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rain.gif (3999 bytes)雜文     

一闡提人能否成如來佛?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 撰


古人常言一闡提人有佛性耶? 無佛性耶? 一闡提人能成如來佛耶? 不能成如來佛耶? 像這樣在語言有代溝之情形下,因不懂梵文義、悉曇義,爭論不休,都無可能充分圓滿解答此問題。

一、如來佛的內涵!

如來者是何義也? 如來tathâgata,音譯作多陀阿伽陀taḥtha-agata、多他阿伽度taḥthā-agataḥ、多陀阿伽度taḥ-tha-agataḥ。如來即完全具足真如性者,「真如」是能真的依因緣法隨著千萬億、無量緣而緣起緣滅,此真如性tathatā會緣起緣滅似有若無的法,bhūta-tathatā真如性緣起即生,有生起法卻無實性,緣盡又滅,深證此理者是如來,或完整稱為如來佛。 

因如來修證到身口意三業完全清淨,所以就產生十種功德相

(1)應供(arhat),能從真如再依「因」從「阿a」字產生一切法塵,有此能力者,堪應受人天之供養,俗稱為阿羅漢,意指應受人供養,能讓人積福修德。

(2)正遍知(samyak-saṃbuddha),先有「遍知」一切法之能力,又能無執是為「正」,宇宙間、眾生間所依因緣產生的法都能善了知,了解後卻能不執取任何一法,是能正等、正覺觀之,稱為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3)明行足(vidyā-caraṇa-saṃpanna),自性等虛空,始能遍緣宇宙一切法,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此清明自性即產生天眼、宿命、漏盡等三明;天眼明能隨時觀無限宇宙中的所有世界;宿命明能知一切有情、無情類十二類眾生,時間點無始劫以來所發生的任何大小事,都能知曉,是為宿命明;以及如來已是身口意三等行業,皆悉圓滿具足清淨,所以不會有一絲一毫的煩惱會發起,是為漏盡明。

(4)善逝(sugata),如來者善於從自性中走入世間事,又善於從世間事中,脫離世間種種事務;此等等的似真非真的虛妄法中消失,故能隨緣而起,隨緣而滅,自在無礙,神通變化無量,稱為善生又善逝。

(5)世間解(loka-vid),知道世間所有行相,了知有情類、無情類等十二類眾生之本來,於眾生、非眾生兩種世界中,係怎麼來,又將怎麼去。也能教化眾生脫離世間果報之種種法門,給予眾生說—解脫道法,讓其成就解脫道、菩薩道、如來道等等要法,諸道果不離世間覺,所以教導人知世間來龍去脈(Ins and outs),融合滅入世間法中,又隨時能用出世間法之智慧力解脫出來此世間道。

(6)無上士(anuttara),如來者能自在從空真如性產生有為法等不空真如性,對於所能產生一切法塵是隨意自在而無礙。如是於諸法中,涅槃寂靜無上;在一切眾生中,準聖人、準菩薩等等諸士中,有下士、中士、上士等等,皆不能與如來佛相比,故不得不為祂為「無上士」。

(7)調御丈夫(puruṣa-damya-sārathi),如來佛十四忍法具足成就圓滿,有塵似無塵,有相似無相,成如來者是具足大慈大悲而圓滿成辦清淨自性,因祂有大悲即成如來佛之善因,既然已成如來佛,則具有大智慧,辯才無礙,對於各類眾生,時而用軟美語,時而用悲切語,時而用厲聲語,或雜語言、譬喻演說等等,這樣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使能往涅槃解脫道、或菩薩道、或如來十地等道路走去,路程中如來皆能隨緣教化調御這些士丈夫,故稱為調御丈夫。不是丈夫者是與解脫道無緣者,是善根還不具足者,所以沒有機會受調御。

(8)天人師(śāstā deva-manuṣyāṇāṃ),如來佛一心只為救度眾生而成如來佛,只有如來佛懂得一切法,始初是善行的天道法;次之是解脫煩惱的出世間法,或是要能成如來佛的菩薩道法,或是已入如來十地的如來法等等,如來佛都能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能解脫、不能解脫,令彼等先解脫煩惱,再行菩薩道學習大悲,準備具足成如來佛。

(9)佛(buddha),佛者對於所處的世間諸有為法現象,已能徹底了解,對於無量劫以來的因緣果報已知曉,既然已自覺,所以就要能覺他,解行圓滿,了知三世一切諸法,皆是因緣果報之法,皆是似真又幻之法,如是對於世間法界就有能力自在地去面對,所以始能被稱為覺者、佛。

(10)世尊(bhagavat),轉輪聖王教化世間人類眾生,如來佛還要教化生於色界、無色界諸眾生,所以世間就蓋括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蓋括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道等,如來佛都具備眾德而為這三世諸眾生來給與教化,所以於世界中是最尊貴者,三界、六道眾生都得尊敬稱祂為世尊,三界人天所尊重恭敬者,是為世尊名號。 

二、一闡提是何意思?

一闡提是漢翻譯音,梵語icchāntika之音譯,全翻譯音即是作「一闡底迦」。Icchāntika → icchā + antika = icchāntika,icchā是願望wish,慾望desire,傾向有欲求inclination。用悉曇字義來解釋,是指以產生影像,又依影像為根本讓它起遷變;翻譯作欲望、欲求,都是心有習氣、妄執,才會有起了影像又讓它起遷變,這是潛意識的執著。總之,有這種執著是不能成就如來佛的如來性tathāgata gotra 。

再來是antika,antika─是指接近near to,進入呈現…into the presence of;會呈現起對影像後的欲望icchā,有此願望according to wish or desire,就進入讓它再呈現antika。antika用悉曇字義來解釋,是指a產生名法n後依此真如為根本ti,又再造作ka,所以就進入妄想執著了。

故此語一闡提icchāntika原意為「正有欲求之人」,有微細欲求的人,就不能成佛,更不要講要成為如來佛。一般佛典譯為斷善根、信不具足、極欲、大貪、無種性、燒種,即指斷絕一切善根、無法成佛者。像這樣翻譯來說,已是大凡夫性,怎能成就如來佛果位。

所以一闡提icchāntika就有三種人,簡單解釋─(1)是凡夫種性,(2)是聲聞種性,(3)是菩薩種性。此三種人都有欲求、欲望icchā,期望形式(the desiderative form)不一樣,只要有欲望icchā,再隨緣造作,都不能成如來佛果。 

三、一闡提如何成如來佛?

修行者成如來佛之前,有兩條路可走,一走聲聞乘入涅槃,二走菩薩乘不入涅槃。所謂無性乘是指實行「有為法」者,有為法是「無性」,或稱「無自性」,或稱「無自性性」。執行有為法者,一是凡夫性,二是菩薩性,前者不能成聖,更不用談要成如來佛。菩薩行「有為法」是不入涅槃,但未來可以成如來佛。凡夫性者若不先成就聲聞涅槃法,就不能轉為修菩薩道法,所以凡夫先離一闡提icchāntika法,證得涅槃時,再轉菩薩道。此時菩薩行菩薩道中,卻能以般若智離相而住涅槃。

《入楞伽經》云:「「大慧!何者無性乘?謂一闡提。大慧!一闡提者無涅槃性。何以故?於解脫中不生信心不入涅槃。大慧!一闡提者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大慧!云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說。』捨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憐愍眾生作盡眾生界願者,是為菩薩。大慧!菩薩方便作願,若諸眾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薩摩訶薩不入涅槃。大慧!是名二種一闡提無涅槃性,以是義故,決定取一闡提行。」

所以談到一闡提─有欲求者,就有兩種人─(1)斷善根一闡提,即本來即缺解脫善因者,斷善根者壞事作盡者。(2)大悲一闡提,又作菩薩一闡提,即菩薩本著救度一切眾生之悲願,而故意不入涅槃者。

《入楞伽經》云:「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 一闡提(菩薩)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是故不入涅槃。非捨一切善根闡提(斷善根一闡提)。何以故?大慧!彼捨一切善根闡提,若值諸佛善知識等,發菩提心生諸善根,便證涅槃。何以故?大慧!諸佛如來不捨一切諸眾生故。是故,大慧!菩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

所以有真菩薩境界的人,不入涅槃是祂的層次已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要證涅槃心是比較簡易,只要值遇諸佛善知識等,發菩提心生諸善根,便證涅槃。此時所謂涅槃就是以般若波羅蜜多,得證涅槃。就是這樣子,菩薩還是沒有成就如來佛果,要繼續修持菩薩道,度諸眾生,累積智德,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好,還要歷經阿僧祇劫,始能成就如來佛果。

 


[ 雜文 ] [ 法雨法語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