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通妙用(4-5-4)--無為大用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僧問臨安府慈月堂道昌佛行禪師曰:「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時如何?」
( 識起迷情於大用境界,行者對大用尚無正確認知故,始謂大用起時,有不存軌則情事發生。)
師曰:「張家兄弟太無良。」
( 張家諸兄弟本非善類,始誘起行者一切境為,而致引發行者欲起有為法之性用。)
曰:「恁麼則一切處皆是去也。」
(若這樣,那遇一切境界時,皆可用有為去做嗎?)
師曰:「莫唐突人好!」
( 不要莽撞別人之意才好。)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修行佛法總是橫跨大小二乘、自修利他,兩者間若有所偏頗,都非究竟。偏於自修自悟,非菩薩種性,未來成佛延誤時間。偏於利他而自心無有解脫知見,即執一切法見而不能住無為境,此等人連須陀洹果都不能得,因六根入六塵而住,生起我、法兩執之見。此等人如世尊所言,若是所謂菩薩而不是從聲聞乘來,無有是處。世尊意思是說:一個自以為是菩薩而行利他行者,若戒律偏廢,我、法二執不除,雖能演法義,能說得似有點道理,縱不是魔眾眷屬,也是非真菩薩道人。菩薩道者由聲聞、緣覺乘中來,因戒得定,因定生慧,心性圓融而不執我法,所以身體雖縱橫於眾生間,心却不為眾生習氣所迷,也不陷於名色財食睡中,即不被諸欲所纏。
何謂無為?大小乘對於無為的修證不同,小乘行者求自我解脫,所以對於色法、心法、心所法都以無為法門處理之,也因對於世間事能無為相應,才能做到不入塵流,所以《雜阿含經》云:「云何無為法?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聲聞乘聖人何以做到「無為相應」?經云:「達無為之道為何?無為之道是念身止觀,有尋有伺等三三昧,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小乘聖人聲聞、緣覺聖人證涅槃,悟得我空理,處涅槃境。涅槃即是無為義,但其無為之道與大乘不大相同。涅槃(nibbana)又名光明、無礙、清淨、解脫、寂靜、無漏、終極、真諦、彼岸、微妙、極難見、不老、堅牢、不壞、無譬、無戲論、不死、勝妙、安泰、安穩、愛盡、希有、未曾有、無災、無惱害、離貪、無執著、避難所、歸依所、所趣所,等等名稱同樣說明其定義及其道境地。由此可知,從前述「光明」乃至「所趣所」,皆是無為或涅槃的同義語,所以經云:一名說千萬名。
大小乘菩薩法的無為法,有虛空無為、擇滅無法、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受想滅盡無為、真如無為等六。證得諸無為境界,諸真如性遇緣能應一切緣,應緣中卻能無我、法二執,所以得空有不二圓融境界,得究竟涅槃。大乘般若經中《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有為法是世間凡夫所執,雖能處世間天,但天壽盡還得輪迴。無為法是悟得真空理體,自性真如應緣而能無執,斷我、法二執性,悟得究竟涅槃。總而言之,大乘菩薩當真如在應緣能無執,知法用法也能無執,度化眾生能自在無礙,於無礙中智慧增長,往菩提道邁進。
2.釋題
本公案名為「無為大用」,禪宗行者言,修行人處無為處始能生大機用,此用非一般有為法之用可比擬,這也就是有為、無為被判為賢聖之分野。能達無為境者即是明心,行者當已悟自心,讓真心常覺不昧,心明者真性主行,此心最聖最靈,遇境起心似有,境滅還無,行者應緣中無妄想相隨,是為「明心」或曰悟「空心」。大用者即是「見性」行者,了知真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行者於自性應緣中,若能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此人名為「見性」,《金剛經論》云,此人悟得「性空」。行者縱使已「明心見性」,但未達法空理,也僅是空得其性用,能見自性之性用而已。進一步地行者悟明自性後,能知自性本來空寂,遇境時心境兩忘,能夠澄心不動,這樣子行者才有點解脫知見,即是禪宗所謂的「如如佛」。
無為怎能生用,為何無為會有大用?又何謂大用?大用者在功用上是無用而用,達有為法所不能達之用,始能稱為大用,此種現象也就是經云:無為常為。無為是體空真如性,常為是空體真如性隨緣而起用,達不用而用。此不用而用就是大用,除能巧妙地轉種種業緣,無黏地排除自己障難外,也能以無為空解除眾生苦難,更能以空無之體融合、祥和大眾心,並在行者無功用中施與眾生無畏心。以上等等無為大用,非真佛子不能體驗者,也是凡夫心有為性用者所不能達到之境界。
既然《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則悟無為者才是聖人,才能以無為法起大機用,用時不落於肢體、語言等有為法之表象。修行人依其根基不同,執取自己適當之修行法門,從選擇法門中即能知其根器,是法器者當以無為法為標的。禪宗無為之性用,是高不可攀的,但等證得心空法了後,還是要再進入陀羅尼門修持之境界,如此行者則能達與如來法身空體相應,再用如來密印、咒語行度化眾生之行,這樣當能度化更多的眾生。
3.語體文解
僧問臨安府慈月堂道昌佛行禪師曰:「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時如何?」
有僧問臨安府慈月堂道昌佛行禪師說:「大用現於眼前、心中,若不存有軌則時,當下應如何處理?」所謂大用者不用,是屬於無為法之範疇,明心見性者所具有的無為常為之境,此無為大用不可能不存軌則,若真有違因果,也能緩慢地化解,達到不可思議的圓滿境界,最後無為還是達到大用之功。
道昌佛行禪師(1089∼1171)是宋代雲門宗和尚,浙江寶溪人,俗姓吳。號月堂,故有稱慈月堂禪師。道昌禪師六歲時投鹿苑證禪師門下,十三歲剃髮,後參謁道場山之妙湛思慧禪師。之後遊歷參訪,從學於淨慈寺妙湛禪師。紹興初年入閩,住持大吉寺、龜山,又主金陵之蔣山寺(現今靈谷禪寺)、徑山寺(餘杭徑山鎮)、靈隱寺(杭州西湖靈隱山麓)等名剎。蔣山寺即現今靈谷禪寺,徑山寺是餘杭徑山鎮,靈隱寺是位於杭州西湖靈隱山麓。乾道二年(1166)入淨慈寺約五年。於乾道七年示寂,世壽八十三。獲賜號「佛行禪師」。按語說:「識起迷情於大用境界,行者對大用尚無正確認知故,始謂大用起時,有不存軌則情事發生。」修行人不除心病,妄執心之大用,或執意追求神通,很容易為魑魅、魍魎所迷害。佛法自由心證,從度眾中、日常應緣中去認識自性。若也能體會無為常為、無為大用,也僅是一個基礎而已。
禪師曰:「張家兄弟太無良。」
道昌佛行禪師說:「列舉張家為名,其兄弟無良質,沒有質地柔順,因心地不善故,遇緣始有法起;內心不淨故,遇惡緣即想起心法對治,這種修行境界本非佛法真實,都是以妄治妄,本非佛法之真諦。」一般非佛弟子或已皈依三寶,但無有正知見者,妄用有為諸法以為大用,所以不存軌則,都是以瞋心、鬥爭心為法之依起,怎會存有軌則。
按語說:「張家諸兄弟本非善類,始誘起行者一切境為,而致引發行者欲起有為法之性用。」行者修行時初用有為法是無可厚非,但能入道後即要學無為境,無為境成自性應緣,威靈莫測,靈靈寂寂,更能認知自性功能,若也僅至於此,也是非究竟,還是得空一切法,當性空法了,始得見智慧現起,隨緣應酬,得縱橫於眾緣中,而能得無礙、自在之境地。
僧曰:「恁麼則一切處皆是去也。」
此僧即有所悟地說:「那麼在一切處、一切時,對於一切人都能不起心動念,隨其境而能不生一法,就是這樣做嗎?」行者遇緣雖無一心相應,但有「一覺」能知諸境,此功能終不泯滅,有覺而有住,是地前菩薩的隨順覺性,更有無覺而住之地上菩薩隨順覺性。
按語說:「若這樣,那遇一切境界時,皆可用有為去做嗎?」既然兄弟太無良,急需滅此無良性,非是去玩有為法。
禪師曰:「莫唐突人好!」
道昌佛行禪師說:「您不知我所說意,不要突兀地誤認我所說意!」張家兄弟雖無良,要滅的是張家兄弟之惡習,心地中毛病滅後,即能產生無為大用,那時大用即存軌則,是有別於有為之用,不存軌則。
按語說:「不要莽撞別人之意才好。」此僧未達究竟,不了解道昌佛行禪師之本意,還在有為法中應緣起法,當然不能得無為常為之大用。
(2005.11.18.撰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