好了!果真的,他摔一跤!那麼準!以後你乖乖的,都不敢亂動心念了。除非你是魔,喜歡擾亂別人,喜歡捉弄別人來愉快自己,才有這種心態。真正修行的人對此心力就很害怕為什麼我這麼一動念,對方就真的發生不好的事情?所以「執杖牧牛」,把你這個心管得死死的,也因為這樣,你才能解脫,才能轉以前習氣毛病及業力。

行者心都還沒有完全清淨,現在來玩這個空性,怎麼起一個神通變化?這個分身、化身怎麼起?從空性起?或者從法起?或者依對方的意念生起?你意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化一化身與您相應,祂能有千萬億化身,同時有千萬個眾生意想祂,那祂怎麼辦?祂還是這麼化。這些都是可以研究的,但這時來研究,太早啦!心都不清淨,研究這些神通變化,所以「研究化元,貪求神功」的毛病會為魔知悉。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此時天魔找到下手的機會了,因你貪迷神通之研究,喜歡玩心通力,就找來一修行較差的人來下手,飛出其魂魄精靈依附此人。此被魔附之人不學而能講經說佛法,然後前來迷惑你。魔為何會擾亂於你?因你修到解脫後,你要跳出三界,還要拉好多人出去,所以他就專門找你有什麼漏洞,你有什麼用心意的,有什麼希望的,他就伺機而動。等了好久,難得你會深愛神通之研究,剛好可製造機會了。

當然魔不能直接依附於你,因為你色、受陰已經練得功夫不錯了,身體、心理可以自主了,不會直接受到魔擾,他只有假藉第三者來毀滅你。透過第三者,這個人當然不是隨便抓一個,這個人一定沒有正知見,不學正法的,又很喜歡說已修到多好的境界。魔很容易找到這種人以後,魔就飛精魄進到這第三者的心腹裡面。之後,這個魔著之人就無端會講經說法,因為他的心其實就是魔的心,魔的心就能夠控制其心及嘴巴。

很多外道或表面是佛教道場卻崇拜怪力亂神的這些道場,他們也可以講一些佛法,但都不是具有正知見的,重要的解脫道他不講,他講那些天花亂墜的表面文章,講了半天還不知怎麼修行,都不講要斷一切的不清淨心,斷一切的煩惱,沒有講這些怎麼修行?

世尊嘗言末法時期,應以三法印來判定何者是正法道場,或是邪魔、外道道場,哪個道場不講三法印,就是非佛世尊所付囑的道場。何謂三法印?「三法印」就是無常、無我、涅槃等三。意即一切行無常,為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為樂。舉《成實論》來說:「又佛法中依法不依人,法亦分別,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是名淨法。非但隨經,又佛法中,有三法印:(1)一切無我。(2)有為諸法,念念無常。(3)寂滅涅槃,是三法印。一切論者,所不能壞,以真實故,名清淨調柔。隨梵行者,八直聖道名為梵行。梵名涅槃是道,能到故名梵行。法寶成就如是功德,是故應禮。」由此段經文得知,學佛法要依法不依人,而依法要依了義,不要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即是講無常、苦空、無我,學了義法才能入涅槃、寂靜,得真正的快樂。

一般外道道場,會耍一些怪力亂神的事,或搞一些鬼神通之類,來蠱惑徒眾,來讓他們信這個“佛法”很好。什麼“佛法”很好?真正佛法就是要推翻你的習氣,培養你的德行,回到本來的空寂,什麼都不能夠去崇拜,或者搞怪力亂神的事情。此魔著之人毫無來由的能講經說法,是魔透過另外一個人,把他的魂魄進到這個人的裡面,使得他突然間就會講經說法。

「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這一句跟上面有一點不一樣,應該都一樣嘛!「殊不覺」、「誠不覺」,差不多意思,但後者有故做迷糊狀,不用心去覺知其能力為何會突然而來!故沒有魔著之警覺心,同時又自己說已證得無上涅槃,真是無知之見。

涅槃分有兩種,一為有餘依涅槃,一為無餘依涅槃,後者即是無上涅槃。從世間第一法,修行到聲聞、緣覺所行法,即能得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是有餘依之身及餘習,有身及餘習但能悟得解脫知見的人,已能脫離煩惱法。而無餘依涅槃除破色身無有身見外,亦無有餘習留存,一切法生起都是白業、淨法,始得稱為無上涅槃,這是果地佛的境界。涅槃的境界又如何?經偈云:「能持淨戒名比丘,能觀空名行定人。一心常懃精進者,是名真實行道人。於諸樂中第一者,斷諸渴愛滅狂法。捨五眾身及道法,是為常樂得涅槃。」

而得有餘依解脫,還要得到無餘涅槃,才是真解脫 ,才名解脫門。無餘涅槃是真解脫,即是能脫離身心之苦有餘涅槃為作門,在世間法中,有因中說果,果中說因,因因果果,能於中無煩者謂有餘依涅槃解脫。若能進而修三三昧(正定)空、無相、無願,這些空、無相、無作之法能得到定性種性,則行者對一切心、心所法,隨行身業口業,都能面對此境起心不相應,這樣才有無上涅槃的樣子。

「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此魔著之人在魔的驅使下,就來到這個喜歡鑽研神通本元的男子地方,就敷座而說起法來,開始展現其魔力,就要顯示些神通來誘惑他了。一個追求神通知見的人,當然很喜歡一些異能神變,故說法後就要現一些怪力亂神的事來誘惑他及其徒眾等。

「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

此魔著之人手裡拿著火把,且用另一隻手撮取這個光,然後把它丟給在底下聽他說法的這些四種徒眾上,本來他自己手上火光並不大,另一隻手把它撮取此光以後,丟到每個人的頭上,每個人的頭上都有一團火,沒有火把,只有火光團,這個火光團還延長好幾尺長!這個神通力不錯!但是火是火,並無熱性來燙傷諸聽眾,一點點熱的感覺都沒有。「曾不焚燒」,也不會燒起來,這是玩火的把戲。

「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

像達摩祖師一樣,蘆葦渡江,他跟梁武帝對談,話不投機,談不攏以後,梁武帝不能接受他的「廓然無聖」的公案,他認為話不投機,所以就走了。他不是秀給人家看的!他是自己跑路要渡江時,沒船可渡,所以自己摘了一支蘆葦,踏在蘆葦上就渡過去了,讓別人給看到了,所以才留下這段話!如此說來,達摩祖師也有神足通了,其實他也可騰空飛渡,但他還是選了蘆葦渡江,不要太炫了,遺誤眾生。

此魔著之人依魔的心念是要誘惑人的,而且是魔的力量所現的,所以他能在水上走路!達摩還用一根蘆葦騙騙人的眼睛,此魔著之人根本連蘆葦都不要,連一個踏腳的東西都不要,在水上就行走啦!所以能水中走如履平地般地穩健。亦能跳入空中,安坐而不墜地。這些都是神足通的現象,心中心法初祖釋大愚大師,證得佛道悟自本性後,有一胡僧現身,囑咐他不要一直在此打坐了,要下山去度化眾生。但因他名氣沒當時的虛雲老法師等那麼有名,為要吸引大眾注意,故有天在鬧市中,飛身在虛空中,安坐不墜,因此造成大江南北轟動起來,請求灌頂修法的人一大堆,也因此學生良莠不齊,修得沒結果的人反過來會謗法,真是始料所不及。

「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牆,曾無障礙。」

此魔著之人身體縮小就可鑽到瓶子裡面去,或進到袋子裡面去啦!因身體會縮小,才能進到瓶、囊之中。甚至於,能越過窗戶、穿出城牆,都沒有障礙,整個身體好像不存在一樣。

這個神通力在靈修方面,你要做到這境地也可以。心一滅的話呢!形也沒有了。上次我也講了一個公案,行者是在客廳中在打坐,突然間!想到柴房裡面還有什麼東西沒有拿!心到此柴房裡,但掛礙心念起,分別心一起,身體就現形啦!出定醒來時,身體是在柴房裡面。糟糕!柴房本來是由外鎖著的。這時候要出去又不能出去,只得從裡面叫家人,家人就覺得很奇怪,這個人怎麼跑進去,自己關起來,還在裡面叫,他又不能明講,只得默默承受!我們講靈異的事情,就要知心如果能入空的時候,形也沒有,然後到那裡就到那裡!禪修也有這種現象。但是魔的力量,更不可思議,輕鬆就可以做到,穿牆越壁都是簡單的事情,問題就是魔的境界也可以做到,魔的境界沒有到佛的境界,差別是什麼?就是後面這句,「惟於刀兵,不得自在。」

「惟於刀兵,不得自在。」

本來你可以穿牆越壁的話,應該身形已無,不怕刀劍才是,偏偏就受不了這刀子來砍,表示他還有身形,只是隱其形而已。就像某些咒語樣,可以隱身,但不能去其實質的體。真正聖人如何呢!色陰沒有的話,色相就沒有,或者是證到無餘涅槃,無餘涅槃的聖人,它是無餘依身,就像無色界的天神一樣,他是沒有色身,只有一個心念。無色界的天神既然無色,為什麼還沒有解脫?因為他沒有練純無漏智慧,沒有練空、無相等解脫的知見,所以天壽盡後照樣再去輪迴。

諸菩薩佛的境界是無餘依涅槃,沒有色身,所以法身無所不在,也無所在。魔等就不一樣,他沒有證到這個境界,所以他沒有空掉自己的色身,雖然他會變,不管怎麼變!但是還有一個身在,所以他還怕刀劍,砍下去,還是會流血,會死的!所以不得自在。

再舉佛門大乘佛法倡始者龍樹菩薩來說,他未學佛教正法前,習得隱身術而去造業。龍樹菩薩年輕時即熟讀當下印土的經論,就是沒有學到法術,不久得知一個術士,會隱身術,與一些同好就去登門求教,想學隱身術。那術師看到他們年輕,德行不是很好,不願傳授。此等年輕人苦苦哀求,術師纏不過他們,只得給每人一粒藥丸,囑咐說道:「你們用水將藥丸磨化,塗在眼睛週圍,人們就見不到你們了。」龍樹便當場將藥磨粉,並分辨藥味,對術師道:「藥中有七十樣藥物合成,對嗎?」術師不勝驚訝,問他怎麼知道。龍樹說:「我能從氣味中辨別而得。」術師甚為嘆服,只得再叮嚀要慎用此藥與咒術。

年輕的龍樹等四人仗著隱身術,從此常出入帝王宮中,取宮女恣情玩樂。百餘日後,宮女竟有人懷孕了。國王大為忿怒,嚴加責問,宮女們哀泣說:「非是我們不貞,是睡夢中有妖人作弄。」國王便召集術士商議。有一術士說:「凡這等事有兩種可能,一是鬼魅作崇,一是術士搗亂。陛下可多派人手於黑夜中,暗暗分守在宮門背後,若是宮中有異動,可用兵器胡亂砍殺﹔若是妖魅,雖無跡象,亦可用符咒消滅。」皇帝立即照辦。

不久有人來報,是術士所為。國王當即派武士數百人,禁閉宮門,手揮刀劍望空亂砍。三個婆羅門術士被殺死了,惟有龍樹藥性未過,沒有現形,又屏氣凝神躲在皇帝座椅背後,終於逃脫了性命。當然年輕的龍樹逢此變數,方纔覺醒,想到佛陀常說:「貪欲是眾苦與禍患的根本,一切敗德喪命之事,皆由此引起。」於是下定決心,學習正法,後來廣讀大乘佛教經論,始覺佛法之偉大,悟知真正佛法後,龍樹菩薩開始倡導大乘佛法。

魔著之人說這個境界已經是佛了!可以穿牆透壁,可以水上走,可以在瓶子、袋子中進出,可以在空中坐立不動,變化這些,變化那些!其實,天神也可以做這些,四禪以上的修行者都可以做這些,但是成佛了嗎?當然還沒,如果還有很多行為是不好的,更不會是佛了。

「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自言是佛,身著白衣,他不是出家人,是以在家居士身顯現其魔境,自稱是佛了,受各個比丘頂禮。比丘是代表釋迦牟尼佛,不管是形象、德行,一個白衣受比丘禮拜,那根本就是貢高、我慢,自大自狂。因為他被魔迷惑了,就現出這些不正當的形象來。如果你受過菩薩戒,裡面有一戒走路不可逾越出家眾,要落後半步,在背後跟著,一步一趨。此著魔之人大言不慚的說已成佛,可受人頂禮。

修行者當自知謙卑有禮,要懂得戒律,就不會去違犯這些。譬如說走路,有些師父好像手腳不很靈活,搖搖擺擺的!你看不慣,就說:「師父,我帶領你!」如果他不置可否,你就說:「那你跟著我!」這些都是不知節制自己,潛意識裡就是貢高我慢。平時生活中,大有這種人。或者我懂得比較多,我的觀念可能比較好,然後就自以為是,唉!這個我來做,你跟著我」,這種人潛意識裡面,就有貢高我慢的心。你自己要警覺,本來行為就是要非常平和的,你如果有戒律在的話,你這個人是很平和,也不會因為守這個戒律好像覺得很彆扭,反正我就是這樣!

上次趙老師來,大家顯得很中規中距,她認為你們搞得好像沒有生氣,佛禪是自在無礙的,不管怎麼樣子?若自性清淨的話,也覺得很自在啊!不會因為我中規中矩!很有禮貌、很有規矩、很嚴謹,而就覺得很束縛,應是很自在。自在在內心,規矩律儀是現在外的。不管是外面的環境惡劣還是良好,我心還是很平和的對這些境,這才是一個有修行的人的心態,不是說看你很彆扭,你應該這樣活潑啊!嘻哩嘩啦啊!這在律儀上來講,當然是不好的。在家人可隨便一點,出家人更不行!他有四種威儀要守。但我們在家居士也不能太離譜!太離譜就變成著魔了!不按牌理,沒有規律的都是不對的。

受比丘禮拜以外呢!還毀謗禪律禪宗修證方法、修證的境界太狂傲不拘,而律宗則是太死板了。故此魔著之人就大謗禪律。禪者為什麼有點狂狷?因悟得空理,但不知回中道觀,故目無一法,無知者即現俇妄之相。而律宗行者就太死板,中規中距,從不逾距。這在魔來看,不知其真實修行的境界層次,而妄加以毀謗。並且動不動就責罵徒眾,這樣不對,那樣不好,自己因無實際修證解脫心態,怎麼看就是怎麼不對勁,就說各個都不對,辱罵徒眾。揭露人家的隱私事宜,從來都不避譏嫌。

「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旁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

魔著之人口中常說些神通自在,但見一個罵一個,好像所有人都不對、都該罵。但平時又常喜歡講神通、自在,他除現一些鬼神通外,一點也不自在,才會時時罵人,到處罵人。不然就現些異能,可以讓徒眾們在旁邊就可以看到西方極樂淨土,或看到東方佛土。他可以用魔力顯現些善境界在這些徒眾身體旁邊,是用他的鬼力所現異能惑人,這些當然無真實可言!

如果他真的能把西方淨土化出來給人看,那他真的心空能現,是真的神通力。但魔那有此種修證?他僅是化一個假的、幻的境,所以不是真實的。就像我們在禪修之間,有時候現一些影像,是由你第八識中現起,你熏、熏、熏久了以後,心想到佛相就能化一個佛像,那個佛相也不是真的,等到你意識醒過來的話,那個相就沒有了,或你恢復你的意識分別心比較強的話,佛像又不見了。如果真的化成的境,應該我張開眼睛,我摸你都應該真實地存在,那才是真的。觀世音菩薩要化一人身,一定給你看到真的有這個人,不是只有影相。你睜開眼也是一樣,他還可以跟你講話,做什麼都像真的一樣。如果光化給你看的話,這個非有真實,此等魔沒有那麼大的修證,都是鬼神之力而已,鬼力也會變化沒有錯,但不是真有這麼回事情,就像魔術師也會變,但都不是真的。

談到力量,大力鬼神也可把須彌山舉起來,但要把其他佛淨土搬到這裡,等於是一個世界搬到我們這個世界來,那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故那不是真實的,那是誘惑人的!所以說鬼力惑人,非有真實。

「讚嘆行淫,不毀麤行。」

魔因未斷淫慾,故他行淫慾沒關係的,但反過來讚嘆行淫,說不會破壞你的修行。其實修行最難斷的就是這個淫欲心,淫欲心不強,不會來生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卵、胎、濕、化等四生,都是淫欲心才會來受生的,故淫欲是最根本、最難斷的,只是你做不到,沒辦法,做得到最好!他說行淫是不妨礙到你的德行,但事實如何,一般人行淫後血氣衰、智慧減退,一定是有妨礙的。但魔著之人行淫後,真氣還旺,因魔力使然的原故。

「將諸猥媟,以為傳法。」

各種不正常的、不乾淨的淫慾行為,認為是一種修行法,還要像傳衣砵一樣的傳給大眾,個個這樣傳遞下去。這種淫欲法,有正知見的人,一看就知道不對了,能跑就跑得遠遠的,還受他一個一個來傳這些淫欲法?像廿、卅年前那種大家脫光衣服在禮拜的,有智慧的人,當然一聽就知到是魔道,有正知見的人一定說這個是不正常嘛!不管你來時是赤裸裸的,既然是在禮教道德範圍之內,你也不應該脫光衣服在禮拜,所以我們要有正知見。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這些又是何種魔在擾亂呢?都是天地間之鬼神,天地間鬼神何其多,天之氣、地之靈蘊育出很多鬼神!孕育很多的山神、林神、河神、海神,一切草木積久成鬼神,土地積天地之精靈養成的鬼魅。我們不能否認天地之間有很多的靈氣,所以風水會孕育出很多的鬼魅之屬,山有山神,經過天地之間這種靈氣滋潤的話,就變成精了。海也是一樣,所以山、海、風、河、土地、一切的草木,都可以承受天地之間的靈氣,不是只有一年、兩年,久而久之,千萬年有加,積劫精魅,積了很久的時間,可以變成精,變成鬼魅之類的。甚至於龍也一樣,可以承受天地之間的靈氣,再轉變成龍魅。

另外有一種人修成仙道的,道家是修仙道的,儘管他可以活得八萬大劫,但壽命盡時不想死,因他只有一個心念頭,再活起來就形成了鬼魅了。道家號稱性命雙修,現在法X功之類,又在說性命雙修,都是屬於道家的範疇,命就是命,要之就有盡,盡了又不甘願死,就會變成鬼魅之類。我們佛教徒是修性,有時候不修命,佛教徒看得很開啦!生死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所以把性修好了,身命生死就像老來換個房子嘛!你要行菩薩道,壽命盡了,身體老化了不管用,那就捨生,再來受生、成長,再去行菩薩道。

道家修氣多於修性,性只修一半,他們雖叫性命雙修,有修一點善行,修心地,但是不究竟。主要還是修命,修命就要練氣,能夠練成,有一個不滅身,如彭祖活到幾百歲,那是修身。有的仙壽命更長,幾千歲,甚至於幾劫,但壽命盡的時候,該捨報,他不甘願,所以「再活為魅」。壽終的仙人,本來要去輪迴,他不去,不甘願的心說不去,所以就變成鬼魅。故經說或仙期終,計年應死,但就是不想死。

或者成仙的期間完了,壽命盡了,算一算年紀也應該死啦!但是他的形狀不化,魂都不在了,形狀不化,別人就借用他這個形體,所以有些妖怪依附在他的形相上。講這些,有時候我們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我們最熟悉的八仙之一的李鐵拐,就是這樣子借得一死屍成活。八仙裡面有一個李鐵拐,他跟他的徒弟交代,我打坐後會去個地方辦事,如果我七天魂魄不回來,沒有醒來時,你就把我的色身火化掉。結果人算不如天算,他一出神以後,中間遇到一些雜事,不得不插手干預一下,神魂回來的時候晚了一天。他的徒弟就照他的吩咐,七天不回來就把他身體燒掉了!他魂魄回來後無體可入,糟糕!身體被火化以後怎麼辦?總得找一剛死的屍體借用,所以他去找個剛死的老乞丐,此屍體還瘸了腿,剛死不久,他就鑽進去了,利用這個色身。

我們談到阿賴耶識時,就了解阿賴耶識不執取這個色身的話,人就死了!以後你們修到一個境界時,色身破的時候,這個魂很容易飛出,但也不能就這樣一走了之,捨棄執取這個色身的話,人就死了。有修行打坐的人,我們講是死了,其實就是飛天了,此時定要有一個意念生起,告訴自己不能走,在這裡也是一樣的,去那裡都一樣,要守住這個色身,才不會一直要飛出去。

若識神飛走離色身了,身體已不是你的,但是又有另外一個魂進來,又變成一個人又活起來,但是裡面識神已經換人了,所以李鐵拐就是借用這個殼子。現實的人生也有這樣,這個人死了,魂飛走了,但另外有一個魂剛死不久的時候,他找不到殼子,就鑽進這剛死不久的人的身體裡面去,他就活起來了,但是對他原有的家人不認識,所以講的話都牛頭不對馬嘴了,因為他身體裡面的識神是別人的,只是身體是原來的。

我們阿賴耶識不執取這個色身的話,就等於代表該捨生,離身體而去,這些仙人呢,他是偏重於修命,所以他很愛他這個身體,修成能出陽神、陰神,這種形體就會被這些鬼怪依附,因其形不化,他怪來依附,年老成魔。成魔後就不甘寂寞,常會惱亂是人,破壞修行者的德行,使他淪墜。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此等山、海、林、土鬼魅等, 或因龍、仙形體不滅,被此鬼魅佔住成魔,來擾亂修行人,使大家要成聖的因破滅,成不了正果,自己心滿意足後,就抽腿他往,離開此人的身體。當然此人與其徒弟等,已犯諸多罪行,當受王法制裁,故都陷王難。你們應該先警覺會有這種現象,不要 受此等天地大力鬼神,如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草精、木魅、龍魅、仙魅等魔擾,才不會再入輪迴之流。如果你迷惑不能自知、自主的話,會墮入無間地獄,因為你 除自己迷失以外,還連帶很多的徒眾一起迷失,散播不正當的修行言論,是要入無間地獄的。

這個魔相在講喜歡探討神通,才有機會著魔!修行者要心真清淨,得漏盡後 ,五通自然現起,若行者心未淨、未解脫,而沉迷於神通的體驗,很容易為魔所害而不自知,大家應該都了解此魔相,安住自心於解脫之修證為要。

( 88 年 5 月 30 日 講於 法爾 )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