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rain.gif (3999 bytes) 再現解脫道
         
   再現解脫道(一)1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    

【前言】

眾所周知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如來出現世間主要目的,是要讓一般凡人體知六道輪迴之苦。在顯示人生輪迴根本苦難時,告知芸芸眾生要如何自我解脫出來,故首先教化聲聞人成阿羅漢,阿羅漢得解脫出輪迴後,如來開示阿羅漢們要再發心求成究竟覺,要成無上正等覺,亦即要成如來佛,要成如來佛得轉修菩薩道,累劫修成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始能成就如來果位。

佛世時有人聞佛說法,認真修持內習斷盡,如此的解脫三界。已解脫聲聞人,轉成菩薩摩訶薩要以般若離相智,於修菩薩道中累劫度化眾生,讓他們得解脫,出離輪迴之苦,菩薩藉此利他教化之便,累積自己成就如來佛之資糧。

《再現解脫道》一文即在闡述如來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首先針對凡夫開示解脫道之修證方法與果證次第。何以如來要從解脫道開始教學起,因無佛時小菩薩根基所限不能有大進展,中菩薩未值如來佛浮浮沉沉,大菩薩已不用教。

所謂小菩薩是地前菩薩,菩薩道十信位不是真的入聖流,所以地前菩薩就有十住、十行、十迴向與四加行等三十四位階,一般人不值佛出世得花一大阿僧祇劫修持,才能成為中菩薩。所謂中菩薩約等於登地菩薩直到七地位階,此期間不值佛世時,又得花一大阿僧祇劫,八地以上是屬大菩薩了。

菩薩道十迴向位階後是四加行位,四加行是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心,此四心與佛示現時所教聲聞法起修的四善根相同,一個已經修持菩薩道者,走到四善根位時才有真要打坐、禪修的心地,但已歷經了一大阿僧祇劫過去了。

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多年前已示現,雖然現在已入大般涅槃,但其經典還是存在於世間,若能從釋迦牟尼佛所教聲聞人四善根法門修入,甚至於從三賢位修五停心觀得個入處,直達四善根第三「忍」位時,即能順勢修持四念處、四聖諦,以佛所開示眼智明覺等四觀法,如此示相轉、勸相轉、證相轉等三轉於四聖諦中,未知當知、未斷當斷、未證當證,證得十六心(八忍、八智),雖未成阿羅漢果,已可得須陀洹、斯陀含。達此境界雖不能得究竟解脫之阿羅漢果,已是不入三惡道,寄居色界天或天居淨土,再來一次人間即證阿羅漢果。

依《妙法蓮華經》如來對與會大眾所授記,有學、無學位準聖人還得供養五十個世界微塵數諸如來,才能成就如來佛果。而證阿羅漢果者被授記為未來世當供養六萬兩千億如來佛即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有學、無學位可相當於小菩薩、中菩薩之境界,而阿羅漢是已依佛所教的法與律修證得阿羅漢果,心解脫相當於菩薩八地不動地。阿羅漢果者供養六萬兩千億如來佛即能成如來佛,這數目已不是籠統的五十個世界微塵數可比。

若是每個人都是往成如來佛的道路上在走,你是要再繞菩薩五十一位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登地菩薩、至菩薩七地),這可要花兩大阿僧祇劫才成如來佛。還是你要選擇今生聞要法,認真修持世尊所教導的聲聞乘修持法,直趨阿羅漢果位,其理至明,已不必再贅述於此。

所以《再現解脫道》試圖把世尊所說的,能成就解脫道的要法解釋清楚,讓未學者能有個入處,不要在毫無把握的未來世,都浮浮沉沉地久遠劫世世在修習菩薩道。你是可以選擇今生趕緊來學習,如來佛示現才能說的「法」與「律」,成就解脫道。

之後,再如《妙法蓮華經》裡所述,每個聲聞人都要轉入菩薩道,成為名正言順的大菩薩,其時也,約等於八地不動地菩薩。如此縮短成如來佛的時間,展示你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菩薩道中自利也利他,實質地堪能教化眾生。利他也自利,培養自己無上極無自性心,最後成就陀羅尼門。

得自我解脫是自斷內習,今生修行首當認識身心二法無我,並證得真是諸法無常、苦、空、無我觀,經云微塵數優婆塞、優婆夷,或得初果乃至二果,此是指持戒修心易得初二果,心有點靜或淨;若要證阿那含果,則要持戒又加修禪定。

若出家修行則戒定慧三學要能圓滿成就,就有可能今生證得解脫道,解脫道在色界、無色界中修得;若真證得解脫道是一回事,不能即依聲聞解脫道住,就像如來所說,恒河沙等微塵數諸聲聞、緣覺,都當要捨離二乘心,究竟一乘,此究竟一乘就是指菩薩乘,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解脫道依佛陀示現所說方法去認真執行,是易修易得,唯菩薩道要成如來佛者,就要有長期的累積福與德;看看菩薩摩訶薩是修什麼法,佛說皆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門,皆具樂說辯才,皆能轉不退轉法輪;且要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殖眾德本,如此才能常為諸佛所稱歎;再來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看看這些功德相,非專門用內觀禪修,斷除自己惡習、微習那麼容易,但每個人的修行過程要認識清楚。當然你若是真的走得太累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說不能休息、休息,來世是再來呢?

學聲聞法、菩薩法等解脫道,當先懂得佛理,總結佛法離不開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相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佛理懂得當要證果,聲聞菩薩先斷內習九十八隨煩惱,得證無漏解脫,若有聞者,或得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於苦集滅道四聖地中,用眼智明覺四行觀,於身受心法中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再用所餘道類智品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證得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再觀十二因緣法證辟支佛道;進而再發菩提心,正式登菩薩道第一地、第二、第三,乃至第十地。

學解脫道者當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欲證解脫道不能離戒定慧三學而修,聲聞、緣覺、菩薩道等三乘聖道,皆同樣要斷貪欲、瞋恚、愚癡等三毒,名為比尼(vinaya律),佛陀教聲聞淨己三業名為比尼。佛陀說阿毘曇者,是善分別法相,亦能善斷煩惱。佛陀為聲聞說修多羅(sūtra)者,係分別因果,淨己三業;說「無常、無我、涅槃」三法印得究竟涅槃,三法印者:

(1)諸行無常(anityāḥ sarva- saṃskārāḥ),又作一切行無常印、一切有為法無常印,略稱無常印。

(2)說諸法無我(nirātmānaḥ sarva- dharmāḥ),又作一切法無我印,略稱無我印。(3)涅槃寂靜(śantaṃ nirvāṇam),又作涅槃寂滅印、寂滅涅槃印,略稱涅槃印。

佛陀亦為菩薩說摩訶衍(mahāyāna)者,亦說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煩惱一切惡法;乃至成佛之修持中兼及眾生滿足一切尸波羅蜜(śīla pāramitā戒度)。菩薩所持是自性戒,菩薩發菩提心自覺兼能覺他,如此始能得真實果,是故當知摩訶衍者,隨順比尼不違法相者。三乘經(trīṇi yānāni sūtra)說不違十二因緣,大乘亦不違十二因緣。解脫道行者善觀察者,能知聲聞乘三法印,菩薩乘則說一法印,一法印所示諸法實相義理,又作實相印、一實相印。

聲聞三法印先證得,然後轉成菩薩道再依一法印修持,菩薩依一法印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

佛法浩瀚無邊,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戒定慧三學,基礎不立,大乘解脫道難行,故本文「再現解脫道」謹以闡述聲聞解脫道起始,注重實際修行次第,願有緣者共同修學。


[ 古僧大德語錄 ] [ 法雨法語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