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受陰魔境(2-7)
- 大我慢起相
7、大我慢起相:
(1). 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乃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疊+毛】(音跌)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2). 釋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大我慢起相,行者修證到非常殊勝的境界,自認為已滿足修行,而升起一個狂妄、已跟佛等齊的心態,讓心偏執殊勝境界而心動,出現這個受陰偏差的慢心來。
修行者在禪修過程中,修到色陰魔境消滅了,眼、耳、鼻、舌、身諸根所現的種種異能善境界等諸魔相,均能不黏、不著、不惑而超越了。此時行者內心的感情領納作用現起時,能夠清楚地觀照它,並不會迷失在憂、喜、苦、樂、捨等五覺受中,均能清楚地了知,得到受陰清楚明白境界,進而欲住在捨念清淨之地步。
「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
自謂已足,修行好像到這樣境界已到頂了吧!我什麼都做到了,所作皆辦,該要做的、該要去修的,大概都做完了。無所事事,“自謂已足”証到這個境界還有什麼可修的。如果不看經典的話,大不了會認為無事可修了,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一些魔相、色陰魔相也沒有了,感情領納作用好像已控制得很好,沒什麼事了,那還不是成佛了嗎?還要再幹什麼呢?突然間失去感情覺受的控制,毫無來由地有超人一等的大我慢心升起。行者若證得真空理,應隨時保有一空無的心,能隨緣應緣而不執一切法塵境。
「如是乃至,慢與過慢,乃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
行者因一時不察,現大我慢相已太過離譜,又犯過慢更是很不好,還有比這過慢更傲慢的,如慢過慢、增上慢,最後無所理由的卑劣慢。這些「慢」的細分,在唯識裡都有其特殊的說法,可去翻一翻書本,對修禪的人不管多卑劣的慢,反正慢就是慢,只要離開平常心就是不對的。十個慢、廿個慢,看起來對禪修者只是一個慢字,這些很多不同的名詞,代表傲慢心不同的層次,有心要研究細分者請自行探討。此處指所有傲慢的不正常心態,失於防範而全部都出來了。
「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十方一切佛的修證境界,大概也像我修到的這個樣子,所以行者自認為與佛等齊了,何況下位之聲聞緣覺。在如來的下座有菩薩、聲聞、緣覺等眾,行者連佛都不看在眼裡,何況聲聞、緣覺、菩薩等聖人。其實這會生起慢心的行者,因心還不清淨,才會在無力見諸佛所證得的三明、六通、四智、三身等神通力前,就會自己認為解脫證到時的清淨心,其殊勝境界也就是如此而已!其他諸佛的智慧,因未證得而不知時,就會誤認為修行大概僅止於此吧!覺受疏於防範時,在看不到諸佛的神通妙用前,自己會想:我差不多也是佛了,就由心地裡面升起我慢心,對十方如來都看不起,何況其下位者。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
這種生起我慢相之狀態,就是修証到一個非常殊勝的境界,認為心已所作皆辦了,要超越什麼也好像沒什麼可超越了。這種證到的殊勝境界,行者也要以平常心看待才對。但行者卻沒有智慧去自己救自己的受陰情見再起,所以讓自己的貢高我慢心生起。如果理念上有正確認知的話,証到這樣就是佛嗎?因心又污染,尚有慢心,怎能說是清淨的果地佛境界?
所以我們對佛的境界多懂一點,佛陀真正實修跟神通妙用的境界,你做不到,光心清淨、感情作用清淨,又怎麼樣?還是只得解脫,沒真正成佛也。所以要有智慧自識自救,見到修行到這種殊勝的境界,都還會冒出這種我慢心起,就表示不平衡,表示又著了習氣,讓你的傲慢心無端由的冒出來,所以我們常常說要控制我慢心起,當學謙卑。
如何控制我慢心呢?就是見到諸佛菩薩像一定要頂禮,除非環境不許可,在那個環境之下,看到什麼佛像要虔誠地頂禮,以後碰到什麼心在作怪,若會起看不起人的心,就要警覺,所以要有智慧自救。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如果警覺這個心冒出我慢心來的時候,就知道己心還是不清淨,心連歡喜心起都不行了,何況是我慢心,故要把它擺平,如果能夠悟到這樣,就沒有什麼過錯,也了解非為聖証。前面智慧,只是你自己肯定自己,後面的我慢心起,如果不能悟到不正常心起的話,反而誤認成一種聖境的話,那就糟糕了。自認証到聖人的境界,我跟如來一樣,甚至於有時候認識不清楚的,還說我比如來工夫還要好。有個道場的修行人說他是如來的哥哥、如來的什麼..,好像高佛一等,說成如來師父的也有,真是沒有正確的知見,著魔有份。心在不正常發起我慢心的時候,就知道不清淨,就要覺得不對了,所以能夠這樣了知的話,就沒有過錯,不要自說我已成聖人了。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若自己認為已證得聖人果位,因而生起我慢心,失於警覺之情形下,就會有一個大我慢魔,因鑑於前修證境界而無慧自知,犯了我慢起之心而成魔。此大我慢魔會入其心腹,控制此修行人的心識。
「不禮塔廟,摧毀經像。」
七寶塔是代表佛的清淨法身,因慢心故,他卻不禮拜,對寺廟也不頂禮了,把一切的經典佛像都摧毀了。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悟到空的人執空時,就會有這種毛病,認為塔廟是一個形象,為什麼要禮拜塔廟?他不知道塔廟代表著佛的法身安住的地方,經典佛像也是一種表象,因為一般人沒有一個目標來頂禮、來修行,他會不知道怎麼修、怎麼辦道,如果弄一個佛像或什麼塔廟,他有一個標的,初一、十五起碼去禮拜,讓他回想清淨法身所在。但有智慧的人隨時隨地,會認為十方虛空都有佛法身在,所以一禮千萬佛,在心中這一禮就全拜完了。這是層次的問題,也不能因為你証到一切法好像空了,就把這些相變成空,起了大我慢相,這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疊+毛】(音跌)華。」
所以就會對他的徒弟講,這些佛像都是金銅或是土木所雕塑,並不是有佛在。檀越是指信徒,他的徒眾。「此是金銅或是土木」,不管廟是銅或是土木,不管塔廟的像是金、銀、銅、鐵鑄成的。這些塔廟裡的經典是樹葉(貝葉經)刻成,以前經典都是用貝葉刺成而留傳下來的,這是所謂的貝葉經,現在發明紙張、印刷術比較方便,以前用貝葉一頁一頁的刻後連在一起,串作一部經典。或是【疊+毛】華所刻成的,自認為非真有佛在其中,故會教其徒眾,燒燬經典等等。
「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
行者誤把肉身看成真常、永恆,真修到這個境界時,他說這個肉身是真的,而且是永恒的東西,這是錯認了四大假合,本來是不真實的,卻說肉身是真而永常。行者告訴徒眾說自己不恭敬自己肉身,肉身裡面那永恒的佛性,卻去崇拜那些泥土所蓋成的塔廟,實在是顛倒,不拜自身去拜外在的這些形象,這都是錯誤的認知,但是他的徒眾沒有智慧,他怎麼講,徒眾就怎麼信從。
「其深信者,從某毀碎,埋棄地中。」
對他深信不疑的人,或他的徒眾就會把塔廟推翻掉了,把佛像、經典毀掉,把它埋棄在地裡面,這件事情鬧大了。前面所提的諸多魔相,都因誤認諸魔相,而淪墜到那裡還不知道。但這裡的魔相是“疑誤眾生”,自己走錯路沒關係,還導致其他的信眾,對佛起懷疑心,讓他們對塔廟、經典起懷疑心,起不恭敬心,導致他們走錯路,這人一定會進入無間地獄的。
「疑誤眾生,入無間獄。」
無間地獄就是阿鼻地獄,所謂無間地獄,就是說每一個眾生都有一段期間的壽命,不管多長,地獄眾生也有其壽命,壽命盡應該要再輪迴其他道,但入無間地獄者沒有,又重新出生在無間地獄裡面,過另一期,一期盡應該出來,依然沒有出來,又在裡面,就是無窮無盡的在地獄裡面受苦。因為你疑誤眾生太離譜了,所以前些段落的魔相,失於正受,當從淪墜。而此處這一段,就很重要啦!自己迷失沒關係,還導致他人毀壞塔廟、經典,當入無間地獄。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裡要特別注意一下,本來能修到此受陰區宇是件好事,但因為迷失了受陰的正常覺受,生起大我慢心不察,就會迷失終致淪墜。行者失去控制感情入正常的情境中,捨受未得而迷失了,距離證得煩惱滅的自我解脫還早,就這樣迷失掉了,被大慢魔所解決了,到此未證到聖人的解脫境界,就這樣被糟塌而淪墜了。
總結:如何控制你的感情?很簡單的一件事,只要離開本來平常心就不對了,那怕高興的、不高興的、有仇怨的、我慢心,或者是謙卑的心也不行,都要保持平常心。
( 88 年 3 月 21 日 講於 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