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為本寂 (1-2)
(一)公案本文
洞山禪師問:「闍黎名什麼?」
(緣起於現象界,禪師欲尋機度化機熟之人矣。)
僧對曰:「本寂!」
(本寂者,涅槃也;本寂者,體性之實相,湛然寂靜也。)
師曰:「向上更道!」
(本寂向上,更有可言也無?)
僧曰:「不道!」
(向上一路,已離言說相矣!)
師曰:「為什麼不道?」
(為什麼不再言說呢?)
僧曰:「不名本寂。」
(既有言說,已離本體,故不名本寂也,能達此境界者幾稀?)
洞山深器之。
(本是法器,終成一代宗匠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曹洞宗的建宗禪師為洞山禪師與曹山禪師,後人稱為曹洞宗。當曹山親近洞山禪師參學已有些時日後,洞山禪師觀其因緣已成熟,故有日,以曹山的派名「本寂」來勘驗他。曹山的派名叫本寂,禪師就假借他的名字來演譯、考驗他。
第一個公案裡頭,我們學到了:本性像蒼天一樣,空無一物。第二個公案告訴我們—體性本來就是寂靜不二,不落於語言、文字相,故曰「本寂」。故「本寂」者,吾空體之行相也。
2. 釋題
「性為本寂」者係指吾人本性就像「空體」,空體無因緣來時,本是「寂寂然」,故說「本寂」。若有因緣來時,卻有鑑照的功能,但不會有所黏、有所住,哪有煩惱可言?佛性本俱足兩部份,一是「體空」,體性是空的,故云「如實空的體」;二是能映現如實不空的境,故云「如實不空的有相(現象)」。而本公案題目是在闡述「空體」的行相,但這也是修行的第一階段,要證入空、悟得空,我們認知以後,再讀下文就更能進入狀況。
3. 語體文解
洞山良价禪師看到一個出家眾,問他說:「闍黎!你的名字叫什麼?」闍黎是指有德行的人,堪為修行者模範的人,所以禪宗祖師大德隨自本性而發,不是說你在學習中,就看成是他的徒弟,他尊敬你是個有德行的人。在悟道者而言,眾生本是平等,無有高下。禪師問:「尊者,您的本名是叫什麼?」這句問話是剛要引起法而已,剛開口問答,因還沒有談到本來的體性,所以我們按語說:「緣起於現象界。」只是假借著問答來顯發禪機。
禪宗祖師教化學人,很少主動發問,而是有問才答,率性而言,不假思慮。故禪師很少會主動攀緣,定有什麼事須他開口,他才會發問。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亦要學習隨緣,但不要太主動攀緣。
這位僧人就答說:「我的名字叫『本寂』!」本寂者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寂靜」、就是「不二」。在「空」的行相中,才有「不二」,只為一行相;在一切法起的時候,就是「不一」。故「不二」就是指「一」,「不一」就是二、三、四…的法塵境。所以,我們住在空體之間,只有一個行相;如果,進入現象界裡面,就可以變幻(化)千萬億法,可以變成現象界的事事物物;我們的人生、因果報應,都顯現在這裡。所以我們說「本寂」者就是涅槃,如果你在打坐之間,一念不起,住在空寂之間,這時候就是進入涅槃的境界。
「涅槃」不要搞錯了,有的人說「涅槃」就是死亡,你看很多經文說「世尊要入涅槃了」,以為是世尊要死了;真正的涅槃意義是入「寂滅不二」的境界,與虛空一體;故說世尊法身無所不在,因與虛空一體。涅槃之時,是人自認為色身(肉體)都是假相,他進入真正空體的時候,可以脫離色身進入涅槃,也可在擁有色身之下進入涅槃,所以涅槃分「心」與「身」的狀態,那是一種空、無心之狀態。不是涅槃就是死亡,不要把涅槃劃等號,說等於死亡,不是的!
本寂就是涅槃,本寂者,體性之實相也。我們常說的「實相非相」,沒有一個「相」時,是我們體性本來的面貌。現在我們舉六祖開示惠明「本來面目」的公案,來說明本寂、涅槃的境界。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時,他的師父交予衣缽,叫他趕快南下,不然同門師兄弟會抓他、害他,僅為了「有相」的衣缽而起害心,修行人還沒從根本去掉貪心,才會這樣。隔數日師父均不上堂,大家覺得怪怪的,一問才知道正法已經南傳矣。
正法南傳,代表禪宗的法已經被人取走了,大家就追趕,結果被一個叫惠明的人追到,因為六祖個子小、體力不夠,知道爭不過他,只好把衣缽放在大石頭上說:「如果你拿得動這衣缽,就代表法嗣是你的,你要拿就拿走吧!」惠明剛開始心中在想,那有拿不起來的道理?結果惠明上前一拿,這衣缽根本拿不動。這顯示事情不是那麼簡單,所以他趕快上前說:「我不為衣缽而來,我是為法而來的。」六祖就說:「既然為法而來,現在當下你站好,我跟你說法,你知道:心在不思善,不思惡時,那個就是惠明上座您本來的面目。」
這道理對悟者來說很簡單,不起心動念,住在空寂之間,那個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你如果能回復到本來的面目,不思好的、不思壞的,那個空空洞洞裡,還有一個了了知覺的我,這個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這樣還不簡單嘛!問題是我們還不清淨,還有貪、瞋、癡、慢、疑等一大堆的毛病。雖然一覺知有煩惱能轉,但是要證到真的可以空掉一切,沒有絲毫的煩惱,是要很用功的。一個行者清淨時,就可以起神變,現大圓鏡智,所以一覺跟聖覺所証者,不可同日而語。惠明懂了以後,因為六祖是度了他,後來其他人追趕上時,他虛說沒看到六祖,可能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六祖在八個多月就開悟了,怎麼開悟的?他在廚房舂米時開悟的,舂米時他怎麼舂呢?他個子矮、年紀輕沒有重量,舂米是用根橫而長的棍子,在棍子這邊他為了增加自身的重量,就綁了一塊石頭在身上。結果他就這樣上上下下的做功,如此幫助他氣脈的通順,所以八個月就悟道了。
六祖悟道時,五祖知道,但不能明講,因當時大家都在搶這個法脈,搶得太過份了、太利害了,所以五祖弘忍大師有一天晚上到六祖的房間,問他篩米篩熟了嗎(開悟了嗎)?如果沒有智慧的話,就會答已篩幾斤了?但六祖卻說:「我篩好了(開悟了)」,五祖說:「篩好了,那很好。」就以鍚杖敲地三下,就出去了。六祖馬上知道師父叫我今晚三更去他那裡,因不能講,一講,隔壁的人就聽到了,只能用心通、意會的。
結果當晚三更,六祖就到五祖的房間去,五祖教以《金剛經》,教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他就悟了。其實沒有一法可修,如果有法可修的,那不是佛法。六祖悟後即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五祖見他已見性後,將衣缽傳給他,且叫他趕快跑,不然會被人加害的,因為人心很壞,雖然在修行,但為了衣缽爭奪來爭奪去。並叫他如果是眾生根基成熟時,把傳衣缽事廢除,不要再以衣缽為信物。達摩祖師來震旦,許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達摩祖師來的時候,因正法無人認知,故僅擇一而傳,以衣缽為信物。達摩祖師是一枝花,花瓣具有五葉,故傳到六祖剛好五個傳人。六祖以前為什麼都是單傳?概因緣不夠成熟。待到六祖後,大乘根基在中國建立了,所以那時候能廣為傳播,不必再用法衣缽等表信,法衣缽只能一個傳一個,到六祖的時候,就把法衣廢掉。如此,大家都可以學無上心法了,這是真正的正道正法,闡述說明「本寂」真正的樣子如上述。
「向上更道!」,洞山禪師又說了,你的名字叫本寂,再往上去有沒有可說的?有沒有可再闡述什麼呢?結果這個年輕人就說了:「不道」,本寂再上去就沒有可說了,不能言說了,因已離言說相。所以我們修行第一個階段要悟入體性的話,要離文字相,離言說相。
禪宗的修法是直驅入體性空相,離開文字相,離開一些語言,這些都不能用,一直在說「空、不二」,沒有一個「體」;修行法門也都是直接來體會這個「空體」。很多人找到這個以後,變成執著這「空」,如此就變成「頑空」。殊不知道體會「空」,只是找到了佛父,尚未開發出佛母,佛母才能產生一切的「有相」,才能有神通變化,十方國土來去自如。故第一階段是修空,修到「空」而不能回「有」,這樣也不圓融。有的時候,某些禪宗行者証到這裡就變成誑妄不羈,因為他認為一切什麼都沒有,一切現象、一切法都沒有,所以他就進入頑空、偏空,這還是小乘的境界。所以這時候不去了解經典的話,就很容易滯留在這裡,還是個半調子,沒有完全修到真正的、完整的佛法。
「向上更道!」。你再說說看,往上去還有沒有得說呢?他說:「沒有什麼該說了。」再上去說了,就不對了,這是在認識我們的本體的樣子。
禪師就說了:「為什麼不道呢?」這位聖人就說了,如果有所道就不能叫「本寂」了。有所言說,有所法相生起,就不叫「本寂」了。所以按語說:既有言說,己離本體,故不名本寂也。如果有言說的話,法相就升起了;法相升起,但我的名字本來就叫「本寂」,所以不能相應故。其實勉強去挑他的毛病還是有的,為什麼呢?因為「本寂」不是這個寂寂不動,我們的本體是不二的,不生滅的,這是沒有錯,但是我們常講的因緣法來的時候,一切因緣來到本體的時候,現諸有相、現法相給他;我的性空的體,面對一切法相,能夠如如不動,不被一切境界所轉,這才是真正我們圓融的佛性,有空、不空的兩面。
如果光有「本寂」而起不了一切法,永遠這樣下去,就變成頑空;如果有一切法,而本寂卻現不出來,就是煩惱境,是一切的妄想,這是一切的煩惱法,而不能夠離開一切法,不能夠如如不動,就會變成散亂。所以這個公案雖然在講「空」的這一部份,但不是絕對的圓融,只是現在修到此境界而已。我們如果擴而大之,還是可找到更完美的解說,但禪宗行者先要証到這裡。這個人証到這裡,可六親不認,都不被一切法耍來耍去的話,就解脫了。所以要解脫,也要証到這個境界。
洞山良价禪師深器之。禪師非常的器重他,這個人不錯,智慧力夠,本來是個法器,終成一代宗匠──曹山本寂禪師。洞山禪師是他師父,後來曹山本寂和他倆個一起去創立禪的法脈,所以他們合名叫做曹洞宗。
( 85 年 4月 30 日 講於 龍潭 )
[註一]、 行相─起、不起現行諸法之法相。不起現行法時是空體,空體本不生滅之體。起現行的法是依空而起因緣法,是諸有為之法相,是現象界中法之相。[ 回文中之「行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