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性用(4-6-13)--寸絲不掛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溫州靜居尼玄機,唐景雲中得度,常習定於大日山石窟中。一日忽念曰:「法性湛然,本無去住。厭喧趨寂,豈為達道?」乃往參雪峰。(緣起於現象界,尼師本為永嘉大師女弟子,忽悟到法性本自湛然,自性對諸法本無去住。若也厭喧鬧而趨寂靜,豈是達道之行者?故乃決定往參雪峰禪師。)
雪峰禪師曰:「甚麼處來?」玄機師曰:「大日山來。」
(大德從何處來參?由大日山石窟中來。)
雪峰禪師曰:「日出也未?」玄機師曰:「若日出則鎔卻雪峰。」
(既從大日山來,那日出了嗎?若日出那日光將融卻雪峰也。)
雪峰禪師曰:「汝名甚麼?」玄機師曰:「玄機。」
(請問芳名?我法名叫玄機。)
雪峰禪師曰:「日織多少?」玄機師曰:「寸絲不掛!」
(既名玄機,一日能織多少布料?我名玄機,能做到一絲一毫事物均無所掛礙。)
遂禮拜退。纔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
(禮拜後行幾步,禪師便考她,是否真能做到絲毫煩惱或境界不住心。)
玄機師回首。 雪峰禪師曰:「大好寸絲不掛!」
(緣來還是應緣,不能如如不動。汝謂絲毫不應,奈我一叫,汝卻回首相應矣。)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修行當先證得無為,才有無生法忍,才能面對一切境能如如不動,故說空性一得,有如寸絲不掛亦不為過。一個一絲不掛者,赤裸裸地,來無所黏,過無蹤跡,像這樣的境界能不達無生法忍之地?能不以安忍波羅蜜而度到彼岸? 開始修行者,世尊教導以四聖諦修入,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確實能得證解脫。世尊於契經中對憍陳如尊者云:「我以知苦,以斷習,以證滅,以修道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汝今應當知苦、斷習、證滅、修道,若人不知四聖諦者,當知是人不得解脫四聖諦者。」若行者直修大乘菩薩道者,雖言修習六波羅蜜,但不能荒廢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的修心法門,如此盡未來際修習諸波羅蜜多,將來無數阿僧祇劫後當有成佛的一天。 大多數人在修行有點樣子時,常常在靈通上作文章,不知心地有無解脫知見,能否對境心不動?行者心若有動移,境緣來時不能自己把持,最後還是隨境緣流轉。所以行者如何磨練心性,面對一切順逆境都能如如不動,這樣才是已得無生法忍,才能證解脫道,才能得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 修行有成後,行者當發起慈悲心,發起願心,有如世尊在契經中所云:「我今捨身救眾生命,所有功德速成菩提,得金剛身常樂我淨無為法身。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若是修行成就僅在於個人,那是世間天福報而已,壽盡當再輪迴。發菩提心誓度眾生,行者雖在六道中浮沉,但未來成就是究竟覺,最後總是會成佛,具足一切種智,能大利益一切眾生。
2.釋題
本公案名為「寸絲不掛」,雖言身體不著絲毫布衣,但其實是在說心地無有牽掛者,行者赤裸裸的心地,不為一切順逆境界所迷,是謂「寸絲不掛」,是謂「桶底脫落」,是謂「無生法忍」。唯「寸絲不掛」是要經過考驗的,不是自己說說就算,就像佛法意解與證解是不同的境界。能懂得佛法真髓,但境界考驗時做不到攝心不動,那也是白搭,不為祖師大德所認可。 一般而言,世間事有禪師來勘驗,聖賢事都由諸菩薩、護法龍天來驗可,行者不管什麼境況發生,什麼心念起滅,都能夠保持清清楚楚,永不迷失,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要能做到這樣「寸絲不掛」,就有很好的解脫能力。經過這樣的勘驗過程後,行者就真能把握得住自己。如何才能使行者自然住於無言中,要能體會與做到世尊所開示的諸法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古時有所謂「經辯」,時下亦有喜辯論佛法者,嚴格說來,真悟道者是無言可說,若不遇善根具足,福德因緣不錯,也有境界呈現者,始可以用境界現象來跟他說明白、講清楚。如此使他心性、習氣認知清楚後,當然能自己依諸而修,最後自然能得無上智慧,不落於言語、文字的禪修,而是真的去體會解脫是什麼境況,心用又是因何而起。
本公案還是偏重於解脫知見的印證,還未涉及心用方面的學習,行者先有解脫能力,再學諸法之性用,這是修行必然的次第。若是行者心未淨,餘習未去,學有為諸法並無益,弄得不好還有迷失的危險,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說:「心不清淨,學法無益。」在此也特別指出解脫知見未得,卻學些有為性用,因餘習未去,很有可能會淪墜的。
3.
語體文解 溫州靜居尼玄機,唐景雲中得度,常習定於大日山石窟中。一日忽念曰:「法性湛然,本無去住。厭喧趨寂,豈為達道?」乃往參雪峰。 浙江溫州有一位以靜居為修行主法的比丘尼師名玄機者,唐朝景雲年間已得度心地,但還常習定於大日山的石窟中。有一日忽然起個念頭說:「起諸法的自性本自湛然寂靜,雖因緣起諸法,然法本無去住,若悟得此道理,應不要厭喧嘩而好趨寂靜,若真是這樣喜靜厭鬧,豈是達道的道人?」因此,玄機師乃前往參訪雪峰義存禪師。 玄機尼師者永嘉真覺禪師之女弟子,有日往參義存禪師,印證一下自己修學的是否對,境界有多高?義存禪師(822∼908)是唐代僧,福建省泉州南安人,俗姓曾,號雪峰禪師。禪師九歲請出家未准,十二歲從父遊蒲田玉潤寺,拜慶玄律師為師,留為童侍。十七歲落髮,參謁芙蓉山恆照大師。唐高宗排佛事過後,於唐宣宗時佛教已中興,時雪峰禪師歷遊吳、楚、梁、宋、燕、秦等諸國,於幽州(現在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寶剎寺受具足戒。後至武陵德山(湖南常德)參謁德山宣鑒禪師,後承其法系。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禪師歸芙蓉山,十一年登福州象骨山,立庵興法。其山為閩越之勝景,未冬先雪,盛夏尚寒,故有雪峰之稱,師亦以之為號。佛寺初建成,學人雲集,眾每逾千五百人。僖宗賜號「真覺大師」,並賜紫袈裟一襲。大順年中,遊丹丘、四明之地,並宣法於軍旅之中。後還閩,備受閩王禮遇。開平二年五月入寂,世壽八十七。其法嗣以雲門文偃為最著,乃雲門宗之祖。 按語說:「緣起於現象界,尼師本為永嘉大師女弟子,忽悟到法性本自湛然,自性對諸法本無去住。若也厭喧鬧而趨寂靜,豈是達道之行者?故乃決定往參雪峰禪師。」雪峰禪師曰:「甚麼處來?」玄機師曰:「大日山來。」
義存禪師先開口問道:「大德從什麼地方來參?」禪師首先發難,尋求考驗的題材。玄機尼師答曰:「我從大日山來!」平時居大日山,以取靜為禪修之要旨。按語說:「大德從何處來參?由大日山石窟中來。」
雪峰禪師曰:「日出也未?」玄機師曰:「若日出則鎔卻雪峰。」
有可用題材,雪峰禪師即說:「既然居大日山,那日出也未?」日出者禪師意謂開悟也未?玄機尼師似未領其旨,或應要爭機峰?隨即答曰:「若日出高竿,則應能融化山峰之雪,亦即您雪峰也。」
按語說:「既從大日山來,那日出了嗎?若日出那日光將融卻雪峰也。」若真開悟行者,應有能力爭過雪峰禪師之機智。
雪峰禪師曰:「汝名甚麼?」玄機師曰:「玄機。」
第一回合交戰完後,雪峰禪師即再問:「汝名字叫什麼?」又再尋找考驗之題材。玄機師即答曰:「玄機。」按語說:「請問芳名?我法名叫玄機。」
雪峰禪師曰:「日織多少?」
雪峰禪師即說:「那妳每天用織布機織多少布料?」玄機者織機也,訛音取義,禪師以此作文章。按語說:「既名玄機,一日能織多少布料?」
玄機師曰:「寸絲不掛!」
玄機師即答說:「連一寸之絲都沒有,更不用談織多少布了!」每天不織布,不打妄想,讓自性赤裸裸地,無有絲毫煩惱可起。按語說:「我名玄機,能做到一絲一毫事物均無所掛礙。」
遂禮拜退。纔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
玄機師三言兩語,似爭得些許機峰,認為禪師亦不夠爾爾,所以作禮拜退後要離去。哪知口頭論佛法較易,實際受境考驗者難。禪師待她走三、五步後,即出招真實考她是否真的寸絲不掛,說:「妳的袈裟角拖到地上了!」按語說:「禮拜後才行幾步,禪師便正式考她,是否真能做到絲毫煩惱或境界不住心。」玄機師回首。雪峰禪師曰:「大好寸絲不掛!」
玄機師不疑有他,即回首看一下袈裟角有無拖地。雪峰禪師即評語說:「講的比做的好,說的比唱的好聽,好個寸絲不掛!」此下玄機師雖說不應緣,但還是無意中應了緣,沒有做到寸絲不掛。這是玄機師不知禪宗道意?還是佛法道理沒有搞清楚?還是靜中只有止念,沒有實際遇境能不黏著的功夫。按語說:「緣來還是應緣,不能如如不動。汝謂絲毫不應,奈我一叫,汝卻回首相應矣。」一般沒有實證空理,得解脫知見行者,雖善於言談佛法,論說佛理,但在實際修持上,卻常常遇境則迷。有人號稱已悟道,或已明心見性,卻容不下他人言說、論著,或容不下他人所做所為,這些都是不懂佛陀是在教我們什麼道理?
(2006.09.08.撰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