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受陰魔境(2-1)
                     -
內抑悲泣相


壹、受陰魔境序言

「行者開悟後悟知自己習氣,勤修止觀,若受陰盡者,雖不能證到煩惱漏盡果位,但此心已可離開形體以外,可以返觀其面,來往去住自由,再無留礙之處。設若行者色陰已盡,見到一切佛心,宛如明鏡可映像,似有所得,而未能生起作用,此即行者心被客邪所魘觸而不能動,尚在受陰區宇中。此時行者可能遭遇十種受陰魔相。」

一、序言釋解

行者開悟之後,微細習氣看到了,要勤修止觀,這時止其實止不了,不像世間禪盤坐在那裡,心可以控制,要它不要想就不要想。而一個通達的行者,其心念法塵就像瀑流般地一湧而出,想止都止不了,故用止觀來對它,看它也好,不要理它也好。

若受陰盡者,雖不能證到煩惱漏盡果位,但此心己可離開形體之外─受陰未滅者不說,受陰盡者雖沒有到聖人煩惱漏盡的果位,但此心可離開形體以外,到外面的地方。心本是無形無相,非另外一個我跑到身體以外去,既然開悟後沒有一個形狀的身,屬於無色界的境界,故心可以離開身體以外。

可以返觀其面─心可移到形體外,回過來看自己的面,佛性本無來去,故還在體中而沒有離開,心雖然離開還得看主人的臉色。因這時,心不定,煩惱未盡,發什麼脾氣,有什麼煩惱,都會現什麼相,它就聽隨主人意思去造業,此時造業簡單,不要拿刀殺人卻可讓人死,故不要隨便發脾氣;返觀其面,主要是聽自己的命令做事,如果心沒有什麼意念起,心不知想做什麼,它會無所事事。

心可以來往去住,要出去就出去,要回來就回來,再無留礙之處,通達後就沒有留礙。設若行者色陰已盡─若上面的色陰魔相都去除掉,已沒有色陰種種魔相境界。即可見到自性佛心,非常清楚。也可利用此佛心,鑑知種種外界形象,宛如明鏡可映現其像─就如看到鏡中顯出像那麼地清楚。

似有所得,但起不了神通妙用,此是行者心被客邪所魘觸而不能動─此時心被外來的眾生---天魔、鬼神、魑魅、魍魎等稱為客邪,心不正就是邪,魘觸就是壓住不能動,心不能起功用,因為心還墜落在受陰區宇之中,被感情覺受左右,沒有辦法超越感情作用,常在憂、喜、苦、樂、捨五受中的前四受間打滾,沒有辦法清淨,故心起不了作用,轉不了因緣,起不了神通妙用,成不了氣候。

受陰區宇─十種魔相,每一種魔相不清淨,雖有所得但未能生起作用。修得雖有點消息,但不知道佛性原來有甚多功用。此時過程間,行者可能遭遇十種受陰魔相。而此受陰魔相與上面(色陰魔相)不同,色陰中魔相可稱為善境界,在受陰魔相不能稱為善境界,如果沒有辦法走出來就會淪墜,墜到無間地獄去,所以至此境界不能用感情作事,七情六慾,憂喜苦樂一切的感情作用都要超越。

二、受陰區宇十種魔相

1、內抑悲泣相:

(1). 經文:

「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蟲,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2). 釋解:

「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

在色陰魔境過了,身體的五根六塵解黏突破以後,對外境之執著習氣沒了,就會進入心的反應狀態。在此時,心要突現出來的時候,行者的心會大放光明,遍十方界。

「其心發明,內抑過分。」

行者心能放光明,遍十方虛空,一切有緣眾生趨光而至,行者心性同時可看到或感覺到無量眾生。此時行者可以看到時,不必害怕,也不必壓抑心光外曳,就讓心發光,讓覺知歷歷無阻,但要學習自心對境無礙。但一般人若無善知識指導,大都會驚慌失措,進而自己內心強壓抑。若過分地壓抑,讓心不向外發光,壓抑過分,就會有魔境發生。

「忽於其處,發無窮悲。」

行者壓抑過分結果,會突發起無窮悲心,對一切眾生起了悲念,對什麼事情也都有悲傷的念頭,憐愍眾生也好,自己傷感也好,都會引起不必要的悲感。

「如是乃至,觀見蚊蟲,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

如此發無窮悲後,乃至看到蚊子就像自己小孩一樣,愛惜有加。會生起憐愍心,異想為什麼此眾生會墜落到那麼微小卑劣眾生之類,憐愍心一起,動了感情作用,一發不可收拾,不覺痛哭流淚。因有如是的感受,就會迷糊掉。

慈悲心在此境界時會起,但不致對蚊子起無窮悲,不能讓它發洩,要到見眾生時,如如不動心念。內抑悲泣不能動感情,要練得六親不認,不要生起不必要的同情心。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此種現象是行者用心力把能發光心強予壓抑,不讓它發光,壓抑過分而突起無窮悲,對卑劣的眾生起同情心,看到什麼蚊子、螞蟻也會哭,天天哭。

「悟者無咎,非為聖證。」

如果證到這種情況,要了解會有感情事,突起對眾生悲心,並不是證到聖位了,因無解脫的知見,還有感情的作用。能了悟此現象,就無過錯,知道這是過程現象。若以為證到聖人境界,因而會生起大悲心,連看到蚊子都會起大悲傷,不要誤認這是修到聖人之境。

「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行者一警覺到這種狀況後,就不要再迷失掉,雖愛哭之心未滅,但要時常提酲自己,不要動感情,不要對眾生起心動念分別。久而久之,自然愛哭的心,多愁善感的習氣,就會銷歇下來。

有時在禪修或念佛法會中,有人對諸佛菩薩的感恩之情,常常會悲從中來,號啕大哭,欲罷不能。不知魔相者,會認為讓他(她)哭個夠,其實這樣因無警覺心,會常隨習氣而發作。

老同學應知如何對付此種魔境,當心起悲感要哭時,馬上覺而不迷,提醒自己不能迷失自性,不然無法突破悲情習氣。如此一念覺後,此時只會流淚,不會失聲痛哭流鼻涕。此兩種境界是不同的,覺而流淚與痛哭失聲鼻涕縱橫是不同的,前者是覺而不迷,而後者是迷失自己,行者當分辨詳情,好好把握住不感情用事。

「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若有此境界,認為是證到聖人的解脫境界,以為聖人對眾生起慈悲心就是這樣,那就錯了。聖人因已悟得解脫,對眾生之悲心是不動感情的,是對受苦眾生感同身受,會盡力協助眾生修行得解脫,不是只會動感情哭泣的。此悲天憫人的心是錯誤的心態,若不覺而改進,則久而久之,會有一悲魔入侵至心腑中,愛哭魔會跑到行者的心腑裡去。遇有此悲魔進入心腑,就要靠善知識提醒,或自我覺醒,用智慧去化解悲魔引發的境象,能如如不動,觀一切法幻化不真實,不隨所見所聞而動悲情。

「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一個修行人動不動就哭哭啼啼,見別人好高興也哭,見眾生不好悲傷也哭,產生無窮悲,這樣就是著魔了,要馬上警覺。不然啼哭無限,不能正當控制自己的覺受,因攝受不住自己的心,失去正當的感情作用。正受─受有憂喜苦樂捨五受,正受可以講是證得捨受,憂喜苦樂因是感情作用故要滅它,而捨受是沒有一絲一毫感情作用,是平等法,憂就是喜,苦就是樂,這是相等法,不能有排斥憂喜苦樂境,平等就是證入捨受、正受,進入超然的心境,超越覺受感情狀態。哭哭啼啼是悲傷,悲傷就是憂愁,失去正受,當從淪墜。修持到此境界已是相當不易,到此反而因失正受而墜落到著魔之境。故內心的感情世界要能把持住,不要隨便動感情,我常說要練到六親不認,心如銅牆鐵壁,對境當如如不動。

( 88 3 21 日 講於 法爾)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