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rain.gif (3999 bytes) 再現解脫道
         
   再現解脫道(二)1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    

壹、認識如來修持的境界

我們所以要學佛,是要經聲聞、辟支佛、菩薩等階段的認真修行,如此即是要學習得如來佛的最高最後的境界,這最高的境界就是我們的榜樣,這包括有佛的十八不共法,不共聲聞、辟支佛、菩薩等所證得,所以才稱為不共法。諸佛已圓滿成就所謂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無不定心、無異想心、無不知捨心、欲無減、念無減、精進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身業隨智慧行、口業隨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知過去無礙、知未來無礙、知現在無礙。

如來佛又具足十力daśa balāni,即是十種智力,唯如來具足之十種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種。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稱為力。

如來佛還得具足三十二相dvātriṃśan mahā-puruṣa-lakṣaṇāni,係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稱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與八十種好(微細隱密者)合稱「相好」。

十八不共法之前三者,如來佛的身口意業清淨,所以就是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亦即無失道、無空言、無忘志,如佛的戒定慧具足,所以無不定心、無異想心、無不知捨心,捨者不無平等心。

 

【三業清淨】

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故三口意三業總結:

①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於身無失。

②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

③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心於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

如來佛三業無失,具一切智,自他利滿,所有宣說常為眾生。

 

【實際內證三心平等】

十八不共法其次為如來佛是無不靜意、無若干想、無不省視;如來佛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即是說如來佛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於諸法實相中不退失。

以上三法是指戒、定、慧三業如來佛自然清淨皆無過失,故三學總結:

④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於諸法實相中不退失慈心平等念。

⑤無異想心─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怨親無異想。

⑥無不知己捨心─於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於寂靜平等。哀愍於一切,則消瞋恚毒。

十八不共法再其次為如來佛六種無減法,佛法上言,無增者無勝進,無減者不退失,無減損故名為藏,如此藏者本義無減,故如來佛者成就此六無減法。

六無減者是志欲無減、精進無減、定意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度知見無減;亦可說成六無損,不能再損減,六無損者─志達無損、精進無損、定意無損、智慧無損、解脫無損、度知見無損。

 

【得六無減法】

以上是如來佛悟道後之六無減、六無損,如來於菩薩道修道中盡量損減諸習氣, 得道開悟之後,永不退減之六種功德。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六種無減是即:

⑦志欲無減─欲度脫眾生之欲心永不退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

⑧精進無減─為度眾生勤而不倦之精進心永不退減,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為度眾生恆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

⑨念定無減─憶念三世諸法而不失之念心永不退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⑩智慧無減─分別一切法相之慧心永不退減,即是慧法身。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無礙故,於慧無缺減。

⑪解脫無減─佛已斷除一切煩惱之正習而證得解脫,永不退減,即是解脫法身。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為、無為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餘,即於解脫無缺減。

⑫解脫知見無減─於證得解脫之知見無邊而清淨,永不退減,即是解脫之見法身。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闇障。

 

【過未現三世悉知】

十八不共法再其次為如來佛六種知見,知見是指依自己之思慮分別而立之見解。與智慧有別,智慧乃般若之無分別智,為離思慮分別之心識。惟作佛知見、知見波羅蜜時,則知見與智慧同義。再說如實知見在說真時義,如是契合之義,實是真實之義。如實相之知見亦即指契合於真實道理之知見。如來佛能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一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亦如法實相為眾生解說,故稱如實知者,又稱如實說者,不僅知見,而是全部悉知悉見。

⑬古世之事悉知見,又稱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⑭來世之事悉知見,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⑮今世之事悉知見,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⑬⑭⑮是如來佛對過去、來世、今世諸事悉知悉見,無不了知,然後再隨身語意三化隨緣而說。以上三項乃佛造作身、口、意三業時,先觀察得失,後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皆能利益一切眾生。故如來佛成就⑬一切古世身業隨智慧行。⑭一切來世口業隨智慧行。⑮一切今世意業隨智慧行。

如來佛因具足一切智,由根本智善知一切事,遍知三世一切事故,有法住智故知三世一切教法。如來佛具足圓智事,遍知一切世。故知已受生、未受生及正受生諸眾生事,因眾生三世事皆是圓智境所現故,能遍知三世。又由體實智圓故無忘失,圓智能通達此自因果事,遍知一切世明,能通達眾生三世事,已得如來智,遍知三世一切諸法無有障礙。

⑯攬眾身行化以始所知,如來有總撮而持之智慧能知過去世無礙。

⑰攬眾言行化以始所知,如來有總撮而持之智慧能知未來世無礙。

⑱攬眾意行化以始所知,如來有總撮而持之智慧能知現在世無礙。

⑯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

⑰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

⑱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

上三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

如來佛的智慧是已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能知羣有性,窮無量劫事,佛也能度無量有情,僅要有緣、善根成熟者;經言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來佛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故能作用冥現有情前而無不周遍。菩薩以下若有心有作,作用必不普周焉。

 

【不接觸外道法】

那我們要成佛(聲聞buddha、菩薩bodhisattva),最後要成如來佛(tathāgata),若是光想就有可能達到嗎?如來佛未示現時,眾生接觸不到正法,都是由諸外道在教化,怎麼修、怎麼走都是白費功,像印度婆羅門教就有廿種外道,世界其他地方亦同,都說些似是而非的法,修些不得解脫的世間諸天之法,讓眾生永遠走不出輪迴之苦途來。

勝友外道毘世沙密多羅Viseṣamitra就是一個代表,《大莊嚴論經》如是云:「汝意謂若毘世師論都無道理,我等寧可徒勞其功而自辛苦。」

時親友徒黨諸婆羅門聞是語已心生愁惱:「若如其言,毘世師論即於今日不可信耶?」

憍尸迦言:「毘世師論非但今者不可取信,於昔已來善觀察者久不可信。所以然者?昔佛十力未出世時,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蔽,盲無目故,於毘世師論生於明想。佛日既出,慧明照了,毘世師論無所知曉,都應棄捨。譬如鵄鵂夜則遊行能有力用,晝則藏竄無有力用。毘世師論亦復如是,佛日既出,彼論無用。」

 

【止觀起修之大路】

光要成道業不起修是不可能的,那最後如來佛十八不共法祂是從何修習起呢?是要從奢摩他(śamatha/止)、毘婆舍那(vipaśyanā/觀)起修,止觀這要概括數息、隨息、止、觀、還、淨等六法修入,於禪定中得諸等三三摩地(空、無相、無願),就要歷經四禪、四聖諦及四念處,三十七道品,證得聲聞、辟支佛,轉修菩薩道,未來世根機成熟時,即證入佛十八不共法。要知如來佛十八不共法是從陀羅尼門四十二字門生,所以菩薩不得不入陀羅尼門。

見《佛說守護大千國土經》云:「是時世尊即現其身作大明王。說此大明王陀羅尼已而作是言。大梵此大明王身者。從如來方便功德智慧生。從奢摩他微鉢舍那三三摩地。四禪四聖諦及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及九次第定。如來十力十一解脫處。十二因緣十二行輪。六念處十六念佛三昧觀行。十八佛不共法四十二字門生。佛告大梵如是法門者。皆為如來功德守護大千國土大明王解脫法門也。如是法門者即為恒河沙等諸佛如來佛之密印。能出生一切諸佛一切法藏。出生真實道出生十二緣生。出生梵天王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出生摩醯首羅。出生日月天子九執十二宮辰一切星宿。」

諸世間禪法是不能解脫,不要想說能成佛,更不能成就如來佛;聲聞所修禪法是有異於諸外道禪法,所以聲聞解脫道是初修,但不要以為從奢摩他、毘鉢舍那、三三摩地、四禪、四聖諦及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及九次第定,即是在修佛禪、解脫道,而是最後要真轉入修得菩薩摩訶薩之禪法。

 

【成就阿羅漢道的路】

菩薩摩訶薩不執一切法,一有執著就是修習佛所說諸法,也不能成就如來佛。如《大方廣十輪經禪相品》云:「云何名世間禪?若菩薩依於陰相,染著欲界、色界、無色界修禪,依止三解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乃至地、水、火、風、空、識等,皆悉依止而生染著,如是修禪,是名菩薩修世間禪,亦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不得名為摩訶薩也。」

無為法身是無為法性身,即是無為之如來佛之本體。法身即是無形無色,盡虛空遍滿宇宙,顯出絕對真理之如來佛身。因如來佛所證之法身湛然寂靜,離一切因緣造作,故稱無為法身。菩薩於世間禪、出世間禪修學中不執一切法,如此菩薩能出世間放大光明,這才是菩薩摩訶薩,也是成就如來佛所必須之修持。

如《菩薩善戒經》云:「云何名出世間禪?善男子!所謂菩薩能出世間放大光明,不著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皆無依止而修於禪,乃至身、口、意戒,三解脫門,陰、界諸入,三受、四大,空處、識處,不用處、非想非非想處,今世、後世悉離空靜,不依止空、大空,是名菩薩摩訶薩出世間禪。」


[ 古僧大德語錄 ] [ 法雨法語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