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1.jpg (8966 bytes) 畢竟空境(4-1-2)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問一僧曰:「夜來好風!」

(緣起於現象界,禪師在勘驗學人矣!)

僧曰:「夜來好風。」

(行者體性清淨,本自空寂。惟漢來漢現,胡來胡現。當然夜來好風來,夜來好風現。行者如此應答,絲毫無參雜妄想心意識,以畢竟空體應萬種緣。)

禪師曰:「吹折門前一枝松。」

(好強的夜風吹折門前一枝松。)

僧曰:「吹折門前一枝松。」

(當然吹折門前一枝松來,體性亦應以吹折門前一枝松。)

禪師次問另一僧曰:「夜來好風。」

(禪師如法泡製,以同句勘驗另一僧。)

僧曰:「是甚麼風?」

(住境生心,行者馬上想到吹的是東南西北風?強風、颱風、颶風?)

禪師曰:「吹折門前一枝松。」

(好強的夜風吹折門前一枝松。)

僧曰:「是甚麼松?」

(見色便見心,聞聲便見心,聽到好強的風吹折了松,此松是大松樹或小松樹,妄想念隨境轉,是凡夫境界也。)

禪師曰:「一得一失。」

(前一僧已悟道似有所得,另一僧卻迷失卻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修行就怕不知修行路怎麼走,最近幾位同好前來商談修行事,他們說來真是辛苦,在外道中追尋一些心通力,真不知修行是要做什麼,用什麼方法來修行。以前有位同學說:「我很有心要來修行。」我說您錯了,不要用「有心」來修行,要用無心來修行。當然他說「有心」是「很想要」的意思,我這麼一說,他先愣了一下,為什麼他說有心來修行不對?修行起先不能以有心來修,要以無心先來修解脫道。

修佛法是在學心空,學習解脫、擺脫業緣的牽扯,若一直在有為法中鑽牛角尖,修一些世間禪中之刀光劍影,在枝枝節節上求靈通力,卻悟不到真空理地,不能使心得個休歇處,不能使自心遇任何境界能自在無礙,這樣下去會浪費今生寶貴的生命,真是走錯了路。所以修行人找對修行的方向是很重要的,除能深入經藏外,還要有人指導方向較為穩當。

修佛法得解脫道後,不是以空無的心來面對一切境時,這樣會使我們的佛性泯滅,使行者墮入空亡。佛性本來具空有不二的如來藏真如性,故應能知能覺但不會有妄想心相應,如此才是空有圓融之境界。我們今生能修到此境界已是不錯了,不可能與諸大菩薩或如來地諸如來等同,有無量的神通變化能力與智慧。但是今生證 到遇境如如不動,已是一個很好的境界了。

 

2.釋題

本公案名為「畢竟空境」,畢竟空的境界是什麼?若不知道的人會以為心地中什麼都沒有,心地什麼都不知道。若是這樣認為的話,那是大錯特錯了,「畢竟空」是行者在有覺有知的情形下,能不去應一切緣,進入空有不二的境界。所以行者既然已去除諸多妄習,對於一切業緣應能知而不應,沒有自己的心意思來面對、應緣,這樣就是得個自在無礙的德性。

所以能證得畢竟空行者,對於修行之間的善境界或逆因緣,都要能坦然地概括地去自在承受,不會有絲毫的心意念相應,這樣能覺知一切境界,卻無有一煩惱心生起,甚至是覺知心生起,這是「照與照者」兩相亡的境界,也是地上菩薩要學習的解脫境界。

修行初期,在不能承受一切逆因緣之時,行者應能以絕對的空來觀一切境界與因緣,待認識本性本自無礙,都是因為習氣、心病在應一切因緣後,已能懂得什麼是空真如體的樣子。在此之時,行者已能不必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以自在無礙的心來面對一切境,這就是住畢竟空的境界。

本公案禪師用同樣的語句,來考驗兩位修行者,一個得無境之境,入畢境空之境界;另一個卻對境起疑情,所以說是以妄習在應一切緣。故禪師考試後評語說:一得一失。我們從禪師評語中得知,得者是得個什麼道理?失者是失在何處?若也能從此公案中了解個中道理,目前雖做不到此境界,卻也能了解行者應該如何來修行。

3.語體文解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問一僧曰:「夜來好風!」

南泉山普願禪師是很有名的一位禪師,有一日問一僧說:「昨夜突然來一陣好大的風!」南泉山者位於安徽,池州是貴池之稱。而普願禪師者為馬祖道一宗師之法嗣,普願禪師於得法之後即居於此南泉山,從不下山。後來應前池陽太守陸公、護軍彭城劉公二人之請,乃下山舉揚宗風,學徒雲集,常隨之眾常達數百人之多。

南泉普願禪師最有名的公案是「南泉斬貓」,此公案中南泉斬貓為何事,據景德傳燈錄記載:「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眾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

此段謂東西兩堂之僧,各諍論貓兒是否有佛性時,南泉遇到後提起貓兒,欲考驗有無能真悟禪宗道理者,就說:「若道得即放去貓兒,道不得即斬卻。」眾中無一人能答,於是斬卻貓兒以截斷大眾之妄想分別。後來圜悟克勤禪師評語說:「此事軒知,如此分明,不在情塵意見上討。若向情塵意見上討,則辜負南泉去。但向當鋒劍刃上看,是有也得,無也得,不有不無也得。」但問題還留個尾巴,為什麼趙州脫履安頭上而出,即能救得貓兒?意即頭上按履都是顛倒想,有、無,不有不無,盡在不言中,兩堂僧眾何必諍辯。

按語說:緣起於現象界,禪師在勘驗學人矣!禪師不是無聊說些閒話,所有說必有其含意,是在勘驗此僧的悟力。

僧曰:「夜來好風。」

此僧也不是省油的燈,隨時警覺禪師的話語,一聽到禪師如此說,不動心念地應嘴重復一次:「夜來好風!」真是遇境應境不著境,祇是現其境而已。若此僧不應答禪師話語也不對,不答應語言,禪師以為您是住於空性中,落於空亡,沒有反應。

按語說:行者體性清淨,本自空寂。惟漢來漢現,胡來胡現。當然夜來好風來,夜來好風現。行者如此應答,絲毫無參雜妄想心意識,以畢竟空體應萬種緣。行者若不能達此境,他人講一句話就要思慮,起多重妄想,當然非自然性、非真如性所反應者。

禪師曰:「吹折門前一枝松。」

禪師見此僧不著意,再繼續考下去說:「因風好大,吹斷了門前松樹一段樹枝。」禪師步步禪機,故說此句是事實的事,是否可再引誘此僧起妄想念,打打妄想說此段樹枝多大,有沒有人受傷等類的妄想。按語說:好強的夜風吹折門前一枝松。

僧曰:「吹折門前一枝松。」

此僧照樣嚴謹心防,不動心意念,一聽到禪師如是說,即照樣劃葫蘆地說:「吹折門前一枝松。」按語說:當然吹折門前一枝松來,體性亦應以吹折門前一枝松。體性應緣亦若是,聽聞其聲,轉述其音,並無自己心識生起,這樣緣來應緣,境來應境,比以「空無」的心來應一切緣更高一級。

禪師次問另一僧曰:「夜來好風。」

普願禪師考一個後,又找來另一僧,問同樣的話語:「夜來好風。」按語說:禪師如法泡製,以同句話語勘驗另一僧。

僧曰:「是甚麼風?」

此僧就不同前僧了,一聽到禪師說:「夜來好風」,馬上要搞懂是什麼風,風力有多大,從何方向來,往何方向去?一連串的心思,有可能都從此僧心中飄過。按語說:住境生心,行者馬上想到吹的是東南 風、西北風?微風、強風、颱風、颶風?這就是一般人的心態,一聽到一件事不問清楚似很難過,所以我們大眾就生活在這種心思頻繁,總被一些語言、境界所迷,永遠沒得解脫知見。修行人要知道能止心,才能止口,口依第六意識指揮起分別想,有分別想,口就會說出。若不強加分別,禪師如是說,我就如是聽,要答言也就重述一次。

禪師曰:「吹折門前一枝松。」

禪師不置可否,繼續出他的考題,又說:「因風好大,吹斷了門前松樹一段樹枝。」

僧曰:「是甚麼松?」

此僧還沒警覺這是考試,不是禪師在與您聊天,一聽到:「因風好大,吹斷了門前松樹一段樹枝。」就馬上問說:「是什麼松?」是大松樹或小松樹?是五葉松或三葉松?到底是哪一棵松樹?

按語說:見色便見心,聞聲便見心,聽到好強的風吹折了松,此松是大松樹或小松樹,妄想念隨境轉,是凡夫境界也。看到此處反觀自己,是否也有此種毛病,緣來以妄心應緣,不會以真如性應緣,總是處於煩惱境界中。

禪師曰:「一得一失。」

最後禪師下評語說,前後考驗兩個人,一個似有所得,有點悟證的樣子;另一個卻是迷失掉自己了,不知修禪是在修什麼?按語說:前一僧已悟道似有所得,另一僧卻迷失卻也。依禪師的評語及上面的對話,我們也可以懂得應該如何修行,修到什麼境界應有什麼表現,若是迷失的話就像第二位僧人一樣,還沒有一點的體悟,甚至於也不知禪師出言都是在考驗。

還有一種人可能對禪師的自言自語置之不理,這樣雖是聽到了話,卻以空無的心來面對一切境,這是第一階段在修行的人,要擺脫業緣在修的人。不要以為此修空的人,會比本公案的受考第一位僧人高,不是的!當修行到圓融境界的時 候,不是什麼事都是默然無語以對,而是聽聞歸聽聞,應緣歸應緣,但重要的是不要有分別想,不要有自己的念頭起,最後的境界就是這樣,稱之為「畢竟空境」。

( 2003 10 19 撰於 法爾 )


[ 認識佛性 ]  [ 公案禪機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