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1.jpg (8966 bytes) 逢必相識(3-4-11)


 

(一)公案本文

僧問雲居山昌禪師曰:「相逢不相識時如何?」

(識起迷情於見性時若何,怕見性時錯過。既逢本性,應識之;若不相識,必未相逢。)

昌禪師曰:「既相逢,為什麼不相識?」

(不相逢始不相識,乃因微細習氣未斷,狂心未歇故。既然狂心歇止,微細習氣淨盡,本性自顯,何不相識。)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若對佛陀開示的修行層次,沒有一個完整概念的修行人,不管是教內或教外,不管是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境界,持有此境界時,都會認為自己所遇到的境界,應是最美好、最高的境界。也因為這樣的無知,小者自認為就是這樣,大者排斥他人的修證,哪怕人家修證得比他高,也因為他的知見侷限無知,反而毀謗其他人。我一直強調的是德行是不通商量的,而法門有八萬四千都可入道,故方法不是頂重要,契合自己的根機與興趣即可,但修行的戒律與德性,是與證得的果位相對的。若一個有修證的行者,他不會落於貪、瞋、痴、慢、疑等五蓋中,還受世間的一切名利、享樂所迷惑,還超越不了世間的一切相。

外界常在諍議的是何謂「見性」?見的是什麼?初禪境界現有一覺知心,能觀一妄想心,故住有覺有觀之境界,他也有所悟,悟知真妄之別。二禪是喜俱禪,行者一入定中,法喜充滿,見諸光影殊勝,他也有所悟,以為自性應若是。三禪是樂俱禪,色身充滿氣感,一毛孔一世界,他也有所悟,以為色身與世界一如,以為自性亦若是。四禪是具有一境性的境界,對境能無礙,他認為此定境能久遠不失,以為這就是見性。諸境界不同,所見亦不同,當然有所諍論。

《大般若經》云:要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當空一切相,所謂過程中所用的法門,所遇見的境界,都當空卻,如是才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當您空掉一切法,空掉一切相後,始能悟得「空」相,始真的悟知本性,得知本來面目。故要能學習空觀智,當是地上菩薩的課程、境界,開悟以後的行者,才是登地菩薩,也才能有般若智來修習「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當您修得此三三昧時,也才真的所謂與自性「空」相逢,當相逢時必能相識。相識此「空」能解一切業緣,此「空」能度一切苦厄,此「空」能生妙有,此「空」能映一切境,此空能辦一切佛事。若非達此三三昧行者,所相逢的都是天花亂墜的世間禪境界,當然所認知的也非真實,故說非相識,此境界非真佛子所要修證的。

 

2. 釋題

本公案名為「逢必相識」,本性顯露時,當相逢此自性認不認識它?若真自性空顯露時,當能認知它的形相。我們說要見性,佛性本是自性的兩面,「空」與「有」的兩面,自性空中會生起一切法。自性包括見、聞、嗅、味、觸、心等這麼多的自性,各自有法性、法相,這一切法是生滅法,動是生滅,還沒有生滅以前或是生滅的時候,有一個不動的不生滅法,這是我們的空性,空性會依他(外在諸緣)起自性,空心本不動,就無所謂生滅。

在真空中會產生妙有,妙有就會顯出法相。如果說我們見一些相後,去執著一切相,一切的善、惡境界都去執著的話,我們的佛性即不見了。如果空性現而執空,如是即偏於空,那就是小乘的自我解脫;如果偏於有,就執一切境為真,那就不能解脫了,一執著的話,就隨緣而轉,所以要練到不隨緣而轉,那就要有禪定的功夫。

如何才能有禪定的功夫呢?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等四禪八定,都有它的禪定層次,但這些非佛教所謂的解脫道,因未能脫離三界故。若真要有禪定解脫能力,就要悟到真正的空,如果沒有悟到真正的空,只有佛心的覺知,卻轉不了境的,那還會隨緣而流轉、輪迴去了。

如果是悟到空以後,還是一直執著空的話,那就是太頑固了,也就是入頑空境。頑空的結果會怎麼樣呢?會造成我們的佛性有的部份掩蓋掉了。佛性本來是可知可覺的,也能知而無礙、不黏的。若悟空後,猶執空不放,佛性的覺知就不見了。只留有一個空體,基本的佛性是空的體,但不會有靈知靈覺的妙有。此佛性的妙有不是妄有,妙有是從空間,能觀十方因緣所現的法相,超越了見、聞、嗅、味、觸等,而用「心」去感應,超越一切五根的識用,所以心能夠依一切因緣而現一切的相,進而不執著的話,這就是佛性的本來,不落於「空」與「有」的邊見。要認識那一個呢?要見性有很多層次,認識你的空體、空性,那是要悟「空」,如果讓一切境不起,我雖有個覺知歷歷的心在,但一念不起那個境況,你可以體會到該境嗎?另一層次是外境雖然有,但佛性卻不被外境所粘,主觀意念能不去理它。

為什麼你的空性不會全現?問題是色身沒突破的人,只有妄念境界,色身不破是在四禪以下的境界,只講二禪、三禪、四禪等行者,雖有見、聞、嗅、味、觸這些體性為依歸,所以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作用生識,眼睛可以看到虛空一切妄緣,耳朵可以聽到虛空一切聲音、等等,但這還是諸根隨因緣而起識的。

如果你要認知佛,不是去看他的外在形相,如果看他的形相,表示有覺有相,那還是以色身為主。西方極樂世界有九個次第,也就是九品蓮花次第,上、中、下三品,各品中又分為上、中、下等三生,你能想像說級數越高的,如上品上生一定所住的西方極樂世界更殊勝,那你就錯了!他是能生在「常寂光淨土」中。

下品下生是住方便有餘土,「有餘」是有餘依,有餘依的身體,有餘依的業緣。那就生在方便有餘土,不是真正的清淨莊嚴土的極樂世界,還有一個身體,沒有真正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清淨莊嚴土,第三是沒有世界的世界,也就是常寂光淨土。上等上生而往生極樂世界是悟空性的人,「空性」是永遠的,「空」才能永遠,故說「常」,「寂」是以空體去面對一切境界有所知,但是不執著,也就是寂寂然的面對一切境界,「光」是無量無邊清淨的。

沒有修證到色身破者,所證得的禪定祇是色身、氣的問題,此種禪定力是會退失的。為什麼色身不破,會錯認境界呢?沒有破色身的一念不起的空,不是真正的空,那什麼叫做真正的「空」?就是你打開了本來,裡面有很多的垃圾,要有一種真正的真空就要清垃圾,剛剛講過了,真空才能產生妙有,現在你不是有真空,現在那些垃圾還被蓋住,色身沒有打開,氣又把它壓住,就不會起心動念,所以你認為這樣是空了嗎?

真的空就應該可以照一切境,所謂「可照一切境」就是說,可以清楚的觀十方虛空的一切因緣,雖然我色身不去感知,但是你的真心可以清楚,可以不知道這個人做了什麼壞事,但是你可感覺這個人的心壞了,害人去了,這是不起所有的色根去認知,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來看他,沒有看到什麼,要是有看到什麼相,那還是世間凡夫,以佛法來講都是世間凡夫,人的形、人的相是四禪以下所知所見,還沒有超過三界,就是給你破了色身,但還沒有空掉,不去修解脫道,沒有真空的就沒有真正的解脫。

真正佛法講了好多,是沒有什麼可學的,只要捨到不能再捨的話,就能夠認識它,故相逢必能認識,不會不相識的。若是以有相去認識它,當然會失去它。因一到空性時,它本來就沒有,你怎麼捨呢?偏偏你具有的能力,是你去修來的,當然這不是本來面目。修行只要您能回到本來,以前您迷失掉了,不認識它。現在捨一切法,相逢了,當然能相識它。

認識後,你有沒有得?無所得!若有所得,都是在這裡做文章,現一個天宮或現一個佛像,即使是真的佛化身來,也不要執著它,魔化成佛,讓它浮現,也不要執著,佛也好魔也好,沒有憂喜,不要看到佛像,就說我很喜歡,看到這個相怎麼那麼難看呢?是不是魔呀?魔不會變得很難看,不用擔心,有時候是天龍八部,他們的長相就是那個樣子,他們也是佛的弟子,你說看到不好的,好像看到壞人一樣,壞人他會偽裝,他會化成很好看的佛像,你不要說:哦!我看到佛!然後就沒有戒心,這樣的話,你就完了!他剛好趁虛而入,所以不能有這些執著,要捨一切法,回到真正的空,才能夠從空中產生不可思議的妙有,你不懂但也能夠了知一切因緣,那是從自性生起的一切法相,所以這個公案的意思很深,「相識」是什麼?「不相識」是什麼?要去修證。

 

3.語體文解

僧問雲居山昌禪師說:「相逢不相識時如何?」這個僧人修行中,真有很多的境況,也很怕錯失良機,如果真的碰到了本來的佛性,但還不認識它,該怎麼辦呢?佛性具有兩面,一個是空,一個是不空的,還沒有完全見性以前是什麼?現在相逢的是那一個?

若是相逢,這個是有相,就是怕認識的不是真的它。若是這個空起,那什麼都沒有,要如何去認識它?懂得修行的道理後,你還想認識什麼?認識一個沒有東西的東西,所以這個心入滅的話,剛好等於虛空,那你怎麼去認識它?如果認識的有相就說是真,就不認識看不到的真正空相,如何去認知。若相逢這個是有相,相逢也不對,不相逢也不對,但是如果真正的佛性跑出來,不認識它怎麼辦呢?

我們按語說:相逢(證得)自性的空體是本體界,既逢本性空性,應認識它,若不相識必未相逢。我已經講了,真正的空,悟了以後再回到原始點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但是有一個了了的知覺在,如果是在二禪境界,眼、耳、鼻、舌、身五根都不起功用,所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沒有感覺,五識、五根都不起作用,剩下來的是意識,若心不起心動念的話,就是住在空中,就如虛空也是不動的,但有一個了了的覺知在。

色身所具有的意根是很主觀的,它是第六意識,想或不想都在它,現在若不起想,眼、耳、鼻、舌、身等五識都不見了,但我還有一個了了的知覺,這個不是它,又是誰?什麼也沒有,但還有一個覺知在,這跟我們剛剛講的還沒有破色身的人,一個念頭都不起被氣壓抑住,壓住你的念頭,那種功夫不一樣,那你會說有什麼不一樣?就像隔一道牆一樣,此心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像那遲遲鈍鈍沒有感覺,像七、八月睡懶覺,昏昏沈沈、迷迷糊糊,那種是「空」嗎?那不是空!「空」應該是覺知歷歷,但就沒有一覺可用,沒有一心可求,都清清楚楚,所以你還覺得什麼都沒有,其實那個還不是空,雖有個清清楚楚的覺知在,只是一念不起,但這也不是它,所以相逢不見得相識,那怎麼相識呢?

昌禪師就說了:「既相逢為什麼不相識呢?」上述修行者第一階段要悟的是「空」,是否見空,要有過來人印證或提示。若行者破黑漆桶,八識法塵揚起(翻種子),七識脫黏不再執取此法塵,自然空性現起,此可說真悟得空。悟空後,面對一切法能「住境不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至此境界,當可說是真的相逢。大部份至此境界的人,理法清楚,洞知世尊所說之法,相逢定當相識。就怕未至此境界,常誤認自己已悟得空,但相逢某境界時,卻乃有狐疑,問題不斷,倒底是這樣嗎?故有傳承的宗門,都會印證該法脈的境界。

如果你看到自性無念或自性光明,你就說:「喔!就是這個。」其實這個非那個,那個也非這個。有同學在報告中有提到:「該是這個!」我也沒告訴她,其實並不是這個。很多同學常自以為是,也不虛心參問,因她在世間禪中,也不能說她不對,只是沒有進入無上菩提之路。修行的一個指標是---過程間有無翻種子,翻種子的時間是否有好幾年之久,這是真開悟者,也要花好幾年來調伏內心污垢。當心寂靜下來時,空性才算是真的顯露出來。行者此時當能面境無所黏,也無絲毫的煩惱能困擾他。

前幾天有位大德寫信來,他說很有幸讀到我們那本《禪修的經驗與體驗》,他看了很多禪書,雖然不打坐,但可以坐在椅子上修禪坐,他好像腳有問題的樣子,結果他看了一篇印象最深的,此位同學是在慧炬上過課的,後來也有來法爾。她在文章中寫找空,說「空」是什麼?她一直找,天天就想著「空」是什麼境界,突然有一天睡覺的時候,要醒不醒之際,旁邊的聲音或人們的動作都清清楚楚,但沒有一個分別,這是有空體面境的樣子。打坐到最清楚的時候,心要清清楚楚,但又沒有掛礙,不知道自己在那裡,只有個了知的心。當然這位大德,也還沒有突破色身的束縛,也沒有禪宗所要求的開悟境界。

這位來信的大德,對這段話有很多感受,但是對於後面註解的《圓覺經》那段搞不清楚。《圓覺經》提及「已入地者隨順覺性」,經云:「有照有覺,具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此名已入地者隨順覺性。」這裡行者還有一菩提覺知,有此可知的覺知,此覺礙可為礙。在六結使的動、靜、根、覺、空、滅中,其真實的境況要搞清楚,有這個覺就有礙,要能覺而無礙,就要悟空。眼、耳、鼻、舌、身等根,甚至於意根,這六根所生的六識,不管超越三度空間或是四度空間的覺知,還是有覺礙,那就沒有辦法解脫,所以為什麼一定要修入空觀,把你的覺礙為礙的毛病斷掉,這樣斷覺礙,才能真正入空。

《圓覺經》講的很清楚,你連覺礙的礙都沒有的話,就像你身體的頭被人家砍斷了,你的頭會有知覺、會去胡思亂想,把它砍斷的話,身體已經沒有那個覺了,那才真正悟空,既然已經沒有頭了,還會有誰再來砍你的頭呢?沒有頭可以被砍了,自然就瀟遙自在、解脫了。

我不知道別的法師怎麼講這一段,我們不去講理論,講實際的境界,圓瑛老和尚實在很了不起,以前經典上沒談到過六結使,他可以把《楞嚴經》裡面講的「六結使」搞懂了,因為他從觀世音菩薩所講的境界,或從釋迦牟尼佛講《楞嚴經》裡體會,一條巾打六個結,這六結不是六個東西,而是每根都打了六個結,其實只在說一根,如耳根就具有六個結使。

釋迦牟尼佛問阿難:「這六個結,要你把它打開來,讓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該怎麼解呢?」阿難說:「當然是一個一個解。」沒有錯!是一個一個解,但從這頭解?還是從那裡解呢?動靜根覺空滅六結,要從何來解?當然如果以修行來講,是由「滅」先迷失,後就是「空」迷失,再來是「覺」迷失、「根」迷失、「靜」迷失、最後是「動」迷失的倒回淪墜。但你現在是要求解脫,當然是是要從這邊「動」解起,對動塵不動,對靜塵不執著、不喜愛,對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現的六根異能要能拋開,如此就進入心的狀態,就有所覺知,有覺就有礙,還是被抓住了,這個要破滅,覺礙破滅了,也就是說頭只有一個,已經被砍斷了,那誰還會再來砍頭呢?所以要了解:真正的悟,是要悟真空;為斷覺礙,祇能以空來滅它。

禪師說既然相逢這本性空,就一定會相識。那為什麼會不相識呢?就是你沒有相逢,您看的還是這一邊,還是生滅法的這一部份,還沒有找到原來不生滅的體。

我們按語說:不相逢,始不相識,乃因微細的習氣沒斷盡,所以狂心未歇故,狂妄的心發生在那裡?在覺結使上!這個「覺」,很厲害的,你很執著外境的話,什麼境界它都會喜歡去插一手,人家肚子裡懷的是男胎或是女胎,你也知道,別人家大小事你也知道,但知道幹什麼?你管那麼多做什麼?所以這種覺不滅的話,就會被一切因緣來轉。有的人就說:這個人有光、這個人有聲、,認為不得了。在佛法裡,這些都是不行的,都是凡夫相,因為他們生天死後照樣要輪迴的。所以你微細的習氣不滅的話,就不會回到本來。

碰到因緣來,小事你說這簡單,不會被轉,但大的業障來的時候,還是照樣迷糊,搞得人仰馬翻。真正悟到空的,也就是沒有一個頭,雖有個覺知,但不被一切境界來迷惑。若覺而知道過去、知道未來,知道什麼的,知道的很多,如果又有個清淨的心,那就是佛性的本來,那是很好,甚至可以知道八萬劫以前的眾生因緣,對一切法沒有時、空的感覺,那是佛教聖人的境界,這當然是很好。但,若沒悟得空性,知一切法有什麼用呢?所以修佛法要有正知見,要捨得放下,才能見到本來,如果覺知後,又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產生的異能上攪和的話,是無法用自己的真心佛性去感知真正的因緣,也就沒有辦法斷去一切跟你有牽扯的因緣。

( 86 年 5 月 20 日 講於 龍潭 )


[ 悟後功用行 ] [ 公案禪機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