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中明鏡(3-6-9)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僧問鄧州中度禪師曰:「如何是暗中明鏡?」
(識起迷情於暗中明鏡的功能,心光內歛,心無光而能察照,是本真具足功德,萬機昧不得。)
禪師曰:「萬機昧不得!」
(前五根雖不開,萬機尚避不過明鏡暗照。)
僧曰:「未審照何物?」
(既在暗中,並無光源,如何照?又待照何物?)
師曰:「什麼物不照!」
(大圓境智猶如一面鏡子,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何物不照?)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禪宗或大乘行者,當修行過程間,經過見性光、氣旺佈滿全身,後得到體性住「一境性」中,若能不住一法而生心,則能繼續往前修證,不執取過程間的一切境界;如此行者 鍥而不捨地繼續用功後,則能打破黑漆桶、打破窠臼而入開悟之林。此時行者能以覺知心感知眾生心,感知世間一切境緣。若也能不執取一切境,當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觀照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有如禪宗祖師大德所言:面境能不即、不離。如此,更進一步地執行「執杖牧牛」的實修階段,修捨一切內心妄想、習氣、心病、個性、知見等,終歸無所得,而證得究竟涅槃。
行者心淨後因不執取五根見、聞、嗅、味、觸等諸性之功用,僅能以心意根來體知一切境緣,故無有光明,心根照樣能有鑑照的功能。有如色界天天神,已脫離色身束縛,祇能以心念來感知一切境,亦即六根歸入一根---意根,故一根具有六根的功能,或者更究竟的行者,則六根能互用,成就一切見、聞、嗅、味、觸、心等各自功能,也能六根歸攝入一根---心根,而覺知一切因緣。
若以《楞嚴經》聖教量言,到識陰區宇中,行者能六根互用隨順,無有障礙。行者在色、受、想、行陰中,一直在超越一切修行境界中的執著,經歷了諸根與體性圓滿融合之修證中,體知能令色身中眼、耳、鼻、舌、身、意等根隔開成就,覺知通達十二類眾生心;也能夠用此圓滿精妙本元,將一切眾生從自識中生起,讓所有眾生從我身中流出無礙;也能體證自身從虛空中化起,證諸於虛空即是自身所歸依處;進而能用識心體知有情、無情類,草木花卉、眾生等均是互有依附而生之現象。此時識陰區宇行者即能再回過頭來,用菩提圓融自性與諸根色塵再合融互用,如此從空性中依諸根又起用,最後使自性、諸根互用圓融隨順,想怎麼化起一切相、現一切相,都能自在無礙。達此境界時,即謂圓融自性,佛性空有圓滿究竟,且能與諸根互用中得隨順無礙。
2.釋題
本公案名為「暗中明鏡」,因行者開悟後,已脫離五根色塵的拘束,而能以意根來成就一切因緣法,也就是用「心」來感知一切境,故此時行者心鏡清淨,又不藉用光源,心鏡即能鑑照一切境緣,故說有如暗中明鏡。一般凡夫或色界天凡夫,還得藉用眼睛、見性去看,也要有光源才能看得見。若一行者破色身後,用心去鑑照一切因緣的話,就不必要有光源,就能夠看得見。所以心明成鏡的時候,就能用心光去照一切境,這個「暗中明鏡」跟上一個公案「大圓鏡智」有一點相像,祇是大圓鏡智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並及所有世界中的一切有情、無情類眾生因緣果報都能了知。
禪宗行者破色身後,證得心明妄習退去,但因微習、極微習、極微微習等未盡故,祇能得心感知一切境,鑑照周遭一切因緣,感知此世界人事物,但還未能像果地佛如釋迦牟尼佛等,能有大圓鏡智,智慧遍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故知修證境界真實,即不會起貢高我慢心,就是擁有五神通,亦是薄地凡夫,不如證得漏盡,得無生法忍, 始不再輪迴於三界中。
「暗中明鏡」都是用心感,這樣對行者也有一好處,不必去看到所接觸的各種因緣,或眾生類的體相為何,不然有些眾生是斷頭、斷身或四肢不全者,有些眾生則生成忿怒相、恐怖相。若行者也祇用心感,只能知其善與不善,友誼或惱怒眾生者,這樣倒也落得清淨一些。
3.語體文解
僧問鄧州中度禪師曰:「如何是暗中明鏡?」
有一僧問鄧州中度禪師說:「什麼叫做暗中明鏡?」暗中明鏡的現象是什麼?行者在修證過程間難免會有心光發明,遍照自身與虛空,但這也祇是三地菩薩的境界或是色界二禪天的境界,此等行者都是自性光明現起。你修到世間禪二禪境界,心可以發光,或者三地菩薩,心也是可 以發光,故三地菩薩稱明地,也可譯成發光地。但是心發光不就代表你心清淨,只是粗習氣比較少而已,微細的習氣仍然在。行者要修到心光內歛了,以後就沒有光可現,無光可照,不必用心光照。除非您用心念去發起無量光明,不然自性光、心光是沒有的。
我們自性本空,不必假借心光或是真正的光,這些都不必用到,我們的眼根一定要有光源才能照,心本來是空的,所以不必靠光源,也不必有心光。因本真具足無量功德神通,萬機昧不得,即一切因緣你都可以搞得清清楚楚,所以說萬機昧不得。
按語說:識起迷情於暗中明鏡的功能,心光內歛,心無光而能察照,是本真具足功德,萬機昧不得。此僧對於暗中明鏡是何現象,搞不懂,故起疑情想問清楚這是什麼現象。暗中明鏡是指心光內歛不露毫光,卻能鑑照虛空一切因緣現象。
禪師曰:「萬機昧不得!」
此僧問說:「暗中明鏡」是何指,鄧州中度禪師就說了:「萬機昧不得!」一般藉用五根諸性功能來體知一切境,只能見諸有境而不能知萬機,暗中明鏡者卻能鑑照諸境外,還能感知境界外的種種機緣,故稱說「萬機昧不得!」有形境、無形的種種機緣都能夠鑑照清楚,是謂「暗中明鏡」。行者五根不開,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不用,或是超越了五根,祇用心去了知一切因緣,那麼萬機尚避不過明鏡暗照,所以「暗中明鏡」能透入一切無境之境,用心感知一切事端,比您用五根觸塵而知的表面功能還要深入與靈驗。
按語說:前五根雖不開,萬機尚避不過明鏡暗照,不用見、聞、嗅、味、觸等性用,卻能無所不照,無所不知。所以我們用心去鑑照一切眾生,鑑照一切因緣的話,都清清楚楚的,這也就是萬機昧不得之說。
僧曰:「未審照何物?」
此僧又問了:「不知您說什麼,是能照何物?」暗中明鏡既無光源,又能照什麼物境、東西呀?按語說:既在暗中,並無光源,待照何物?
師曰:「什麼物不照!」
中度禪師就說了:「什麼物來不能照!」什麼物都照,來者必照,甚至不來亦能照,暗中明境就是有此功能。譬如說有同學在外面毀謗法爾,不管是有心或是無意談一些人事物的紛擾,像這種人的心態、業緣照樣能鑑知,因此不必聽別人轉述,也能用體感知,這樣是不是無所不照?
我們按語說:大圓境智猶如一面鏡子,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何物不照?前面公案已說了,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現在講暗中明鏡,還具有不來亦能照的心意超能。這些都是在講你以後修證到這個心光內斂後的境界,心到底要怎麼用?其實也不必用,它自然而然就在用,不必用一個有為的心在照、在用,它都顯現在您的日常生活中,在您的行住、坐臥中,日用應緣這麼就在鑑照、在用。
(1998 年 9 月 22 日 講於 龍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