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
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上明下毓 比丘尼師
編者按:
一位於2006年1月7日(農曆十二月八日佛陀成道日)圓頂的出家師父,於未圓頂前寫了這篇文章,本網認為對學佛者很有啟發性,在徵詢毓師父的同意後,在此處登出,請有因緣能出家者,也能效法她真正皈依三寶,歸於佛陀的座下。未皈依三寶的在家眾,可向十方虛空自行唸三皈依三遍,等同皈依。以後有機會當再請出家師父為您做三皈依,真正皈依三寶,如此學法才能得法益,在三寶護持下,才不會著魔難。
三皈依偈: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 兩足尊,皈依法 離欲尊,皈依僧 眾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學佛因緣
讀小學時,經常跟隨外婆參訪寺院禮佛共修,每次至大雄寶殿頂禮萬德莊嚴之三寶佛時,內心祥和寧靜,非常歡喜與佛結緣,並能親近三寶!一年容易又新年,驀然回首,雖不是事事如意,也不曾庸人自擾,自怨自艾。狗年悄然來到,也已屆不惑之年,四十四載的生命長河,悠然自在、平凡自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一直是學佛至今的座右銘,世間一切法,萬法唯心造。菩薩的悲願,自心的觀音,使我勇氣倍增,全然接受考驗。然而,生命的寬度與深度,末學仍在努力耕耘,全力以赴。
學佛因緣自一九八四年皈依三寶後,即與學長們陸續參加法會與參訪活動。直至一九八九年中華佛教青年會成立,末學的生活領域也隨之開展。回顧過去之歲月皆投入佛教社團服務,而在十六年的佛青園地中,有許多四眾弟子共同耕耘的足跡,結合各地優秀的佛教青年,同行同願以佛陀的慈悲與智慧為依歸,慈悲生命關懷,喜捨社會公益。歡喜信受能參與佛青會的過去,因為在多年服務中使我有太多的機會學習,也不斷於逆增上緣中成長;從工作中發揮熱忱,從反省中檢討功過,從合群中廣結善緣,從寧靜中安頓身心。
十六年有五千多個已過去的日子,而未來的明天,仍有許多希望必須努力去完成。個人的能力有限,但是以有限的毅力促使自己在過去的歲月裡,再接再厲,面對問題先解決問題,以積極態度欣然接受考驗。所謂萬事起頭難,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佛法不離世間法,有佛法就有方法,藉由善巧方便使末學能超越困境,不執著、不畏懼,進而增加學佛的道心。多年來在三寶的加持下,聽聞佛法,消除疑問,糾正見聞,使心念平靜,而能日日快樂,月月法喜,年年祝福。每一天新的開始,期望皆能「制心一處,所作皆辦」;學佛為心靈的淨化、福慧的圓滿與生命的解脫。
佛陀啟示
人間佛陀是歷史上的偉大聖者,而且由於現代對佛陀歷史研究的進展,不特更加發揮人間佛陀的一生光輝,同時愈益增加人間佛陀的高超偉大。
釋尊曾開示說:「聚精會神於道,堅強忍耐,經常奮勉而又有思慮的人,就能達到寧靜的境界,那是無上的幸福。」釋尊強調人要以柔軟的心腸,表現於行動,思慮要謙虛,行為要清淨,行動要注意,自我要節制;依法生活,努力工作的人,聲望才能提高,並將全部身心貢獻於「增進多數人的福祉,增進多數人的快樂。」人能出世為人的機會是微乎其微,佛法與如來的戒律能在世間教授也同樣是微乎其微,既然已出世為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更應該以佛法僧三寶為歸依處,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力求了悟四聖諦。釋尊教誡:當一個人已建立起堅定的信心與良好的德性時,能割捨放棄名利,常親近僧眾,好聞佛法,並能專心聽聞反覆思考,理解佛法的文句與字義,依法修習,同時也積極幫助他人建立良善的素質,必能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心地觀經》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契經云:「但悟一心,即超三界。」佛陀教育就是教人開採心地寶藏,學佛要從地藏學起,佛講的地是比喻我們的心地,心地裏的寶藏是無盡的,心地蘊藏有無限的智慧,德能與才藝。《楞嚴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學佛乃是以大悲心學佛的人格、行誼及其修證的方法,嚴持戒律、端正威儀、參學修悟與弘揚法藏「發菩提心」、「心行慧解」、「福慧雙修」乃為修持佛法之三妙門。《華嚴經》云:「心性是一,如來所悟,唯是一心。」佛陀開示說:「有信心瞭解佛法的人,一定能證悟。」而大悲心則是成佛的必要因素。
出家願景
印順導師之著作《成佛之道》本頌云:「歸依處處求,求之偏十方,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住持三寶,是我們的依靠,而真實的皈依是從住持三寶中啟發我們的自性三寶。學佛修行,讀誦大乘,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古人說:「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是一件大事,負有紹隆三寶,荷擔如來家業的責任與弘法利生的使命;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三世諸佛,無有不出家而成道也。
佛陀教誨:「若得親近善知識,那麼學佛清淨的德行就已經圓滿具足了。」十年前,即有因緣親近善知識上妙下峰長老 (註:美國紐約慈航精舍、松林寺住持),長老精於佛學,禪法也是一生修習所成,尤其在禪詩、書法更有深邃的造詣;詩文禪趣盎然,書法清秀雋逸,多年的作品已匯集成冊,流通弘化,利樂眾生。上妙下峰長老於著作慈風文集有一首禪詩:「如如法性無高低,要向堂堂佛祖齊;一旦豁然泯絕處,方知煩惱即菩提。」學佛是立志攀登聖賢高峰的大事,破妄顯真,生起與空慧相應,破除相執的心,生起實踐德行的心。出家是對於人生向上發展,以至於完成圓滿生命的實踐。聽聞長老的禪詩,末學歡喜法隨法行;「求法當向勤處求,迎頭進取必豐收;因花慧果香無盡,還有蓮池任爾遊」、「說法度生是本分,戒香馥郁德馨薰;度無所度心常寂,來似春風去似雲。」、「詳序威儀道者風,心靈慧火破矇矓;晴空萬里無涯岸,氣象安和法喜中。」出家為常住作務,護持道場,依止師長,依教奉行,住持佛法。唯有親近善知識一面學一面行,發展自己的精神與心智,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發願見佛聞法,安心修學,宣揚佛法,利益眾生。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法句經》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滴水雖微,漸盈大器。」生命誠可貴,希望能善用時間與空間,斷惡務盡,修善務圓。盡未來際,以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事,目標是造福社會人群,唯德行是尚,持戒修行,廣結善緣。《阿含經》云:「發心求願,其福難量,心意清淨,發願牢固。」以佛心為己心,常隨佛學,以修學佛法的僧伽為友,從佛法僧三寶中得到新生,真正歸依佛法僧三寶,顯發自心本具的覺正淨三德。
『成佛之道』的《聞法趣入章》云:「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聽聞正法是超凡入聖的管道,修學正法是開發智慧的資源。如理思惟佛陀教法,佛陀鼓勵學法弘法即時並進,隨學隨弘,學法與弘法雙管齊下,同時並進。親近明師,說法弘化,導人向善,為法修學。《寶積經》云:「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名聞利養」、「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從不懈,如救頭然。」六祖惠能大師開示:「真如自性是真佛。」人人都具有真如佛性,否則,不能成佛。依真如佛性修行,淨化身心,引發智慧,斷惑證真,轉識成智,功德圓滿,究竟成佛。
小小結語
從今以後,出家梵行守道清白,慈悲喜捨福慧雙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積極提倡正信佛教,盡力實踐佛陀教法,慈悲普濟利樂眾生。希望所有的努力都是為未來作準備,所有的原動力皆來自於生命的活水源頭;唯有不斷開展內心的智慧,解脫煩惱,增長慈悲,發展愛心,並與佛法相應,才能做一個快樂的修行人!願人人以菩薩之心為己心,以菩薩之願為己願,世世常行菩薩道。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