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釋迦文佛之聖跡之六
              ──
八大聖地瞻仰參訪(6~1)

                                                                               
善祥 比丘


如來思量壽量處─參訪吠舍離

一、《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吠舍離國原供奉佛陀舍利塔處用倒鉢型建物蓋住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我今稱揚八大靈塔名號。汝等諦聽。當為汝說。何等為八。所謂第一迦毘羅城龍彌儞園是佛生處。第二摩伽陀國泥連河邊菩提樹下佛證道果處。第三迦尸國波羅柰城轉大法輪處。第四舍衛國祇陀園現大神通處。第五曲女城從忉利天下降處。第六王舍城聲聞分別佛為化度處。第七廣嚴城靈塔思念壽量處。第八拘尸那城娑羅林內大雙樹間入涅槃處。如是八大靈塔。重說頌曰
 

淨飯王都迦毘城,龍彌儞園佛生處,摩伽陀泥連河側, 菩提樹下成正覺。

迦尸國波羅柰城,轉大法輪十二行,舍衛大城祇園內 ,遍滿三界現神通。

桑迦尸國曲女城,忉利天宮而降下,王舍大城僧分別 ,如來善化行慈悲。

廣嚴大城靈塔中,如來思念壽量處,拘尸那城大力地, 娑羅雙樹入涅槃。

(註:紅色已參訪者,粉紅色為本次參訪)

           倒鉢型下的原供奉舍利塔基部(舍利已不在此處)

如是八大靈塔,若有婆羅門及善男子善女人等,發大信心修建塔廟承事供養,是人得大利益,獲大果報,具大稱讚,名聞普遍甚深廣大,乃至諸苾芻亦應當學。

 世尊舍利塔處望去日本人所建和平塔

復次諸苾芻,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八大靈塔,向此生中至誠供養,是人命終速生天界。爾時世尊復告諸苾芻,汝等諦聽我今當說,遊止國城及於住世。而說頌曰:
二十九載處王宮,六年雪山修苦行 ,五歲王舍城化度, 四年在於毘沙林,
二年惹里巖安居,二十三載止舍衛,廣嚴城及鹿野苑, 摩拘梨與忉利天,
尸輸那及憍睒彌,寶塔山頂并大野 ,尾努聚落吠蘭帝 ,淨飯王都迦毘城,
此等聖境各一年,釋迦如來而行住 ,如是八十年住也 ,然後牟尼入涅槃,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
 

 

二、簡介吠舍離

到目前我門已參訪過佛陀出生地龍彌儞園(佛出生處)、外道師父記念塔、苦行林、菩提伽耶證道處,初轉法輪的鹿野苑,經大轉法輪後世尊收徒一千兩百五十人等,包括優樓頻螺迦葉(Uruvilvā-kāśyapa)三兄弟(合千人)、耶舍友朋五十人、舍立弗、目犍連等五百人。這些度眾地點大都是處於當時摩揭陀國內。現在我們要從那爛陀聚落至恆河南岸之華氏城(現今Patna),再經大橋北上進入吠舍離國境。

                 佛陀舍利塔範圍內古井有梵字遺跡

 

恆河南岸的華氏城梵名taliputra,巴利名 tali-putta,又作波吒釐子、波吒羅、波羅利子、波羅利弗多羅、波吒唎補怛羅、巴羅利弗、巴隣、巴連弗,為中印度摩揭陀國之都城,位於恆河左岸(南邊),即今之巴特納市(Patna)。波吒釐子,原為樹名,因該城種此樹多,故以之為城名。本城係摩揭陀國阿闍世王治世時,為防跋耆族人之侵襲所建。世尊入滅後,此城東南建有雞園僧伽藍(Kukkutārāma),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請目犍連子帝須(巴 Moggaliputta- tissa)為上座,召集長老一千人,於城西之阿育僧伽藍(巴 Asokārāma)從事第三次經典結集,費時九個月。此後,華氏城即成為印度政治及佛教中心。阿育王並於城南營造大塔,廣為豎立石柱等。

 

              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阿難尊者記念塔阿育王石柱

從華氏城北渡恆河即是吠舍釐Vaiśālī國境,吠舍釐古代中印度國名與都城名稱,係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六大城之一。又作吠舍離、毘耶離、毘舍離、薜舍離、鞞奢夜、鞞貫羅、維耶、維邪。意譯作廣博、廣嚴。係離車子族(Licchavi)所居之地。據長阿含卷三遊行經載,此國住離車民眾,佛陀在世時頗為繁榮,佛陀屢次遊行說法,人民皆信樂佛教。

太陽太大了!找樹陰下作法會

阿育王石柱文字與繞塔
   吠舍離城西北五六里有一伽藍,住少數僧徒,學習正量部法,東有舍利子等證果之故蹟塔,東北三里有維摩大士故宅塔,其附近即維摩現疾說法處(《維摩經》)及菴沒羅女故宅塔等,城西北係佛陀最後所行之故趾塔,佛住世時,毘舍離國所流行之五種大惡病。即:(1)兩眼赤如血,(2)兩耳出膿,(3)鼻中流血,(4)舌噤無聲,(5)所食之物變為粗澀。、《藥師經》。

在此處我們僅參訪兩處,一是佛陀舍利塔故址,二是阿難記念塔及最完整的阿育王石柱。

            20068月好熱的吠舍離旁邊有彌猴池好涼快


三、「廣嚴大城靈塔中,如來思念壽量處」

《大般涅槃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大林中重閣講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而與阿難。於晨朝時,著衣持,入城乞食。還歸所止,食竟洗漱,收攝衣,告阿難言:汝可取我尼師壇來,吾今當往遮波羅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與阿難,俱往彼處。既至彼處,阿難即便敷尼師壇,於是世尊結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難爾時去佛不遠,亦於別處,端坐入定。世尊須臾,從定而覺,告阿難言:此毘耶離,優陀延支提、瞿曇支提、菴羅支提、多子支提、娑羅支提、遮波羅支提,此等支提,甚可愛樂。阿難!四神足人,尚能住壽滿於一劫、若減一劫。如來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爾時世尊,既開如是可請之門,以語阿難。阿難默然,而不覺知。世尊乃至慇懃三說,阿難茫然,猶不解悟。不請如來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利益世間諸天人民。所以者何?其為魔王所迷惑故。爾時世尊,三說此語,猶見阿難心不開悟,即便默然。

             阿難尊者記念塔之管理員室與圍籬

爾時魔王,來至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勸請世尊入般涅槃。世尊爾時而見答言:我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猶未具足。又未降伏諸餘外道。所以未應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眾,無不具足。又已降伏諸餘外道。所為之事,皆悉已畢。今者宜應入般涅槃。于時魔王如是三請,如來即便答言:善哉!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已自許汝,以四部眾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後三月當般涅槃。是時魔王,聞佛此語,歡喜踊躍,還歸天宮。

                     2008年11月28日參訪團成員

爾時世尊,即便捨壽(即法身入滅),而以神力住命三月。是時大地十八相動,天鼓自鳴,以佛力故空中唱言:如來不久當般涅槃,諸天人眾,忽聞此聲,心大悲遍體血現。是時世尊,即於彼處,而說偈言:一切諸眾生,皆隨有生死。我今亦生死,而不隨於有。一切造作行,我今欲棄捨。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默然而住。是時阿難,見大地動,心大驚怖,而自念言:今者何故忽有是相,如此之事非為小緣,我今當往諮問世尊。作此念已,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白言:世尊我向於彼,別處思惟,忽見大地十八相動,又聞空中天鼓之聲,心大怖懼,不知此相,是何因緣?佛言:阿難!大地震動,有八因緣:

                     於塔西面向東作法會情形

一者大地依於水住,又此大水依風輪住,又此風輪依虛空住。空中有時猛風大起,吹彼風輪,風輪既動,彼水亦動,彼水既動,大地乃動。

二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修神通,始成就者,欲自試驗,故大地動。

三者菩薩在兜率天,將欲來下,降神母胎,故大地動。

四者菩薩初生,從右脅出,故大地動。

五者菩薩捨於王宮,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故大地動。

六者如來成道,始為人天轉妙法輪,故大地動。

七者如來捨壽,以神通力住命而住,故大地動。

八者如來般涅槃時,故大地動。

阿難!當知地動因緣,有此八事。阿難,有八部眾:一者剎利、二者婆羅門、三者長者居士、四者沙門、五者四天王、六者忉利天、七者魔王、八者梵王。此八部眾,我觀其根應得度者,隨所現形,而為說法,彼亦不知是我所說。阿難!有八勝處:一者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境界,二者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境界,三者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境界,四者內無色想外觀色無量境界,五者觀一切色青,六者觀一切色黃,七者觀一切色赤,八者觀一切色白。

                  阿難尊者印度政府告訴牌

此是行者上勝之法。復次阿難,有八解脫,一者內有色想外觀色,二者內無色想外觀色不淨思惟,三者淨解脫,四者空處解脫,五者識處解脫,六者無所有處解脫,七者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者滅盡定解脫。此亦復是行者勝法,若能究竟此等法者,即於諸法,自在無礙。阿難!知不?我於往昔,初成道時,度優樓頻螺迦葉,在尼連禪河側。爾時魔王來至我所,而請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何以故?所應度者皆悉解脫,今者正是般涅槃時。如是三請,我即答言:今者未是般涅槃時,所以者何?我四部眾未具足故,所應度者皆未究竟。諸外道眾,又未降伏。如是三答,魔王聞已,心懷愁,即還天宮。

向者又來,而請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勸請世尊而般涅槃。世尊爾時即答我言:我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猶未具足。又未降伏諸餘外道,是以未應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眾,無不具足。又已降伏諸餘外道,所為之事皆悉已畢,今者宜應入般涅槃。

               前進阿難尊者記念塔路上的民家牛隻及所食稻草

魔王乃至如是三請,我即答言: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已自許汝,以四部眾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後三月,當般涅槃。魔王聞我作此語已,歡喜踊躍還歸天宮。我既於此受魔請已,即便捨壽,住命三月,以是因緣,大地震動。

爾時阿難聞佛此語,心大悲憹徧體血現,涕泣流淚,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哀愍我等,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利益世間諸天人民。如是三請。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非是請如來時,所以者何,我已許魔,後三月,當般涅槃,汝今云何而請住耶?阿難!汝侍我來,頗曾聞我說二言不?阿難白佛:實不曾聞天人之師有二言也。我於往昔曾聞,世尊為四部眾,而說法言,四神足人,則能住壽,滿足一劫,若減一劫。況復如來,無量神力自在之王。今更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而便捨壽,住命三月。唯願世尊!哀愍我等,住壽一劫,若減一劫。

前進阿難尊者記念塔路上的民家

爾時世尊答阿難言:我今所以便捨壽者,正由汝故。所以者何?我前於此向汝說言:四神足人,尚能住壽,滿足一劫,若減一劫。如來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乃至如是慇懃三說,開勸請門,而汝默然,曾不請我,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是故我今住命三月,汝今云何方請我住。

爾時阿難聞佛此語,決定知佛入般涅槃不可勸請,心生苦痛,悶絕懊,泣涕流連,不能自勝。爾時世尊既見阿難生大苦,而以梵音安慰之言:阿難!汝今勿生憂悲,有為之法皆悉如是,一切合會無不別離。世尊即便而說偈言:

 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恩愛和合者,必歸於別離。諸行法如是,不應生憂

於是阿難流淚而言:天人之師無上大尊,不久應當入般涅槃,我今云何而不憂,即便拍頭高聲唱言:嗚呼苦哉!世間眼滅,眾生不久,失於慈父。爾時世尊又告阿難:汝今不應生於憂,設住一劫,若減一劫,會亦當滅。有為之法,性相如是,汝勿於我獨生苦也。我今欲還重閣講堂,汝可取我尼師壇來。於是世尊。即與阿難俱,共還歸重閣講堂。」

2003年清晨拜訪阿難尊者記念塔

 

《賢愚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中。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壽一劫,吾四神足極能善修,如來今者當壽幾許。如是至三。於時阿難為魔所迷,聞世尊教,默然不對。又告阿難汝可起去靜處思惟。賢者阿難,從坐而起,往至林中。阿難去後時魔波旬來至佛所白佛言:世尊處世教化已久,度人周訖,蒙脫生死,數如恒沙。時年又老,可入涅槃。於時世尊,取地少土著於爪上,而告魔言:地土為多,爪上多耶?魔答佛言:地土極多,非爪上土。佛又告言:所度眾生,如爪上土,餘殘未度,如大地土。又告魔言:却後三月,當般涅槃。於時波旬,聞說是已,歡喜而去。

                   農家的少女與老婦

爾時阿難,於林中坐,忽然眠睡,夢見大樹普覆虛空,枝葉蓊欝,花果茂盛,一切群萌,靡不蒙賴。其樹功德種種奇妙,不可稱數,旋風卒起,吹激其樹,枝葉壞碎猶如微塵,滅於力士所住之地,一切群生,莫不悲悼。阿難驚覺,怖不自寧又自思惟,所夢樹者,殊妙難量,一切天下咸賴其恩,何緣遇風,碎壞如是。而今世尊,覆育一切猶如大樹,將無世尊欲般涅槃。作是念已,甚用戰懼,來至佛所,為佛作禮,而白佛言:我向所夢如斯之事,將無世尊欲般涅槃。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吾後三月,當般涅槃。我向問汝:若有得四神足者能住壽一劫,吾四神足,極能善修,如來今日能壽幾何?如是滿三,而汝不對。汝去之後,魔來勸我當取涅槃,吾已許之。阿難聞此,悲慟迷荒,悶惱惘塞,不能自持。其諸弟子,展轉相語,各懷悲悼,來至佛所。爾時世尊,告於阿難及諸弟子,一切無常,誰得常存,我為汝等,應作已作,應說已說。汝等但當懃精修集,何為憂慼,無補無行。」

 

三、吠舍釐國簡介

《大唐西域記》云:周五千餘里。土地沃壤,花茂盛,菴沒羅、茂遮既多且貴。氣序和暢,風俗淳質,好福重學,邪正雜信。伽藍數百,多已壞,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數十,異道雜居,露形之徒,寔繁其黨。吠舍釐城已甚傾頹,其故基趾周六七十里,宮城周四五里,少有居人。

宮城西北五六里,至一伽藍,僧徒寡少,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傍有窣堵波,是昔如來說《毘摩羅詰經》,長者子寶積等獻寶蓋處。其東有窣堵波,舍利子等於此證無學之果。

     頭部被車頂撞得滿頭苞的成師包裹著磁寶、磁環的樣子

舍利子證果東南有窣堵波,是吠舍釐王之所建也。佛涅槃後,此國先王分得舍利,式修崇建。《印度記》曰:「此中舊有如來舍利一斛,無憂王開取九斗,唯留一斗。」後有國王復欲開取,方事興功,尋則地震,遂不敢開。

其西北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傍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作師子之像。石柱南有池,是群獼猴為佛穿也。在昔如來曾住於此。池西不遠有窣堵波,諸獼猴持如來上樹取蜜之處;池南不遠有窣堵波,是諸獼猴奉佛蜜處;池西北隅猶有獼猴形像。

伽藍東北三里有窣堵波,是毘摩羅詰(唐言無垢稱。舊曰淨名,然淨則無垢,名則是稱,義雖取同,名乃有異。舊曰維摩詰,訛略也)故宅基趾,多有靈異。去此不遠有一神舍,其狀壘,傳云積石,即無垢稱長者現疾說法之處。去此不遠有窣堵波,長者子寶積之故宅也。去此不遠有窣堵波,是菴沒羅女故宅,佛姨母等諸苾芻尼於此證入涅槃。

伽藍北三四里有窣堵波,是如來將往拘尸那國入般涅槃,人與非人隨從世尊,至此佇立。次西北不遠有窣堵波,是佛於此最後觀吠舍釐城。其南不遠有精舍,前建窣堵波,是菴沒羅女園持以施佛。

              帶去阿難尊者記念塔作法會的佛像

菴沒羅園側有窣堵波,是如來告涅槃處。佛昔在此告阿難曰:「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壽一劫。如來今者,當壽幾何?」如是再三,阿難不對,天魔迷惑故也。阿難從坐而起,林中宴默。時魔來請佛曰:「如來在世教化已久,蒙濟流轉,數如塵沙,寂滅之樂,今其時矣。」世尊以少土置爪上,而告魔曰:「地土多耶?爪土多耶?」對曰:「地土多也。」佛言:「所度者如爪上土,未度者如大地土。後三月,吾當涅槃。」魔聞歡喜而退。阿難林中忽感異夢,來白佛言:「我在林間,夢見大樹,枝葉茂盛,蔭影蒙密,驚風忽起,摧散無餘。將非世尊欲入寂滅?我心懷懼,故來請問。」佛告阿難:「吾先告汝,汝為魔蔽,不時請留。魔王勸我早入涅槃,已許之期,斯夢是也。」

    講堂側不遠有窣堵波,中有阿難半身舍利。去此不遠有數百窣堵波,欲定其數,未有克知,是千獨覺入寂滅處。吠舍釐城內外周隍,聖繁多,難以具舉。形勝故墟,魚鱗間峙,歲月驟改,炎涼亟移,林既摧殘,池亦枯涸,朽株餘,其詳驗焉。

 

四、阿難尊者記念塔

阿難Ānanda,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係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阿難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其身光淨如明鏡,故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然阿難志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

 

準備做法會與導遊解說情形

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後受摩訶迦葉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於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選為誦出經文者,對於經法之傳持,功績極大。初時,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欲入教團,阿難即從中斡旋,終蒙佛陀許可,對比丘尼教團之成立,功勞至鉅。
   又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二載,佛陀傳法予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後又傳法予阿難,故阿難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難於佛陀入滅後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間於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將法付囑於商那和修。

二祖阿難陀尊者,佛叔父白飯王次子,以佛成道二月八日生(阿難陀,此云慶喜,謂王心歡喜舉國欣慶)即調達之弟也。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年八歲從佛出家,得白四羯磨具足戒,多聞第一。年三十一為佛侍者,聞持法藏。至法華會上,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復告諸菩薩曰:我與阿難,於空王佛所,同時發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佛滅度後,大迦葉結集法藏選千阿羅漢,令阿難升師子座宣說諸經。迦葉垂入滅時,以最勝法付囑阿難,而作是言:往古定光佛為沙門時,畜一沙彌常令誦經。若經少闕即便訶責,時沙彌為師乞食,若少稽留經不充課,極為其師之所訶罵。沙彌愁惱且行且誦,時有長者問知其故。語沙彌言:勿生憂惱,從今已後常相供給。時此沙彌不復行乞,專心讀誦經常充足。時沙彌者即世尊是,施食長者即阿難是,以斯福緣智慧深妙總持多聞(述曰。沙彌課經。宜得總持之益。長者供食。亦擅多聞之功。信知世間造善造惡。隨所作事。資成之者。必當均獲其報。氣分所感。豈得免焉)

阿難遊行宣化幾二十年,嘗至竹林中(即王舍城外竹林寺)聞比丘誦偈: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時得見之。」阿難慘然曰:「此非佛偈。當云: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比丘向其師說,師曰:阿難!老朽言不可信。

    坐於小舍利塔上的潘師姐

阿難後時聞彼比丘猶誦前偈,即自思惟,今此比丘不受吾教,於世無益,宜入涅槃,即詣闍王適值其睡。王夢蓋莖折,即便驚覺。門人告言:阿難入滅,故來相見。王發聲哭問何所在?答云:已向毘舍離國。即嚴四兵(馬車步)追至恒河,阿難乘船在河中流。王稽首白言:三界明燈願勿涅槃,時雪山有五百仙人,觀見阿難將欲涅槃,飛空而至求哀出家,即化恒河變成金地,為諸仙人說法,成阿羅漢。俱時入滅(即末田地五百仙人,末田地Madhyantika,巴利名 Majjhantika。又作末田、末田提、末闡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鐸迦、末彈地、摩禪提。意譯作中、日中、水中、金地、河中。)阿難涌身虛空作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與釋提桓因(帝釋天主),一分與娑伽龍王(Sāgara),一分與毘舍離子(吠舍離),一分與阿闍世王(摩竭陀國),四處各起寶塔供養舍利

末田地Madhyantika者末田,中之意;地那,日之意。師出家於日中之時,復因受戒於水中,故時人稱為日中、水中。《阿育王傳》卷四摩訶迦葉涅槃因緣載,師於阿難入滅時,在恆河中受戒,證得阿羅漢,為阿難之最後弟子。又據《付法藏》卷二所載,阿難弟子中有末田提與商那和修(Śāna-vāsin)二人得阿難之付法藏。然依《阿育王經》卷七則謂阿難弟子為末田地,商那和修則為末田地之弟子,準此,由摩訶迦葉至優婆毱多,師資相傳凡有五人,故稱異世五師。據阿育王經卷七佛弟子五人傳持法藏因緣品載,世尊付法藏予摩訶迦葉後入涅槃,摩訶迦葉付阿難後入涅槃,阿難付末田地後入涅槃,末田地付舍那婆私(Śāna-vāsin)後入涅槃,舍那婆私付優波毱多後入涅槃。

(本篇完結)

 


[ 印度朝聖 ]  [ 首 頁 ]