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通妙用(4-5-7)--一箭雙鵰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僧問汝州風穴延沼禪師曰:「一即六,六即一,一六俱亡時如何?」
(識起迷情於六根互用之意境,若入本體界,六識或一心均不生起時如何,正那麼時,是理性顯其功也。)
禪師曰:「一箭落雙鵰!」
(萬法不生,凡聖情盡落,理性顯其功,主中主之境界,可一箭射落雙鵰。)
僧曰:「意百如何?」
(那心意念百生起時如何?)
禪師曰:「身亡跡謝。」
(百念起時法身已亡,法身之功跡亦將謝滅不現。)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佛門行者當心地清淨後,現無為寂滅空體,此空體能達不用而用之境,故《金剛經論》中云,心明後行者又能讓真性主行,無妄想相隨;見性之人自性遇緣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無為常為。若只達心明未見性之人,亦能無為常為,僅是自性應緣時不能做到過程中,「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也就是說行者迷迷糊糊中,僅知自性在應緣,定有事在進展,但不知何因、何緣、何人、何事,但最後還是能解決一切事端,這是自性無為常為,變化莫測之處,學佛者達無為境就是如此。
當然大家不要錯認境界說:「明心見性」即成佛,僅有初步解脫知見,僅知性空,因行者明心僅悟心空,見性僅悟性空。還有法空未悟,所以行者雖有性用,但無真正解脫能力,當悟得法空,自然能以自在心,習成定力,定性現前,即能悟得自性本來空寂,應緣時卻能心境兩忘,澄心不動,這樣才能得完全解脫知見。
一般行者不管是佛子或外道,可能都以有為法為依歸,用有為法處理事情,都依自己心意念或菩薩、佛力等,當然這也能利益眾生,使眾生問題得到解決。但總未有禪宗行者之豁達,不用六根,甚至於連一根(意根)都不用,僅用空無之自性應萬種緣,行者却能自在無礙地化解一切外緣、逆境,所以禪師云:「一六俱亡,一箭雙鵰」。
修無為法難在要歷經無數次、千萬次的鍛鍊,以忍辱波羅蜜多面對一切業緣,最後都能化解一切問題,也是還債(冤親債主)的最好方法,不為一切業緣所困,當然就是所謂的「度到彼岸」了,也才能夠十足地悟得無為法的真髓。此種行者不尚玄談,不去執著周遭之間一切人事物的是與非,怡然自得地內守空寂,最後終能悟得無四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人我、法我二執,真得自在解脫知見。
2.釋題
本公案名為「一箭雙鵰」,是形容行者技術巧妙,能用一種工具獲得兩種利益者。這名詞當然是小說家創造出來的,在《說唐演義》一書中,杜撰出「一箭雙鵰」之名詞。書中武狀元王伯當雖不是「十八條好漢」之一,但其「箭法百發百中」,他教出了神射手秦瓊(秦叔寶)。在燕山教練場比武中,小后羿孫成和秦瓊校場比箭,孫成三射金錢皆中其所說之處,技藝超群。但後來秦叔寶一箭射下活靶雙雕的驚人射技,乃留下了一箭雙鵰之美詞。
佛法怎能與一箭雙鵰扯上關係?行者修習到空無、寂然之體現時,遇緣面境空體自性能自在無礙,但所對之境卻能被轉化,即不被黏著,所以行者能不用一法,降服內外魔境,可得「一箭雙鵰」之利益。談到有為、無為法之分別處,世尊嘗言有為法為子,無為法為母,若有人以「子」要動到「母」是不可能的,所以用無為空來面對有為法之境,即能化逆境轉為安,並能折服一切外道、邪法、邪術,這是世尊常用的法寶,也是正法中的正法,所以佛弟子都當修習無為法。
3.玄祥釋解
僧問汝州風穴延沼禪師曰:「一即六,六即一,一六俱亡時如何?」
有僧人問汝州風穴延沼禪師說:「一根與六根都能起用,也都具超功用,若六根歸為一根,亦可以用一根施為,一根者即指意根。若行者六根都不用,連一根(意根)也不用,一、六根都不神用時,這情況是如何呢?」用有為法,多者可用至全六根,未破黑漆桶者大多以六根施為為主,最少亦會用意根施為。若能以無為空施為,即是一六俱亡之境界。
汝州者原為襄城郡,東魏置北荊州,後周改曰和州,開皇初改為伊州,大業初改曰汝州。統縣有八,戶有十萬五千九百一十七。風穴古寺延沼禪師(896∼973),北宋臨濟宗禪師,浙江省餘杭人,俗姓劉。少年時即魁偉有英氣,更博覽群書。唐玄宗於開元二十六年(738),敕令各郡建立開元寺,作為官方之寺院,主要是負責國家之祝典法儀;亦有從已有之寺院轉用為地方官祈求國運儀式之場所。後來延沼禪師依開元寺之智恭律師剃髮受具足戒,復遊學說法,學法華玄義,修習止觀定慧。其後依止南院顒公禪師,問法從學六年。長興二年(931),入汝州之風穴古寺,留止七年,徒眾聞風來集,信徒並重建此地,改為叢林。天福二年(937),州牧官聞其風,待之以禮。宋太祖開寶六年八月示寂,世壽七十八。
按語說:「識起迷情於六根互用之意境,若入本體界,六識或一心均不生起時如何,正那麼時,是理性顯其功也。」凡夫身六根入六塵生六識,這也是真如之性用,有成就的行者六根等會生起種種色陰魔相善境界,有具足六根起用,有僅用一根意根者。若六、一根都不用,也就是因緣到來時,以空無體性應其緣。
禪師曰:「一箭落雙鵰!」
風穴延沼禪師說:「若一六俱亡時,其功用恰如一箭可射落雙鵰,更能顯其無上之妙用。」一般人用有為法辦事,一者起心動意,難免又結新殃,造業緣又成惡因,未來世相遇還呈業力的互相牽扯。若有人學會無為性用,讓一六俱亡不用,僅以性空之體應緣、轉緣、辦事,成就佛事如是,不現業因緣如是,真是有如一箭射落雙鵰。但要能學得一六俱亡,理性顯其功,還真要有相當的磨練,非所有人都能成就的道業,所以《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學有為法與無為法是最有境界差別的,學無為法中又有六種不同的無為層次,有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越往後境界越高。
按語說:「萬法不生,凡聖情盡落,理性顯其功,主中主之境界,可一箭射落雙鵰。」行者修得遇緣萬法不生,守住一空寂,以寂寂然之體,對於一切法都能不相應,此無為境已去凡情,空體悟知其緣而能不動妄想相隨,聖情亦脫落,不會落於空亡。當此時理地顯其功,是主中主之意境,此時行者無堅不摧,無事不辦,辦佛事中又不去結惡因緣,正有如秦叔寶的一箭射落雙鵰。
僧曰:「意百如何?」
此僧進一步問說:「一六俱亡,有一箭雙鵰之功。那行者用心法起百意時,其境界又是如何?」按語說:「那心意念百生起時如何?」有為之法起用,空體不能自應其緣,一切法用、施為都得依心法而進行,當然心力、念力夠,照樣能成辦一切佛事,但不能有一箭雙鵰之功也。
禪師曰:「身亡跡謝。」
風穴延沼禪師答說:「行者心意念起,有為法起神用,但法身亡、神跡謝滅,當然無有一箭雙鵰之功力了。」禪宗祖師大德們都是悟空、無相三昧行者,以明心見性為要,所以既然心明,得悟心空,以真性主行,能守住空寂,讓自性自應緣,自然能得圓滿一切世間事。行者要能見性,得要能了知自性應緣之過程及所得之神力,讓一切外道或善用心法者,不能得其便,也不會在應緣中又跟他們結惡緣,這是修忍辱法後所能悟得的空理。此種境界非修有為法者能洞悉其真髓,修有為法者也不能體會其真實自性應緣之功能。
按語說:「百念起時法身已亡,法身之功跡亦將謝滅不現。」悟空行者自性主行,以法身為依據,所以能成就佛事,達一箭雙鵰事。若行者以有為法起百意心意念辦佛事,念起時法身以亡,其神功亦會謝滅,所以不能達一箭雙鵰之意境。
本公案主要在談有為法與無為法功能之區別,有為法依自心力、念力,或也可藉用佛力。而無為法是依自性空應萬種緣,空寂中卻能一箭雙鵰,成就佛事中不再與眾生結惡因緣。然而無為法在佛法中空有俱足,不像道家所謂無為,其無為卻不能辦事,真要辦事還得藉靠有為心法也。
(2006.01.08.撰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