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色陰魔境(1-9)
- 逼極心飛相
9、逼極心飛相:
(1). 經文: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2). 釋解:
逼極心飛相,即謂行者將自心深入研究、逼迫得太緊了,而發生的另一種魔相。我們很多人太喜歡講話,如果用你的了了知覺去觀,那個太喜歡講話的心,逼得它受不了的時候,它也會抗議
——把我逼得那麼緊幹嘛?逼得它沒地方跑,它就會飛出去。你不用功,當然不會知道,心有何異能,隨著它要想什麼,就亂想什麼。有一天你說你心不清淨,都是這個妄想念太多了,觀因緣觀不清楚,老是迷迷糊糊沒有定力,所以抓住這個境。若能起心動念時看著它,逼得它走投無路,最後把它逼出去了。有的知道這種現象,但還不相信,更不相信會逼它走投無路。若能常常跟它和平共處,你想你的,我清清楚楚的看著你想的念頭就好了。「又以此心,研究深遠。」:非常深入的去研究你的心,本來心跟你很親近,但越親近就越會狼狽為奸,人就顯得越迷糊。如果跟你離得越遠,代表你了了知覺出來,可以看著那個妄心,它就越離越遠了。如果很親近的話,兩個狼狽為奸,分不清楚,反正你想這個,生氣就生氣,高興就高興,一般人就這樣,現在你非常用心的研究它,那是誰來研究?我們在觀痛時,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好幾個心,剛開始第六意識在觀,用第六意識觀還隔一層皮,等到慢慢的用想心去觀,也不對,還是隔一層皮,到達了了知覺的體性現出來的時候,你在打坐中起妄想、分別心,..,本來老么(隱藏的八識)變老大,它掌控全局,你們去搞呀!我看著你,照樣研究來研究去,越深入越覺得越離越遠,不會跟它同流合污了。
「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印度的白天、晚上各分上、中、下等六時,每一時段共4小時,中夜就是晚上中間那4個小時。在中夜還在打坐禪修,研究自心,這樣觀來觀去,突然間可以看見遙遠的家鄉,老家的街坊市井,都在你可看到的範圍中來,當然也可以遙遙的看見親戚、朋友及自己的眷屬,甚至還可以聽見他們之間互相的對話。你雖有時間、空間的感覺,但這時,空間似乎沒有了,因自己意念感召心,而自現其境。其實剛剛也講過,我們的體性本與外界是一體的,本無分別的。如果能夠這樣先了解的話,你老家的那些市井、街坊、親友,當然都在你心中。心研究得太透徹的話,妄想心不起,真心會現出來,瞬間遠方的空間就縮小到你心中裡面來,甚至他們在互相講些什麼話,你都可以聽得到。
「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經典上講的是你心被你逼迫得飛出去了,所以跑到遙遠的老家去了,故造成隔地看見所意念的地方、人物。但這種不是佛教的人要去學的,是過程中的一種現象。我們剛講的時空與自性一體,外境皆能現入自心中,此境界就如《金剛經》中所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此境界才是佛教禪修者要去修習體會的。心開後也一樣能隔見,二、三十年前在埔里的觀音山認識一位法師,他閉關修行打坐時能遠聽。那時車子不像現在這麼多,他可以在打坐之間,聽到台中市的汽車聲,台中離埔里很遠,但你的聞性一樣地可以聽到。這一段可以說明,他逼心逼得太過份了,所以可以隔聞,離得很遠的距離,他還是可以聽得到。所以見、聞、嗅、味、觸這幾個自性,都因你的用心研討的不同,會發生不相等的魔相,雖然這裡講的只是「見性」,這僅代表性而已,以後有其他的現象也不要害怕,也不要高興,反正這些都是善境界,修行過程之間,都會發生的現象,但不要執著。
「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雖證至此境界,不要有已證得聖人境界之誤解。雖有此能力,但此與解脫知見無關,故言非為証聖,還沒有證得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聖眾的境界,但可說是修證過程中的一個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若自己誤以為成聖、成佛了,此種無知的認識,很容易被客邪侵入心腹而迷惑受控制。如果不了解此是修行過程中,暫時起的一種現象,而卻要說己經證到聖人的境界,這是很容易著了魔的。故行者當有正確認知,此是逼迫用心所現的一種現象,體會一下後,還是要超越,不要卡死在此,而不知前進。故經云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一再地提醒你,切記、切記。
( 88 年 3 月 14 日 講於 法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