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魔不著(3-3-10)
(一)公案本文
一日有行者名降魔者,來參訪北宗神秀禪師。
(緣起現象界,因訪者名降魔,而引起佛魔之論說。)
師問曰:「汝名降魔,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
(您名叫降魔,但此山無山精,也無木怪,是汝翻成為魔乎?)
降魔曰:「有佛、有魔。」
(內心境界有佛之覺境,亦有魔之煩惱境。)
師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
(若善用此心,成就不思議境界,若不為眾生,有所造作,均可謂魔法。)
降魔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
(住入佛境界,了知諸法幻有,本是空相,何境界之有乎?)
師懸記之曰:「汝與少皞之墟有緣。」
(禪師預言您與少皞之山墟有緣,將在那裡度眾。)
降魔尋入泰山,數稔,學者雲集。
(言談之間,顯是法器,終成一代宗師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大家都很喜歡佛法,但是修行過程之間,有佛就還有世界,無佛才無世界,才是脫離三界之束縛,故你不要搞錯了。剛開始修行過程之間,會有覺悟的一個關卡,什麼叫「佛」?佛就是覺悟,有這個「覺」的時候,你還是沒有解脫,還是凡夫身,處於三界內。再看我們諸根的「六結使」,你懂得這「六結使」的話,且能過走一趟,把「六結使」度過,學佛法學分滿了,您就能畢業了。佛法講那麼多,其實都是在講這個「六結使」的去除。
「六結使」者乃動、靜、根、覺、空、滅等六個毛病,是使我們輪迴不能超越的習氣與毛病,前三個結使(動、靜、根)是什麼?是屬於色根的毛病!色根也就是我們肉體,包括五根、六塵境。後三個(覺、空、滅)又是什麼?是講心的毛病!修行離不開「身」跟「心」的去妄歸真,身跟心要有成就,是離不開在世界裡修證,在有佛的世界中去求得無佛覺,才能得解脫知見。
我們這個心超越了「覺」始真入「空」位,始證得解脫,能不再被諸外在的境界所左右,不再被內心的塵境所迷惑。覺知心對外在的動向及對內心的境界不被左右時,是為「動」、「靜」滅,此時你回到只是用根,有諸根的超能力,可用眼觀三、四度空間事,耳可聞異聲,鼻有異能能聞另一世界的香臭味,舌根有時入一味性,超越酸甜苦辣之味覺,身根能覺知異類眾生存在與否,不必用眼睛來觀看,等等都是諸根的原來所應有的功能。但凡夫不覺,以為這是證聖、成佛、作祖,真是錯繆的可以。初步修行是要捨掉這個心識,面境時不去起心動念相應,祇用這個根就好了,你就可以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嗅而不覺香臭,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觸而不知軟硬、堅實等。入此境界即是動、靜滅的修證。
第一階段修行不用心,只用根,動、靜都不去執著外境,你這樣修!修!有一天你的諸根就會起異能了,這時不能講是神通,我常常講有異能就很不錯了,神通你得不到的,因神通境是不尋常的境界,是色界天神的境界。「異能」就是一般人不能的,但你可以,可以超越我們的三度空間,進入四度空間,人不能聽的,你能聽;人不能看的,你能看到。問題就在這裡,你用什麼聽?用什麼看?都是用我們的五根,五根是依附在身體上的,基本上依附在阿賴耶識的識心上。修行超越根結使時,最後才會進入心靈的深處,只有心識的覺知,心是無形無相的,但心可以感覺一切的世界,無時空之隔。但你還有一個心覺的話,覺知過去、覺知現在、覺知未來,覺知每一個人的心是什麼心態,覺知那一件事情是會怎麼樣。
有此「覺」就還有世界,為什麼?「覺」不是很好嗎?很多人不是在追逐這個嗎?很好是沒有錯,但是你太過於攀緣的話,每件事都要去插一腳,預知那一件事情要發生了,能預知是跟你有緣,你又去攀那個緣,所以你就會知道了。很多人常說:「我的那位同事或是那位朋友會怎麼樣,我三天前就知道了。」這是你喜歡攀緣,所以你會知道。此種人是有「覺」而無「空」的修證。
有「覺」而無「空」證,對佛法來說,還是世間凡夫,還有輪迴的。故要學解脫當要斷一切的有為諸法,行者應沒有不可思議的境界。此時行者心鏡祇能照而不要亂起心動念,若以識心幻化一些似有但實虛的妄境界,就是所謂的不可思議境界,學習佛法者當要斷除這些。
2. 釋題
本公案名為「佛魔不著」,佛者是覺心知性能不迷,魔者是覺知心能,又迷上幻成種種事,故說魔除心覺外,還能充份學習到心的使用方法,故有不可思議的神變,祇可惜並不知去修學解脫的道理,雖善用心但不究竟。這麼說來,佛是沒有不可思議的神變?非也,佛者對心能求不被虛妄性所迷,悟得一切空後,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後,再以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產生一切的神變事。這是學佛道與外道不同處,在於一得解脫,一未解脫,另在神通變化上一用妄心成事,一用真心實性成事,當能有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時,諸佛境界起,當能有更有力量的神變,這是佛、魔最大不同的地方。
我們不去講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有修行的人修得很好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呢?因為他的靈知不去攀緣,故不會常住覺知中。但是喜歡攀緣的、喜歡動心意念的人,天天去攀緣,所以有「覺」就還有世界,就沒有解脫,還是在輪迴之流。如果把「覺」空掉了的話,不要去亂攀緣了,不要去知道人家亂七八糟因果報應事,甚或無聊的事情,心地自然就輕安。真的人家有事情直接來找您,您能對境處理就好了,您不必先預知,也就是說解脫是什麼都沒有掛礙的,不要去預知過去或未來,有因緣衝者我來,我就跟他辦理,沒有因緣衝著我來,就像鄭板橋居士說的:「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就是沒有「佛覺」,那就沒有世界了,就不會再輪迴了,這是在「空」的境界,無佛無世界就完了嗎?沒有!還要進入遨遊於畢竟空,一個人如果是什麼都搞懂的話,他就可以利用這個有佛覺的境界來辦一些佛事,以利益眾生。
所以有佛有世界也不對,無佛無世界,對不對?無佛無世界總是比這個有佛有世界好,但是也不對。所以祖師大德講「有佛處急需走過,無佛處切莫遨遊。」無佛處是在「空」證中,在「空」處就是在聖境中,不要說那個「空無」的境界中,非常安詳,沒有煩惱,我真想常住此境界中,這還不是真正修佛法的終點,住在聖境之間,雖然不再輪迴,但是你還要再回凡,這才能遨遊於畢竟空。畢竟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畢竟空是空裡面隨便讓您來玩,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沒有掛礙,這個境是「滅」的境界,我對一切境界是很自然無礙的,不受它影響,不是說境界沒有,境界有,也可以講「處有相中」,雖有相但能無礙,我心裡面空掉,所以可以容納一切有相的在我心中,不管一般人如不如意事或是什麼事情都無所謂,我都可以容納,這才是真正修法的最後階段,所以我們遨遊的畢竟空裡是有佛的境界,但已能解脫了。
3. 語體文解
一日有行者名降魔者,來參訪北宗神秀禪師。有一天一個名叫降魔的修行者前來參訪神秀禪師。神秀禪師,各位應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吧!就是五祖的第二個有成就的徒弟,第一位是禪宗六祖惠能禪師,神秀原是入門的大弟子,為什麼後來法沒有傳給他呢?因為在五祖要選接班人的時候,他當時悟境還沒究竟,當五祖說:「你們大眾有修證的話,各做一首偈語來,闡述你的悟境。」
大家說:神秀!您是大弟子,應該由您做一首偈呈上去,結果神秀師就寫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偈是有點樣子,但不是佛法的究竟,意即每個人時時要去除掉妄塵,擦擦心鏡不要讓灰塵掉在上面,這首偈語大家都能熟知。
五祖一看明明知道還沒有到見性解脫的境界,還執取有相,修行第一個階段不能修有相,是要修空觀,第一階段的有都是妄有,不是真的有相;五祖沒說:這個沒開悟,只是要大家依照這個去修,對你們有好處。
結果大家就將這首偈語唸呀唸的,這時候在廚房舂米的惠能聽到大家在唸的偈,一聽就覺得不對,這還沒有究竟,惠能是沒讀書,不識字的,但他能一聽即知道不對,他的心中自生智慧,佛法是從他心地起的,不是從書本上得來的。他一聽後即向那位唸偈的師兄說:「師兄!我沒有讀過書不會寫字,我有一首偈請師兄幫我寫一下,貼上布告欄,可以嗎?」
那位師兄就笑罵他說:「你這位南方葛獠也懂得佛法呀?」惠能六祖即說:「你幫我寫了以後,會給你好處的。」師兄說:「真的嗎?你真的那麼行嗎?好!我幫你寫,但以後真的當接班人,你要先度我。」結果惠能六祖就唸給他寫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首偈語一比較,您當知道其差異處,前者著有相,後者什麼都沒有了,是悟空了。身是菩提樹也沒有了,心是明鏡台也沒有,所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一看這首偈,不得了了,有佛出現了,又不敢聲張,因為這南方葛獠,大家已經容納不了他了,他又能寫出這種偈子出來,所以馬上就把它擦掉,並說還是沒開悟。後來五祖跑到廚房去見惠能師說:「你篩米篩得不錯,篩熟了沒有?」惠能是開悟的人,智慧超人一等,所以他不會說:「篩得怎麼樣!」而說:「篩熟了!」篩熟意即是已經開悟了。之後五祖拿起他的錫杖,在地上敲了三下後就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惠能六祖馬上意會:師父叫我今晚三更到他房裡去。
三更的時候惠能師就偷偷的到五祖房間去,五祖跟他印證佛法,然後就把衣缽傳給他,並叫他馬上趕快往南方逃。不然這些號稱修行人,還是脫離不了貪法心,想擁有衣缽自重。人的貪心是沒有辦法滅的,大家都要這個衣缽當傳人,所以惠能六祖就連夜往南逃跑。
第二天五祖稱病不上殿堂,大家覺很奇怪,師父昨天還好好的,怎麼今天就生病了呢?於是大家就去請安,和尚身體安好嗎?佛法要怎麼傳呀?身體有病搞不好有一天會圓寂,怎麼辦?五祖說:「佛法已經南去矣!」正法已往南去了,大家才知道,原來佛法已經傳給別人,就是那位南方葛獠,於是大家就追出去了。
這是在講神秀師悟的法是漸進的,也不是不對哦!漸進式地,所以明鏡要天天擦拭它,不要讓灰塵掉在鏡子上;惠能六祖所悟的境界是真正的悟境,它是頓悟,且馬上悟空的,最後兩者是沒有什麼衝突的。神秀師後來也有修證,既然佛法南去,他就往北方去弘揚,就在中國的北方弘法,而六祖在南方弘法,所以禪宗就此分為南、北兩宗。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因訪者名降魔,而引起佛魔之論說。此參訪者是降魔,會用此名字,應是以往修行時,真的與魔有過一段周旋,最後降伏了魔眾,故名稱降魔。大凡真修實證者都要受過一段魔考,在魔考中離不開諸心病的調理,各種心病都要以六度波羅蜜依次對治,如此當能去除各種心病,最後能降服魔眾等。
禪師問說:「汝名降魔,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北宗神秀禪師開頭即問他說:您的名字叫做降魔,但此山中據我了解並無山精、木怪等,如此是否您翻過來作魔了?山裡面多少當有山精、木怪、水怪等,或許已被神秀禪師感化,故說這裡並沒山精、木怪,你幹什麼還叫降魔呢?是不是您翻做魔呢?
每個修行人都有心魔,都要加以剋服,故常言道:魔由心生,若心正則無魔境,能不生一法守真空,諸魔境將無能成。魔者有四種,即五蘊魔、煩惱魔、天魔、生死魔等四,前兩者開悟行者定當要真實去面對的,色、受、想、行、識等五陰魔境,是善境界但不能執取一法,不然就成不了佛道;再來要面對的是無始劫來所熏習的習氣,面境微細心還會相應,還會產生種種煩惱法,這當然亦要調伏,即對心的妄有加以降服。再來行者要超越三界,當得受天魔的考驗,能斷淫欲心,離三界可要受天魔的試驗。另一是生死魔,人的生死本由業力主導,修行人能否掌控自己生死,這些都是要修行人在真修實證時得去面對的。
你說什麼是魔呢?這個降魔是降服外來的東西,我們看是一個現象界裡之事端,禪師也因為見他的名字叫降魔,所以借此機緣來開示:什麼叫做佛?什麼叫做魔?
降魔這位大德就說了:「有佛、有魔!」修行境界中橫跨佛魔二境,我們說一念覺就是佛,一念迷也可以說是魔,所以佛跟魔是一念之間,只有開悟的人,心處微細分野中,一念覺的話,不被境轉了,即是佛境。如果心感知一念而迷的話,邪念升起就是魔了。所以降魔說每個人的心裡面都有一個覺知的覺境,也有一個煩惱的魔境。
按語說:內心境界有佛之覺境,亦有魔之煩惱境。他們剛開始的對答,雖然答得文有點不對題,就像我們現在的各執己見,從沒有交集,但沒有關係!反正大家各自表達意見。故降魔師則說,一個修行人當能體知兩種境況,內心境界有佛之覺境,亦有魔之煩惱境。若進一步說,覺知心強,當真的魔來擾亂時,亦能住覺而不迷。普通開悟行者當有金剛身與金剛心,前者身能自主,不受外邪來控制;後者金剛心,有菩提覺性,能安然依住於空性中,觀破一切魔境。故內心境界有佛之覺境,亦有魔之煩惱境,行者在實戰的經驗中,能確實體會得很清楚。
既然你說有佛有魔,神秀禪師就講了:「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佛法裡面不能講神通,不能講靈異,佛是什麼?「佛」是覺者,悟到空、無相的覺者,一切的有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如果不為利益眾生的話,難得去耍什麼心法,逍遙自在,不被一切境來迷惑,所以根本沒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思議的境界是來自於你的心用,喜歡用心法的人就是魔,所以他說如果是魔的話,您當有不可思議的神變。何謂不可思議?不能夠用你的心去想,也不能夠用你的嘴巴去議論,他會神變,變來變去,這是一般的外道,在未見性前,常喜歡去玩弄心法,耍花樣,這跟修佛法是完全背道而行的。
我們說五陰魔相(色、受、想、行、識)都要把它推翻掉,推翻得無能再推的時候,你就能進到本來具有的佛性了。如果你沒有看經典,又沒有人指導的話,你心裡面想什麼就有什麼事成就,你說這傢伙很討厭,心裡就想讓他摔一跤,真的他跌了一跤。這個心很好玩,有不可思議的神能,但善玩這些整人的把戲,正暴露出他的德性有瑕疵,心未能清淨,此種人還是智慧差一點。
有位同學很喜歡到處參訪,有一次去埔里參訪一位修行人,看到牆壁上有一個小窟窿,就問道:「師父!這牆壁怎麼會有一個窟窿呢?」師父說:「我打坐之間,突想要將這個心往牆壁上一甩,看看會怎麼樣?結果碰的一聲,牆壁上就出現一個深深的窟窿。」這就是在玩這個心念,當時師父他自己也嚇了一跳,哦!原來這心那麼偉大呀!會玩心法的不見能得解脫,因為你沒有從空裡面去悟到本性,所以就沒有辦法解脫,沒辦法透過天魔、生死魔這關卡,也就是說玩心法的人會卡死在半路上,落入外道或世間禪定中。
一般的外道都是這樣,我們佛教徒也是有很多這樣的人,不知道正法在修什麼,所以在過程之間去修得五神通,那還是凡夫,壽命盡以後就升天,天壽盡了還是要去輪迴的,一樣沒有解脫。所以為什麼要跟你強調證到空的重要性,因為證到空的時候,就不被一切因緣來綁住、粘住,就不會跟它起相應,有那個功夫以後不必要什麼功夫,也不用神仙真祕訣,就可以叫枯木開花,頑石點頭。
修禪的人不會用神通,度化眾生不是用神通,是用他的空性去度化眾生,你罵我,我無所謂,你對我怎麼樣,我無所謂;如果我要度你的話,我可以罵你、修理你,但罵完、修理完了就沒事了,這樣跟你磨呀磨地!不為世俗的法來縛住。你悟了空以後,什麼境來了都能以空相對,眾生有嗔心、貪心、..進來的話,您雖有所感知,但您能以空來應覺知,當然都會被你化解掉了。這樣一回磨、兩回磨,哪個人不被你磿得光亮亮的、乖乖的。今天您罵他,他會起恨您的心,但您會無所謂,明天我還是照樣對他好,找一天又修理他一頓,修理完了,明天還是平常心對他好,這個傢伙這樣被你磨得光亮亮,心性光亮地很聽話了,這是不用神仙真秘訣,讓枯木生華、頑石點頭。所謂「神仙」就是有不思議變,這些對佛教來講都是魔事,只要是魔就有不可思議變的能力。於是神秀禪師就說了:「汝若是魔,必住不可思議境!」善用此心成就不可思議境界,變來變去就像變魔法一樣。
降魔又說了:「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禪師你不要光講魔境,如果你悟到佛道的話,自性還是空的,那有何境界可言呢?先證得佛性真空般若智,那何妨再由空中起法,玩弄一些魔法呢?我雖然有用心力來達降魔之境,但用法中其實也是空的,只是隨緣有降魔的名號,如果是悟佛的話,用法中也是空呀!有什麼境界之有。如此說魔雖有不思議變,也還是空,有什麼境界之不同呢?
這是從妄有悟入空性後,由空中又進入有相,能達圓融的體證,層次是有不同。他回答這話,禪師表示考試及格了,佛是空,為何說我是講魔,魔也是空,只是隨緣叫降魔,就不要在那裡挑剔有什麼境界了。你喜歡佛,佛是空,那我降魔,降魔也是空,那不是一樣嗎?都是一樣的空。佛是空,魔有不思議境,用完亦空。
按語說:住入佛境界,了知諸法幻有,本是空相,何境界之有乎?住入佛境界,佛是有覺知的,覺知中了知諸法幻有,由根本理地來講諸法本是空相,一切諸法無相、無性,何境界之有乎?
這位降魔大德也不是泛泛之輩,能夠破空入有,得有入圓融,最後神秀禪師用神通力來跟他印證,印證他修得不錯,並且告訴他說:「汝與少皞之墟有緣。」少皞是座山名,墟者是指村落,你可能有一段因緣在少皞山處,你就往那兒去發展吧!按語言,禪師預言降魔與少皞之山墟有緣,將在那裡度眾。神秀禪師能跟他指點,是否也在玩不可思議變的能力,在考試時可詰難種種修證之認知,當能瞭知其境界後,始能提示未來的因緣。
降魔尋入泰山,數稔,學者雲集。後來降魔師在泰山處找到神秀禪師所說的一個村落地方,風水大概不錯,蓋了個道場,就在那裡弘法了,他到底是有實際證悟的,也被神秀禪師考過了、印證過了。數年後有很多學生跟他學習,道場人數越來越多。按語說:言談之間,顯是法器,終成一代宗師。簡單數語能印知修行人的悟境與證界,顯然降魔師有其真實悟證的一面,故能於泰山處立一山頭、叢林,數年後跟他學習者聚集甚多。
今天就講這兩個公案,每一個公案對你修行都是法寶,就怕你不認識它,認識的話就要好好的去用功。
( 86 年 11 月 21 日 講於 龍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