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1.jpg (8966 bytes) 不用一法(4-1-12)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門人道悟問南嶽石頭希遷禪師曰:「曹溪意旨,誰人得?」

(識起迷情於曹溪佛法真傳,誰人獲得?是有佛法可得乎?佛說一切法,唯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冀得佛法。)

師曰:「會佛法人得。」

(有一切心,需要或會佛法的人,得曹溪意旨也。)

曰:「師還得否?」

(請問禪師汝得曹溪意旨否?) 

師曰:「不得。」

(吾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曰:「為甚麼不得。」

(何故師不得?)

師曰:「我不會佛法。」

(因我無一切心,故不需佛法,亦不會佛法也。)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我們佛教徒是學佛者,不能說是拜佛者,若強說拜佛者,與異教徒、神教徒沒有兩樣。當然我們也有頂禮諸佛、菩薩,但此是修習謙卑、去我慢心之行為。我們學佛是要學習佛陀的智慧,由佛所宣說的聖教量言中去學習,得到無上菩提之智慧。而所謂佛法者,即是佛陀方便而說,給未了悟真理者而說。若一行者已證得無生法忍,得無上菩提,則不必再用佛法,而心地上隨自性真如而做作,安然自在無礙。

所謂佛法者為佛陀所說之法,佛法者有四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無漏法能破無明、煩惱業障之意聲、名句、文名等佛所說之言教名為教法;自己親身體驗實修一切有無諸法之義理,是為理法;行者對於戒定慧三學之力行,稱之為行法;修行圓滿,證悟有為、無為而得果位境界,稱之為果法。

雖有諸多佛法,但佛陀說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但看《金剛經》中云:「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由此可知,說法者方便而說,給未究竟者而用,若已得道者無一法可用,面境覺而無住,是謂如如佛。

 

2.釋題

本公案名為:「不用一法」,有佛法可得或有佛法要用,即是未達道者。行者心有無明,始要學習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六波羅蜜多等諸法,以求得明心見性。行者何時才能不用一法,初發心菩薩要學習調伏自心、習氣,當要學習一切禪法、佛法。行者粗心要能暫伏得學習諸有為法,從有漏智得入無漏慧,在禪修止觀中去調理自心妄習,當心有個入處,即能入實修境界中,觀心了不可得,用佛法去除我、法二執。當行者得個休歇處,悟心了不可得,祇是隨緣應緣,雖有所用,終無可用一法,蓋因諸緣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船過水不痕,鳥道信無蹤。

至此境界,始知古德所云:「佛說一切法,唯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行者真正達到解悟者,遇境無一心可起,所以就無一法可用。此時行者也才首肯,偉大智慧超然的世尊,本來祂就無有說一法。

一切有為法都不是真佛法,就是有佛法也僅適用於初機、淺機,以及半途努力以赴地在學佛者。若行者也無明起,在境界旅途中,妄執有一佛法可得,或有一境界可獲,都是旁門左道,不是真正的佛法。佛說:「諸法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若行者能朝此方向去學佛,就有達到彼岸的一天。不然以為有一法可學,有一法可得,都是邪魔外道之流,誤我佛門子弟於淪墜。

 

3.語體文解

門人道悟問南嶽石頭希遷禪師曰:「曹溪意旨,誰人得?」

有一徒弟名道悟師者,有一天問南嶽石頭希遷禪師說:「曹溪禪宗六祖佛法意旨,是什麼人得去了?」按語說:「識起迷情於曹溪佛法真傳,誰人獲得?是有佛法可得乎?佛說一切法,唯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冀得佛法。」曹溪慧能大師是以《金剛經》印心的,《金剛經》云:「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首先來了解一下幾個名辭,如南嶽、石頭希遷、道悟、曹溪等。南嶽者即衡山是,又名衡嶽,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衡山縣西北十五公里處。此山標高一二○○公尺,方圓四○○公里內有七十二峰、三十八泉、二十五溪、十五巖、十洞、九潭、九池、九井,湘江環繞流經此山的南、東、北三面。

唐朝開元十八年(730)李邕先生所撰麓山寺碑記載,於西晉泰始四年(268),法崇禪師至此開山,草創麓山寺。南朝末期陳代太建二年(570),慧思禪師入南嶽講《般若經典》、《中論》等,稱麓山寺為般若道場,慧思禪師又稱南嶽大師。唐代先天二年,懷讓禪師入南嶽,住於般若寺觀音臺三十年,使南嶽禪風高張。希遷禪師於唐朝天寶元年(742)入衡山,於石上結庵,人稱為石頭和尚,希遷石頭和尚因而得名。 

門人道悟師者當時有兩位,一位是唐朝渚宮人,乃今湖北江陵,俗姓崔(738819),於十五歲出家,二十三歲參謁嵩山律德禪師,其後又謁石頭希遷禪師,參學約二年,不得法要,後終辭去。又入長安參禮南陽慧忠禪師,往後更復謁見馬祖道一禪師,於言下大悟。因馬祖禪師鑑於法在南嶽,勸言還至渚宮。道悟禪師示寂於元和十三年四月,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三,後世稱為「天王道悟」,以別於當世之「天皇道悟」。本公案提問主角即是此天王道悟禪師。

另一同時代的道悟禪師,婺州東陽人,乃今浙江金華東陽,俗姓張(748807),十四歲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參謁徑山國一禪師,從問禪要,服勤五年而蒙印可。後又參訪馬祖道一禪師、石頭希遷禪師,盡得玄旨,乃棲止荊州當陽紫雲山。未久,應荊州天皇寺之請,駐錫而振復之,法席愈盛,世稱「天皇門風」。禪師後寂於憲宗元和二年四月,世壽六十,僧臘三十五,後世稱為「天皇道悟」,以別於同時代之禪師「天王道悟」。

曹溪者禪宗南脈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後以曹溪寶林寺為中心,開展教化活動,世人尊稱為曹溪古佛、曹溪高祖。曹溪是地名,位於韶州之河,今廣東曲江縣東南,發源於狗耳嶺,西流與溱水匯合,以經曹侯塚故,又稱曹侯溪。

而寶林寺是於梁天監元年(502),天竺婆羅門三藏智藥大師到曹溪口,飲其水而知此源為勝地,乃勸村人建寺,復因其地似西國天竺之寶林山,故稱寶林寺。當時智藥三藏預言,一七○年後有肉身菩薩於此開演無上法門,得道者如林。

果然,至唐儀鳳二年(677)春,六祖慧能大師從五祖弘忍大師得法後,從印宗禪師剃髮、受具足戒而歸寶林寺,大弘法化,人稱曹溪法門。

師曰:「會佛法人得。」

石頭希遷禪師回答說:「曹溪佛法意旨,會佛法的人得去。」佛法要能用的人,才會去取得、去寶貝它,所以禪師說會佛法的人取得。按語說:「有一切心,需要或會佛法的人,得曹溪意旨也。」

曰:「師還得否?」

道悟師再問說:「禪師您得曹溪旨要嗎?」按語說:「請問禪師汝得曹溪意旨否?」顯然道悟師在此兩年中,未有深入的體證,所以問這問題,顯得不能契入心地。

禪師曰:「不得。」

石頭希遷禪師回答說:「我並沒有得曹溪旨要。」若真有所得,就是沒有悟道,所以佛法修到最後終歸無所得。就如世尊所言,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按語說:「吾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因無所得,才能稱為菩薩,若有所得,即是天神、仙道、魔道眾生矣!

曰:「為甚麼不得。」

道悟師再問說:「為什麼禪師您竟然是無所得呢?」按語說:「何故師不得?」一般修習技藝、武功,當然要有所得。但學佛者是在有心病時,有障礙時要用一些有為法來調治。若能悟得無生法忍,就能不用一法守真空,一切業緣均不能沾、不能黏,自然得解脫矣!

師曰:「我不會佛法。」

石頭希遷禪師回答說:「我不會佛法,也不需去用佛法,坦蕩蕩地、赤裸裸地面對一切境,不起善惡念想,就是不會佛法,也是悟得無為法的最高境界矣!按語說:「因我無一切心,故不需佛法,亦不會佛法也。」   

( 2004 年 5 月 07 日 撰於 法爾 )


[ 認識佛性 ] [ 公案禪機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