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受陰魔境(2-8)
- 無量輕安相
8、無量輕安相:
(1). 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已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2). 釋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修行者在禪修過程中,修到色陰魔境消滅了,眼、耳、鼻、舌、身諸根所現的種種異能善境界等諸魔相,均能不黏、不著、不惑而超越了。此時行者內心的感情領納作用現起時,能夠清楚地觀照它,並不會迷失在憂、喜、苦、樂等覺受中,均能清楚地了知,住於捨念清淨中,得到受陰清楚明白境界。
因行者修證到色陰魔境滅,受陰又能掌握清楚明白。且於精性靈明的體相中,能圓滿悟知此精明無所不辦的實際能力,一切境能自然隨此精明而轉,故得大隨順意境。逢此隨順心境不戒甚,讓心又動而起受陰不清淨心,因而會入無量輕安魔相中。
「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
在你精湛妙明的本性中,非常圓滿地去了悟此精湛妙明的體性,你要它現什麼相,它就能夠現什麼相?要做什麼,就能成就什麼,..,等等,這些埋地上的道理,從空性中起一切法,從諸法中得一切隨順。
行者初體會有此種心力時,心地未淨,常對眾生起嗔心、邪心,甚至是惡毒心,但皆能如實現,真是造業不假身體力行。故禪宗祖師大德言,悟後要執杖牧牛,不要隨業緣流轉造業。次因行者心已無惡習,牛性已不野,不會再隨意造業,但正義之心常突現,要扮演警察的心尤盛,對不合正理的人、事,尚存有怒目金剛的心態,若起不能如眾生意的念,就真的能實現。以某人升官來說,你認為此人福德不具足,那有資格升官,此念一起,該人的命就會莫名其妙地改變了。故行者起什麼念,成就什麼法,真是大隨順。然行者要有菩薩覺悟心,不要亂他人因果,不由你來決定他人的命運,不然你也還是未證得法執滅的境界也。
進而言之,心清淨後能悟到空性的人,起心動念就很自在,你要想什麼就能變什麼,因萬法唯心造,達此境界的人,唸很長的咒語,說要來幫助別人清淨身體,那是多餘的。如果真的修証到受陰清淨的話,心就能夠起大隨順,起心動念都能隨順其意。既然行者修到這個受陰境界不迷糊,再來鑽研清淨自性的殊能,縱然起了中文的“清淨”兩個字,亦可把你面前對方身體清淨一下,就這麼一動念,他身體也就清淨了,邪障也沒了。
受陰清淨的行者是不須唸那麼多咒語的,但我們灑淨為什麼要唸那麼長的大悲咒呢?這是心通力不夠的人,得要假藉菩薩的威德力來清淨道場、壇場的。心力量夠的話,心現什麼字,它就能現什麼功用,那怕是中文、梵文、英文都一樣,能得無量大隨順自心,你想什麼就能成什麼,這不是很好嗎?要這樣清淨就清淨,要升起什麼法就能升起什麼法相,這是你攢研自心,在不被一切感情作用所迷惑、所左右的時候,就有這個大隨順的心起。
那我們剛開頭講受陰區宇時,為什麼行者的心可出離色身,但卻起不了心的神用?因沒有靈通妙用之力源,當下的你被那些感情領納作用給迷糊掉了,故處在受陰區宇中。
「其心忽生,無量輕安。」
行者在了悟自性,得精明妙用之事實,並得大隨順心後,事事順心,無所礙事,此時行者忽然自心生起無量輕安相,沒什麼可掛礙事,有掛礙事起念則成就,便能轉其境,故事事處無礙中,時時處無量輕安中。這時候行者的心不是幻心,前個魔相講的是產生輕安相而已,現在悟得大隨順心後,無窮盡的輕安卻一直冒出來。從來也沒有煩惱,身體輕輕的,心理安安的,真是身心安泰無量。得如此的輕安境界,再不肯定自己怎麼行呢?
「已言成聖,得大自在。」
這時候自己告訴自己,我是已經成聖人了,不然怎麼能得此大自在的心。聖人才能自在,而且不祇是自在,更是大自在,故若非佛即是大菩薩了。事實上在各階段修證中,行者若有所證,皆應提醒自己
---應無所得而為方便,才能成就菩薩道,若有所得即非真。行者心雖有大自在的體知,亦是動了受陰情見,修行者要始終能保持一個平常心才對。「此名因慧,獲諸輕清。」
這種無窮盡的輕安升起的時候,是因為潛意識的佛性產生無量的智慧,不必再被一些看不到的恩恩怨怨的因緣攪和,而能現脫黏自在的輕安清淨心。為什麼可以得大自在,在十方虛空中,不管甲、乙兩地多遠的距離,因緣起來的時候不會受它影響。當初行者常以靈知靈覺的心,對自己的事情搞不夠,還要搞別人的事情,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去插一手,可以知道某甲家怎麼樣,某乙家怎麼樣,無事找事,行者心亂不定,沒有辦法輕安。現在行者心能攝受回來,對一切都能不管、不著,這種智慧斷絕一切因緣,一切因緣震憾不了你的定力。這樣的話,無量的輕安會升起,這個智慧就是來斷一切因緣的糾纏,有形無形的都可以斷,雖然看不到此慧,但輕安確是獲得了。獲種種輕清即是輕安以外還有清淨,因為智慧才得到種種身輕安、心清淨。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因為你有智慧轉一切因緣,所以獲得輕清,但還沒証到聖人的境界。懂了此現象以後就好了,還沒有修到解脫果位,因內在想陰、行陰區宇未破,那有解脫果位可言,要到識陰盡才有一點聖人的味道。聖人先要過五關斬六將,五關者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斬六將即是要突破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結使。不過五關、斬諸根六個毛病,那有聖人的味道,路還好遠,到這裡才是入門而已。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
你喜歡輕安自在境相,並同時以為自己已成聖人,長久以往,以前修証到同樣境界也誤失本來的魔子,在虛空飄呀飄的,看到你有這種喜愛輕清心態跟他一樣,他就會進到你心腑裡面,讓你心也能輕安。魔一進入行者心腑,他想你也想,兩個心合在一起就不知道誰是誰了。
「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
以為修到這樣子,自在無礙了!最後佛修證到的大概也是這樣,所以更不求上進,也不深入經藏或多聽他人講經說法。既然証到輕清的境界,還有什麼可學的,我已最行了,還聽他人說什麼,所以也不去聽人家說法,自己關在屋裡面,變成一無聞的出家人。
經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正定),既然自己修到這個輕清的境界,就認為已不錯了,還要去聽別人的說法嗎?不去聽也無所謂,但要深入經藏,尤其末法時期,要聽誰說的呢?很多人講的也都似頭頭是道,仔細一辨全是胡說八道,那乾脆不要聽他人的,自己來閱讀大藏經,自己有基本的理念,且智慧可以觸類旁通,不必要聽人家的。若真正有開悟的人寫出來的書,看了會受益,倒還無所謂;沒有開悟的人寫出來的東西,只有堆積文字而已,是是非非難斷。所以自己要深入經藏,求得智慧如海,不要做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
你証到這個境界時,是要行菩薩道了,要去跟人家講經說法了,但自己沒有正知見,也聽得不多,所以變成說出來的法沒有正知見,因此會疑誤眾生,這要罪加一等,入阿鼻
(無間)地獄。上一個魔相也是入無間地獄,現在這個魔相也是要墮入阿鼻地獄,其意思是一樣的壞。「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本來能修到此受陰區宇是件好事,但因為迷失了受陰的正常覺受,生起諸多輕清心時不察,就會迷失終致淪墜。行者失去控制感情入正常的情境中,捨受未得而迷失了,距離證得煩惱滅的自我解脫還早,就這樣迷失掉了,被一輕清魔所解決了,到此未證得聖人的解脫境界,就這樣被糟塌而淪墜了。行者修證過程中,只要離開本來平常心就不對了,那怕高興的、不高興的、自在、大自在心起也不行,都要保持一平常心。
( 88 年 3 月 21 日 講於 法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