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受陰魔境(2-3)
                     - 修心無慧相


3、修心無慧相:

(1). 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迴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沈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胕。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2). 釋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修行者在禪修中,見到色陰魔境消滅了,眼、耳、鼻、舌、身諸根所現種種善境界魔相,均能不黏不著而超越了,不再受那些魔境所左右、迷惑。此時行者內心的感情領納作用起時,能清楚地觀照它,並不會迷失掉,憂、喜、苦、樂、捨等五受均能清楚地了知,得受陰明白境界,而入捨念清淨之地。

「前無新證,歸失故居。」

此時行者維持此種修證狀態很久,以前幾乎天天有進境,時時體會心的特殊功用等現象,現在因心對外境、內心的境界不迷,證得外空、內空及內外空,對六根入六塵不黏,處十八界中無礙,而能住如如不動之中,有如禪宗所言:心大死一番。行者因心不亂攀緣,故而導致行者無有新的體悟證知,本要回歸自性體空的老家,卻錯認境界,認為記憶力一直衰弱,似失去其所要歸處,甚至懷疑體空無境之相是錯誤的,因而不知何處是故居。

「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迴無所見。」

行者剛開悟時的慧力是無有比擬的,對世間事的反應一級棒,若要處理世間事,輾轉心念起處,綱目就緒則能得辦,且對事情的認知是超現實的,此種般若智慧中的世間智(另兩種為出世間智與出出世間智),因悟空時的對境不著不黏故,世間智力慢慢衰微,代之而起的是悟空後的出世間智,出世間智當然能對境不起情見。

行者因妄心力微,性空體現,用心意投入任何事物中,進入其心意念中似無有凡夫般的反應,好像毀滅了一切境相似地,迴然均無所見、無所悟知之境界。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以前剛開悟時所現的靈知靈覺的心不見了,對世間一切事物亦無有太大的興趣,且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過後亦不復記憶,恍若來無所黏、過無蹤跡的樣子。行者走到此關卡,心中忽然生一個感慨想,我心大大地枯死無覺了,對以前剛悟入時的靈覺心,回過頭來寄以無限的渴望,自以為那才是個善境界、好境界。

「於一切時,沈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

由於心態認知的錯誤,以為記憶力很重要,不知走到二地菩薩(離垢地)時,其最大的煩惱障是失念,是過程中欲要去除污垢、習氣,不得不然的一種煩惱境。有此錯誤認知後,於生活的一切時中,對一切事物都很費心地想要去記憶,且是深沉地去記憶,不使其散失忘記。行者將自己沉迷於種種記憶事,而還將此認為是一種殷勤精進相,以強記憶來滿足記憶退失無慧之煩惱。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此種境界叫做修行者修心時,沒智慧而迷失自己,須知記憶力不是強復起的,而是前塵影事,有因緣會起現行時,自然由心地中生起,不由強記憶。了悟此現象後,不要起煩惱心,要能沉得住氣,隨緣再往前修證,若因緣還不具足,就暫停休息一下。能如此認知,則行者就不會有錯失。行者也不要將強行記憶的境界,當做是證得聖人的境界,因此時還沒證得解脫道知見,不能稱為聖人。

「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胕。」

若以為已證得聖人境界,且自認為這是一種聖人應有的境界,則會有一個憶魔客邪,侵入行者心腹中。因為憶魔也是前世很在意記憶力,且練得一付很會記憶的腦筋,因你境況與其相同,他也想幫助你,故進入你心腹中,以他的超然記憶力來迷惑你。修行之間,在那一個階段都會出現一些境界來,但確實不是聖人所要證的解脫境界,故不能當做證聖之解,若做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腹中。

很多人會說我現在記憶力越來越差,如果此時不能安於這種現象的話,會於一切時,深沈記憶某些言語、事情而不忘散,拼命抓住一個東西,一直要想!想!可能這種修心方法,因無有智慧而自迷失掉,魔相可能因此就來,要個東西來想,你要想,魔就讓你想,則有魔入其心腹,所以修到記憶力衰退時就要小心。

有的人記憶力很強,聽了都能記起來,有這種魔相的人,誰講過的話,他回去後可以再重複一次,像倒帶似地一字不漏地由心地出現,從腦筋裡面再出來。如果你不在意它,不要一心一意的去想,有這種現象也無所謂。這是一種習氣,但是在無意中一定要一直想!你說我記不起來,一定要把它背起來、記起來,這個心態被憶魔體知後,這傢伙想要記憶力好一點,我就給他記憶力好一點,馬上就進到你的心腹裡面去,讓你過目不忘,你說現在不得了了,《金剛經》讀一遍就過目不忘,可以倒背如流,這可能是憶魔進到心腹裡去,你突然就有這種能力。剛剛開悟不久的人,還在受陰魔境之間,連聖人都沒証到,怎麼會有記憶強不強的問題。

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旦夕撮心」是說早上也攝受你的心,晚上也攝住你的心,你的心跟他的心都隨時綁在一起,所以他起心動念,你認為這是我的自念,要想什麼,就能想起來,因為憶魔的回憶力特別強。

憶魔為什麼成為魔民?他前世也很注意記憶問題,能練得過目不忘,其實這種魔還不會加害你,因為你想要這樣,他才進到心腹來幫你,你誤認為我証到這個境界了,不錯!也不是你的功夫,是憶魔攝受你的心,讓你有這個功夫,所以要小心,不要抱著抓住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來想一件事情,想得都不放下,這樣很容易著魔,著了憶魔的門道。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本來能修到此受陰區宇是好事,但因為你迷失了受陰的正常覺受,所以就會迷失淪墜。行者失去控制感情入正常的情境中,捨受未得而不見了,距離證得煩惱滅的自我解脫還早,就這樣迷失掉了,被魔所解決了,到此未證到聖人的解脫境界,就這樣被糟塌而淪墜了。

最後討論一下記憶力好,為什麼在修行路上不是一個好現象。記憶力如果來自於妄想而現起或回想而現起就不好,還是凡夫的憶想範圍。修佛法是要用大圓境智來觀照十方虛空,觀照一切過去、未來事,在禪修中能滅掉五蓋(貪欲、瞋恚、掉舉、昏眠、疑蓋等),就能發起天眼、天耳、他心智通、宿命智通、神境智通。就以宿命智通言,行者只要證到菩薩不動地(菩薩八地),就能證得法平等,善能了知諸法實性,此清淨智慧於止觀(奢摩他、毗缽舍那)中會起相應,於一切事,心無忘失,行者以智為前導,三業清淨,證得涅槃彼岸。再以此智慧能憶起過去一生、十生乃至一劫、千萬億那由他劫之事,此才是真正的隨念而現的智通。菩薩不用憶想而現起過去事,若用憶想只是妄想之相而已。

( 88 3 21 日 講於 法爾)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