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禪修次從四念處修入(1)
一、南傳帕奧禪師之安般念法
另一南傳系統是帕奧禪師所授,此法有別於前介紹之大乘《大安般守意經》所述方法,此種數息法也是帕奧禪師所創,如何選擇在於修行者個人。帕奧禪師舉《清淨道論》說:「在一切諸佛、某些辟支佛及聲聞弟子藉以獲得成就與當下樂住的基本法門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引述這些話的用意是希望大家對這個法門具有信心。信心愈強,培育定力就愈容易成功。
接著為大家介紹修行安般念的基本原則:首先解釋靜坐時的方法。靜坐時臀部最好稍微墊高,自己調整坐墊的高度,以能夠坐得舒適、自然、正直為原則。不習慣盤腿的人可以將兩腳並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將一腳壓在另一腳上。輕輕地前後擺動上半身,感覺一下那個位置最端正,使身體既不向前傾,也不向後彎。然後輕輕地左右調整上半身,保持在端正的位置,不使身體歪向任何一邊,同時注意肩膀平正,自然下垂。下顎微微向內收,使頭部、頸部乃至整條脊柱成一直線,並且要保持自然、放鬆、舒適,不要用力。
身體坐正之後,就保持不動。接著從頭到腳一部份一部份地放鬆身體,不要讓身上有任何一塊肌肉繃緊。全身都放鬆之後,輕輕地閉上眼睛。內心告訴自己,在靜坐的時刻裡都要保持身體不動,眼睛不睜開。立下如此的決心之後,就將身體忘掉,猶如身體不存在一般。
接著將心情放輕鬆,不要想著自己正在靜坐修行,而要想像自己正在讓身心休息。把肩上的一切負擔暫時卸下,心裡的所有罣礙暫時拋開,讓紛擾的思慮與雜想都沉澱下去,內心猶如清水一般澄淨。
將心安放在鼻孔與上嘴唇之間的四方形區域裡,輕輕地留意正在經過這區 域的呼吸氣息。《清淨道論》以守門人作為例子來說明覺知氣息的方法:看守城門的人只留心正在經過城門的行人,而不去理會已經走入城裡或走出城外的人;同樣地,修行安般念者只留心正在經過鼻孔出口處的氣息,而不去理會已經進入體內或出去體外的氣息。在鼻孔下方的四方形區域裡,有些部位的氣息很明顯,有些部位的氣息不明顯,禪修者可以只留意明顯的氣息。
禪修者應該像旁觀者一樣,依照氣息自然的樣子靜靜地欣賞它,而不要去干涉它。氣息會有時粗,有時細,有時長,有時短,有時呈現各種不同的狀態,這些都是自然的現象。禪修者要做的只是保持正念,單純地知道氣息而已。
有時心會被妄念拉走,忘了覺知氣息。一察覺到這種情況,就要立刻回到氣息,不要去理會妄念。妄念愈常生起時,不要因此而煩躁,而是愈要將心情放鬆, 保持單純的正念,輕輕地覺知氣息。
對於如此勤於保持正念,時常能有片刻時間安心於氣息的人,就可以繼續如此保持下去,讓正念持續的時間漸漸加長,由一、兩分鐘,進而持續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乃至一小時以上。對於依然妄念紛飛,不能有片刻時間安心於氣息的人,可以嘗試用數息的方法來幫助攝心。數息的時候仍然要保持身心寬鬆舒坦,在察覺吸氣的氣息時,心中了知「吸」;在察覺呼氣的氣息時,心中了知「呼」,呼氣將近結束時,心中默數「一」。以同樣的方式,在第二次呼氣將近結束時,心中默數「二」……如此從一數到八,然後再從一數到八,一再重複下去。心中勉勵自己,在每一組八個呼吸當中,都不讓心攀緣其他念頭,而只是一心覺察氣息。數息時注意力的重點仍然在氣息,而不在數字,因為數字只是輔助攝心的工具而已。持續不斷地數息,直到心情平靜,妄念很少,能夠安心於氣息時,就可以停止數息,而只是單純地覺知氣息。如果妄念再度洶湧而來,就再度以數息法來幫助攝心。
覺知氣息時只需要單純地察覺氣息本身,以整體的概念去認識它,而不去注意氣息裡的個別特性,例如氣息的冷、熱、硬、軟、推動、流動、澀、滑等等。就好像看見一個人時,只是單純地知道那是人,而不去分別他的膚色、髮型、體態等等。事實上,冷、熱、推動等個別特性是氣息裡四大的相。如果去注意這些相,就變成在觀察四大,而不是在修行安般念了。這些相總合起來就是氣息,因此修行安般念時,只需要將氣息本身當作一個整體概念,輕輕地對它保持覺知即可。
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導初學安般念者要了知氣息的長短。意思是在練習覺知氣息的過程中,有時候可以附帶地知道氣息是長或短。這裡所謂的「長短」是指呼氣從開始到結束、吸氣從開始到結束所經歷時間的長度,而不是指距離的長短。呼吸速度慢的時候,經歷的時間就長;呼吸速度快的時候,經歷的時間就短。了知呼吸時間長短的目的只在於幫助維持正念於氣息,因此只需要大略地知道即可,不必刻意講究時間多長才稱為長,多短才稱為短,也不必要求自己對每一次呼吸都要判決出它是長或短。有時單純地覺知氣息,有時附帶地了知氣息是長或短,如此即可使正念持續的時間逐漸延長。正念持續愈久時,定力自然就愈深。
有時氣息會變得很微弱,禪修者甚至察覺不到氣息。事實上氣息仍然存在,並未停止,只是心不夠仔細,正念不夠清明,所以才覺察不到。這時要保持鎮定,以平靜的心繼續安住在氣息原本出現的地方,內心瞭解氣息仍然一直在經過那裡。讓身心保持寬鬆舒坦而且保持警覺心,如此有助於覺察微細的氣息。保持沉著、耐心與細心地守候著,漸漸就能體驗到若有若無的微細氣息。能覺知這種微細氣息對培育深度定力有很大的幫助,因此要能漸漸習慣於覺知它。千萬不要刻意去改變呼吸,企圖使氣息變得明顯!那樣做會使你的定力減退,因而喪失了培育深厚定力的好機會,同時也可能造成身體不舒服。應當繼續保持自然的呼吸,並且對自己能覺察到若有若無的微細氣息感到滿意;感到滿意時心就會安定;心安定時正念就會更清晰,也就能更輕易地覺察微細的氣息。一再地嘗試與練習,使這種良性循環維持下去。漸漸地就會熟練,心會隨著愈來愈微細的氣息而變得愈來愈平靜,定力也會愈來愈深。
修行每一種法門都要平衡五根與七覺支,修行安般念當然不例外。五根當中,信根與慧根必須平衡,精進根與定根必須平衡,念根則處在中間調和它們。在這裡,信根是指深信修行安般念能使人提昇定力,證得禪那。信根強對培育定力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如果信根太強而慧根太弱,則變成不理智的盲目相信,無法因此而得到高度的修行成果。這裡的慧根是指認識正確的修行方法;如果慧根太強而信根太弱,則會整天高談闊論、批判評議,而無心親身實修,當然得不到真實的利益。精進根是努力促使心專注於氣息;如果精進根太強而定根太弱,心則傾向於掉舉不安。有不少人誤以為用很強的心力來專注就能迅速地提昇定力;事實上他們將精進根與定根的作用混淆了:定是使心專一於氣息,精進則是背後推動策勵的力量。不必花費很強的精進力就足以保持專一;保持專一的時間愈久,定力自然愈深,這是五根平衡開展的結果,不能單靠強力的精進來達成。多餘的精進力不但無助於攝心,白費力氣,導致疲勞,而且使心浮躁不安,反而障礙了定力的開展。反過來說,當定根強而精進根弱時,由於缺乏持續精進的推動,所以心會傾向於懈怠與昏沉。平衡五根的作法就是以正念來調和這兩組:既要瞭解正確的修行方法,也要充滿信心地去實際練習;以適度的精進力,保持覺知氣息就夠了;如此勤於練習,將覺知的狀態維持下去。覺知氣息的正念持續愈久,定力就愈深,這時必須繼續保持適度的精進,使正念相續不斷,如此五根就能達到平衡。
二、出入息地繫、隨身繫、隨心繫等境
契經對於息之入出,與修行者住色界禪、無色界禪有關連。《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補特伽羅納息品云:
問:入出息風為先入耶?為先出耶:答應說先入。謂此息風先入口鼻,流至咽喉,復從咽喉流至心胸,復從心胸流至臍輪,復從臍輪漸漸流散,遍諸支節。有說,先出,謂臍輪中有息風起流散上下,開諸毛孔方出至外。
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息風不能開毛孔故。應作是說,有業生風開諸毛孔,毛孔開已,乃有息風於中入出。
問:於胎卵中至何分位入出息轉。
答:至具色根六處滿位息風方轉。謂將生時息風先入,息風入已,名為已生;將欲死時,息風後出。不復更入,名為已死。由此可觀生死分齊。有餘師說,臨欲生時息風先出,息風出已,名為已生。將欲死時,息風後入,不復更出,名為已死。
如說。云何使我常活,令我入息,恒得出耶?諸有欲入第四靜慮,息風後出不復更入,名已入定。將出定時息風先入,息風入已,名已出定。
有餘師說。諸有欲入第四靜慮,息風後入,不復更出,名已入定。將出定時,息風先出,息風出已,名已出定。
評曰:此中前說為善。
問:此入出息,為是有情數,為非有情數耶。
答:是有情數。
問:此入出息,為有執受,為無執受耶?
問:此入出息為是長養,為是異熟,為是等流。
答:是等流(即同一流類之義)。身中雖有異熟生風及長養風,然入出息唯是等流如契經說。佛告阿難:若如射箭,筈筈相續,調入出息,令不亂者,應知彼名殊勝飲食。
問:何故世尊說,入出息名飲食耶?
答:能損益故。謂無上妙飲食益身,如有方便調入出息,亦無麁惡飲食損身,如無方便調入出息,是故世尊說為飲食。
問:如射箭筈筈相續者是何義耶?
答:如以後箭射於前箭後觸前筈是此中義。
復次以持息念所緣憐近無種種相,無定次第不依有情任運而轉,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說。復次以持息念唯內道起不共外道,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說。此持息念,智者一世俗智,三摩地者非三摩地,俱根者一捨根,相應世者,通三世,緣世者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若生法緣未來,若不生法緣三世。
復次此持息念由六因故應知其相,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淨,數有五種,一滿數、二減數、三增數、四亂數、五淨數。滿數者,謂從一數至十。減數者,謂於二等數為一等。增數者謂於一等數為二等。亂數者,謂數過十。
問為先數入息為先數出息耶?答先數入息,後數出息。以生時息入,死時息出故。又如是觀身心安隱非顛倒故,又如是觀顯於生死先入後出非顛倒故。隨者繫心隨息從外入內,謂從口鼻流至咽喉,復從咽喉流至心胸,復從心胸流至臍輪。如是展轉乃至足指心皆隨逐心復隨息從內出外,半麻一麻,半麥一麥,半指節一指節,半指一指,半搩手一搩手,半肘一肘,半尋一尋,乃至廣說,隨根勢力,息去近遠心皆隨逐,止者,謂觀息風初住口鼻,次住咽喉,次住心胸次住臍輪,展轉乃至後住足指,隨息所止心住觀之。有說,止者,住心觀息遍住身中如珠中縷。觀者,謂此息風若至口鼻能審觀察,若至咽喉亦審觀察,如是展轉乃至足指亦審觀察。觀息風已,復作是念,此風聚中有四大種,此四大種生諸造色,此所造色是心心所所依止處,如是行者,觀息為先展轉遍能觀五取蘊。轉者,轉此入出息觀起身念住,展轉乃至起法念住,淨者從煖乃至無學。有說,四種順決擇分亦是轉攝,淨謂始從苦法智忍乃至無學。有說,從四念住位乃至金剛喻定皆是轉攝。有煩惱故未名為淨,盡智起後方名為淨。
復次此中數作二事,一能數入出息,二能捨耽嗜,依尋隨作二事,一能隨入出息,二能捨出離。依尋止作二事,一能止住息,二能住等持,觀作二事,一能觀入出息,二能取心心所法相無所遺漏。轉作二事,一能轉息觀,二能入諦觀。有說,轉作二事,一能捨異生性,二能得聖性。有說,轉作二事,一能捨煩惱,二能淨智見。淨作二事,一能觀聖諦,二能入聖道。有說,淨作二事,一能捨煩惱,二能淨智見。有說,淨作二事,一能證有餘依涅槃界,二能證無餘依涅槃界。有餘師說,淨作二事,一能證現法樂住,二能證二涅槃界。問此六息念,幾是奢摩他品(śamatha 之音譯,意譯止、寂靜、能滅)?幾是毘鉢舍那品耶(vipaśyanā,觀之義;即以寂靜之慧)?有作是說,前三是奢摩他品,後三是毘鉢舍那品。復有說者,前三是毘鉢舍那品,後三是奢摩他品。如是說者,此不決定,或有一切皆是奢摩他品,或有一切皆是毘鉢舍那品。
三、身受心法四念處內觀次第
《阿毘曇心論經》卷三云:心係一緣故觀身實相,身實相者,謂不顛倒相如義也。問曰:何者是身實相?答曰:自相及共相。彼自相者,謂十色入及法入中少分色也。彼共相者,所謂無常、苦、空、無我,如是等義不亂心。行者三方便中隨意現前,方便行次第身實相得決定。此行者觀微塵色念念散壞,是時身念處觀滿,如畦水流法入受念處,無色法中受是最麁,故觀身後次觀於受,是人觀受自相共相。爾時受念處滿,彼受依心,是故受後次觀於心,此處亦自相共相,決定意解心念處滿。爾時為觀其餘法故,入法念處,其餘法者,所謂二蔭及無為法,彼亦觀於自相共相,爾時法念處滿。
入法中總觀,得法真實相;此四是無常,空無我非樂。
入法中總觀得法真實相者,入餘法念處已,行者知分齊(程度、界限差別)緣念處修方便,於一切法餘共相壞緣念處,數數慣習修身受緣共相法念處,如是身心緣如是三二。當知如是壞緣,數數慣習修已,一切身受心法念處一來總觀。問曰:云何?答曰:此四是無常、空、無我、非樂,總觀一切有為諸法,無常等如是義。彼念念展轉壞滅故是無常,虛無故空,不自在故無我,三苦常隨逐故非樂。彼人欲壞煩惱覓其元首,如所見法因果差別,分別於諦彼中二種,因果有漏無漏,彼有漏者集因苦果,彼無漏者道因滅果。彼人如是分別諦已,初發趣次第聞思,念處自相共相,攝取分齊緣諦中分布,彼時壞緣法念處四諦中,思惟十六行觀。
從是名為暖,於覺法而生;十六行等起,觀察四聖諦。
(註:十六行=o7a02k2r2`。又作十六行相、十六行觀、十六行相觀、十六聖行、十六諦、四諦十六行相。行相,相狀之意。觀四諦時,各有四種差別,於其時所產生之行相四X四,共有十六種。
1.苦聖諦有四相:(1)無常(anitya),待緣而成故。(2)苦(duhkha),逼迫性故。(3)空(śūnya),違我所見故。(4)非我(anātman),違我見故。
2.集聖諦亦有四相:(1)因(hetu),其理如種子。(2)集(samudaya),同於顯現之理。(3)生(prabhava),能令續起。(4)緣(pratyaya),能令成辦;譬如泥團、輪、繩與水等眾緣,和合而成一瓶。
3.滅聖諦亦有四相:(1)滅(nirodha),諸蘊盡故。(2)靜(śānta),三火息故。(3)妙(pranīta),眾患無故。(4)離(ni`sara5a),脫眾災故。
4.道聖諦亦有四相:(1)道(mārga),通行義故。(2)如(nyāya),契正理故。(3)行(pratipad),正趣向故。(4)出(nairyā5ika),能永超故。
此十六行相名雖十六,實事唯七,謂緣苦諦者,名實俱四;緣餘三諦者,名四實一,四加三是為七。說十六行相之目的,為治常、樂、我所、我見等見,故修無常、苦、空、無我等行相;為治無因、一因、變因、知先因等見,故修因、集、生、緣等行相;為治解脫是無之見,故修滅行相;為治解脫是苦之見,故修靜行相;為治靜慮及等至之樂為妙之見,故修妙行相;為治解脫是數數退墮而非永恆之見,故修離行相;為治無道、邪道、餘道、退道之見,故修道、如、行、出等行相。)
從是名為暖於覺法而生者,行者思惟共法念處,次後最初修事,共法念處相續建立,聖者名暖善根。問曰:彼法幾行何境界?答曰:十六行等起觀察四聖諦,行者以十六行觀察四諦。彼以四行(無常、苦、空、無我)觀察苦諦,此苦本無今有,已有還離故無常。三苦隨逐故苦。(註:三苦tisro-duhkhatāh。依苦之性質,分為苦苦、壞苦、行苦三種。(1)苦苦(duhkha-duhkhatā),有漏行蘊中,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惱身心之苦。(2)壞苦(viparināma-duhkhatā),諸可意之樂受法,生時為樂,壞時逼惱身心之苦。(3)行苦(sajskāra-duhkhatā),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餘之捨受法,為眾緣所造,難免生滅遷流,故聖者觀見之,於身心皆感逼惱,故稱為行苦。一切有漏之行皆無常而生滅遷流,故皆為行苦所攝,則非可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種,可意之法則有壞苦、行苦二種。)
內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如是亦以四行(無常、苦、空、無我)觀察集諦,此集生相似果故因,能生流轉故集,能牽一切生死故有,能和合不相似事故緣。亦以四行(無常、苦、空、無我)觀察滅諦,此滅與一切生死相違故滅,離一切煩惱火故止,於一切法中勝故妙,能捨生死故離。亦以四行(無常、苦、空、無我)觀察道諦,此道能至非品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聖足所履處故跡,出過生死故出。問曰:暖有何義?答曰:智於所知,如鑽燧相研能窮盡諸有,生無漏智火,暖為相故名暖。
是法增長已,生頂及於忍;次世第一法,依於一剎那。
是法增長已,生頂及於忍者,行者入正精進故得善助道,隨順眾具增長勝進力故,暖得增長成就已,彼人修一切苦法念處,生勝善根名頂。
問曰:頂是何義?答曰:不動善根,彼住此頂時,離諸過故能入忍中,彼若不者還退住暖,如人登山,若不至頂則墮四邊,行者如是,正方便相續,頂增長已,次生善根名順諦忍。是修一切共法念處,勝進彼二法以十六行觀察四諦。
問曰:忍有何義?答曰:彼於四諦無常等行,樂欲增長是故名忍,是故說順諦忍,能除四諦增上愚,暖頂能除四諦下中愚,非增上忍增長已,次世第一法依於一剎那,忍增長已一切共法念處勝進,故生如是一切世間功德中最勝善根,彼初開聖道門故名世第一法。有說,世間中最勝故名世第一法,此法一剎那起,此行者開涅槃門已,滅與苦法忍次第緣故,一念暖頂忍及彼最上功德,此一切善根皆五陰性。
問曰:汝言世第一法與聖道作次第緣,云何是五陰性?答曰:心心數法與次第緣色心不相應行,隨順一果,是故非過。問曰:此世第一法何緣?答曰:苦諦,彼緣苦諦義也。問曰:幾行?答曰:四行。若苦諦境界四行如上所說彼行此行。問曰:幾地所攝?答曰:六地生,當知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問曰:餘達分善根幾地所攝?答曰:餘亦依六地彼亦六地,如世第一法。問曰:何故達分善根六地所攝?答曰:從彼能生見道,彼地有見道,有見道處即有此等。何以故?見道眷屬故,是故如是。
世間第一法,次必起於忍;忍次生於智,能覺於下苦。
世間第一法次必起於忍者,暖等次第生如上因分,乃至能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第生無漏法,欲界見苦斷十使對治名苦法忍,昔所未見法欲知樂名忍,此最初無漏無礙道,忍次生於智者,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解脫道自性。問曰:此忍智何緣?答曰:能覺於下苦,下苦謂欲界苦,此二種緣如是義。
謂色無色苦,集滅道亦然;此法無間等,從於十六心。
謂色無色苦者,色無色界苦亦如是,生忍無礙道智解脫道,聖者亦說苦比忍苦比智,集滅道亦然者,集滅道亦如是生四種,異義二忍為無礙道,二智為解脫道,此法無間等說於十六心者,此十六心須成就無間等,無間等,是見義,此十五心須是見道,最後一心是修道攝,從此名修地乃至金剛喻定,此後名所作已辦地,略說三地,謂見地,修地無學地隨此地建立人今當說。
隨法行利見,此在於十五;隨信行非利,當知亦在中。
隨法行利見此在於十五者,見道所攝十五心人,若利根者說隨法行,智慧隨法行故名隨法行,此障不信於他義也,隨信行非利,當知亦在中者,即此十五心人,若軟慧者說隨信行,是信他法得行義也,彼人信現在前慧隨順,與彼相違說法行。
未離欲界欲,趣向於初果;第二捨於六,第三九無垢。
未離欲界欲趣向於初果者,此隨信行隨法行人,先未離欲具一切縛,至決定,分名向須陀洹果。第二捨於六者,欲界修道所斷煩惱分別九種,所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彼信行法行人在凡夫地,已剗六種煩惱後入決定,是時說向斯陀含果,第三九無垢者,若剗九種煩惱後入決定,是時說向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是說住於果;軟見信解脫,淨見說見到。
若至十六心是說信於果者,在十六心道比智相應彼起,若利根若軟根俱說信果,先未離欲須陀洹果,離六種欲斯陀含果,離九種欲阿那含果,軟見信解脫者,若軟根者向地中名信行,彼住三果名信解脫,淨見說見到者,彼利根者住果名見到。
未盡修道斷,當知七往來;家家有三盡,彼住須陀洹。
四、認識四聖諦心法
《四諦品》第二十五云,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四諦之法。云何為四?所謂初苦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二者苦習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三者苦盡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四者苦出要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彼云何名為苦習諦?所謂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名為苦習諦。
「彼云何名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
「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苦出要諦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如是,比丘!有此四諦,實有不虛,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諦。諸有眾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無色者,有想、無想者,如來最上。然成此四諦,故名為四諦。是謂,比丘!有此四諦。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諦,從此岸至彼岸,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有四諦法,如實而不知;輪轉生死中,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諦,以覺以曉了;以斷生死根,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眾,不得此諦,不覺不知,便隨五道。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帕奧禪師所提七覺支
要如何平衡七覺支呢?七覺支可分為相對立的兩組:擇法、精進、喜這三覺支是一組;輕安、定、捨這三覺支是另一組;而念覺支則處在中間來調和這兩組。擇法覺支即是以善巧方法,清楚地了知氣息;精進覺支即是努力於覺知氣息;喜覺支即是對氣息感到興趣與歡喜。當內心傾向於懈怠或昏沉時,正念要立刻覺察,並且加強擇法、精進、喜這三覺支,以便將不活躍的心策勵起來。輕安覺支即內心保持寬鬆舒坦;定覺支即一心專注於氣息;捨覺支即平等中道,不憂不喜,不執著得失。當內心傾向於掉舉或浮躁時,正念要立刻覺察,並且加強輕安、定、捨這三覺支,以便將太活躍的心抑制下去。當這兩組覺支達到平衡時,心調整到恰好,不浮也不沉,能夠穩定地向前進展。正念覺察到這種情況,此時既不需要策勵心,也不需要抑制心,只要不干涉地旁觀而已。如此平衡五根與七覺支時,就能排除五蓋,順利地提昇定力。
定力提昇到相當程度時,禪修者往往會經驗到各式各樣的光明,甚至感到自己的定力受到光明的干擾。這些光明是修定過程的自然現象,只要不去理會它們,一心只專注於氣息,漸漸就會習慣。習慣之後,不但不會再受到干擾,而且由於光明的緣故,禪修者能更清楚地覺知氣息。
如果禪修者的定力達到相當穩定的程度,每支香都能持續不斷地專注於氣息至少一小時,如此連續維持三天以上,通常禪相不久就會出現。所謂的「禪相」就是修行禪定時內心專注的對象。安般念的禪相是由氣息轉變成的。當氣息轉變成白色或光亮時,那就是禪相;但是還不要去注意禪相,而應繼續專注於氣息,因為剛開始的禪相通常還不穩定。當氣息轉變成光亮的禪相而且穩定,禪修者專注於氣息時,自然而然就專注在禪相上,這時就讓心繼續專注於禪相,而不再去注意氣息。剛開始專注於禪相時,禪相可能持續不久。當禪相變得暗淡無光時,就再度專注於氣息,培育定力。當定力提昇,氣息再度轉變成光亮的禪相而且心自動地專注於禪相時,就讓心繼續專注於禪相,不再理會氣息。如此一再地練習,使專注於禪相的時間愈來愈長。在此過程中,有時心與禪相融合為一,一心只有禪相,沒有第二念,那就是安止定。進一步應當練習入於安止定中愈久愈好。
站立時的修行方法與靜坐時差不多,都是保持寬鬆舒坦,覺知氣息。行禪時最好先站立在經行道的起點,閉上眼睛,覺知氣息。等到心平靜下來,能覺知氣息之後,才微微睜開眼睛,開始起步慢慢地向前走,同時繼續覺知氣息。走到經行道的另一端時,站立在那裡覺知氣息一會兒,然後慢慢地轉身,同時繼續覺知氣息……如此來回地行禪。躺臥時也是保持寬鬆舒坦,覺知氣息。如此,不只是在靜坐時培育對氣息的覺知而已,而是在行、住、坐、臥等一切威儀中,從清晨醒來到晚間入睡之間的所有時刻裡都儘量練習覺知氣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若能如此掌握正確的要領,勤修不懈,大家就很可能在這次禪修營期間證得禪那,乃至達到更高的成就。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