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1.jpg (8966 bytes) 性源鼓浪 (1- 10)


 

(一)公案本文

僧問河東廣原禪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

(識起迷情於佛法大意,言佛法者屬現象界與本體界者,出世間與出出世間者,乃詮釋性空緣起諸法之道理。)

廣原禪師曰:「聽取一偈:『剎剎現形儀,塵塵具覺知。性源常鼓浪,不悟未曾移。』」

(覺性本莊嚴,尚不離對塵境之覺知應緣,未悟者本亦具足,惟被妄想執著所迷而不自知故。)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前一個公案(法身體用)講到行者修證到最後,因應外在的因緣起一切自性,起了自性後,如果第六意識分別心不滅,第七識妄想執著心不滅,在這裡就很熱鬧;起了一個自性,本來沒事,只是應照一切境界,但是不清淨的人就會搞得很熱鬧非凡。第六識是分別事識,還有其他的名稱,如意識、攀緣識、尋舊識、波波識、人我識、四住識、煩惱障識、分段死識(死後即滅)等十名。依其十種名稱即知第六意識之真實相,易攀緣、煩惱無量、一波又一波地沒完沒了。

第七意識具有審慎思量的功能,很會打妄想,很會仔細的思考,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自問自答,如此會搞得神經衰弱。舉例講:外在因緣是聲波,依他起自性,聞性了知聲塵後,第六意識認識它是什麼,剛開始第六識不用,聲識照其聲塵而不認識它,只知道是個聲波而已,現在呢!「哦!剛剛聽到的聲波是三字經,是在罵我,罵我家人,..。」經第六識一分別,即知是罵人的話。如果你嗔心不滅時,還有這個習氣的話,那就熱鬧了,非吵架不可。本來聲波已經過去了,但你又要去想,越想就越不甘願,就大作文章、大動干戈,所以就會很熱鬧。這是第六識不清淨,煩惱無量,第七識不清淨,蒙蔽了本心,本心不清淨,就是第八識被污染了。

2. 釋題

「性源鼓浪」公案意含佛性本來,空不空兩面;自性清淨是本源,自性空能應緣是鼓浪,心清淨行者遇業緣時,能遨遊於畢竟空中。在禪宗來說,修行法門是從第八識本源直接下手,不去管支支節節的末。第六識的妄分別是支節,第七識妄想也是支節,想東想西的,想合理不合理、有沒有道理?這些都是支節。你不管它現什麼相,都從心地下手,直指人心,這裡的人心是指凡夫的心,不正當的心就是人心,你直指人心時,修呀!修呀!把這些習氣都殺光,就能見到本性,見到自性佛心。

見什麼性?見性者,是依因緣法起什麼自性,就產生什麼法相,如此而已。不要有這個意念、這個心,即第六心王不要起,第七心王也不要起,就像拿鏡子來照一樣,「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就是這麼樣,你就是見性了。見性者對萬種緣能了了分明而不昧,更無有煩惱法等。

3.  語體文解

這個公案「性源鼓浪」是在講什麼呢?僧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僧問什麼是佛法大意?請你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告訴我!禪宗祖師大德是一問一答,頂多二問二答或是三問三答,就把問題解決了,闡述事情是很簡單的。

佛法有三種: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圓融的菩薩法;若強把功用講,一種是談體用,一種是談性空,體用是現象界之法,性空是理法,本公案兼談性空與體用,所以我們說本公案是兼帶體用者。

廣原禪師回答他說:「聽取一偈:『剎剎現形儀,塵塵具覺知。性源常鼓浪,不悟未曾移。』」

「剎剎現形儀」是指佛性空而不黏、不通商量的莊嚴相,剎剎是威風凜凜,肅氣稟然,非常的威嚴壯烈,那只是體性所現的一個形相而已。

「塵塵具覺知」:行者心打開後,佛性看起來有板有眼的,好像很莊嚴的樣子,但是它對外在的塵境了了知覺,自心、塵境沒有內外之分。我們說若修空觀,修久了對外境不知不覺,那就「塵塵」不具覺知,這還是不究竟,只是過程之間而已。所以「剎剎現形儀,塵塵具覺知」描述自性威儀,了了覺知,清清楚楚,所以來什麼法,它就現什麼相,出現在心湖裡面。

自性本是清淨的,是一切法儲存的本營,如果自性不脫黏,凡心不清淨的話,就會像大海的波浪一樣,有8級風、9級風、10級風,..,等所現的大浪一樣。為什麼你有心浪如此之大?是妄想習氣太多,自性還不清淨,被第六識所迷,第七識所制,所以抓到一個境界,就起心動念地去應緣,應緣後又加上您的習氣相應,故煩惱多多。

很多小事情看得開、無所謂,譬如說錢,你看得開,今天又掉了五千塊,心想算了吧!算我欠他的!就無所謂;但談到愛情,人家說你先生在外面怎麼樣,..,跟那個小姐怎麼樣,你就不得了了,為什麼呢?還有嫉妒心,還有受不了的心。

剛剛那個錢,你可以放得下,但情感就放不下,情放不下,浪就起了一大堆。每一個人都有可看開的一面,也有死角看不開的一面,每個人所熏的習氣毛病不一樣,不可能兩個人都很相像的;有的人很在乎這個,有的人不在乎這個。看得開是很好,是解脫!看不開的要儘量把它摔掉,不要讓它起波浪,所以有一天你什麼浪都不起了,心像一個平靜的水面,那真的解脫了!

「性源常鼓浪」,性源本是空,空中應緣起波浪,才會鼓起一切的波浪來,這是不清淨才會這樣。微塵或者外在的塵境都知道,但僅知道是沒有用的;雖知道卻修得不夠好,所以我們自性本源會起一切的波浪。若心淨行者以空性能體知一切相,但不會去讓識心發酵而起波浪,如此就是真心的覺知。

「不悟未曾移」:一個人還沒開悟,不能剎剎現形儀,但佛性真的還是具在的,不會因為我沒開悟,就沒有存在。若開悟了,但沒有現出威儀相,只是能認識它的用、能夠利用它而已,不能夠認識它的不黏、空無、解脫的無漏功德性。若只會利用它而無解脫知見,就是妄想習氣毛病太多,剛好隔離你去認識它。

我們按語說:「覺性本莊嚴」,覺性如果塵塵具覺知,而覺知沒有空掉、不黏的話,就沒有解脫,剛剛講的性源常鼓浪,是指心還沒調伏好的人的一種形象。

覺性本莊嚴,尚不離開對塵境覺知的應緣,它能夠應緣一切塵境,不透過你的思想,它自己會應緣。修行是很自在的,什麼因緣來,不要用你的妄想去做,要沈得住氣。未證如如者,常常要呼口號來做心理建設,解除障礙;證如如者,沈著應戰,不為法縛。其實那是不必戰,「戰」是由體性自己去戰鬥,不要你去戰鬥,只要沈得住氣,不要用一法,就能無事不辦。並不是叫你去動干戈,去動一法,更不是叫你把所學的佛法都使出來,而是要放下!一切放下!什麼都放下,不必用一法,不必戰,不必怎麼樣用,..,如此靈通就來,事情最後沒有像你想像的那麼壞,最後都會轉業緣。

我們很多同學學佛法的時間,說久也不久,說不久也蠻長的。當事情來的時候,還是用世間凡夫的觀念、方法去應對,那跟凡夫有什麼差別?一個大修行者,他不用什麼法,碰到境界來他就放下一切,一切放下的話,沒有一個微塵、沒有一絲一毫的微塵來障礙你的本心,如此才有靈通,靈變力也就一起來了。所以你只管吃飯、睡覺、屙屎,這就是大修行者,什麼事情就是這麼簡單的化解掉,也就是你的覺性應一切塵境,它自己去應緣。

「未悟者本亦具足」:你悟了也沒有多一點點!不悟也沒有少了一點點,只是你不認識它,被妄想執著所迷而不自知。修行是在修什麼?修一個法去捨一切,捨一切情,朋友、同事,甚至於家人、夫妻的情,把情愛轉變成慈悲,不要用世間的情愛,世間的情愛很苦的。慈悲心是什麼?是滿足眾生的願,但先決條件是要度化他、轉他,其他捨不了的也都要捨掉。

心如何調呢?凡夫的心常常要稱心、要順心,這樣不好!不能順它,順了就完了!一定要跟它作對,你要這樣,我偏不這樣,因為我們這樣會養成習氣,所以要忤逆地把它轉回來,捨一切法跟一切佛法,你要學什麼?沒有什麼可學,講得那麼多,其實是在捨一切法。

「法身體用」、「性源鼓浪」兩公案,慢慢把我們的體從空之間帶到它的用,但是你在空之間要有能力空得住,不要事情來了,就控制不了,那就不好了,一定要放得開,要瀟灑的能夠解脫。如果能夠這樣的話,才能夠慢慢體會我們的心本來是解脫的,本來在世間裡面你是逍遙自在的,你說世間八大苦、十六大苦,我看沒什麼苦,很逍遙自在的。所以你心清淨的話,這娑婆世界國土就清淨了。你心不淨的話,當然你就痛恨這個娑婆世界,痛恨周圍的人、親戚朋友。若解脫時,對冤親等就只有分別心念,但你會覺得他們也蠻不錯的。

( 85 年 5 月 28 日 講於 法爾)


[ 認識本性 ] [ 公案禪機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