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出六門(3-5-9)
(一)公案本文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曰:「如何是出門不見佛?」
(識起迷情於出門不見佛,吾人六根門頭入六塵境而著境時,體性空相趨破滅,融入有相而現心緣識所現之境像,若有所著佛即不見也!)
大同禪師曰:「無所睹!」
(六識出六門,無所染著,亦不住佛之覺性。)
僧問:「如何是入室別爺孃?」
(用畢歸體,即達本源,更不知覺體之存在。)
禪師曰:「無所生!」
(本自空相,何有生滅!諸法起生滅,生滅滅已,即無所生之境、體。)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修行人修證的過程離不開悟空及圓融,前者要能徹底摧毀一切過、習氣、毛病,始能悟得真空理地之空真如性,也才能得空三昧耶。之後,當能學習真心所映現的一切境入圓融之境界,即得空有不二的修證。如此,行者當能認知空、不空兩者似是相對,實者合一的體相之真實情形。
我們知道佛性有空、不空的兩面,空的如來藏境是我們的一切法生起的根本,佛性的空真如是隨著因緣就會產生諸法,如果說行者對於心中生起的諸法不去執著的話,就是我們悟得真正的佛性。空是緣起緣滅因緣法的根本體,因緣生起那個是什麼?是不空的如來藏性,而依空真如而起。不空的如來藏性現起法境時,我們的空體對它能不粘、不住、不執著,這才是空的如來藏體證。若我們還有前養成的習氣毛病,都還不去除的話,雖然因緣法由空性而起,那這個不空如來體起諸法的時候,是為第一念。我們的習氣、毛病就會依它接著起第二念、第三念,無數的念。依你的習氣、個性或有什麼心病跟因緣起法之法相相感召,那煩惱就起了,這就是煩惱法,所以諸法生起,如果是你迷失掉自己了,那根本還無聖證,還是世間凡夫。諸法生起是第一念,也就是第一諦空義。第一義諦空是當下的因緣滅,其空體應緣後,但是我們的妄心不滅,習氣毛病又抓住它繼續起第二念、第三念,...,無量的千萬念,這個就是不能見佛性了。
什麼是第一念?第一念是諸法生起安住的法相,體空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有個人來了,鏡子照到這個人,心中映現那個人,這是第一念,人只是人,不起任何想,這就住第一義諦空的樣子。若自心再起分別的話,這個人是高、是低、是美、是醜,這就屬於第二念、第三念,你就有你的想法,你的喜怒、哀樂就在裡面醱酵,就續有無數的念。所以我們要讓鏡子照了人就好了,這是因緣法,照後如果你能夠不粘的話,這個人走過去了,這個境也就沒有了,人不見了,不留下一絲毫的微塵。這就是我們佛性的根本樣子,凡夫或者是沒有證到八地菩薩的聖人,他還是會有煩惱,也許只是第二、第三念比較淡薄而已;凡夫煩惱很重,只要開動念頭的話,就有無數的念頭一直來,會一直想,想得沒完沒了,所以本來是空、不空的如來藏性,有相不黏的境界,凡夫卻沒有此佛性。聖人心鏡一照後,當下一照就完了,但是我們凡夫都是進入第二念、第三念想,所以就不能見佛性了,因佛性迷失掉了。
我們知道諸法的生起都是由心識妄執取而起,也就是因有習氣毛病而來的,世界、宇宙的形象,或眾生的色身形成,都離不開地、水、火、風這四大,所以從空中化成有相,是為不空的如來藏,還是法生起的這個心,所以沒有心識就沒有宇宙、世界、人生,就能永遠守住空寂之間。所以佛入涅槃以後,法身遍住在虛空之間,無所不在、無所在。法身遍佈整個虛空,若有心識因緣起法的話,等於入有相境界。
2. 釋題
這個公案名稱叫「識出六門」,眼、耳、鼻、舌、身、意等是謂六根,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時,是謂六門。入六門中會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故六識是根入塵生觸所覺知的境,這過程即謂觸,觸所緣諸法生覺受,這是一般人的思想體系。佛、眾生都有這五蘊身,如六根入六塵生識了知後,產生覺受時,凡夫他會黏境不放而起無量煩惱,聖人剛好相反,照境生識後能不黏著,故無有煩惱想。
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您修行不修佛法、解脫道,而執取三界中諸天之境界,喜靜、喜光、喜氣,也還是「唯是此心」能受升該天的果報。若認識空真如性中所起法相,均是識之用,能照用而不執取其境,自然能解脫而不生三界諸天界中。
六識出六門,門只是接觸外境的門路,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或內心的法塵,合稱為六觸。這些諸法生起的現象是佛性的一部份,但不是說全部所起的念都是佛性所起,只有第一念才是,第一次鑑照那個境界是佛性所見,過了這個境界之後,你有很多的念頭、妄想,或者是有很多的心識幻化的境相,有時候這是你心識所變現的,不是從我們阿賴耶識空性而起的。此包括煩惱、習氣、個性、執著等,此非佛性所擁有,而是我們累劫熏習而成的習氣,遇緣對境佛性照後,妄習卻是接下來演繹出無量思維,始成煩惱,這不是聖人的境界,而是三世中凡夫的境界。
3. 語體文解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曰:「如何是出門不見佛?」
有僧問大同禪師說,有人講說出門不見佛,這出門不見佛是什麼意思?《金剛經》云:佛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將心意念外逐一切識境,當然佛性就不見了。佛性要能起用是在於不必出門,就能以空無的體去鑑照一切因緣法,了知佛所意知的因緣境界。
如果一個證得佛性者,就在佛性的功用上作文章的話,很容易迷失掉佛性,所以六識起用的時候,我們的阿賴耶識(八識)就不起用了。這話是什麼意思?六識是六根入六塵所產生的識用,即是所謂的現量---現實量知一切境、一切因緣。它們雖是現量,但以前五識來講,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能直接觀照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但第六意識的分別、了知心所現,不見得全部都是現量,僅有第一念還算是現量,隨後的分別、覺受,依各人的喜怒哀樂,各現有不同的心思,故不能當做是真正的現量,除非已證聖者才有前五識的實際現量可言。
佛子要追求的真正第一個現量是阿賴耶識的現量功能,它是超現實、跨宇宙世界的,所以第八意識才是真正的現量意識。我們常常講的真正的現量,不受六根、六塵、六識等的影響,因為六根還有時、空和方位的限制,當然方位也是算空間,但是我們的阿賴耶識功能不受時、空的限制,這種現量才是真正的佛性現量。
六根進到六塵生六識的時候,就是所謂的出門了,為什麼一出門不見佛了,也就是佛性不見了,阿賴耶識生成六根,根觸塵生識,此功能還是依托第八阿賴耶識,如果這樣去體會的話,你就可以說阿賴耶識才是佛性,阿賴耶本身的六根起功用,如果是說不掌握得很好的話,就會迷失掉佛性本來,所以禪師說出門不見佛。
我們按語說:識起迷情於「出門不見佛」,吾人六根門頭入六塵境而著境時,體性空相趨破滅,融入有相而現心緣識所現之境像,若有所著佛即不見也!修行人對一切法到該懂的時候就會懂,境界還沒到時,看了某些言語、經典還是不懂。故此僧起迷情於「出門不見佛」這句話,到底是在說些什麼道理!
佛性基本上建立在空性上,屬於本體界。那六根出了門入六塵是現象界,還沒悟到空之前的行者,六根入六塵當所有著,故會說出門不見佛,這是凡夫的習氣、毛病使然。
大同禪師曰:「無所睹!」
行者心開時,阿賴耶識起了功用的話,就能依空映照一切相,萬法唯識,能識知一切因緣法,若有一絲毫微塵,即起不了這種功用,這是大菩薩、佛的神通境界。若在此時依六根起用,所見都是現象界中事物,這種不受時空限制的現量將不起,故禪師謂此為無所睹。
初基菩薩若用於世間事,則修行人面對六根入六塵所生之識用,要能不加以執取,就能無住於諸法,這種境界也可說是無所睹。修行到解根脫黏者,生活於世間,對世間事雖是有相但能不執著,所以等於沒有境相一樣。如果六根入六塵生六識的話,六識起心了別後也能不粘,那也是真的無所睹。
六根門頭,頭頭是道,修佛道、解脫道就在此間,不要迷糊在六根門功用上。初步解脫也在此得,當粗心漸漸清淨了,當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味而不知酸甜苦辣、觸而不覺軟硬堅實,這樣才是「不入流」,即能得小乘初果須陀洹果,此等行者還要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若行者一切過、習氣能斷除,這樣阿賴耶識形成無垢識,一切法的反應不透過六識分別心,當阿賴耶識先清淨以後得到果位,那時候再回過來用此五識,建立「成所作智」,就是以眼、耳、鼻、舌、身等成就神通妙用事,故說成所作智同圓鏡,這是神通幻化的一部份,非我們凡夫所能臆測。
我們按語說:六識出六門,無所染著,亦不住佛之覺性。六識心依根入塵而起,當識生起時僅有分別、了知其境,沒有絲毫染著,這就能得初步解脫。此覺知心亦是佛性的基本覺知功能;另外,也有一不受煩惱法所左右的空體,此也是佛性空真如體所具有,此讓聖人能無心而住一切境,但無有覺性存在的感覺,有如禪宗所說,「人牛兩忘」之境界。
僧又問:「如何是入室別爺孃?」
六識出六門將使人無所睹,那六識不用時又如何?佛性基本的功用,因用此六識心,故本來的真正之心(阿賴耶識)就不見了,故說無所睹。現在講如果是入室的話又如何,有人說六識不外攀緣,就能別爺孃,這又是什麼意思。
首先我們要了解「入室」就是回到空體,不向外攀緣。或者說用畢歸還,又回到本源,一回到本來,就沒有一個爺孃可依用,故此時可以說佛性也沒了,沒有一個可覺的佛性在。我們常常這樣思考,見、聞、嗅、味、觸這五種自性真如,如果沒有因緣的話,這些自性是不存在的,有因緣起自性、起諸法,那還是短暫且是無常法,從理地去觀是不實在的,還是屬於空。
空有兩種層次,一者要修十八空觀,我們去觀一切法為空,可得初步解脫,但還不究竟。待您證得三昧中的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時,才是真正的得解脫知見。現在六識出六門了,會迷失佛性起不了神用,那入室回來的時候,阿賴耶識也不見了,你的自性也沒有了,所以入室別爺孃,又回到本來的空體,沒有一個覺知的體性存在,有覺知之體是你用它,才會覺得心的存在。
譬如說有聲音來,你耳朵才會聽到聲音,作用過程是聲音緣聞性,聞性才會因聲音而現,如果聲音過去了、滅掉了,可聞的自性也不見了,要覺知生聞性真如性的心也沒有了,所以入室別爺孃的話,就不再有所生,就如下禪師所言。
大同禪師曰:「無所生!」
這簡單三個字「無所生」有無限的含意,(1)六根門不著即能得初步解脫,對萬法無所生,得無生法忍,證得空三昧。(2)六根緣塵生識,均是生滅法,生滅法是因緣法,故對聖人言,一切法無所生,是證得無相三昧。(3)六識心不緣諸因緣,感召懸絕,即能獲得無生,得真正脫離三界,故說無所生,證得無生、應供的阿羅漢果。
由經典我們認知,佛性本自有空體,因緣起法,緣生緣滅,何有生滅。六識出六門,是幻有的生滅法,現在入室別爺孃的話,又回到本來,所以這個是講佛性的部份,亦即無所生部份。生滅法跟不生滅法已經講了很多次了,要有這些概念,才能真正瞭解完全的佛法。
按語說:本自空相,何有生滅!諸法起生滅,生滅滅已,即無所生之境、體。自性本是空,何有生滅呢?這是以基本理地來講的,是為體空,那因緣法是短暫、幻有的,所以生滅法滅已,即無所生,生滅法滅以後,過程之間的成、住、壞、空都是法的生滅相,法生是短暫,法住雖有短長,也是不能永遠的,能這樣去認知一切法本無所生,就是有所生也能不執、不粘,這樣才說得過去。最重要的是無所生,即能證得無生,得解脫的知見。
( 87 年 6 月 24 日 講於 龍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