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通妙用(4-5-10)--雄尊德性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天台山德詔師謁潭州龍牙山居遁和尚,問曰:「雄雄之尊為甚麼近之不得?」
(識起迷情於法身活現,有雄雄之尊樣,如此境界為何萬物近不得?)
龍牙禪師曰:「如火與火。」
(法性身現後,萬物近不得,若強近之,則會像一火之與另一火,一融入即成一火性,欲復原來火種樣,已不可得矣。換言之,不清淨心入清淨體性,亦能薰得回復清淨心。欲逃亦無從逃離,火之與火本性使然。)
德詔師曰:「忽遇水來又作麼生?」
(那如果碰到水來就火時,該怎麼辦?)
禪師曰:「汝不會。」
(剛說火與火之境界,汝並不意會此禪機,始會提出此問話。當然水來又與水性黏上矣!再說水與火也會相融,有何不同?)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一個行者若能完全去除不淨自性(妄習),始獲得清淨自性,此清淨自性即能入「無自性心」,終極則入「極無自性心」,此時行者心如虛空,能含容萬物。何謂「無自性心」及「極無自性心」?行者得心空法了,即是名無自性心,也就能進而了知諸法之至乃是極無自性之心,此心即是顯教之最極,同時也是密教之初心境界,可以開始學習金剛密乘佛法,進入陀羅尼門(真言、密咒門)。若以般若名相言,「無自性心」約是得「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若是得「極無自性心」,即相當於《華嚴經》所說圓融法界理地之境界。
契經云:「真如無自性,故緣起為萬法。」真如所起之萬法,亦如真如之無自性,故萬法相即能相融,不互相為礙。行者悟得「無自性心」始得解脫知見,若能真得「極無自性心」,則能融合萬物外,還能依此「極無自性心」起神變之能事,所以可從自得解脫定力,再而轉入密乘不可思議之神變境界。如《大日經疏》云:「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即攝花(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所言攝般若者能不即不離諸法相,得究竟圓融解脫;攝花嚴(華嚴)者,即是入神通變化不可思議之境界。
懂得修行能獲得「極無自性心」後,再回過來談談何謂自性?一切真如皆依自性而生,性雖有所生,但都是因緣所生法,故契經云:「無性性」。惟自性應緣生法,雖無常性,但卻有所生法相。此自性生法所依為何?依《楞伽經》云,就是有七種自性因緣,讓真如自性起法用。此七自性為:(1)集自性:乃善惡聚集,成就染淨法之真如性,成就真如及邪真如之根本。(2)性自性:乃諸法各自任持之性。(3)相自性:乃是諸法相狀各別之性。(4)大種性自性(大性自性):乃是能造一切色法之因,亦即四大種(地、水、火、風)各各之性。(5)因自性:乃是諸法生起之親因之性。(6)緣自性:乃是諸法生起助緣之性。(7)成自性:乃是諸法之實性,亦即淨法成就之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依上所說,自性起用含有集、性、相、大種、因、緣、成等七自性。凡夫依染集,經性、相、大種、因、緣、成等過程,成就一切染法之業用。聖人讓此七自性入「極無自性心」,不讓諸法成就,始得解脫定力。唯菩薩依淨集,再經性、相、大種、因、緣、成等過程,成就一切不可思議神變事,以廣濟利益眾生。
2.釋題
本公案名為「雄尊德性」,雄者大雄之略稱,梵語曰:mahā-vīra,前一字是大,後一字是無畏,中文翻成大雄,是為偉大之英雄之意,乃是佛之德號。因佛具有大智力,能降伏一切魔障,故稱大雄。《法華經》中云:「善哉!善哉!大雄世尊。」此句即是讚嘆世尊大雄之威德。一個修得諸法相空,得極無自性心尊者,當有大雄之威德。尊者尊貴義,如「世尊」是佛弟子對於佛陀的尊稱,因世尊已超三界之覺,無一人能勝,所以尊稱祂為「世尊」。又因「世尊」在權實、戒定、福慧、解行等方面都圓滿具足一切德性,所以稱佛陀為「兩足尊」。
德性是謂聚諸功德所成之性,修一切善法即有諸功德,世間人天福報非真功德,修到心空法了,得無上解脫道才是謂真功德。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達摩祖師曰:「並無功德!」因他所做所為僅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善因,雖有非實。功德者要如《勝鬘寶窟》中所言:「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所以功德者主在恢復清淨自性,非做一些人天福報可言功德。
雄尊德性能有何功用?已得無自性心者,或悟得性空、法空行者,小者能得清淨體性,也能得一聖性。體性是一實體、空體,此空體不變易稱為性,故體即性。聖性者唯識學者稱產生無漏智而斷煩惱之性為聖性,亦即俱舍家所說之正性。正性者如《俱舍論》中云:「何名正性?契經謂言,貪無餘斷、瞋無餘斷、癡無餘斷,一切煩惱皆無餘斷,是名正性。」所以正性者如聖性、如清淨自性,也就是無自性心或極無自性心。
而極致雄尊德性者已得極無自性心,當能含融世間一切物,一個外在不淨相融入行者極無自性心,則能被其溶化為一,菩薩、眾生本同一體。菩薩有無量威德,能攝受眾生不淨心地、病痛肉身,所以說菩薩與眾生本同體。古德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此大慈大悲不是一般菩薩能做到的,只有達無上菩提者才會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一般人所談的大慈、大悲都是在理念上的認知,不能在實證上做到身體力行。
真的無緣大慈能做得到,一切眾生都要能救度,這不是小菩薩所能辦,問題是在於此菩薩心有餘力不足,所以就先從後者「同體大悲」的修證來說一說。諸佛、大菩薩能有「同體大悲」心,所以眾生苦難、心煩、身病,大菩薩、佛都能同體而概括承受,如此苦難眾生即能獲得心安、體健。因諸佛、大菩薩已得極無自性心,所以做起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等四無量心,很容易能讓眾生獲利、得度。
小菩薩初發菩提心,要學習大慈、大悲心,就要從身心上去磨練。《大乘義章》中云:「廣辨菩薩五行十功。」一般而言,五行為初地階位以前之菩薩所修,十種功德為初地以上之菩薩所修。此處五行是指菩薩所修之五種行法。即:(1)聖行:即正行。乃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稱為聖行,為初地以前菩薩之自行。(2)梵行:即淨行,乃菩薩於空、有之二邊無愛著之染,稱為淨;以此淨心運於慈悲,與眾生樂而拔其苦,故稱梵行,為初地以前菩薩之化他。(3)天行:即指第一義天,乃是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稱天行,為初地以前菩薩之內證。(4)嬰兒行:喻人天、小乘,乃菩薩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聲聞、緣覺小善之行,故稱嬰兒行,為初地以上菩薩隨應善之現化。(5)病行:乃菩薩以平等心,運無緣之大悲,示現出同於眾生之煩惱、病苦等之行,故稱病行,即初地以上菩薩隨應惡之現化。
所以地上菩薩行者要學習大悲心,當要有實際能與有病眾生同一體之能力,才能產生菩薩五行中的「病行」。地上菩薩心眼已開或法身活起,自己身心很容易與眾生身心合一,如此眾生有身病即融合為菩薩之身病,眾生有心病即融合為菩薩之心病。所以有人一接觸身心有病的眾生,或僅以電話兩相交談,即能接收眾生身心之病徵。
惟菩薩以「同體大悲」之行德,自己輾轉而得眾生身心之病痛時,因已得初步無自性心之修證,所以能化解自己身心之疾病與煩惱。菩薩身心之病、煩惱淨除後,眾生身心之病亦立即除去。以上之能力才是「同體大悲」之真實義,也才是小菩薩學習「同體大悲」之實修、實證義理。登地菩薩為眾生分憂解病苦中,如此始建立起朝「無上菩提心」的修證途徑,菩薩也如此地以忍辱波羅蜜多,度到無上菩提之彼岸。
至於十功是小菩薩成就五行後所要得之功德。功即功能,能破生死、得涅槃、度眾生,此功乃善行利德,故稱功德。菩薩因修行得大涅槃,就可以得十事之功德。何為十事?即:(1)入智功德,觀解趣實,稱為入智。(2)起通功德,妙用隨緣,稱為起通。(3)大無量功德,化心深廣,稱大無量。即菩薩無緣大悲心,如虛空無所分別,而能普益一切眾生。(4)十利益成就功德,行德建立,稱為利益成就。(5)五事報果成就功德,報果成就即勝報圓具之意。(6)心自在功德,即具金剛喻定,所為無礙,為諸三昧中第一。(7)修習對治功德,即善於修習四種離過道。(8)對治成就功德,解脫德立,稱為對治成就。(9)修習正道功德,習正道即起修上順之意。(10)正道成就功德,修習三十七道品、六般若波羅蜜多,十般若波羅蜜多,入大涅槃之常樂我淨,宣說《大涅槃經》,顯示佛性。
3.語體文解
台山德詔師謁潭州龍牙山居遁和尚,問曰:「雄雄之尊為甚麼近之不得?」
有日天台山德詔國師(891∼972)是法眼文益禪師(885∼958)之弟子,當他還未悟道之時,前來拜謁潭州(湖南省)龍牙山居遁和尚,問說:「一個證得自性清淨,得極無自性心有雄雄之尊者,為什麼別人靠近他不得?」
一個心眼已開或法身活起之登地菩薩,別人只要靠近他,就會承受到由他清淨心體發出的光芒,此光芒會吸收他人的業障,加以融化、轉化、澄淨,所以別人只要一接觸到他,不管間接或直接地,眾生身心之病苦就會被轉化或慢慢消除,且轉化過程中眾生無覺,只是後來才知道自己身體、心理的毛病似已經去除。
按語說:「識起迷情於法身活現,有雄雄之尊樣,如此境界為何萬物近不得?」清淨法身本就遍滿虛空,有緣靠近、接觸最好,靠近、接觸也只是製造一個因緣,有因緣菩薩就能起法用,雄雄之尊就能發揮無量神用。
龍牙禪師曰:「如火與火。」
龍牙山居遁禪師即答說:「此現象就像火與火間之關係,甲火一入乙火,也僅是因同一火性,所以會融合為一性中,最後也僅得一火。」聖人有聖性、佛性,因祂已證得極無自性心,所以能攝受、融合一切眾生之心性。在融合眾生心性後,轉化為安祥、無病。所以有心身病痛者當不能自理時,就要求諸佛、菩薩加持,或參訪有德性的大修行者,若因緣具足當能化解眾生之身心病痛與煩惱。
按語說:「法性身現後,萬物近不得,若強近之,則會像一火之與另一火,一融入即成一火性,欲復原來火種樣,已不可得矣。換言之,不清淨心入清淨體性,亦能薰得回復清淨心。欲逃亦無從逃離,火之與火本性使然。」雄雄之尊近不得,就怕你不靠近,一靠近就有你的好處。末法眾生福薄德淺,所以不識諸佛、菩薩的慈悲、攝受力,常常會逃避真佛法,不去親近正法,反而常去親近惡知識,學些邪知、邪見。所以不能遇得善知識,自己要勤加禮敬諸佛、菩薩,當能得諸佛、菩薩攝受,有病除病,心煩亦皆得安寧。
德詔師曰:「忽遇水來又作麼生?」
德詔師再問:「禪師談到火性入火性,能融合為一。那請問火性遇到水性時如何?」德詔師未悟道故,所以還有分別心,火性與水性現象界本自不同,所以他有此一問。實不知一切世間相離不開五種自性,地、水、火、風、空等五自性,前四相是屬有相,衍生於後一空性(無相)中。世間相表相似有四相,但契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空色不一不異,聖人證得此種知見,得極無自性心,就能以空性攝受一切有相入空性中,轉一切異相。諸佛、菩薩能攝受一切眾生苦難,入一切吉祥中。
按語說:「那如果碰到水來就火時,該怎麼辦?」雄雄之尊當不受水火分別之表相所迷,就是真有水火之分別性,一攝入佛性中,都當歸於一相空相中,雄雄之尊能化解眾生之苦難也就在此。
禪師曰:「汝不會。」
龍牙山居遁禪師即答說:「你還未達性空法了,更無體會『雄雄之尊』之樣,所以你不體會我所言 的。」能問雄雄之尊形相,卻不能知其實際功能,再談下去也是白談了。
按語說:「剛說火與火之境界,汝並不意會此禪機,始會提出此問話。當然水來又與水性黏上矣!再說水與火也會相融,有何不同?」天地本同根,萬物還同體,何況菩薩有「同體大悲」心,以雄雄之尊攝受眾生身體、心性入其身心中,能利益一切有情,也能成就菩薩他的病行,從自利、利他中終能成就無上菩提道。
(2006.02.16.撰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