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1.jpg (8966 bytes) 認識佛性- 前言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證得佛性本來

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禪師曰:「以湛然號公、祖,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見量者,悉皆是夢。若心識寂滅,無一念動處,是名正覺。覺既正,則於日用二六時中,見色聞聲嗅香了味覺觸知法,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無不湛然,亦自不作顛倒想。有想無想悉皆清淨。既得清淨,動時顯湛然之用,不動時歸湛然之體。體用雖殊,而湛然則一也。」

若行者能悟入湛然體性時,始能得稱祖或稱公之謂。若行者還有分別之心,用在計較自己心所面對境界見量、覺知上,此悉皆如夢之事端一樣。若行者八識心王或前五識對境均入寂滅境界,無有一念動相生起,如是即名正覺。行者覺知諸法,均有正覺,則在十二時辰中,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了味、覺觸知境及心知萬種法,在行、住、坐、臥間,不管是說話或靜默,心起動或默然不動,均能湛然自在,行者有此湛然體性顯露,即能不作顛倒想。不管有想無想,體性均是處在清淨佛性中。行者既然得到清淨體性,則動時能顯湛然之用;不動時亦能歸入湛然之體,成虛凝而不動之相。本體寂靜與體空生而能性用,雖顯現兩種境界不同,但其湛然卻是如一也。

 

二、得無所有相

司空山本靜禪師曰:「無心是道,心道一如,故言無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窮源無有。」

故行者當知心若能悟入無起念處,或念起無住處,則住入無所有相,是為悟得無上道,因一切無所有、不可得故。心與道兩者本來是一樣的,故說行者面對境界能入無心,就是了知「道」了。身與心兩者本來與道亦相應的,而道亦是因身心而成。但從理地上言,四大假合是空,破色身,五根六塵不再感知諸色塵;心法係因緣法,本無實性,故說身與心本是空。既然身與心本空,那身與心本是道,總結而說,道亦即是空也。

 

三、要得佛性本來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曰:「我東說西說,則爭頭向前採拾。如將空拳誑小兒,都無實處。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汝豈不見溈山和尚云:『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禪師開示說,修有為法行者,東說西說,東練西練,都是妄用心爭相往前去學得一些境界、能力、心念力,這樣子都是沒有用的。有如以空拳虛誑著小孩子,小孩不懂事可能會被您所欺騙,但其實都沒有實際的好處。我今清清楚楚地將入聖法門跟您等說分明,您們不要湊合妄心,往有為境界去學習、練就。祇要一開悟後,即向自己性海中覓佛性,不依妄想習性而生諸法執者,如實地去除掉此妄習性,這樣如實地去修,不要求有為諸法,學習三明六通。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懂得修佛法是要什麼,修有為法是會得三明六通,但這是聖末邊事,正事佛性不去認知,光有三明六通也沒甚用。

現在重要的是去認識自心佛性,讓它能達清淨本源。只要行者一得其本,不愁那些枝節的三明六通事。他時後日,待得空證,到時自然就會得獲得此三明六通,自然就能具足此等功能。若行者未能得本,悟見佛性本來,縱然能用情見學習他聖人事,也不能獲得此根本智慧。您沒見溈山靈祐禪師說:「凡聖之情若都能淨盡,空真如體現起,得真常性不滅。理地既得佛性,應萬種緣而能不昧,這種理事無二的行者,可說是已得真常如如,解脫知見無礙,故可稱為如如佛。」

 

四、證解畢竟空

金陵清涼院法眼文益禪師曰:「見道為本,明道為功,便能得大智慧力。若未得如此,三界可愛地事,直教去盡,才有纖毫,還應未可。祇如乳輩睡時,不瞋便喜。此是三界昏亂,習熟境界,不惺惺便昏亂,蓋緣汝輩雜亂所致,古人謂之夾幻。金即是真,其如礦何。若覷得徹骨徹髓,是汝輩力。脫未能如是觀察,他甚麼樓臺殿閣,諸聖未必長把卻汝手,汝未必依而行之,古今如此也。」

見道為其根本,但要明心見性始為功用,若行者能夠證至此境界,便能得無上大智慧力。若不能至此境界,那三界內所有可愛之事,應該盡心力地去除,才有一丁點兒微塵,總是不可也。只要說像嬰兒睡覺時,不吵鬧就認為可喜,應知嬰兒醒來後,總要吵鬧的,此猶是三界昏亂之境界,習慣熟悉的毛病習氣,稍不注意就現出昏亂相來,此因你等心不清淨,還有雜亂根源所致,此現象古人謂之夾幻。金是真金,不管入去何礦土中,本還是金。若行者能徹骨徹髓地觀看清楚,才能成就你等解脫之力量。設若不能做如是觀察,不管那些觀到的是甚麼樓台殿閣,諸聖護法不可能長久把護著你的手,提攜你走路長大,且你因無明未盡,可能也不會依諸聖所要你走的路來走,此現象從古至今皆是如此也。


[ 認識佛性 ] [ 公案禪機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