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聖不傳(4-3-1)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僧問隆興府泐潭湛堂文準禪師曰:「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未審如何是向上一路?」
(緣起於現象界,行者證入空境後,向上一路是何境界,行者證得無所有相,要學習依空起用,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未能知之。)
禪師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證至無我、法兩執,獲得空體,再來得觀看雲興起時之境界。)
曰:「為甚不傳?」
(本自具足不用傳,奈福德不圓滿者啟不出。)
禪師曰:「家家有路透長安。」
(道之路顯示在行者利益眾生事上,是為學諸佛自願處相。)
曰:「祗知衲僧門下,畢竟作麼生?」
(不往長安去,只知納僧門下事,畢竟如何能了得!)
禪師曰:「放你三十棒。」
(棒下發悟,何速太急!)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佛法浩瀚無邊,迨得一境又有另一境,未證如來菩提前,不能以得少為滿足,不然執取諸境,小者不知上進,大者迷失菩提而走入歧途。古來禪宗行者,若有實修實證者,都能心明、悟空、見性,證得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若能證到此境界,也僅是一個自我解脫的自了漢,不知依空起用,利益群生,於眾生廣行法施後,當體悟諸多心法,都是由自性中起,無為常為,明明了了,依空之體自能現起有為之用,威靈無比,當然此係為利益眾生而勉為之。
禪宗行者雖能依空體而現有為之用,但常用則鈍,有如法融禪師言:「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此意也就是說心空法了時,空性顯露時,就會體知如何進行有為之用,此用不必傳,本自具足,所以說向上一路千聖不傳,若您能真悟到此境,自然就會知如何解脫、如何興起有為之用。
禪師若不用此心去利益群生,將不能悟得更進一步的道理,不能使心更圓融。外道或邪道之徒亦能用此心,但他們可能有所執而用,不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去用,以無所有、不可得的心去用,禪宗行者用於心行密密中,用於起心動念中,有所行法不為眾生所知。外道、邪道之徒恐人不知而用,總歸一句話,為名聞利養而用。
2.釋題
本公案名為「千聖不傳」,此句為禪林用語,合前一句是「聲前一句,千聖不傳」。千聖者指前所出世之諸佛列祖,不傳什麼?不能傳佛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若有所傳即不能稱為無上心法、佛法。所以,聲前一句指未發出音聲以前之一句,或父母未生以前之一句,此意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句,此句義非語言所能表達者,亦非千佛萬祖能傳者,表示向上宗乘之大事,亦非他人所能傳授,而須由自身實際體悟才能證得。
若看禪公案《碧巖錄》第六則末有言:「聲前一句,千聖不傳,未曾親覲,如隔大千。設使向聲前辨得,截斷天下人舌頭,亦未是性懆漢。所以道:天不能蓋,地不能載,虛空不能容,日月不能照,無佛處獨稱尊,始較些子。其或未然,於一毫頭上透得,放大光明七縱八橫,於法自在自由,信手拈來無有不是,且道得箇什麼,如此奇特。」
修行人到此境界依空起用,慢慢行菩薩道,於因緣成熟時當會再有新的體悟,不能以得少為滿足,初得出到菩提為滿足,而要以如來菩提為目標,所以能入空有不二,然後雖以 真性主行,隨緣應緣而不失本真,始能圓種自心。
3.語體文解
僧問隆興府泐潭湛堂文準禪師曰:「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未審如何是向上一路?」
有日一僧人問隆興府泐潭湛堂文準禪師曰:「修行人修到某一境界時,常聽言『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不知所說的『向上一路』是指什麼個道理或境界?請禪師能慈悲開示。」
隆興府泐潭湛堂文準禪師,原是興元府梁氏之子,曾親近溈山靈祐禪師,及仰山慧寂禪師,後依止真淨禪師而有所悟,即服勤十載後。一日,舉杖決渠,水濺衣,忽大悟,自此文準師跡愈晦而名益著,顯謨李公景直守豫章,請開法於雲巖。未幾,移居泐潭。
文準禪師未成道前,初謁真淨禪師,真淨禪師問說:「近離甚處?」師曰:「大仰(仰山慧寂禪師處)。」真淨禪師又曰:「夏在甚處?」師曰:「大溈(溈山靈祐禪師處)。」真淨禪師曰:「甚處人?」師曰:「興元府。」真淨禪師展手曰:「我手何似佛手?」文準師罔措。真淨禪師曰:「適來祇對,一一靈明,一一天真。及乎道箇我手何似佛手,便成窒礙.且道病在甚處?」文準師曰:「某甲不會。」真淨禪師曰:「一切見成,更教誰會?」
文準師當下釋然,服勤十載,所往必隨。宋哲宗紹聖三年,真淨禪師移石門。時眾益盛,凡衲僧扣問,文準師但瞑目危坐,無所示見,來學則往治蔬圃,率以為常。文準師謂同行恭上座曰:「老漢無意於法道乎!」一日,舉杖決渠,水濺衣,忽大悟.淨詬曰:「此乃敢爾藞苴邪?」文準禪師智慧眼一開後,想不傳眾亦不可得,所以後移居隆興府泐潭。
按語說:緣起於現象界,行者證入空境後,向上一路是何境界,行者證得無所有相,要學習依空起用,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未能知之。
禪師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湛堂禪師說:「向上一路大似一個行人修到往前似無路了,就像行船行到無水之處時,該怎麼辦?此時行者可以坐下來,往虛空看雲起之時的境況,也就是說行者悟得心空法了之時,可以觀真性主行,自性自應緣起諸法之法相。」經云佛弟子修行人,先得悟身空,再斷妄想心的心空,再依真性主行而無妄習相隨,則能悟性空。悟得性空行者可以說悟得空體,恰如行到水窮處,當要讓自性能應緣再觀法相,就像坐觀雲起時。當然能坐觀雲起時,行者觀諸雲的變化,都能在無礙中。按語說:證至無我、法兩執,獲得空體,再來得觀看雲興起時之境界。
曰:「為甚不傳?」
僧又問:「向上一路就像您所說,為什麼又說千聖不傳,為什麼不傳,不傳個什麼?」無上心法者本無所得,亦無所傳,若有所得、有所傳即不是真佛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說,所以更無一法可傳,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按語說:本自具足不用傳,奈福德不圓滿者啟不出。
禪師曰:「家家有路透長安。」
湛堂禪師說:「您問說為什麼不傳,千聖不能傳,各個修行人都能自我悟入空證,心明起靈知靈覺時無妄習相隨,得見真性主行,是謂明心見性。當真性主行時,真性威靈莫測,變化無窮,變化中明明了了,更無有妄習相隨,就如坐看雲起時。修行者要達到此境界,就像各個修行人居住於不同的地方,可以依不同的路徑達到長安首府一樣。道路、法門雖有不同,但達到身空、心空、性空、法空等的境界目標,應該都是一樣的。」按語說:道之路顯示在行者利益眾生事上,是為學諸佛自願處相。
曰:「祗知衲僧門下,畢竟作麼生?」
僧不是很懂得禪師之意,所以要硬著頭皮說:「禪師您不要談去不去長安之事,我們在談的是出家眾修行人之事,此事畢竟要怎麼來做?」按語說:不往長安去,只知納僧門下事,畢竟如何能了得!
禪師曰:「放你三十棒。」
湛堂禪師說:「已經把您要知的答案都告訴您了,您還在胡言亂語,該放您卅大板!」按語說:棒下發悟,何速太急!
(2004.11.22.撰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