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1.jpg (8966 bytes) 無為性用(4-6-11)--見性解脫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聞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名,思一瞻禮。延請禪師前來請益。

(緣起於現象界,唐相國杜公,聞知無住禪師大名,想請教佛法,故延請禪師前來請益。)

杜公問曰:「云何不生?云何不滅?如何得解脫?」

(甚麼叫不生?甚麼叫不滅?如何可得到解脫智慧?)

禪師曰:「見境心不起,名無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無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不生名無念,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

(若汝能對境不起一心分別,此即名為無生。若此無生已能理解,則不生即無所滅。既然無生滅,則汝將不被諸前塵影事所束縛,如是即處在解脫知見上。行者對境時而心不生,是則名為無念,既無念即無所滅,無念即無所被縛,無念即所謂解脫。) 

禪師又曰:「舉要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外,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

(要而言之,我等識心若能立即離念,如此可見體性,即是解脫。離我等識心而見性外,若還有其他法門可證得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修行首要破色身、打破黑漆桶,讓心眼微開或全開,若能做到謂去除有身見,正式進入心靈的潛修、實修階段。一入實修時首當要明心,明心之時以「執杖牧牛」式的修行最得力,讓此最聖最靈的真心,能覺知一切因緣後,而無一妄想相隨,當然最後以真性主行,至此始能謂悟得「心空」,也就是做到明心了。

且觀黃檗禪師云:「誌公(寶誌禪師)曰:『未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如今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痴人相似。世人盡不識你,你亦不用教人識不識。心如頑石,都無縫罅,一切法透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透得三界境過,名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為不漏智。不作人天業,不作地獄業。不起一切心,諸緣盡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祇是隨意而生。」

一個開悟行者始能確實修作明心,地前菩薩三賢位行者心眼稍開,亦稍能修心養性,即所謂長有聖胎。行者縱使修到心明,但尚未能達見性,未知自性緣起運轉真實,未見自性超時空之見聞覺知能力,所以說尚未見性。有些行者還未達心明(心空),就大談見性,似有點本末倒置。至於如何做到明心,就如黃檗禪師所言,但求十二時辰中,行、住、坐、臥之間,一定要學習面對諸境界時,能不起一妄想心相應之無心法門,亦要學習無分別心,亦要學習不要依倚任何人、事、物,不要執著一切境界。這也就是《金剛經論》中所言:「…,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行者開悟後潛默將養的修心,用心認真運任得本真,就像是痴人似地窮用功不輟---捨一切法。讓世間人,看不出行者內心境界,行者亦不必讓他人來認識自己。心要能像頑固石頭一樣,連一點點縫罅都沒有。如此,才能使一切法透不入心,無所黏著,也就是學習佛法的三三昧─空、無相、無願等正定。得三三昧後,始有一點點與佛法解脫道相應。行者若能透得過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之因緣果報,始名為一佛出世(但此佛定不是如來佛)。無煩惱諸漏心相現時,始能得到無漏智慧之知見。千萬不要作人天果報之善業因,縱使造了善業因,也要以無相之心觀之、照之,始不受善業報;更不要作地獄果報之惡業因,因一失人身,萬劫不復矣!行者能不起一切心念相應時,則諸外塵境、內心諸緣皆盡,不令您的心生起一法相應。如此,此身與心,才算是能自主,您也才算是自由人,也才能超出三界九地,證得欲、色、無色三界外,身心得逍遙自在。至此境界,行者已得到無量禪定力後,就是所謂見性。但要得解脫,還得要證得法空始得。

 

2.釋題

本公案名為:「見性解脫」,行者未悟入先作明心事(粗習),悟入後也作明心事(離微習),待心明後始能談見性事。行者見性後,無執一切法,始能得法解脫,也就是證得法空理,得悟空第四句偈。見性大家的概念也許很模糊,以《金剛經論》所言:「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金剛經論》四句偈已出現在本網無數次,不厭其煩地讓其重現,無非要讀者能時時回憶,時時依準,做為修行的指標。

進而言之,要能見性,當先明心,行者縱有最靈最聖之心識,若不能做到真性主行,無妄想流轉相隨,就不配談明心之證,悟不到心空,更不能談見性。行者本身心眼開,雖似有點靈通力,但若心地不明,反去執取一切世間相,及諸多人事物之是是非非,將永遠沒有辦法做到明心(心空),行者只有修忍辱法、一切法忍法,才能悟得無生法忍,也才能初步做到明心之境。

待行者靈聖心寂然不動後,才能有見性的機會;依《金剛經論》經文所述,見性者自性能通一切因緣,超越時空而起一切自性緣起法用,行者性用中威靈莫測,不能用語言闡述,也不能用文字闡述,有所闡述即犯有法執,當永遠蒙蔽自性空明。明心行者能於自性緣起自應虛空諸緣中,內心能夠明明了了,自覺自知;若做不到自覺自知、明明了了,就不能說是「見性」。見性行者當有外緣時,即能體知寂然之體,常現靈靈之覺知,於寂寂然之空體中,以無為、不動為基礎,卻常現利益群生之有為緣起性用。

行者至此始能說是明心見性境界,可惜明心見性還與解脫道無關涉,行者要能解脫當能破掉五上分結;五上分結者即超越色界結縛、無色界結縛、我慢、掉舉、無明等五微微細法執。見性後行者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智,觀一切色界、無色界諸法雖殊勝,但能不黏著,觀其無所有、不可得,以避免墮入色界天、無色界定之因緣果報中。

所以見性後行者能去除我慢心微習,進一步破除掉舉心,此掉舉心未破前,已能感召遍虛空一切業緣,順逆、善惡業緣中,都要能安住此清淨自性,不讓有妄習應緣起心法,這樣就能不讓內心有掉舉現起,調舉也就是已悟行者與十方有緣眾生微細因緣交遘中,心定不浮動的清淨自性狀態。若無掉舉心,行者與一切業緣都能不受感召,如此無始無明始能破滅,行者已能做到對於一切有緣眾生心感召懸絕,即真能不受後有,這時才是見性得解脫的境界,也就是悟得法空理也。

 

3.語體文解

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聞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名,思一瞻禮。延請禪師前來請益。

代宗李豫當朝時,杜鴻漸先生時任宰相,有日出撫坤維區域地方,聽聞到成都府益州有保唐寺,寺中有一名無住禪師者,即想要瞻仰禮拜一番,乃延請禪師前來請益。相國杜鴻漸先生是一擊鼓專家,他曾擊羯鼓入神韻,而使羊群起舞。羯鼓是從中國北方城外傳到中國的一種鼓樂器,用騸了的公羊皮做鼓皮,裝上圓狀型桶所做成的鼓,就叫做羯鼓。

無住禪師者(714∼774)是唐代禪僧,陝西鳳翔郿縣人,俗姓李,故又稱李僧、李了法。初修儒術,武藝絕倫,年方二十,遇嵩山慧安禪師弟子陳楚璋居士,默傳心法,遂改歸佛。天寶初年(742 頃),往太原參謁自在禪師,從之剃髮,八年始受具足戒。乾元二年(759),時年已四十五,參謁無相禪師於四川成都淨眾寺,並嗣其法。無相禪師示寂後,無住禪師於永泰二年(766)入空慧寺,十月與杜鴻漸國師問答,開演頓教之法,後住保唐寺開法,教化大行,世稱保唐無住禪師。大曆九年六月三日坐化,世壽六十一。

按語說:「緣起於現象界,唐相國杜公,聞知無住禪師大名,想請教佛法,故延請禪師前來請益。」累名由心證而得,所謂無住禪師者當能無住一法守真空,光聞名即能讓人生起瞻仰禮拜之願情。

杜公問曰:「云何不生?云何不滅?如何得解脫?」

見面後杜相國即問說:「什麼境界叫不生?何種法相叫不滅?還有一個人如何修得解脫境界?」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既然有生有滅,何以說不生、不滅?在不生不滅中得解脫,那該要怎樣來做呢?

按語說:「甚麼叫不生?甚麼叫不滅?如何可得到解脫智慧?」不生者是本體空相,不滅者是因緣生諸法,緣滅法滅,諸法本無生滅。行者要有解脫知見,當斷除內在一切妄習、心病,也要能捨棄種種修行中的善境界,始能得解脫三界之束縛。

禪師曰:「見境心不起,名無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無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不生名無念,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

無住禪師答曰:「用眼根來說明時,行者見性見到外境相(像)時,覺知後妄心不相隨而起,這就是所謂的不生,覺而不住謂不生。若行者有能力觀此諸法因緣生而能觀其不生,則此不生就等於不滅。既然行者對於法無生滅的認知做到了,也就是沒有被前塵所束縛,這就是眼根、眼界、眼處解脫境界。也就是說無可觀之人,無所視之境,視者內心不動、不執取其境,這就是聖人解脫知見。不生換個名相來解釋,就是因緣來時,心感知後無妄想念繼之而起,這樣就是覺而無住,也可以說是無念了。既然無念就無所謂法滅不滅的問題,行者自性應緣感知而能不動心,此因緣法使法生、法滅,但過程間不礙自性、空性之寂靜。若行者能做到此無念,就是已做到不被因緣境所縛,所以行者無念既得,即謂得解脫知見了。」

按語說:「若汝能對境不起一心分別,此即名為無生。若此無生已能理解,則不生即無所滅。既然無生滅,則汝將不被諸前塵影事所束縛,如是即處在解脫知見上。行者對境時而心不生,是則名為無念,既無念即無所滅,無念即無所被縛,無念即所謂解脫。」當吾人一覺知實有因緣法後,常再起分別心,若分別心起而名相即現,僅此而已,也可說覺而無住,還是有解脫知見。

禪師又曰:「舉要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外,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

無住禪師又再進一步闡述道:「舉其重要的道理來說,吾人面對境相之人事物時,不讓識心起作用,就是所謂的離念。當識心認知其塵境,而無有心念生起時(即無妄想相隨),這就是見性的樣子,能見自性應緣時無妄想相隨,即是解脫之境。離心識後即能見性,除此外,更沒有什麼其他法門來求得無上菩提了,若說有法門能得無上菩提,無有是處。」

按語說:「要而言之,我等識心若能立即離念,如此可見體性,即是解脫。離我等識心而見性外,若還有其他法門可證得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無上菩提者觀一切法無有一法可得,既無一法可得,始能悟得平等一切法,悟得無上正等正覺。初學者要學習斷離一切法的執著,不住一法守真空,則能離識心,無妄心著黏一切境。若是更高一層的修證行者,有善境界也要能學習無住,這樣熏習無住,才能得無上菩提道果。

(2006.07.18.撰於法爾)


[ 認識佛性 ] [ 公案禪機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