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性用(4-6-7)--性用無縛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先生亦曰:「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古之賢哲流露出他們把天柱山選為自己歸宿的願望,足見其風景迷人處。(一)公案本文
僧璨禪師以居士身得法於二祖,之後隱居皖公山 。隋開皇十二年,有沙彌道信 ,年十四,來向他求解脫法門。
(緣起於現象界,四祖道信年僅十四,已為解脫事,前來向三祖請益。)
道信師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請和尚慈悲,對我開示解脫法門。
三祖僧璨禪師問曰:「誰縛汝 ?」
(是誰縛住汝,要求解縛?是自心之妄想情見縛我也。)
道信師曰:「無人縛。」
(是無人縛我,僅自身業障所縛也。)
三祖僧璨禪師問曰:「更何求解脫 ?」
(既然無人縛,何必求解縛或解脫也。)
道信遂於言下省悟。
(悟者無咎,宜速修之,去除心垢。)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諸法緣起分為三種狀況,一為無實質因緣法,心法起自於內源的種子,此等法都是前塵影事,積存法塵起現行;無知者認此法為我,法中有我,有我、我所則陷入煩惱境中,這些大概都是初階修行者,道眼未開,所以被妄想心所纏縛,不知心法真實,此等都是五蘊所生諸法,所以《楞嚴經》云:「五蘊非因緣,非自然性」。其他二種 法起於有實質因緣之法,當然自然性能應緣起法,此因緣法又分為二種。所以第二種為有外緣實法,包括冤親債主、護法菩薩等,邪來煩惱生,正來煩惱除,行者心不能自主時,都是由此正逆因緣所左右,若能自主,倒也能面境心如如。第三種為非常人所具有因緣法境界,此是心眼已開行者,佛性能感知超時空因緣,自心亦能以真性主行,無妄想相隨,來體驗虛空一切因緣,甚至於自性能鑑照十方國土與眾生,此等人不是四禪境界者,就是聖人阿那含、阿羅漢等;有此等修證者,已非末法時期眾生所能為,因此等人應具有五神通或六神通矣!
上述三種緣起法,為何有前塵影事所緣之不淨法,為何又有心明自性主行應緣之法?不管妄想因緣或實相因緣,若認知體性本自清淨,而成就解脫聖性,則諸法何礙你?何法縛於你?有所礙、有所縛,都是內心不淨種子所緣,所以修行當斷諸心垢,不然怎能得無所縛自在境界。所以我們尚不能得解脫前,當要認識自性,也可以說是要見性之標的。行者要見性,在心明後要能知聖性。何謂聖性?唯識學稱生無漏智而斷煩惱之性為聖性,有解脫知見現起為見聖性,所以在無漏智發起時,無漏種子為聖性之體。見聖性即見正性,見正性者當得貪無餘斷、瞋無餘斷、癡無餘斷,一切煩惱皆無餘斷,是名見正性。
見性僅止於得解脫之見,得見聖性。但尚未見寶性,達到得如來藏性,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獲得當起三身、四智,得法身、報身、化身及大圓境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隨法爾能知一切法,其如來藏遍虛空盡法界,無所不知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見虛空各世界有情、無情類眾生因果報應,這才是佛的境界,所以得如來藏才真得寶性。吾等眾生於貪瞋煩惱中,如來藏尚不失真如清淨之性,猶如金在糞穢中,不易其性。理可懂但境難證,所以行者要能離縛,當 認知七種染淨諸法自性,可稱七種性自性。即:(1)集性自性、(2)性自性、(3)相性自性、(4)大種性自性、(五)因性自性、(6)緣性自性、(7)成性自性。
行者要離縛、得解脫,當先認識「體性」真實,體性者即是指事物實質之體,而體之不變易稱為性,故體即性,性即空體。若就理之法門而言,佛與眾生,其體性同一而無差別。但眾生之所謂眾生者,都是妄想執著一切法耳!要能解縛當斷內習,要斷內習當知心性真偽,然後如法修習,以般若智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即能得自在、解縛。
2.釋題
本公案名為「性用無縛」,唯識學言諸法由三性生,三性者─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此三性是一切法緣起及緣起後所衍生的一切妄執法,所以依三性產生三相,即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三相既然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所以三相可說無相,三性亦無性,性相終歸於空寂。所以三性之性用中,若要能無縛,則遍計所執性當要滅除,此妄性滅則依他起性用時,無縛無黏,是謂見性。見性後要有圓成實性現起,當有大圓境智、成所作智,這些都是神通變化之境界,非一般得解脫知見者所能,也只有大菩薩、佛等境界者始能得之。
自性只有應緣起法功能,說真如性用更為恰當。但行者內心要清淨無垢,不是一朝一夕能得到的,故要累劫而修。若行者不知修心,走入修身或修世間禪定,不從心地中去滅除諸心垢,終當做不到無縛。是誰在縛你?自己縛自己,自心縛自心,自身縛自身,心縛則身被縛,身心自在則人自在解脫。
無境緣時行者自縛,是妄想心特重;有境緣時被縛是執外境以為真,更沒有無為法的修證,所以無法做到知法而不黏,遇境而不被縛。古德云:「萬境本閒,庸人自擾之」,若能不自擾,外緣、外境與我何干。說來容易,起行猶難;道理懂得,每臨考驗,即迷失自己。理可頓悟,事得漸修,行者當知修行次地,不然光著急或執境界而迷失。
3.語體文解
僧璨禪師以居士身得法於二祖,之後隱居皖公山。
禪宗三祖僧璨禪師先以居士身受二祖慧可大師之教導,時約隋朝開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慧可大師傳衣法、經書於三祖僧璨,之後因值佛難,受二祖之命,即隱居安徽皖公山。話說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乃禁佛、道二教,兩年後北周滅北齊,法難延及齊境。慧可大師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輾轉到達安徽舒州司空山(今岳西境)。後慧可大師在司空山居石洞修行,並在此為四眾說法,度脫群品。愛徒僧璨則往來於皖公山與司空山之間繼續學法。十年後隋開皇十二年,開始出世弘法。
皖公山即是現在的天柱山,位於安徽省西南部,景區面積約八十三平方公里,又稱皖山、潛山,潛山縣因山得名,安徽省簡稱「皖」亦源於此。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封為「南嶽」。天柱山的自然景觀奇異,具雄峰、奇石、幽洞、秀水,自然天工,居「南國第一」。白居易居士讚美天柱山:「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李白居士:「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東坡居士:「平生愛舒州風土,慾居為終老之計」。明代詩人李庚
隋開皇十二年,有沙彌道信,年十四,來向他求解脫法門。
有一沙彌名道信師者,年紀僅有十四歲,來向僧璨禪師求真正的佛法─解脫法門。此沙彌卻成為後來的禪宗四組,接收了禪宗的正法道傳。僧璨大師者生年不詳,入滅於西元六O六年。隋朝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僧璨禪師開始弘法時。開皇十三年(西元五九三年)慧可大師在成安縣(今屬河北省)遭到陷害,被縣令翟仲侃處以重刑後示寂。
按語說:「緣起於現象界,四祖道信年僅十四,已為解脫事,前來向三祖請益。」本是宿世因緣,今生亦不迷失,年紀雖輕卻能為真正解脫事憂心,即往三祖處問法。
道信師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道信師即問三祖說:「我來此處參問、乞問解脫法門,願和尚能發大慈悲心,給我指示這個法門。」因四祖道信年輕未有實際禪修境界,所以問不出境界來,但能以修行目標來參問三祖。按語說:「請和尚慈悲,對我開示解脫法門。」
三祖僧璨禪師問曰:「誰縛汝 ?」
既問解脫,當有人被縛,但顯然無人縛。所以三祖答得銳利:「是誰縛您,要您來解縛、脫黏?」無因緣之境,是自己縛自己,受妄想心、習氣所左右故。有因緣境,應緣又迷失於其境界中,當然又是自縛。所以有緣、無緣之法,都是自縛、自纏、自黏;聖人者則於有無因緣法中,自悟體性空、無相,不著一切境,所以能不被縛、也不自縛。
按語說:「是誰縛住汝,要求解縛?是自心之妄想情見縛我也。」有境、無境都是自己縛自己,要求解縛,當反求求自己。
道信師曰:「無人縛。」
道信師答曰:「是沒有縛住我。」按語說:「是無人縛我,僅自身業障所縛也。」若行者執業緣為真,當有個業來縛。若能觀一切法空,則無人縛、無業縛,自當脫黏、解縛。
三祖僧璨禪師問曰:「更何求解脫 ?」
三祖答說:「既然無人縛,是自己家內事,何向外求解縛?」按語說:「既然無人縛,何必求解縛或解脫也。」修行人初發心要見道、成道,已被道縛。有點境界認境為真,是已被境所縛。
道信遂於言下省悟。
道信師於三祖開示下,似已省悟。若能不求道、不求解脫,安住於當下,自能自在於萬緣中,有此能耐行者,何必言解粘、脫縛。話雖如是說,理可頓悟,事還得漸成,不假修功、不經修練,而說成就道業,可能大妄語成。
按語說:「悟者無咎,宜速修之,去除心垢。」古德聞一首偈語,即能悟道、得果。禪宗行者參問一句,即能悟道而修道。聞思是悟道之手段,修是得道果之必要手段,去除貪、瞋、癡三毒,回歸到清淨自性,以自性應緣,不假造作,即能得無縛、無粘。禪宗修行目標為「內傳法印,以契證心」,所以當悟得實相法印為目標;實相者無相,不取一相,就如僧璨大師言:「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又如弘忍大師言:「緘口於是非之地,馳心於空有之境」。
(2006.06.06.撰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