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一 下 覺 禪 師
玄祥居士恭錄 皈依師行宜
恭敬頂禮恩師上一下覺大禪師,恭敬頂禮南無本師釋迦文佛,恭敬頂禮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玄祥抱著虔誠恭敬心,為建立法爾禪修中心網站,而為文追憶吾師,首次揭露師徒間行宜,此乃願讓現今世人能追憶吾師些許事,以資紀念,若有不敬處尚請恩師見諒也。 一、 上一下覺禪師部分行宜
吾師上一下覺禪師原籍新竹,其母上普下妙尼師,俗姓王,年廿時從父母命贅莊姓男子(恩師之父),婚姻生活僅八載,恩師父親即不幸逝世。王氏中道喪侶,時親老子幼,外誘叢生,全賴王氏節操松柏,持齋念佛,撫孤成長,並於民國四十七年春,於屏東東山寺受菩薩戒,一生修持精進,不分旦夕,並協建台東市東禪寺。民國五十一年農曆十月初六日示寂,同月初八日舉行荼毗,得舍利子廿二粒,舍利花一朵,現供於東禪寺內七寶舍利塔中。
吾師年幼喪父,生活艱苦,但能忍痛負重,廿一歲即負笈扶桑日本進佛學院學習。吾師於佛學院畢業後,即報考日本僧伽允可證,師以其超人銳智順利取得出家證書,師是台灣赴日得出家允許證的第一人。取得証書後,師於廿四歲時即依日籍高僧上全下明大和尚披剃,並受出家眾具足大戒。同年又依洞宗釋氏傳下九十代(日本曹洞宗六十九代)白龍上天下山和尚修禪。民國卅年,師年廿五歲即返國弘法利生,時值戰亂,乃避隱台東深山潛修禪定。師入山時僅帶一袋白米,發誓不開悟即不出山。師住於樹上簡單草房中,日夜精進,苦行參禪,並在米食用罄後,絕食人間煙火達三年有餘。禪修中據云得觀世音菩薩現身,為其加持印證心地法門。至民國卅四年世界大戰結束後,乃深居山中,後由其日本皈依師上全下明大和尚上山,敦促師入世弘法,以利度化眾生。師乃下山於台東市永平山獨資創建東禪寺,開始弘法利生,繼佛慧命大事業。
師於民國卅四年中日戰爭結束時,鑑於待遣歸國貧困日本居台難民二百七十餘人,生活瀕臨絕境,終賴吾師資助歸國,日民等臨別時,皆伏地慟哭不已,感謝佛力加被。師之冤親平等懷抱,實非常人所能及。其德望之所歸,除數任台東縣佛教支會理事長,並經常為地方服務,改善風俗而造服人群,其功德無量,當永存台灣佛教史。
玄祥於民國六十六年時,還如一般人家生活上班,除練習一些瑜珈氣功之類,無所謂修行,更談不上宗教情操。是年春天,有日晚餐照吃葷食時,葷食一入口即吐盡而不得食,自此後已不復葷食矣。同年秋天,玄祥身心起極大之變化,數次參訪佛道寺廟,無人能加以釋解。適逢恩師有一嫡傳女弟子別名上玄下安尼師,是玄祥小學同學,現為北港慈德禪寺住持法師,法名上慈下慧尼師。經玄安師兄的聯絡推介,玄祥由西部遶道南部而往台東之東禪寺,晉見生平第一位最親近的禪師。
玄祥一到東禪寺,恩師正坐在一小客室的常坐位置上,背後牆上有一小對聯:「一心無別事,覺世度群生。」下款署名者為上慈下航法師,上慈下航法師我雖不識,但大名亦曾聽過,為何他會以恩師的法名做一對聯送他,因初次見面亦不敢多問。隨後恩師帶我到供其母上普下妙尼師舍利子處,該房間置有一黑板,早已繪了「一心十法界圖」在黑板上,只見圖中心小圓圈內寫了一個「心」字,周圍大圓圈中分成十格,分寫著: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等十法界。恩師指著黑板上的十法界,告訴我說「一心」要落於何法界,自行選擇。就此簡單數語,說法已畢。當下雖無做何決擇,但往後卻告訴自己,一定要將此心安住在菩薩道中。
之後,師隨即又回到小接客室,我亦逐步在後。在小接客室中,又與一些徒眾喝茶閒聊。一直到隔天我要辭別恩師時,都無對談請益事,但我似覺得一切均在不言中,言談有似多餘也。
從東部回家後,生活即漸漸恢復正常。隔年六十七年春,請恩師來台北至我新家,為佛堂佛像安坐。恩師是日本系統的禪師,給佛像安坐很簡單,佛像請上佛龕後佛事即告成。面對佛像,恩師合掌口中唸唸有辭,然後告訴我說:「佛龕上的佛像是第六十四尊,這一泰國佛像的款式共有一百零八尊。」此佛像是我民國五十九年往泰國服務於農技團兩年中,託人先帶回來的八寸佛像。恩師既然如此說,我只得記下,也不多問。隨後即在吾家中,正式簡單儀式中,皈依入佛門,上一下覺禪師正是 引我入佛門的第一位皈依師。
民國六十八年因工作地點由台北轉至屏東,更時時有機會開車,前往台東親近恩師。有次閒談中,談到上慈下航法師寫對聯給恩師的事。上慈下航法師聽人說恩師是得道僧侶,有次兩人見面時,上慈下航法師很想知道開悟的境況如何,便問恩師。恩師答以開悟與否是自家事,如何能於口中宣說。也因此,上慈下航法師在信服之餘,寫了這幅對聯給恩師。
恩師菩薩心腸,以其禪修力,廣度甚多遇到障礙的佛門教內外人氏。也因此常有些小病在身,但恩師都不以為意。譬如恩師的小腳踝處,會被老鼠咬傷而老是難癒合,我們看了都著急,但他都認為無所謂。另恩師度眾中,遇大困難事時,亦能請到四天王相助其一臂之力,此能力使台東地方之道士們,信服佛門中亦有此類奇人異士。
有次我致送倡印的「圓覺經」課誦本至東禪寺,師父見到非常喜歡,因「圓覺經」少見有課誦本的。恩師當下言,有此印經因緣,他要找時間來宣講「圓覺經」,但時不我予,講經事卻未能實現。民國六十九年某月,我又往台東東禪寺晉見恩師,恩師曾言隔幾天在台中要開佛教會理監事會。恩師此去會有劫難,但還是要依預定安排日程前往,並言修行者應有視生死如涅盤的修為。我等認為恩師應能以其禪定修為,化險為夷。以其慈悲心利益大眾無礙心,我等雖是擔心但也無可阻止的。我回屏東後數日,果真傳來恩師於前往西部時,因身體不適而中風,後經送返台東後不久即圓寂而入涅槃。
恩師雖弘法近有卅年,但在入滅時年紀僅六十餘歲,何以會如此早就入滅?都是因恩師慈悲心特強故,有成就的佛弟子,應把降服歪道做為菩薩道之願行。話說起來有點像神話,但有參與其事者就說是這樣子的。有次恩師為化解一貧困做飲食店夫妻的事,而注定了及早入滅的因緣。有次恩師與信眾等,路經一飲食小吃店,發覺同是臨近兩家店,何以一家生意興隆,一家卻無人問津。恩師有神通力善觀因緣,已知是被歪道行者作法所以導致如此。恩師一念慈悲心起,即進入該飲食店中,謂老闆言:能否施捨一碗麵食供養出家人,老闆欣然答應。飯後數日間,恩師即與此歪道相約談判,在席間兩隊等數人員吃飯。席間因緣湊巧,兩個主角因同時挾菜而成鬥心法狀況,歪道行者衣袖藏刀劍,雖露出而不能傷人。兩人相持甚久僵持不下,恩師即用心通力藉由其徒眾一人嘴巴說出:歪道行者您回去後數天內死亡,不得再危害眾生,而恩師同意三年後即入涅槃。事後兩人都是如所言而成事實,這也就是恩師慈悲心之重,不忍見一眾生落於苦難,同時也視生死於度外之胸襟。悟道者本不 懼生死,亦不愛涅槃,真正已自在於生死、涅槃間矣!
恩師圓寂至今已是十九個年頭,我親近時間不多也不長,所請益者亦寥寥數語,但每想到恩師以心通力對玄祥的再造之恩,總不知如何報答,也僅能學習恩師大無畏精神,為眾生離苦得樂事而盡心盡力,奈自力有限,總不能如恩師所預期者,是所遺憾焉。
二、恩師永平山僧一覺了然和尚偈句選讀
(一) 悼念母親上普下妙尼師冥誕文(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十五日)
恭 維
一覺領眾至於普妙慈德一位覺靈之座前曰:
「 萱堂月冷兮 空餘刻木遺縱親,蘭砌雲秋兮 遽感反哺思娘恩。
憶昔丙辰兮 母儀生我撫成人,記我六齡兮 先嚴痛別已歸仁。
家境慘變兮 負重道遠苦憂貧,母歸佛門兮 七歲持齋勤苦修。
我登十六兮 母痛公公別永眠,風霜不測兮 母無日夜為兒勤。
癸未年來兮 胞弟永別母痛恨,人情冷暖兮 世味嘗盡苦酸辛。
養子成龍兮 訓誨淵源母辛殷,勤念彌陀兮 自慰生平七十寅。
子祈母壽兮 常膺天眷延遐齡,建寺辛勞兮 胡為一疾不起身。
世緣已盡兮 恨無妙術補天人,母歸圓寂兮 十五春秋至丙辰。
思母慈德兮 碎骨粉身難報盡,茲逢母難兮 花甲之辰憶慈親。
願母永在兮 雖隔陰陽古靈神,供奉三寶兮 時時當報祖師恩。
虔備供儀兮 滄海一滴表兒心,頓斷長空兮 三身四智應現身。
西方果證兮 蓮池海會見慈親。」
(二) 自性的闡述
這個念佛堂,微妙最難量。不大又不小,不圓又不方。
不高又不低,不短又不長。說大滿虛空,說小微塵藏。
又無一根柱,無脊亦無樑。亦無磚瓦蓋,四面無垣牆。
不正亦不偏,無遮亦無攩。不青亦不白,非綠亦非黃。
不生亦不滅,全體露堂堂。豎則立三際,橫則遍十方。
古今不改變,巧工難得樣。有因亦有果,無形亦無相。
諸佛親付囑,直指如來藏。世尊親拈出,迦葉得承當。
宗門非容易,莫作等閒想。若非寒徹骨,怎得梅花香。
(三) 佛七開示
示後吟(佛七第一天)
念佛門開大願船,渡人渾不擇愚賢。若知苦海風波險,快搭慈航過岸邊。
萬劫輪迴誰動念,百年身世自移遷。今天慶幸蓮池會,共證菩提結淨緣。
示後吟(佛七第二天)
一自娑婆繫業因,多生流傳實酸辛。須臾出屋又入屋,迅速捨身還受身。
曾作王侯爭國邑,幾為螻蟻喪埃塵。這回若不思歸去,依舊從前受苦輪。
示後吟(佛七第三天)
人生一世幾多時,往事回觀盡覺非。每日塵勞造業網,常期自縛不思歸。
四生出入何時了,六道輪迴無脫期。今遇淨緣參佛會,勤修正念托蓮池。
示後吟(佛七第四天)
骨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
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不向此生歸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示後吟(佛七第五天)
貪利求名滿世間,不如老衲道人閒。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富貴百年難保守,輪迴六道易循環。勸君早辦修行路,一失人身萬劫難。
示後吟(佛七第六天)
病來直與死承當,真是臨終秘密方。無始怨親前後繞,宿因業報古今同。
一心不亂彌陀念,萬善齊修平日功。立願回歸安養國,再來苦海駕慈航。
最後吟(佛七第七天)
七七韶華共聚緣,同修念佛淨心田。彌陀一卷指明路,諸祖重宣證佛言。
一句全收含藏界,臨終正念托池蓮。平常是道君須記,際會風雲法雨天。
(四) 雜記偈語
出家學佛威儀偈
舉佛音聲漫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叉手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作比丘。
憶恩師心影吟(一)
本來無假亦無真,因果時緣根識塵。門品宣開微妙法,心經契悟證金身。
尋師訪道歸依處,持戒參禪志要真。二六時中常體會,奉行信受報師恩。
憶恩師心影吟(二)
虛榮何用苦爭先,參透無常徹悟禪。占卜求醫安世益,談天說地豈徒然。
慈親養育恩未報,禮佛明心恆志堅。福慧雙修真覺性,誰人肯捨世間緣。
靜影吟(一)
欲悟未生來去因,心平方見古精神。離情始覺知明道,觸景無迷脫苦津。
鷲嶺堆雲閑日月,玉山積雪任秋春。行藏隨捨元無住,安用慮懷假色身。
靜影吟(二)
徹見真如生死因,根塵識破古靈神。本心是道奚憂樂,了性無為離苦津。
五蘊山頭閒去住,六情河畔任秋春。圓明一點誰人會,入世隨緣應化身。
靜影吟(三)
晨鐘醒覺世長眠,暮鼓傳音感諸天。松竹能明修養法,紅花鮮艷到秋殘。
幽禽忙作奪糧計,寒鶴時存定志堅。暢談歸來塵俗事,林泉樂道足延年。
憶母吟
百歲光陰似水流,丙辰今日憶親憂。劬勞之德何能報,養育深恩不計秋。
子欲事親親不在,母留遺範印心頭。韶華虛度六花甲,建業未成豈可休。
(五) 嘆世偈文
南來北往走西東,看見浮生總是空。天也空來地亦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來月依空,東昇西墜有何功。田也空來產亦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來銀亦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來子亦空,黃泉路上補相逢。
大藏經中空是色,般若經中色是空。朝來暮去走西東,人生恰似採花蜂。
採盡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夜盡纔開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
從頭仔細思量起,總是南柯一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